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請問宋代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龍嘯天鑑藏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從精雕細琢的團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在“蒸青”之後,則要榨茶,還分“大榨”、“小榨”、“翻榨”,榨來榨去,要把茶葉的汁液差不多榨乾,將反覆錘鍊的精華調出口感的極致。再用模具制餅,穿串烘乾,就成了唐宋風行的團茶。

在宋代,點茶是當時飲茶的主要方式。而點茶的技巧,促成了全社會流行的茶文化。點茶“包括炙茶、碾茶、羅茶、烘盞、候湯、擊拂、烹試等一系列技藝。

(1)炙茶:是指將陳茶放到微火上烘烤,以達到香濃、色鮮、味醇的效果。若是當年新茶,則省去此步驟。

(2)碾茶:是將幹茶塊放在茶碾上碾成細末。蔡襄《茶錄》雲:”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捶碎,然後熟碾“。

(3)羅茶:就是用茶羅將粉碎的茶葉篩選,選擇粗細適中的茶葉末,”細則茶浮,粗則水浮“都不合格。

(4)烘盞:就是用火烤,使得茶盞溫熱。”冷則茶不浮“

(5)候湯:就是等待水沸騰的時機。這是最顯示技藝的一環,過熱不及都不行。”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數則茶沉……“

(6)擊拂:這是點茶中最重要的一步,成功與否在此一舉。簡單的說,就是將適量選好的茶葉末放在茶盞中,用到了合適溫度的水點注茶葉末,同時用竹製的茶筅按照一定的力度和方向攪動成茶膏,再注入沸水使得茶湯成型。其中的難度在於:一要掌握好茶和水的比例,二是擊拂的技巧,三是茶湯泡好後,水面顏色要鮮白(細小密集的氣泡),著盞要無水痕。達到標準,才算成功的”點茶“。

宋代茶館飲茶和鬥茶文化的普及,導致了宋代大量茶館的出現。到了夜晚。”在宋代的茶館裡,三教九流聚集在一起。除了喝茶,人們的各種社交活動也在這裡開放。為了吸引人氣,當時的茶館還引入了許多娛樂活動,如宋代的說書,在這種背景下誕生和發揚光大。





鵬飛觀像


宋代人喝茶,“講究”在每一個細節

再也沒有一個朝代能像宋朝那樣,把“生活品味”視為最高層次的追求。吳自牧曾在《夢梁錄》中提到的“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是宋人平凡生活裡的日常,“閒”但卻氣質不凡,耐人尋味。

但其中又以點茶為宋人的最日常,最生活,又最風雅。

宋人點茶,是茶史上最美的滋味,美在茶味的淡而不寡淡,美在宋人點茶與鬥茶,美在宋人在茶湯上“作畫”,更美在宋人對精緻生活執著的追求。

只可惜這杯茶史上最美的茶湯,已消失近千年,只能在詩詞古畫中,遙想宋人當年點茶的風華,鬥茶的風趣。

點茶,宋人的平淡美學

“點茶”並非宋人初創,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但那時點茶並非主流,唐人更喜歡“煎茶”。他們直接在一大口鍋裡煮,鍋裡燒開後投入茶碎,邊煮邊加入鹽、蔥、姜、橘皮、薄荷等調料攪拌,再用長勺舀出,分到各個碗裡。

唐人煎茶,因為加入了各種香草,有失茶味,類如“菜湯”,宋人並不青睞,他們更喜歡滋味純正的點茶。

宋人先將茶葉磨成粉末,再投入碗裡,注水壺是宋人獨有的“湯瓶”,水流極細,注水時猶如蜻蜓點水,故稱點茶。

點茶非常講究茶粉與水的比例,也是一碗好茶的關鍵。茶粉往往少至只有一撮指甲蓋大小,而水則要足夠多,並必須分幾次注入,每次注水都需充分攪拌。

宋人認為茶味最美在平淡,但不寡淡,要淡而有味,要能滿口茶香,回味無窮。淡而有味,淡而無窮,正是宋人的生活美學。

宋人點茶,還講究茶湯美如“疏星淡月”。他們用一種類似小掃把的茶筅擊打茶湯,使茶湯泛起泡沫,顏色逐漸從翠綠、奶綠到奶白,直到泛起滿碗雪花。這樣的茶湯是看得見的雪浪,又煥發著光彩,如“鏡中花”“水中月”。

