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什麼才是曹操統一天下的巨大阻力,讓他只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馬哈魚12


對於什麼才是曹操一統天下,自立為帝的阻礙。其實不是哪個人,而是自古以來所謂的血統。

在古代血統問題就是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別。而正是因為在血統問題上曹操比起劉備跟孫權來講都是吃虧的。曹操生於官宦世家,雖有點家底但身份地位是非常底下的。相反劉備跟孫權,一個是中山靖王之後,一個是江東世襲統治之後。

正所謂名不正,剛言不順。所以這就是曹操為何一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還有就是曹操還未真正做到一統中原。(圖片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鄉野小白族


當時曹操的對手分別是劉備和孫權,當然他們也都非常的強大 。在綜合實力上曹操雖然三國最強之一,但是也沒有到碾壓對手的地步。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1、年齡問題,失去當年的雄心壯志,英雄已暮年。

2、北方半壁江山已定,古代人的觀念中原就是正統,況且已有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統一是遲早的,時間問題而已。

3、對手太強,最後雙方都疲憊了,都統一一個觀念,留給下一代人來解決,這時候就到拼兒子了。

4、內部問題,那時的曹操已經為魏王,並非當時的為漢朝打工丞相,他要為下一代考慮很多事情,內部黨爭問題要妥善處理。

由於常年征戰,曹操只注重戰略和內政,忽視了集團內部人員之間的一些事宜(例如繼承人),這些在魏國後期的時候都統統化為各種問題。

曹操認為他人生最大的傑作,是他為曹魏選下的繼承人 。他是很自信拼兒子不會輸的吧,然而曹丕四十歲的時候就掛了,連續的幼主即位最後白白便宜了司馬氏。

在曹操本人還沒掛就已經有人在造反了,他自身的統治基礎都不敢說特別牢固中原連年戰亂,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消滅孫劉兩家了。其實我覺得曹操不能統一全國的關鍵轉折點是赤壁前後,或者再往前追溯應該到呂布襲擊徐州,劉備來投奔曹操的那個時候 如果那時曹操採納了郭嘉的計策先軟禁劉備,解散劉備的武裝,再找機會殺死他,後果或許會不同。

當時的軍閥有能力或有潛力與曹操抗衡的只有孫權和劉備,而曹操在關鍵時刻決策出現失誤,沒有幹掉劉備,甚至放走了劉備,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消滅劉備集團的機會一去不復返。

至於孫權則是有父兄打下的基礎,又有長江天險,再加上孫權是個“守成之君”,以他的能力維持現狀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曹操短時間內沒有機會消滅孫權,赤壁戰敗後消滅孫權更是希望渺茫。

奈何曹操生命終點已經到頭,隨後一番內部鬥爭與爭權奪利,即位後的曹丕也不及曹操那樣的果敢和謀略。

曹操後期軍事實力相比蜀吳倆國合力沒有太大優勢,加上倆國各有天險很難打下來。


大片播放器


在封建王朝,朝代的更換是很頻繁的,但是曹操從起兵開始到最後離世三十多年,卻還沒有登上皇位,天下也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由一下幾個原因造成

1:曹操名聲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曹操恰恰沒有得到民心,曹操在徐州的時候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並且在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臺,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並藉著天子的名義任命自己“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此後,又讓自己加封其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擁有自己的文武百官。此後,又讓漢獻帝繼續加封其為魏公,可以做到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的禮遇待之。此舉讓很多大臣將領不滿,世人更是稱曹操為國賊,同時朝廷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曹操不得民心,內部基因不穩定,所以導致與他每次外出親征,總是不能長久,因為他害怕他的內部出現問題,這一點讓他很是被動。

2:曹操的戰略問題,在曹操一統中原的過程中,有兩此機會可以一統天下,赤壁之戰,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之前,曹操過於自大,如果能先在荊州站穩腳步,再收復弱小的益州,最後東吳只能投降,可是當時的曹操卻急於攻下東吳,輕敵劉備孫權,而又因手下士兵水土不服,又不善水戰,加之孫劉聯盟,周瑜的反間計,導致曹操的幾十萬大軍被一把火燒個乾淨,第二個機會是,川蜀的張松,在張松拿著那張川蜀圖的時候,可以說得到此圖,便可輕而易舉取得川蜀,可當張松帶著此圖想去獻給曹操時,曹操卻每日宴飲,先是讓他在譯館等候,後來面見後又加之羞辱,導致張松十分生氣,因此去了荊州劉備哪裡,由此不由得嘆息了一聲,曹操當時喪失了統一天下的絕妙好時。

