09.10 Costco中國學徒的新功課:一手拿來主義,一手新零售


Costco中國學徒的新功課:一手拿來主義,一手新零售


為什麼研究Costco,成了中國零售行業時下的一門“顯學”?

文 | 萬德乾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1.Costco零售模式的核心和精髓究竟是什麼?2.中國零售業為何熱衷學習Costco?有哪些“學徒代表”?3.中國的新零售會不會掀起一股類Costco的創業風潮?


就在新零售席捲中國零售業一年多之際,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美國Costco(好市多)模式的學習。

一手國外的***主義,一手中國二十四史的權謀道術,中國的創業者們,深諳在中國生存發展的特色智慧。

他們也毫不掩飾對美國好市多模式的借鑑和欣賞。絕大多數在學習Costco的供應鏈管理和商品開發策略,少部分在思考Costco的商業底層邏輯,個別在複製Costco的會員制概念。

《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認為,中國在過去兩年時間,整個零售行業其實是在新零售,或者說數字化升級的大潮裡包裝自己的業務新概念。

中國零售業是走中國特色的新零售道路,還是照搬學習美國Costco——這個怎麼看都很傳統零售的基本方法論?

俗話說,喊出來的都是主義,做出來的都是方法。現在是零售業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零售業“百家爭鳴”的思想解放時代。每家公司心裡想的,眼裡看的,嘴裡說的,手裡乾的,都一樣也都不一樣。

他們喊的新零售,實際在意的是指望一套班底一個門店,作出線上和線下的兩套業績。對於數字化升級和改造的態度,其實是看三步走兩步退一步,可以試試不行就換。

對於Costco的時髦概念,他們是“洋務運動”一樣的工具拿來主義。你的商品開發值得學,我心服口服。你的會員制很管用,我能學就學。至於從Costco的樣本里,找出一個完全獨立創新的新模式出來,不僅沒必要,也不符合中國零售業進步迭代的實際規律。

舉例Costco去觀看今天中國零售業的一舉一動,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你能像iPhone手機對照中國智能科技產業那樣,看到中國零售業在概念、主義遍佈的今天,實際在發生的方方面面。

- 1 -

Costco的中國“學徒”們


研究Costco是中國零售行業時下的一門“顯學”,研究的背後是對Costco模式處心積慮的模仿和品牌靠貼(高喊學習Costco本身就有價值)。

《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發現,有趣的是,細緻梳理公開或非公開,實際或非實際有過對Costco模仿學習的中國有一定知名度的零售樣本,起碼不下五家:

盒馬

不久前引發行業高度關注的“新零供”大會上,盒馬CEO侯毅反覆強調中國零售業落後國外10年不止,中國商品價格已是全球最貴,盒馬要像國外零售商一樣和供應商共同開發商品……侯毅在年初還曾提到盒馬準備推出VIP收費會員制度,讓盒馬的VIP會員擁有更多購物體驗上的“特權”。

網易嚴選

是拼多多之前,從阿里、京東的地盤裡活生生成長起來的中國電商不可多得的“稀罕”物種。取消中間流通環節,直接將代工原廠的優質生產做精細化營銷包裝,滿足一二線城市租房人群在有限投入下改造生活空間的剛性需要。

拼多多

甚至將學習Costco作為上市後,重新定義拼多多平臺未來價值的唯一“故事”。這家已經不缺會員、不缺資金的電商平臺,決心用Costco品類精選的供應鏈模式,徹底“拋棄”平臺在商品上遭遇的巨大信任危機,並作為維持“拼團”模式的不二之選。

小米

雷軍就小米的模式多次向Costco借鑑商業邏輯的內在道理。“只有低毛利,才能逼著自己提高效率”。是雷軍為小米永遠不超過“5%”毛利做商業底層邏輯背書的金玉良言。“少就是多,專注主業,簡單才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

雲集

從事會員發展會員電商業務的雲集,不久前也公然將自己平臺的供應鏈升級,向Costco做了一次大膽的模式依附。這家試圖追求極致低價的會員電商平臺,將Costco的低價特色作為連接會員持續在雲集購買的唯一驅動力。

以上五家公司及其他未被統計的中國零售企業,就像Costco在中國未曾認領的“學徒”。如上所述,Costco在全球零售業樹立的一套標杆和商業模式範本,並不需要這些“學徒”們字裡行間的表達和行為動作的照搬來量化其價值的典範意義。

因為,完全照搬學習Costco的可能性,從來不存在。


- 2 -

Costco零售模式的核心價值


《零售老闆內參》(微信ID:lslb168)認為,Costco的零售模式價值,先得用一句大白話來形容,才好慢慢用乾澀枯燥的文字來分解:把一個在購物當中的人,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這是一句儘量濃縮Costco商業精華的大白話,話裡的人、購物、舒服,差不多就是Costco的三個主要關鍵詞。

Costco零售模式的核心,來自會員制。鋪開Costco商業鏈路的鏈路前後,會員制是一切的一切起點。Costco在SKU精選、極致低價、無條件退貨等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服務於會員制。

不僅Costco的利潤核心來自會員的會費。按照2017財年的最新統計,Costco全球會員費收入為28.5億美元,佔據Costco全年70%的營業利潤。

說它是服務於會員制,而不說是服務於會員,更不說是服務於人,其細微的關鍵差別,在於Costco服務的是成為其會員,並在購物中的人。

Costco中國學徒的新功課:一手拿來主義,一手新零售


圖為Costco裡常見的購物景象——全家出動

人在購物前的價值需求是不同的,但在人性動機上是相同的。美國是一個居住分佈高度“衛星化”的國家。不同的社區和小鎮彼此之間缺乏類東亞的互動連接,車輛是連接人和不同區域的最常用工具。所以Costco的三種會員身份(高級卡、公司卡、基本卡)當中,都有年均上限7000美元的加油回饋。這個金額按照中美匯率和油價比較,已經遠超中國城市居民用車成本的數倍水平。