將茶湯擊起滿碗雪花,美如星光,並不容易,既考驗點茶技巧,又考驗茶人的用心。

用心往往是最難得的,用心做事才能做到極致,用心品嚐才能從平淡中品出真味,而人生所用心之處,便是最深的滋味。

鬥茶,宋人的快樂事

鬥茶是一項互相比拼茶葉品質,比拼點茶技術的娛樂活動,是宋人獨有的雅玩。他們喜歡聚在一起互相鬥茶,鬥誰的茶浮沫顏色更白,誰打出來的浮沫更多更細膩。

文人鬥茶是風趣。文人鬥茶,多選庭院,或尋找一片竹林,約上幾個人,帶上茶具一起鬥茶。他們鬥茶往往是“鬥趣”,先分享私藏的奇茗,逐一品評,風雅一番再去燒湯點茶。

傳聞,書法家蔡襄與蘇才翁鬥茶,幾個回合還難分勝負。最後一回,蘇才翁將泉水用翠竹浸瀝過,再拿來鬥茶,後來也因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勝出,我想蔡襄不禁要問:山上的翠竹還好不好?

文人鬥茶總是“別出心裁”,既要贏,便贏得風雅,贏得有趣,這是他們的生活情趣。但民間鬥茶,就沒這麼講究了。

民間鬥茶是狂歡。在民間,鬥茶是不需要預約的,五六個茶粉碰到一起,不管是熙熙攘攘的街市,還是在自家門前,但凡有興致,有閒心,便可就地“開湯鬥茶”。

他們鬥茶是“樂”,贏了開懷大笑,輸了捶胸頓足。如果是在專門的鬥茶館裡,可以見到十幾個或幾十個茶客聚在一起,那是一群人的狂歡。

茶是宋人溫潤心田的快樂水,鬥茶是他們閒暇之餘的快樂事。因為對鬥茶瘋狂的熱愛,便不自覺地推動了茶葉發展,造就了當時極致的製茶工藝,做出了更好的茶與茶具,也使宋代點茶及茶美學走到了巔峰。

茶百戲,史上最美的茶湯

茶百戲,是宋人的茶道藝術。他們以茶為墨,在茶湯裡畫畫,又稱“分茶、水丹青”。

茶百戲,頗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茶百戲的難度更高。只能通過茶與水作畫,並能形成纖巧如畫的湯紋,而作畫的工具又只有一個小茶勺,有的僅使用湯瓶的壺嘴便可描出點點飛鴻,寂寂小亭,或三兩桃花。

茶百戲是茶中有畫,畫中有茶。但遺憾的是茶湯裡的畫,很快便會消散,而又令人驚喜的是,這些畫永遠刻在宋人的心中,是那個時代的藝術之光。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畫裡,也在茶裡。這是宋人的品味,他們讓最日常、最平凡的茶,有生活的味道,更氣質不凡。

可惜,宋代以後,點茶日漸式微,茶百戲更早早就消失在滾滾歷史長河,但千年前那碗最美的茶湯,以及他們對茶的品味和情調,對精緻生活的執著追求,永遠令人動容。

我們常說,宋是一個美好的朝代,是因為宋人造就了多個千年品牌,其實更因為他們對生活不將就。而不將就,才是生活最深的品味,才是精緻生活該有的樣子。








孤獨的修路郎


宋代喝茶甚有講究

特別是宋代文人,其茶道繼唐代的傳統又有新的發展,更多人致力於茶道文化研究,並著書立說。

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都是文人茶道所遵循的規則。

文人茶道採用的是宋代主要茶類——團餅茶,飲用方法是點茶法。

點茶程序:

