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这个世界正在悄悄惩罚那些,贪多而嚼不烂的人|馨期天

这个世界正在悄悄惩罚那些,贪多而嚼不烂的人|馨期天

—— 馨金融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时,她跟我说,在为买书和看书事情发愁。

这个朋友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乐于看书学习,也总是希望别人帮她开书单,然后一本本买来看。

可是她发现,虽然买的书越来越多,但是看不完甚至没有拆开封面的书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些书是因为晦涩难读,最终被放弃。而有些完全是一时兴起买的,如果不是特别精彩,可能也就没有动力读完。

我发现我和很多身边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买书似乎变成了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觉得自己可以因为买这个动作而有所得,但是真正读起来却困难重重。

所以读到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时,我发现它打破了我的一些迷思,无论是学习还是读书,都不要被焦虑情绪本身困住,而是要真正确定自己想学习的、成为焦虑点的部分,然后计划目标去执行和落地。

最近我在重新梳理自己的书单啦,希望对你们也有所帮助,enjoy~

这个世界正在悄悄惩罚那些,贪多而嚼不烂的人

文 | 大锤

来源 | 千锤百炼(公号:qcbl001)

转载 | 请联系(xiaolianlianoo2)

知识焦虑正像幽灵一样,无时无刻不折磨着那些,贪多而又嚼不烂的人。

你有没有下面这些情况:

一听说最近出了本什么新书,就特别紧张,生怕别人看了,知道了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一听说出了个什么全新的领域,就特别着急,生怕因为不了解,就错过了赚几个亿的机会;

一听说得到、喜马拉雅又新上了个什么颠覆认知的专栏或者课程,就特别恐惧,生怕不订阅,就落到一大群人的身后了;

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也许你也会用“学无止尽,但进一寸好歹有一寸的欢喜”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

过去的我也是这样。

这种状态在使我越来越疲于奔命的同时,却连自己最急需的事都没有时间做了;什么都想抓,最后什么也没抓住。

为了减少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也看过一些像《反焦虑思维》、《控制焦虑》之类的书籍,但这些书主要是教你如何无视问题的存在,从情绪的把控上减少焦虑。

这些方法在我看来都没有触及焦虑根源的核心问题,顶多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但今天,我认为我找到了那个真正的“救赎之道”,解决知识焦虑的根本方法,还是要从学习知识的核心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看山归来不是山,看尽千山还是山。

经过最近几个月的闭关学习,重新认识了“那座山”之后,才终于如释重负了。那座山具体是什么,请先容我卖个关子,稍后揭晓答案。

知识焦虑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害怕错过新知识的“损失厌恶心理”,另一个是读书没有读透,所带来的不确定感。

1

“损失厌恶”型焦虑

先看第一个,损失厌恶引起的焦虑。

芒格说,你要明白,找到真正好的东西很难,很难,就算你90%的时间都在说“不”,你也不会错失太多的东西。

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频繁操作;每一个人的一生,最多只有20次值得下注的机会,所以你一旦碰到胜算大的机会,那就全盘押尽,而在其他所有时间,按兵不动。

学知识也是这个道理。

马云给你传播的知识,是干货吗?当然是干货,可是,如果应用他这些干货的前提是,你需要拥有一家一千人的企业呢?

你没有经历过“看山归来不是山”,上来就学一大堆“看尽千山还是山”的知识,只会造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状态。

一个人立于世间,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其实屈指可数。

你所有的知识焦虑,其实都源于你内心的恐惧。

你贪得无厌地想“占有”你接触到的一切知识,但这种占有只是满足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对你实际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脑子塞满一堆稀奇古怪的理论,说起来头头是道,什么都懂,但要你把自己所有认为正确的知识,条分缕析、归门别类时,你又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能从心。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说的,第二个知识焦虑的源头了。

2

“不确定感”型焦虑

知识的不确定感,会带来新的焦虑。

相信我们大家都经历过,知识没有学透,学的越多,反而越迷茫、越纠结的情况,行动能力也随之而变得越来越差。

我以前以为这是“知识的诅咒”——理论越好的人,行动力必然越差。

现在看来,这纯粹是书呆子之见。

知识没有学透,就会越学越迷茫、越学越纠结,从而变得愈发焦虑;

但是,当你一旦学透之后,知识的确定感就会越来越强,焦虑就会随之而变少,心情也变得更加轻松愉悦,甚至连眼神也会比过去多几分的从容与笃定。

所以说解决知识焦虑的根本办法,就在学习知识本身这件事上。

如何学习才能不焦虑?

答案是,课题式按需学习。

3

为什么是课题式学习

课题式学习指的是,通过拟定一个研究课题,每一次系统化地学习,都解决一个特定的需求。

成年人学习最容易掉进的误区,就是所谓的终生学习。

你确实需要终生学习,但终生学习并不意味着每个领域你都要无限次反复的学习。

不加甄别的什么都想学,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懒惰,一种巨婴式的学习。

听别人说该学什么,你就学什么;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现阶段的第一需求是什么?

