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前言

2019 年 12 月,我開始嘗試著將個人筆記從 Evernote 遷移到 Bear,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隨後陸續將我個人信息管理中所使用的相關應用一併遷移過去,試行兩個月至今,使用 Bear 的工作流程不斷迭代,目前感覺運行良好。

本文基於以下前提:

  1. 我主要在 MacBook 上使用 Bear,難免會有時使用鍵盤進行 cut + paste 的非優雅操作。iOS 版本則主要用來查看。
  2. 使用 Bear 管理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學習筆記等輸入性的文本信息,少量截屏圖片和音頻文件,沒有 PDF 文件或視頻文件。
  3. 我無需和他人協作,純粹使用 Bear 進行我個人的信息管理。

從 Evernote 遷移:不再為分類管理而困擾

一直以來我是 Evernote 的付費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始終有個問題困擾我,那就是分類管理不善。隨著筆記增多,標籤也日益增多,以至於筆記條目難以整理,難以搜尋。這種情況同樣也出現在我的稍後讀 Pocket 和滴答清單的使用中,最後標籤多得讓我的分類系統崩潰。有朋友可能會說,你可以使用搜索框查找筆記呀。但我個人的習慣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搜索,我更傾向於打造一個清晰的分類系統,能讓我按圖索驥的去找到相關筆記。我也一直想要找時間好好研習一下,怎麼構建文件夾和標籤系統進行分類管理。沒想到使用 Bear 後,這個問題居然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Evernote 的標籤頁,圖片來自 https://www.hustleandgroove.com/evernote-tips/

嵌套標籤體系和文章同時呈現

在 Power+ live 中,少數派的編輯們提到使用英文字母作為標籤開頭,輸入時能讓標籤有很好的 auto complete 效果,從而在已有的標籤中進行選擇。在 Bear 裡,它的界面設計是標籤體系和文章同時呈現的,能讓用戶清晰地知道所有已存在的標籤。這樣一來,為筆記設置標籤就方便多了。打個比方,以往在 Evernote 裡設置標籤,好像是閉著眼睛投籃(如上圖,要查看 Evernote 的所有標籤,需要跳轉到單獨的一個頁面,在浩如煙海的標籤中搜尋),而在 Bear 裡為筆記設置標籤則像是對著球門罰點球,一目瞭然。

因為嵌套標籤結構,我不用再糾結是該放哪個文件夾,還是該設定什麼標籤;因為這種界面設計,我可以同時看著我的筆記,思考它該放在哪裡,或者該怎麼在已有的標籤基礎上重新調整。我通常在 Untagged 裡新建文章,然後拖入到相關的標籤裡去。這樣設置出來的標籤是剋制的、即時迭代的,不會輕易的增多。隨著存入的筆記增多,我也能輕易的批量修改標籤,逐漸迭代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標籤系統。當然,標籤設置的方法論以後有空還是需要學習的,只不過這個問題目前並不困擾我了。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我的 Bear

筆記應用的核心優勢應該是優雅的記錄與呈現

Bear 優雅簡潔的界面就不用多說了。記錄優雅,意味著我願意寫,呈現優雅,意味著我願意看。

使用 Bear 後最大的改變是——我願意在週末的下午,捧著 iPad,坐在沙發上去閱讀並修改自己的筆記了。而如果僅僅是像我以往那樣使用 Evernote,只是往裡面存儲東西,而並沒有意願去閱讀回顧,那不就只是個網盤嗎?

從 Quzilet 遷移:構建間隔式音頻複習

Quizlet 是一款類似 Anki 的 flashcard 應用,因為其界面顏值高,我一直使用它來學習英語。相較背單詞,我更喜歡背句子,單詞放在句子裡才能明確其使用場景。其實之前一直使用 Evernote 來這樣複習,但既然它會員到期,也不想續費了,就將筆記一併遷移到 Bear。

與 Anki 的他用 該文作者不謀而合,我也和他一樣使用 Evernote 來模擬 Anki 的間隔循環提醒,但我是使用音頻的形式。之前使用 Quizlet 複習的時候,總是感覺有一種排斥感去做這件事。剖析一下自我,我想首先因為這些是舊知識,並沒有新奇感來吸引我,其次,

視覺性地獲取信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段,而這正是我們這個忙碌的時代所欠缺的,而音頻這種伴侶媒介更適合我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正如現在播客日益流行且知識付費課程多數都是音頻,那麼複習筆記同樣也可以採用這種形式。步驟如下:

  1. 自己讀一遍筆記文稿,將中英文錄製成音頻文件,存入 Bear。
  2. 為每篇筆記設定日期提醒,進行六輪複習。
  3. 每日接收到提醒後,在碎片化的時間段,例如起床時,健身時,開車時,聽著音頻複習。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Bear 音頻筆記

六輪複習完後,就一定能牢記了嗎?我並不指望。同樣,我也不指望嚴格按照 anki 的算法,就能完全記住,但是我相信經過這六輪循環複習的閉環後,或多或少在我的大腦裡留下了些許烙印。接下來我能做的就是好吃好睡,為這記憶提供一個良好的硬件環境了。

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才是強化記憶的王道。這裡要小小吐槽一下,Bear 沒有內置的 reminder 功能,只能曲線救國地使用系統 Reminders 來解決,希望 Bear 以後能改進。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使用系統備忘錄來設定提醒