1、炙茶:取出茶餅,陳茶用沸水浸泡一下,颳去膏油一兩乃止,以鈐鉗之,微火炙幹,當年新茶則直接碾茶。

2、碾茶:以淨紙密裹槌碎,碾成粉。

3、羅茶:以細密為佳。

4、候湯:活水點茶,用木炭燒水,水燒至邊緣泛蟹眼小泡即止。

5、熁(xie)盞:用開水溫盞預熱。

6、點茶:量茶約6.8克,先注湯調膏,再注入水,邊注水邊用茶筅環回擊拂,湯上盞四分則止,面色鮮白,著盞為水痕為佳。

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好茶道,流行鬥茶,在點茶時文人雅士們比較茶湯,同時吟詩作賦,在茶湯上作畫,一比高下。

後來這種飲茶方式傳至日本,演變為當今日本的“抹茶道”,流傳至今。


一石之地


《夢粱錄》中記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開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我國的飲茶之風興於唐而盛於宋。不過,到了宋代,飲茶方式已與唐代一有所變化。煎茶法逐漸為宋人摒棄,點茶法成了當時的主要方法。其做法一是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衝一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後一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或茶匙環回擊拂,待茶末與水充分溶合即可飲用。

宋人為評比茶的品質,在士大夫中興起“鬥茶”之風,甚至連皇帝都參與其中。宋代茶具與唐代大致一樣主要有茶碾、茶羅茶盞和茶瓶等。但茶瓶由於多用於點茶法而流部加長,口部圓峻,器身與器頸增高,把手的曲線相應趨向柔和。另外,宋代飲茶多用盞而不用碗,唐代的茶一般為綠色,因此多青瓷碗與白瓷碗並重。據宋代蔡襄《茶 錄》記載:“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月,故建安人開試,以青白勝黃白”;宋徽宗《大觀茶論》亦有記載:“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清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可見“茶色貴白”。由此可見宋代茶色尚白,因此多用黑釉茶盞,便於對比和鬥茶。









博古觀津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進,他們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這叫“點茶”。點好的茶湯上面還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

在宋朝的茶道中,燒水是很關鍵的一步。宋朝人點茶一般不用鐵鍋燒水,而用瓷瓶燒水。燒水的瓷瓶是特製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溫,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裡裝大半瓶水,一會兒就燒開了。由於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見水開,只能聽聲。聽聲辨水,是宋朝茶藝界的絕活兒。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時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會鄙視瓷器,喝茶用銅碗、銀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鐵碗,拒絕用瓷碗。後來出了一個叫盧廙的茶道高手,他說金銀太貴重,銅鐵太俗氣,這些金屬茶碗還都有腥味兒,影響茶湯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壓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參見蘇廙《仙芽傳》,該書已散佚,今存於《說郛》)。盧廙的見解非常科學,開啟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風氣。

唐人煮茶,今人沖茶,宋人點茶。點茶無需茶壺,故此宋朝並不生產茶壺,只燒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種,南宋景德鎮燒造的茶碗屬於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這種茶碗並不受歡迎。宋朝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很笨重,但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爽爽的大跟班


謝題主提問:

1.茶對宋代市井生活有著巨大影響。宋人喝茶好“點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裡,衝入滾水,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流行“鬥茶”。包括: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鬥茶多用白茶,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窯小黑碗,凝重古樸,看似笨重,但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鬥茶和質樸的茶具讓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層面。因而出現了曜變天目這樣的極其珍貴的茶碗。

2.宋朝茶文化的另一個特色是茶坊文化。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年間的汴京,凡是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鱗次櫛比,不僅有專供仕女夜遊吃茶的茶坊,還有商販,勞動人民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這種茶坊實際上是一種邊喝茶邊做買賣的場所。汴京更多的茶館則是從早開到晚直到夜市結束才關門的全天候茶坊


名家正在說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可謂是中國茶文化的黃金時代。

正如宋代王安石所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茶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便是從宋代開始的。追求精細生活的宋人,更是將這一片葉子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從精雕細琢的團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宋人將茶玩出了五花八門的新高度,使之成為“盛世之清尚”。

