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近日,娛樂圈接連有大事發生。首當其衝的是肖戰粉絲因為舉報AO3和Lofter(同人文主要發佈平臺)引發“227大團結”,被多個破次元壁的圈層抵制,甚至上升到抵制愛豆本人。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如果不是227吸引了主要火力,“凱撒獎爭議”在國內引發的討論度應該更廣泛、更猛烈。是的,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

第45屆法國凱撒獎把最佳導演頒給了羅曼·波蘭斯基,導致多名女演員當場離席及場外示威遊行。因為,波蘭斯基除了頂級導演,還有一個人人喊打的標籤——戀童癖和強姦犯。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凱撒獎,法國電影的最高榮譽,向來有“法國奧斯卡”的美名。而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則是法國有名的導演、編劇和製作人,手握無數經典作品和大獎。

比如——

1966年,驚悚片《荒島驚魂》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片《怪房客》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2002年,劇情片《鋼琴家》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11年,喜劇片《殺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小金獅獎;2013年,劇情片《穿裘皮的維納斯》獲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

波蘭斯基無疑是命運的寵兒,在藝術領域才華橫溢,在頒獎典禮備受垂青。

但最諷刺的,是他的藝術作品向來以“挖掘人性深處的陰暗、批判人性之罪”見長。

好比屠夫口口聲聲說慈悲,波蘭斯基一邊心安理得享受著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光環,一邊持續犯罪逍遙法外數十年。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第一次(已知的)罪惡發生在1977年,43歲的波蘭斯基在拍攝13歲的少女模特薩曼塔·蓋默時,下藥(安眠酮)性侵了對方。

同年3月,波蘭斯基在美國洛杉磯被逮捕。關於司法機關指控的非法性交、藉助藥物強姦等6項罪名,他只認了情節較輕的“與未成年人非法發生關係”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法官要求波蘭斯基接受精神鑑定並考慮追加刑期。此時,以電影製作為藉口延遲服刑期間,波蘭斯基逃往歐洲,之後一直小心生活在和美國沒有引渡條約的國家和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少女薩曼塔並非大導演的“激情犯罪”。此後,英國女演員夏綠蒂‧路易絲、法國女演員瓦倫丁·蒙尼爾、美國藝術家瑪麗安娜·巴納德等10餘人先後公開控訴波蘭斯基對少女時期的自己進行過性虐待和性侵犯。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凱撒獎頒獎給“戀童癖”導演波蘭斯基,導致多名女演員離場,在世界範圍內被群嘲,純粹是自己作的。

首先離場的是大熱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女主角阿黛拉·哈內爾(Adèle Haenel),她是法國被寄予厚望的女演員,拿過凱撒獎、開羅國際電影節等多個影后;她也是平權先鋒,多次參與反對性別暴力主題活動的發聲、遊行。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去年11月,阿黛拉實名舉報導演克里斯多夫·盧基亞(Christophe Ruggia),控告在2002年拍攝電影《惡魔的孩子》期間,曾遭受盧基亞性騷擾長達3年,“一個近40歲的男子,每週和一個只有12至15歲的女孩在房間獨處,試圖對她上下其手,包括撫摸大腿和身體、強行親吻頸部等等。

法國媒體用半年時間走訪相關人士,最終獲得了導演寫給阿黛拉的情書等證據。法國導演協會一致投票通過,將盧基亞除名。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阿黛拉是戀童癖的受害者,但她遭到了凱撒獎的二次侵害。

頒獎當晚,阿黛拉悉心裝扮,一身深藍色鏤空晚禮服優雅迷人。但主辦方宣佈波蘭斯基獲最佳導演時,導播的鏡頭一直刻意切阿黛拉,人血饅頭的吃相簡直其心可誅。

阿黛拉也很剛,當即起身離席,並且喊了一句,

“太棒了,(頒獎給)了不起的戀童癖!”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以上就是“凱撒獎爭議”的來龍去脈。事件發酵回國,也在微博、知乎、朋友圈等多個戰場引起小範圍的掐架。

藝德是否應該分離,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永恆的辯題——藝術家私底下不是人,他的藝術價值就不存在或者被削弱嗎?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重點逛了逛知乎,發現聲援波蘭斯基的人主要有兩種說法。

  • 首先是藝術價值。

藝術也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各有視角。但統一的評價維度,一定是透過表達引起廣泛的、觸動心靈甚至靈魂的共鳴。假如你看一個戀童癖批判罪惡,聽一個強姦犯講愛情,你是想要引起什麼樣的共鳴呢?