消費者需要支出的基本部分,只有最高110美元,最低55美元的會員年費。其他還包括出門就餐、旅行以及前去Costco購物本身獲得的回饋返現。

“買得最多,省的越多”。Costco這種帶給會員直擊人性底線的福利,確實很容易被中國的導購返現、微商現學現用。

Costco主要售賣的生鮮、食品、家居常用品、服飾、文化(圖書、音像)商品,除了眾所周知的不超過14%毛利之外,還有一個商品開發上的關鍵點,來自絕大部分商品都是Costco和供應商合作開發的。

這也是盒馬新零供提倡的“買手製”背後,廣為中國零售業震撼的所在。在沒有買手製背書的傳統零售企業,傾向以自有商品開發,作為對Costco商品開發模式的借鑑。雖然,無一成功。

合作開放的商品,當然是保障極致低價的主要條件。不讓會員有太多選擇,精選每件商品的最常用款式和規格,並讓消費者在不用選擇的快速決策下,通過組團多買的形式獲得更便宜的價格和回饋。

拼多多指望借鑑Costco繼續維持“拼團”模式的底氣,即來自於此。

繼續分解Costco的整個商業底層邏輯和營運模式,幾十萬字都說不完。《零售老闆內參》APP(微信ID:lslb168)從大的維度上梳理Costco的這幾個商業邏輯,在於回應上文所提出的一個命題:完全照搬學習Costco的可能性,從來不存在。

第一,Costco的一切經營上的優勢建立,都是“1+N”模式的子母關係。

母體是Costco的會員制,其他任何具體措施都是為會員制服務,會員是那個“1”。“N”當中的加油回饋提供購物前的會員需求(開車到賣場),商品的低價和精選是服務購物中的需求(減少決策成本),其他回饋服務的是購物後的需求(一種CRM制度,讓會員在日常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上,持續受惠於Costco)。

第二,Costco的模式發端於美國,是向美國特色社會制度高度融合其中的產物。

美國社會的日常消費零售,一大半發生於車輛的工具使用。除了Costco,中國人熟知的麥當勞等消費連鎖業態,大多於加油站有關。加油站這個車輛必配能源中心,除了加油換胎,還有時間和距離節點上的消費中轉站功能。車輛背後的批量化購買,又是Costco極致低價和精選商品模式的必然產物。簡單有效的生活方式,符合美國和全球當前的主流。

第三,Costco在全球多個國家的拓展,又不受限於美國特色社會制度。

尤其是在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這三個東亞國家和地區的門店,並不需要完全照搬Costco在美國的購物前服務(加油),以及購物後服務(CRM會員福利)。Costco只需要照搬會員制和供應鏈兩個法寶,一樣在海外橫著走。

上文說過:人在購物前的價值需求是不同的,但在人性動機上是相同的。Costco服務的是家庭,只賣涉及家庭需求的日常消費品,其商業觸及對象只涉及人性的基本動機:最常用的東西、最優質的東西、最便宜的東西、最貼心的服務(無條件退貨),這種零售企業的商業底層邏輯,屬於典型的道理很簡單,實現很困難。

Costco不是零售業裡的iPhone手機,更像全球商業100年來學習的可口可樂。

- 3 -

Costco的中國影響力


2018年5月,Costco 和上海康橋集團合作,宣佈進軍中國市場,首站中國零售消費第一城——上海。2019年在上海閔行開設第一家賣場,2021年在浦東開設第二家賣場。

Costco來到中國,中國的Costco學徒們恐怕就不再是心無旁騖的學習效仿。警惕這個零售業特殊巨人的影響力,是擺在中國零售業前很快要兌現的一門功課。

Costco中國學徒的新功課:一手拿來主義,一手新零售


Costco賣場的宏觀佈局

這麼說的原因,倒不是說3年才開出兩家賣場的Costco,能對中國零售同行有什麼實際的業績衝擊。Costco來中國的衝擊,將是一個巨大的行業標杆,對中國消費者和零售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巨大心智衝擊。

有了Costco這個巨人的存在,上海的消費者終於也在本地買到最常用的東西、最優質的東西、最便宜的東西,收穫最貼心的服務。這會讓其他城市的中國消費者,看本地的賣場怎麼看怎麼不順眼。盒馬在2016年底打響全國知名度的時候,全國人民對原來本地賣海鮮的商家,就是類似的態度。

同理,盒馬發明了一種中國式的新物種零售業態,帶來了一種新的創業方向。如果從涉及的投資資金和消費體量計算,新零售兩年來的主要創新,盒馬帶動的新物種產業可以佔到1/3部分(兩外兩項可以歸入渠道下沉和消費升級)。

Costco來了,中國的新零售會不會掀起一股類Costco的創業風潮?答案99.99%會有。很多人會疑惑中國零售行業的產業鏈上游供貨商,能不能滿足給Costco和類Costco的中國學徒們,提供具備同等Costco標準的商品——精選、優質、便宜。

這個問題值得單獨撰文分析,這裡只說一個基本概念:我們不能低估中國產業鏈上游供應商的商品供應能力,也不能高估中國零售業能很好模仿Costco的供應鏈水平。

非常高興Costco能到中國,無論如何,它都會是倒逼中國零售業進步的“火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