一片茶葉究竟能玩出什麼花樣?約千年前的茶技為何至今仍難以超越?這段時間,只要走進中國茶葉博物館,你就能瞬間穿越千年時光,重回大宋,親自體驗一場宋代茶文化美學。

6月8日,《盛世清尚——宋代茶文化展》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開幕。展覽集結了浙江省博物館、福建博物院、杭州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桐鄉市博物館、松陽縣博物館、邵武市博物館和婺源博物館等十家博物館的精品茶具,以140組展品重現“盛世之清尚”。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文物6件,三級文物12件。

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最系統、最深度的宋代茶文化展。近日,在中國茶葉博物館陳列部主任郭丹英的帶領下,錢報記者作為首批觀眾前去探展,為你奉上關於宋代茶事的最佳打開方式。

龍鳳團茶有多高大上?

金可有,賜茶不可得

宋人是怎麼“玩茶”的?這還要從高大上的宋代製茶法講起。

作為中國傳統“百工”的黃金時期,技術之光也照耀到了宋代的茶中。宋代“茶工”達到了中國古代製茶技術的巔峰。

從採茶開始,製茶的整個流程都有專門的“督茶官”嚴格把控。

當時,“茶工”凌晨五更就要入山採茶,為了茶葉潔淨新鮮,還要新汲一大罐水,掛在胸前,邊採茶,邊把茶葉投進罐中,而太陽一出現便要停工。採茶下山,新鮮茶葉還要精挑細選,並將小芽、中芽、紫芽、百合、烏蒂等部位一一區分開。

優質茶芽還要經過多道工序,以去掉苦澀物質。古時,上品茶講究“新”,為了讓茶葉便於保存,“蒸青”技術從唐便已推廣開來。宋人在“蒸青”之後,則要榨茶,還分“大榨”、“小榨”、“翻榨”,榨來榨去,要把茶葉的汁液差不多榨乾,將反覆錘鍊的精華調出口感的極致。再用模具制餅,穿串烘乾,就成了唐宋風行的團茶。

團茶,不僅是團餅狀,還有海棠花、月兔等各式各樣的形狀。印有龍鳳圖樣的“龍鳳團茶”更是為人盛讚的宮廷御用,對於宋代的王公將相而言,堪稱比黃金更難得的賞賜。

歐陽修就評論道:“其品精絕,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據說,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的歐陽修在朝為官20年間,也只不過獲得過一餅小團茶,其珍貴顯而易見。

精緻而奢華的團茶大多是皇家貴族的玩法,在宋代,民間則流行起了散茶。上承唐代蒸青餅茶製法,下啟元代散茶形式,兩宋時期的茶葉製作開始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展覽便以兩宋時期茶葉的種植和加工盛況開篇。儘管千年前的“龍鳳團茶”已煙消玉隕,但細緻的線描圖和複製實物足以讓你窺見它們的精貴。

▲明代摹刻古香齋藏蔡襄帖木刻板《茶錄》

而兩塊近50公分長的木刻板,則用雄健有力、大小不一的文字定格了宋茶的“色、香、味”。它們來自於明代,由宋鈺臨摹,刻錄了北宋書法名家蔡襄進呈宋仁宗的一篇著作——《茶錄》。這是繼唐代陸羽所作的《茶經》後,又一部茶葉專著。全書分上下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內容涉及茶葉品質、茶葉保存、品評方法、製茶工具、品茶器具等。

白茶黑盞,宋人在茶湯上寫詩作畫

宋徽宗、陸游都是點茶高手

茶葉準備好了,就要開始烹飲了。追求生活美學的宋人,連飲茶也充滿藝術範兒:上承唐代精緻的煎茶法而有創新,工藝複雜又妙趣橫生的點茶法,成為當時飲茶的主流方式。

煎茶法,需先將茶餅碾成茶末,再放入茶銚中加水燒製,並根據喜好,加入調味品。比如唐代,流行加鹽。

▲褐釉瓷茶銚

▲風爐及釜

而點茶法,則要將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盞中以少量開水調成均勻的茶膏,之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或茶筅慢慢攪動。這一步叫作“擊拂”,正是點茶的關鍵,真正考驗著茶技。茶匙要重,擊拂有力,直至濃度適中、乳沫洶湧,乃至咬盞掛杯。