学完一个领域的课程,又发现该领域另一个课堂也很好,然后你又急不可耐的学习新的课程;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上一个课程真的嚼烂了吗?

如果嚼烂了还有必要学习类似的课程吗,如果没嚼烂,那么下一个课程基本也可以断言,学了也白学。

哪怕你说,我不在乎学习的结果,我只享受学习的过程。

那你有没有想过,将“反人性式”的学习持续一辈子,真的可能吗?

如果天堂不能离开,那它迟早也会变成困住你的地狱。

无休无止且没有边界的终生学习,只会让你大脑中的知识地图越来越模糊,你能力圈的范围,也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

而课题式按需学习,正是助你打破知识焦虑怪圈的,一击重锤。

4

第一需求

在做课题式学习之前,你需要挖掘出自己现阶段的第一需求。

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

这个需求说的可不是那些知识营销商们制造出来的伪刚需,伪刚需当然也是你的真实需求,只不过它并不是你现阶段的第一需求,而只是一个在你满足第一需求之后,一个锦上添花的需求而已。

如果没有一家一千人的企业需要你来管理,马云演讲的干货再干,对你而言可能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你现阶段的第一需求是什么?

就是你现在学完,立马就能用的知识。

这个能用指的是,你立马就会着手实践、练习的需求。

比如你现在想学一个学习方法论的课程,在学习之前,你就已经规划出未来一段时间要去实践、练习直至掌握该技能,而不是看到知识营销商推荐之后才临时决定去学习。

5

四个步骤

假设,你现在的第一需求是学习心理学,并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那么,你该如何进行课题式学习呢?

课题式学习,我把它大致分成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设置固定的学习目标,比如拥有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能力。

一个绝对清晰,可量化、可检验的目标,是你持续前进最大的动力。人是最善变的,如果你只学习,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随着你心情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所以明确的目标,是一切高效学习都必须设置的前提条件,没有例外。

第二步:设置固定的学习期限,比如三个月内必须拿下。

课题式学习千万别搞成终生学习了,如果搞成那样,很有可能你永远都只能学到半吊子的水平,课题式学习是短期突破式学习,要的就是短、平、快,学习时间必须短,最好不要超过一年。

整个学习的任务量也要匹配自己设定的学习时间,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

第三步:划定研究范围,绝不超纲学习。

心理学分支众多,心理咨询并不需要学习所有一切心理学知识,找准分类后,要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心理咨询主要只涉及三个流派,它们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确定了范围之后,就把此范围内所有的经典书买回来(可以通过豆瓣评分判断是否经典);

第四步:细分学习模块,各个击破。

比如当你要学行为主义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要学什么,那就再把行为主义划分成更小的模块,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那么就分别搜集该模块内所有重要人物的核心观点,然后再各个击破。

6

两项注意

在进行课题式学习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首先,学习要以自己划定的模块为中心,而不是以参考书为中心。

一本大部头经典买来,里面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你用不到的,但每一个人因为损失厌恶的心理,不把它全部读完就会“良心不安”,其实大可不必。

课题式学习是一种限时限量的突破式学习,你必须放弃那些与你第一需求无关的知识,所以无论这本书干货有多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找准了小范围的学习目标,就把全部能收集到的经典图书快速翻阅一遍,着重查阅目录,找出与这个小模块有关的所以章节,放在一起进行主题式阅读,通过对比,找相似、找不同,把这一个单点吃透。

其次,系统化创造,以教为学,可以帮助你查漏补缺,补足系统的bug。

做完前面的工作之后,你需要的是找个人,把你创造的“心理咨询”这门体系化的课题讲给他听。

在讲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发现有些地方讲的不明白或者他提的问题你回答不清楚,这个时候,立即扣住这个点,围绕它,再进行一次主题式阅读,直到完全能够深入浅出的讲给别人听懂为止。

课题式按需学习,会让你不再被泛滥成灾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而只是把知识当作成就自己的工具,在有需要时,随取随用,在不需要时,束之高阁。

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无限学习为有限学习,变锦上添花需求为刻不容缓需求,变碎片化学习为系统化学习。

一旦你按步骤完成了整个学习周期,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终止本课题相关的一切功利型学习了。

以我自己为例,当我真正开始采用课题式学习之后,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知识焦虑城堡”,在一瞬间就土崩瓦解了。

三个月翻完一个特定领域内的100多本书,且仅抽干其中对自己有用的精华内容,这种效率,在以前的我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我相信,读过研究生的小伙伴对此,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们在写论文时,获取相关内容资料的效率,恐怕比我这里还要高。

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它早就是科学工作者们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在开篇说,这个方法是“看山还是山”了。

学习效率提高,刚需满足之后,就可以暂时终止此课题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了,这样也为我腾出了更多的时间,来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

比如学习拳击、学习普通话等等;人不焦虑了,心也就变大了。过去瞧不上的书,现在也饶有余力的开始品味了。

学习不止是眼前的功利学习,还要留一点时间,给诗和远方。

分享也是一种力量。

联系我们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