3:曹操人品的原因,他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在曹操起兵初期,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禮賢下士,這讓得到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他的缺點卻讓人避之不及,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他的暴虐性格造就他會在大事上出現錯誤。

4:社會背景原因,大漢王朝400多年的統治裡,社會還是很穩定的,百姓也安居樂業,人們對當時的漢朝是十分肯定的,各大名門望族要麼姓劉,要麼受過劉家的恩惠,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可是大家口號也都是,“除漢賊”。沒有人敢提出:誅滅漢朝”的,不管是群臣還是各路諸侯,對於大漢王朝還是肯定的,最後因為後來的懦弱君主,導致與斷送了祖宗的江山。其他的起兵反抗的都是殘暴的政治,打著為天下蒼生的旗號,可是大漢本來就挺好,還為什麼要更換朝代?

其中在最後時期,曹操的實際權力比皇帝還大的時候,依然沒有統一天下,稱帝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易如反掌,但是得到天下得到民心卻很難,所以直到最後,曹操也沒有完成統一

天下的大業。


邸家姑娘


什麼才是曹操統一天下的巨大阻力,讓他只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軍事原因:赤壁之戰的失敗

孫劉聯軍大敗曹操,使得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這次戰爭之後,曹操便退回了北方,在今後的征戰歲月中,他再沒有機會像赤壁之戰這樣大規模的南下攻打荊州。

赤壁之戰的失敗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發生,促使孫劉聯盟形成,從而達到,攻打劉備,孫權支援,攻打孫權,劉備支援的戰略目的。

出身原因:曹操不是士族勢力階層

歷史發展到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佔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東漢帝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士族地主階級就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帝國的統治階級。

但是曹操自己不是士族,他建立的是“寒門法家之政權”,與士族儒家的勢力相牴觸,劉備謀士法正所謂的“內有憂逼”,即是此意。

曹操與士族勢力鬥爭了一輩子,甚至後來為此與荀彧翻臉,但最後還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荀彧的胳膊擰不過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擰不過士族地主階級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後他兒子馬上就和士族地主階級妥協了,歷史又回到了士族階級所希望的那個軌道上。

歷史證明:最適合帝國的統治階級,就是庶族地主;最適合帝國的意識形態,卻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後的政治路線,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

但這隻能在經過了魏晉南北朝369年試錯之後才能實現,以司馬家族為代表的士族政權也有歷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誤,豈能不敗?


左史右經


古人結婚講究明媒正娶,打仗講究師出有名,稱帝自然也有講究——天下歸心。

不得不說,曹操能有如此成就除了自身的實力外,還有著比較好的運氣。從原本曹操被董卓追殺,到後來逃過一劫;從原本漢獻帝已經是袁紹的囊中物,到後來被曹操半路截獲;從原本已經敗走華容道,到後來遇到守將關羽...

凡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說,曹操的天時之勢已經近八九成。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論是誰,想到這都會認為曹操完全可以廢了漢獻帝,自己稱帝了。但是他沒有,他心裡有桿秤。

董卓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對於曹操來說,可能彷彿就發生在昨天,最後被天下諸侯引以為敵,死在了自己的乾兒子的戟下。誰也不能保證,在曹操的身邊不存在這麼一位看似與曹操親近,其實早就有殺曹之心的人。

其次,一個人的死讓曹操遭受了很大的打擊。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位王佐之才,曹操也很重視他,他們的私人關係很好。當年曹操見到剛從袁紹身邊逃出來的荀彧,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這是我的張良啊。

雖說荀彧在曹營這麼多年,無論是徵呂布、伐袁紹、討烏桓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荀彧也是個死腦筋,他始終不忘自己是漢臣,一輩子只認大漢,不認曹操。所以,在一個重要的問題上,兩人有不同的看法:曹操是否應該進爵魏王。漢代忠臣荀彧堅決反對。曹操束手無策,派他到前線監督軍隊。然後派了一位使者來給他送蛋糕。當他看到蛋糕盒是空的時,他明白了。被迫服毒自殺。

我們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就連曹操的老朋友荀彧都對大漢忠心耿耿,誰知道朝廷上有多少人還聽命於劉而不聽曹呢?因此,曹操從未成為皇帝,更別說統一天下了。