▲吉州窯青白釉刻折枝梅汽蓋罐(用以盛放研磨好的茶末)

▲鏨刻葵花紋銀匙(用於擊拂茶湯)

點茶完畢,如果直接喝下去,未免又浪費了之前那麼多功夫。於是,“鬥茶”這項文人墨客樂此不疲的娛樂應運而出。在《茶錄》中,蔡襄便寫到了民間鬥茶的品評標準:擊拂之後產生的泡沫,在茶盞內壁貼附的時間越長,水痕出現越晚者,則獲勝。

點茶法使飲茶變得有趣,鬥茶的流行又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大致在北宋末年,點茶法進一步發揚光大,形成了又一種高超技藝——分茶。

分茶,又叫“茶丹青”,顧名思義,指使茶湯表面幻化出各種文字乃至花草蟲魚的圖案。據記載,宋代有位叫“福全”的和尚便是分茶高手——每一盞中可生成一句詩,四盞連點,可成一首絕句。

宋代皇室和士大夫的參與,更是將點茶藝術推至登峰造極之境。

宋徽宗就是位茶藝專家,不僅撰寫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撰寫的茶書《大觀茶論》,也擅長分茶,能令湯麵呈疏星朗月,巧幻如畫。南宋詩人陸游也是位高手,他閒來無事,便“晴窗細乳戲分茶”。

這種神乎其技的茶藝表演在宋代備受推崇,甚至與書法、彈琴等技藝並舉。同時,點茶也逐漸成為文人家居之中不可缺失的生活享受。它與燒香、掛畫、插花,一同成為代表宋人生活與文化趣味的“四般閒事”,是宋人雅緻生活的集中寫照。

點茶法的流行也使宋人崇尚一套獨具審美的茶具。展覽第二單元“烹點之妙”,就展示了大量的烹飲器具,完整體現了宋代飲茶全貌。

點茶時,茶麵泛出的湯花呈白色,與建盞的黑釉正好相互映襯,因而,宋人點茶最愛用建盞,黑釉一時成為爆款。

▲宋建窯黑釉醬斑碗

展覽中,可見各種宋代茶碗與茶盞,大多以黑釉為主基調。如,一件太陽輻射型紋樣的建窯黑釉醬斑碗。“束口,腹部深,底部寬,它就是專為點茶而設計的。”郭丹英介紹說,除了這種鷓鴣斑紋樣,黑釉盞根據色差還可分為典型的烏金、兔毫及曜變。

▲南宋黑漆銀扣仿兔毫盞

深弧形腹,小圈足,黑色底面描繪著精細的金色條紋,彷彿兔身上的皮毛,盞口沿還鑲嵌銀邊。眼前這個茶盞,像極了建窯兔毫盞,可它真實的身份是件漆器——南宋黑漆銀扣仿兔毫盞,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件仿建窯兔毫盞的漆器。“它精心上了十幾道漆。”郭丹英說,它不僅充分顯示了南宋時期工匠製作漆器的高超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了黑釉盞在宋代的流行。

▲南宋黑漆銀扣盞託

點茶“捧紅”的不僅是黑釉盞,還有另外一個關鍵角色——湯瓶,這對親密搭檔完美演繹了點茶藝術。為了玩轉點茶,宋人對湯瓶作了特別設計:流口變得曲長,壺嘴的出水口圓而小,使注水點茶,收放自如,並且水流呈拋物線,極具線條美。一件越窯青釉瓷湯瓶就是最佳佐證。它曲長的流口上,刻有龍頭紋飾,瓶身呈瓜稜造型,挺拔秀氣。

▲越窯青釉瓷湯瓶

點茶要賞心悅目,飲茶的姿勢也要優美。宋人偏愛以斗笠盞飲茶,盞身大多呈45度斜角,像一個倒扣斗笠,大小以一隻手能握住為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件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銀扣刻花斗笠盞。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銀扣刻花斗笠盞