從滴答清單遷移:打造輕量級的個人任務管理系統

滴答清單是一款優秀的國產待辦清單應用,各種功能很齊全。作為它的付費會員,我在會員期尚未結束就遷移到了 Bear。答案很簡單,因為那些功能我用不上。我感覺生活似乎並沒有因為待辦清單的使用而變輕鬆,反而更復雜了。我的滴答清單裡充斥著各種標籤,五顏六色的文件夾,不斷地修改任務優先級,還需日復一日地推遲各種已規劃卻未完成的任務事項。我開始重新思考適合自己的任務管理流程(以下基於我個人的情況撰寫),如下:

個人任務管理與公司的項目管理不同

對於一個公司的項目管理,如果需要多人協作,那麼為每個事項進行標註是必須的,因為需要在組織內達成共識。但對於我個人的生活而言,精力有限,每天兩三件大事,六七件小事即可,總數量不應該超過十。那麼問題來了,就這十件事情,我還需要為它標註優先級來提醒自己嗎?我也並不忙碌得像大領導一樣要將日程排滿需要各種提醒,而那些需要日程提醒的,我也完全可以用系統的 Calendar 或 Reminders 來代替。清單記錄的應該只是一些當日的突發事項,或例行的流程安排。那些已經成為日常習慣的,比如吃飯睡覺健身,就沒有必要記在清單裡了。

其次,個人的任務事項優先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比如說,規劃今天寫一篇文章,這個事項是不緊急的,但如果此刻靈感來了,我難道不應該馬上開始抓住轉瞬即逝的靈感去寫作嗎?那這樣之前給它設置的優先級就無意義了。在規劃範圍內的任務事項,想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應該去做,大腦很誠實地發出信號,這就是你狀態來了。四象限法則對釐清事件優先級是有指導意義的,但形式化的標註任務事項,於我而言卻有點畫蛇添足。

主觀世界裡有一大堆絕對的原則,客觀世界裡則只有剛剛好的行動。
《窮查理寶典》- 查理·芒格

深度工作才能創造價值

使用待辦清單進行任務管理,讓任務事項從無序變成有序,但大多隻能處理一些瑣事。如果是需要做一些創造價值的事情,那必須是需要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在《盜火》一書中提及,我們需要關閉時間感知,才能觸發更多的創意想法。

構建具有擴展性的任務清單

基於以上思考,我並不需要大而全的各種功能,只要一個簡簡單單的清單列表即可。使用 Bear,我構建了一個輕量級的個人任務管理系統,如下:

  1. 創建一個總清單置頂,列出每日需要完成的工作,小事大事加起來儘可能數量在十個左右。每日需要完成的任務使用待辦事項列出(方框打鉤),每日晚間清零。一次性的臨時任務用列表列出(小圓點),完成就刪掉。
  2. 創建子清單,分為三類:todo (任務事項類)、article(需要寫的文章)、read(進度類,比如 ProductHunt 的每日閱讀)
  3. 直接在總清單中添加任務(Draft 添加到 Bear 也有相關動作)。合適的就當日做完,需要延後的就 cut + paste 扔到子清單。
  4. 集中精力在工作日進行深度工作,瑣事放在週末,除了有些必須得做的,其他瑣事就憑當時興趣挑著做。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Bear 總清單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三類子清單

按照這個邏輯,Apple notes 也應該可以,可是我曾經用過一段時間,發現清單一旦增多了就難以管理。這裡我很欣喜的發現 Bear 提供了 鏈接筆記 功能,調用子清單就無比便捷了。

常規的尋找筆記條目,需要先點開側邊欄,然後在一大堆文件夾或標籤中尋找,有時讓我覺得宛如在迷宮內行走,而在 Bear 裡調用子清單感覺就像是學會了穿牆術,可以自由地在這個系統內進行穿梭。我今日不需要執行子清單的話,頁面乾乾淨淨,如果到了週末,我想看看週末該幹啥,只要輸入[[Todo ,就能看見一系列的子清單讓我選擇,如下圖。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調用子清單


我把這三個 App 刪除了,用 Bear 替代它們

返回總清單

寫在最後

我崇尚極簡主義,所有的 app 界面我都希望是最簡潔的,比如我的 MacBook dock 上常年只有 8 個圖標。極簡主義有一句話:Less is more。在使用 Bear 構建擴展性清單的過程中,我想到了另一句話 Less to more 來闡述我對極簡主義設計的理解。

Less to more.Less 意味著界面簡潔,讓用戶更易於聚焦注意力,more 則是那一系列複雜的任務。用最為簡潔的界面去完成最為複雜的任務,以有限通往無限,優秀的設計界面就是一座橋樑。

雖然打造 All in one 的 app 並不會讓人覺得那麼完美,但改變自己現有的工作流程,使用一個 app來完成多種任務,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這種感覺好似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我信息管理系統裡的諸侯國割據,避免了工作時不同 app 之間的切換所帶來的干擾,也有利於讓信息流在一個系統內暢通無阻。

《人類簡史》的作者說,未來人類將進化到神。既然是神,我想那一定是從信息的角度來看是無所不知的。千百年後,當後人回顧我們這些老祖先在折騰這些筆記管理 app,拓展自己的大腦記憶邊界,這在歷史上應該算是從人入神的一個里程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