如果藝術是遠處的哭聲,為什麼要捨近求遠,聽不見近處的哭聲、看不見受害者的眼淚!散發著惡臭的藝術,我們不需要!

再者,藝術史、電影史燦若繁星,難道缺了波蘭斯基就黯淡無光了?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天才的、努力的,但人品正直的藝術家,等待被世界矚目。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 其次是陰謀論,是輿論審判。

在很多影迷心中,波蘭斯基一案是被操控的。有網友在知乎言之鑿鑿,“網上這麼多控訴波蘭斯基是罪犯的,我就想問問你們拿不拿得出證據?意味著按在波蘭斯基身上的罪名在程序上是有待推敲的。退一萬步說,即便他真的有犯罪,而不僅僅是道德品質敗壞,以至於讓眾多觀眾痛恨地一併否定其藝術成就的。這樁犯罪發生在1977年,距今43年,期間波蘭斯基拍攝了有口皆碑的《苔絲》《殺戮》《霧都孤兒》,具有反諷意味的《不道德的審判》,甚至拍攝了在奧斯卡大獲全勝的《鋼琴家》,獎項沒少拿,明星大咖也沒少合作,那影壇和大眾怎麼沒早點用唾沫淹死他?而是要等到四十多年後物是人非的時候才想起來去聯名投訴凱撒獎的非正義……做人不能太雙標啊……”

我想,網友和波蘭斯基本人的思路如出一轍:性侵小女孩,但我有才華啊。揪著私生活不放,你們知道我在藝術上有多偉大嗎?

不信且看波蘭斯基自己說的話。

在逃離美國後,接受小說家馬丁·阿米斯的訪問時,他說,“如果是我殺了人,那媒體就不會這麼感興趣了。你說是不是?但是發生關係,你知道,與年輕女孩。法官自己也想與小女孩發生關係,陪審團也想,每個人都想。

還有2011年,在《羅曼·波蘭斯基:一部電影回憶錄》的紀錄片中,時年78歲的波蘭斯基對首個性侵的女孩薩曼塔道歉,“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同樣也會,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我對此感到抱歉。

耳熟嗎?像不像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犯的錯?多麼輕飄飄的歉意!

最可恨的還有許許多多男人為他洗地冤枉——退一萬步說,賭上名譽、公開實名舉報的10位女性都冤枉了波蘭斯基,那他倒是反告啊,以他的身家名氣,告贏地位遠遠不如自己的女孩子們,不是輕而易舉?跑什麼跑?老老實實接受法律審判留個清白在人間不好嗎!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女報觀點

為戀童癖開脫的人,就是壞

重慶有句俚語,火石沒落到自己腳背上都不曉得燙。關於波蘭斯基事件,我在朋友圈隨機採訪了多名男性,過程和結果大同小異——

Q:如果你知道偶像是戀童癖/強姦犯,你還會喜歡他嗎?

A:多多少少有點影響。

Q:要是他侵犯的對象是你女朋友或者女兒呢?

A:讓他去死/弄死他/跟他拼了……

戀童癖不僅僅是病,一旦付出行動就是非常惡劣的性犯罪。那些慷他人之慨,為性犯罪者開脫、辯護的人,不是蠢,是壞。

波蘭斯基憑藉《我控訴》拿了凱撒獎最佳導演。

我們也要控訴,控訴凱撒獎公開表彰有前科的罪犯,助長歪風邪氣;控訴戀童癖/強姦犯不在監獄服刑,逍遙法外數十年還萬人追捧功成名就!

紫薇格格說,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饒恕。不是,人間最大的美德是自食其果,善惡有報。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文_首席記者 龔正星

圖源網絡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戀童癖”拿了最佳導演,究竟哪一群人在為他做辯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