它是宋代青白釉斗笠盞中的極品。釉色白中泛青,釉水瑩潤,最為少見的是它的刻花紋飾,雕刻著三枝搖曳的蓮花,姿態各異,並以13朵三瓣小花作為點綴。口沿一圈銀扣,更凸顯出它高貴的出身。

這件茶盞的主人叫程寶睦,是南宋時期典型的大家閨秀。她的父親是南宋高宗時期擔任過兵部尚書的名臣程瑀,曾與秦檜同朝;而丈夫汪賡則擔任過汀州的知州。在程寶睦的墓中,這件茶盞與一件建窯烏金釉帶兔毫銀扣盞一同出土,可以遙想當年,點茶、鬥茶是這些官宦家庭的日常。

▲南宋花口鎏金銀盞託(用以承託茶盞防燙手)

日本的抹茶道,甚至茶樹,

點茶驚豔一時,為一壺茶水增添了無限情趣。只是,這套為宋人習用數百年的茶藝,在明初太祖朱元璋下詔罷貢團茶之後,便逐漸消亡了。

值得玩味的是,如今,日本極具特色的抹茶茶道正與宋人流行的點茶一脈相承。

宋代茶文化是如何東渡到日本的?展覽第三單元“茗香遠播”,正將兩宋時期茶葉的傳播歷程娓娓道來。

宋代的寺廟,多有種植經營茶山,特別是以五山為代表的浙江寺院,飲茶更是寺院修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間來華的榮西、成尋等日本僧侶,在宋代寺廟中接觸了飲茶習慣,繼而將其帶回日本,成為了日本抹茶道的源頭。圓爾辨圓和南浦紹明兩位日本高僧,還親上杭州徑山,學習南宋茶宴,將其傳回日本發揚光大。

事實上,不僅是茶文化源於浙江,日本的茶樹也是由浙江天台山引種而去。

兩宋時期,文化交流興盛,茶文化通過使節往來、僧侶互動、商貿活動等途徑,還向很多周邊地區和國家輻射擴散著。


小蒸74168895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在市民經濟繁榮的宋代,茶已成為風靡全國的國飲。

宋人一改唐人的煎煮法,形成以點茶法為主的飲茶方式。唐人煎煮法的基本流程是,根據喝茶人數,先將適量的茶餅碾成茶末,待鍋中的水燒到第二滾時,先舀出一碗,然後將茶末從鍋心放入,同時用竹莢在鍋中攪動,加入調味之鹽,等水再開時,將之前舀出的水再倒回鍋中。這種所謂“育華救沸”的方法,類似於今人煮餃子時的多次加水。茶水煮好後,分入茶盞供人享用。而點茶法則要將研磨好的茶末,事先在茶碗中以少量開水調成均勻的茶膏,之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茶筅)擊拂。

並由此產生了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鬥茶,鬥茶之風在唐代就形成在閩北,宋代達到了空前的興盛,並遍及全國。鬥茶就是比試茶的湯花(泡沫)色澤是否純白,保存的時間是否持久(咬盞)等的一種技藝。鬥茶的開展很好地推動了宋代製茶技術的提高和茶業的發展。

由於點茶法的使飲茶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同時經常性的開展比試點茶技藝的活動(鬥茶)促使點茶的技藝不斷創新,由此產生了能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技藝(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極致,也將中國茶文化推向歷史高潮。


黃力歐啊


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說是淵源流傳。

因為中國被認為是“茶”的故鄉,具體從何時才開始飲茶已不可考。

但陸羽在《茶經》中說是神農嘗百草發現的,有人說在西周武王伐紂時就已收到過茶葉等貢品,而比較靠譜的說法則是“秦漢說”,因為有具體的史料記載。

自唐代陸羽定下“茶”之一字,並寫下《茶經》開始,茶文化算是正式開始了它的發展。那時,他們除了比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等方面,還與儒、道、佛等哲學思想交融,漸漸誕生出了自己的“茶道”。

到了宋朝(一,宋朝開國皇帝 杯酒釋兵權.重文,不重武功.注重社會經濟發展 二,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抑商的朝代. 三.宋朝對南方的開發很重視,是歷史上開發力度最大的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繁榮。