當然,前面說的都不是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阻力。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家門顯赫,四世三公,手裡拿著一枚傳國玉璽,於是產生了妄自尊大的念頭——“玉璽在手,天下我有”。結果袁術引來了四方諸侯的征討,死在淮南。一切並非定局。如果他成為皇帝統一天下,他很可能會像袁術一樣,沒有堂堂正正之名,成為天下之敵。

說到這不由讓我想到龐統。劉備當時完全可以直接攻入川地,但他沒有,反而搭上了龐統的性命後,才舉兵入川。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師出無名啊。


奉史為師


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一時間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在經歷官渡之戰後,曹操奇襲烏巢,以少勝多,一舉滅掉袁紹奪取冀州、幽州等廣袤土地,為其日後成為一代梟雄打下堅實基礎。

曹操統一天下最大的阻力,就是劉備的蜀國和孫權的吳國。蜀國依託地利易守難攻,並通過聯吳抗曹的策略,大有和曹操死磕到底的態勢。而吳國利用長江天險和強大成熟的水軍,一直偏安一隅,曹操也是拿吳國沒有辦法。所以在三國鼎立時期,一直採用防禦觀望的態度對付蜀國和吳國。從這點看來,荊州四郡很可能是曹操故意讓出來,成為蜀吳兩國爭端的導火索。因為從地理上看來,荊州四郡處於兩面受敵之地,防禦起來難度很大,不如讓蜀吳兩國來搶,再假意退去,這樣就在蜀吳兩國之間買下了芥蒂,後來關羽敗走麥城,劉備大軍攻吳國被陸遜火燒連營,其實最得利的還是曹操。

另一方面,曹操陣營中的大臣,分為勳貴和士族。勳貴以夏侯和曹姓大臣為代表,士族以荀彧等潁川派為代表。士族派在曹操時期是重要的謀士力量,出謀劃策的都是這些人,治國理政離不開他們。而士族出身的大臣,在當時還是以漢臣自居,畢竟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人家心裡至少覺得他們效忠的是大漢天子。這使得曹操再專權也不敢廢掉漢帝,自己登基做皇帝,因為這樣不僅自己內部會出現分裂,還會造成蜀國和吳國以剿滅反賊為由合力攻打曹操。

所以,在當時既要穩住內部局勢,又要不斷激化蜀國和吳國矛盾的情形下,曹操是不會登基自己做皇帝的,他也只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嘿絲朵瑞


最主要的應該是曹操在自己軍隊不善水戰以及仍有一些殘餘勢力尚未平定的情況下,錯誤的急躁的妄圖攻打東吳而造成赤壁之敗,損耗了自己的實力使自己的絕對優勢被消弱,而給了劉備和孫權壯大自己的機會。為求自保孫劉聯合抗曹是曹操難以實現統一的重大阻力。





小諾視頻剪輯


話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誰都知道,當時的諸侯各自為政,大漢王朝已經明存實亡,漢獻帝這個天子說的話還真不如放個屁的反應大。曹操沒有做出危害漢王室,危害漢獻帝的事情。當然了,曹操的手底下的人不會沒有生出讓曹操稱帝的想法,最終都被曹操生生的壓制下去了。

即使曹操當時已經統一北方,曹操可不傻,他知道名大漢王朝明義上在,誰先稱帝就會失去民心,而且當時已經和皇帝差不多了,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違,為了那個頭銜失去天下民心。曹操對漢朝還是很忠心的,才沒有稱帝,有何必為了空銜而自找麻煩呢?


傾城聊影視


是吳蜀聯盟。沒有諸葛亮的隆中對,釐清大勢,三分天下之策,劉備就不會有此長遠發展之眼界;同時孫權也因為時勢所迫,一代明臣魯肅力促,大都督周瑜推行,二家得以聯盟,破了曹操80萬興兵之戰----赤壁之戰,從此天下三國鼎足之勢形成,曹操終難一統天下。


谷新光


當時的形勢是曹操的實力並不是最強大的,地盤也不是最多的,社會地位也不高,手下人才也不是最多的。雖然當時漢王朝名存實亡,但是畢竟是正義的象徵,為漢朝奮鬥是許多有志之士的人生目標。所以曹操當機立斷先下手為強,趕在其他諸侯之前迎接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曹操軍團的社會地位就明顯提高了,許多人才也會更傾向於投靠他來施展抱負,並且他作為漢朝的代表話語權也更重要了,別人對付他的時候言不正名不順,他進行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行動時都可以藉助皇帝的名義,不僅減小了阻力,還會獲得更多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