唐人喝茶全是煮,先將茶葉碾碎,過濾一下茶末,放在滾水裡,煮上幾滾,最後喝那一鍋茶湯,有時還加上各種調料乾果。

宋人喝茶叫“點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在幾個碗裡,衝入滾水,一邊衝一邊攪拌,快速攪動,讓茶末和水充分混合。點好的茶湯上面會有一層乳白色的泡沫,有點像卡布奇諾咖啡,又有點像日本的抹茶。

宋人在茶道中煮水一般用特製的陶瓶,宋人叫它“砂瓶”,所以在宋朝點茶還必須要有聽聲辯水的本領。

宋朝喝茶,摳門用瓷器,貴重用金銀盃,俗氣用銅鐵,萬眾矚目用玻璃杯。不過在茶道高手蘇廙之後開啟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風氣。點茶不用茶壺的,故宋人用茶碗,宋人最喜歡的茶碗是建州窯出產的小黑碗,胎特別厚,造型古樸,看起來笨重,都是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

而那些文人騷客更是將“茶”玩出了花樣,也可以說是講究。

例如:鬥茶

鬥茶的重點當然在一“鬥”字上,與那時民間盛行的鬥雞、鬥蟋蟀等並無兩樣,都是以輸贏為目的,但要講花樣繁多,鬥茶絕不比它們少,而且與那些活動之間有著明顯的雅俗之分。

可以說,鬥茶是風靡兩宋的遊戲,上到王公貴胄,下到販夫走卒,無論階層高低,有沒有錢,都能對其說出點門道來。

包括宋徽宗也對此樂此不疲,常與蔡京等人玩鬥茶遊戲,並且專門著書立說,也就是《大觀茶論》。

所謂鬥茶,一斗湯色,二斗水痕。

宋朝時的茶葉大都是以團餅的方式存放的,鬥茶之前,需要將團餅磨粉,再用茶筅攪拌,直到打出泡沫,這就是所謂“點茶”。那時茶色以白色為貴,誰家打出的茶沫顏色最白,誰家的茶葉就最好。

而我們知道,中國只有三大品類瓷器:青瓷、白瓷和黑瓷。其中,以青瓷和白瓷盛裝茶湯的話,這個白色看著就會不顯,因此,那時的黑瓷就非常流行,也由此誕生出了黑瓷中的王者——建盞黑瓷。

為了喝茶,宋朝人真的是拼了。

二斗水痕,這裡說的“水痕”,指的是茶沫粘在茶器邊緣卻不溢出,也就是圈內人所說的“咬盞”。一般咬盞的時間持續越長久越好,持續時間短的,茶沫都會破開化水。

當然,現代社會已經不多人知道“茶百戲”是什麼玩意兒了,但你一定見過或聽說過咖啡的“拉花”藝術,就是在剛衝好的咖啡中畫畫。我們見過最多的應該是咖啡中所畫的樹葉了,還有一些手藝好的師傅能畫出更多的東西,比如一朵花朵,一個美女,一個動物等等。

北宋陶谷在《荈茗錄》中有過介紹:“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皇帝中的“紈絝”宋徽宗、陸游、蘇東坡等許多文人墨客皆是此道高手。

還是上面那個陶谷,他曾寫過一本《清異錄》,其中提到過一個福全和尚就是“分茶”高手,他能在每個茶碗中“分”出一句詩來。消息傳開後,立刻四方引動,紛紛前來觀摩表演。

看到這,我想題主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無日不瞻望


據記載,宋代北方人飲茶的習俗承襲於唐代,那時的老百姓,會將姜鹽桂椒等材料加入茶裡喝掉。不過當時的南方人卻不太這種接受得了這種口味。

大文豪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對於北方人喝茶的這個習慣,就作詩吐槽過:“又不見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誇滿口。”

不過東坡本人還好,雖說不上喜歡,但也並不反感。酷愛喝茶的東坡,一生留下了眾多詠茶的詩篇,也說到過茶中加姜的事情。當時蘇軾在山東吃的茶裡,據說還放有芝麻,而且是先放在盆中加以研磨,之後再放入姜、鹽去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