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冒廣生與《淮關小志》

冒廣生與《淮關小志》

我國關榷制度由來已久。淮安鈔關(以下簡稱淮關)始設於明宣德四年(1429),據《續纂淮關統志》雲:“關之設也,必扼要會而據通津。”依傍於大運河,淮安成為“南船北馬、轅輯交替”之所在,北往南來之商旅絡繹不絕,而板閘在“淮城西北十二里,即明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也。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鎮居其中,為南北舟車之要道,故於此設關焉。”1931年,因國民政府推行統稅制度而取消內地關卡,淮關至此被裁撤。
熱心公益為蒼生
冒廣生(1873—1959),字鶴亭,號疚齋,江蘇如皋人,江南才子、水繪園主冒闢疆為其先祖。冒廣生早年從外祖父周星詒學經史、目錄、校勘,光緒甲午年(1894)被錄取為舉人,任刑部及農工部郎中。民國後歷任農商部全國經濟調查會會長、江浙等地海關監督;抗戰勝利後任中山大學教授、南京國史館纂修;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長陳毅禮聘其為上海市文管會特約顧問;此外還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的接見(參見舒湮:《再憶周總理話家常》、《一九五七年夏季,我又見到了毛澤東主席》等)。冒廣生一生著述頗多,有《小三吾亭詩文集》、《疚齋詞論》、《冒鶴亭詩歌曲論著述》、《四聲鉤陳》、《蒙古源流年表》等傳世。


在冒廣生豐富的人生經歷中,我們發現他也曾在淮安供職過。1920年8月,冒廣生調淮關任監督,至1922年初因母親逝世而去職。一年多的主政期間,冒廣生為淮關(淮安)做了眾多為人樂道之事。淮人感念冒廣生的政績,欲建生祠以彰顯德政,被冒廣生拒絕。後來板閘鄉紳、商學、公民等只好聯名勒石銘其功績,有《淮安關監督冒公德政碑記》傳世。根據《碑記》記載,板閘自古是南北要衝,為歷代榷使駐節之地。民國以降,板閘的地位一落千丈,“凋殘實甚”。初來淮關任職的冒廣生目睹了板閘“民生困苦、商業蕭條,而地方公益之無人過問”的慘淡景象,時常對地方父老百姓講:“地方事雖非己職,然我為榷使,駐守於茲,不忍作局外觀也。”概而言之,冒廣生在淮關期間除做好本職工作外,在修建觀音閣、百子堂、建忠臣張巡檢祠堂、貞女周氏祠堂等方面均有所建樹。
板閘鎮東曾有魁星樓,與西方武帝樓對峙,此為板閘文武之氣運。清末時僧舍起火,殃及魁星樓,板閘文運由此而衰,科名漸廢。地方上縱然有重修魁星樓的打算,但終因財力不逮而作罷。冒廣生來淮之後,有感“魁樓之毀,震氣不收,為鎮之一大缺陷”,遂“力謀重建”。於是在魁星樓基礎上重建觀音閣。該校工程於1921年9月17日開工,歷時四十五天,“費緡二千串”,而這些錢均為冒廣生出資。重建後的觀音閣,“巍乎煥乎,欄楯翼如。”登上觀音閣徘徊遠眺,“覺缽池之狀態,關津之氣色,里閭之景象,山川映發,耳目一新。”

修志為文記淮情
在一年多主政淮關期間,冒廣生為淮安留下了《楚州叢書》、《缽池山志》、《淮關小志》等文獻史志資料。目前關於冒廣生與《楚州叢書》、《缽池山志》的論述頗多,而《淮關小志》則鮮有提及。《淮關小志》不分卷,而是採用條目式方式進行編纂,每一條即為一目,每一目記一事。《淮關小志》將《續纂淮關統志》與《淮安府志》的異同進行了對比,顯示出冒廣生深厚考據功底。此外,《淮關小志》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增補了《統志》所未記載的事情,有論者認為:“《淮關小志》與《續纂淮關統志》銜接起來,就成為了一部內容基本完整的《淮關志》。”
咸豐十年(1860),為奪取戶部糧倉的糧食,捻首李大喜兵進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商業重鎮。二月一日捻軍陷清河,三日焚掠山陽、安東各鄉。其時自板閘至河下,皆遭捻軍殘破。程步榮《吊板閘》雲:“錦裡摧殘鳳不飛,榷關樓閣失崔巍。萬金帑藏全資寇,合鎮妻奴總去幃。富有資財流水易,慘無家室讓人歸。愛蓮亭畔三篙水,化作桃花血浪肥。”殷自芳《鳳裡春感》亦反映了此次事變:“歡筵忽變陣雲昏,驚起梨園昨夜魂。外府盡拋誰管庫,扁舟何處再開樽。瞬看重地成甌脫,偏是卑官戀國恩。袍笏儼然為厲鬼,睢陽正氣赫然存。鎮日陰霾黯不開,橫風吹送赤眉來。楚囚盡對狂刀泣,秦火都教廣廈摧。夜半貞魂啼碧血,春寒冤骨掩蒼苔。懷清檯古偏無恙,一點天心子細猜。”河下更是遭遇“劫火”,園亭及“房屋十存二三”。

在捻軍侵擾中,淮上官民死難者甚多,這與那些在捻軍到來前一晚仍“置酒觀劇”、醉生夢死的官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然而,當時的縣誌中僅有張宸簡單的九字簡介——“海寧人,署板閘司巡檢”,甚至於《續纂淮關統志》中也不見張宸事蹟記載,在冒廣生看來這是非常奇怪和不應該的。經過走訪,冒廣生大體知曉了張宸的事蹟。當捻軍攻陷淮關時,張宸“衣冠坐堂皇”,面不改色,被捻軍所逮後“至死罵不絕口”,表現出大義凜然的氣節。冒廣生認為,“亟應從事表彰,以慰幽魂於地下。”為此,冒廣生下令將篆香樓內原有的程公祠改為張巡檢祠堂,龕內供奉張宸木主一座,附祀板閘鎮死難男女牌位二座。
除了記載張宸外,《淮關小志》中還記載了發生於1913—1914年間晚清革命黨人徐錫麟之弟徐錫麒任淮關監督期間圖謀反袁的情況。因而可以說,《淮關小志》的史料價值不容小覷。
《淮關小志》拾遺
《淮關小志》只用了短短三萬餘字,不僅糾正了前志中的訛誤,還增補了前志中未曾記載的淮上種種風物人情。
《淮關小志》中記載了眾多淮上烈女,以周貞女最為典型。冒廣生來淮之後,因施行寬政,受到淮安人士讚許,眾人紛紛表示要為冒廣生建造生祠以彰顯其政績。冒公認為萬萬不可,遂將生祠改為周貞女祠。周氏為板閘人,父親為淮關官吏。周氏少而聰慧,每每讀到稗官小說中古今節烈故事則“神往不倦”。後來父母將周氏許配給二十六歲的徐良才,怎奈良才家貧,患病無藥醫治身亡。周氏聽說良才病入膏肓之時,私下裡前往街市中購買白布,夜半時分趕製喪服。待良才病故,周氏著喪服前往徐家,表示從此以後就是徐家人。當時舉座皆悲慟無已。周氏在徐家,孝養公婆至終。周氏平時居家唸經,裡中人士集資為其建造了經堂。

1860年,捻軍攻陷淮安,板閘男女死者達三百餘人。周氏當時已經八十高齡,面對危難仍端坐經堂誦經唸佛。捻軍所放大火已燒到鄰屋,周氏仍不離去。捻軍進入經堂看到此情,皆面面相覷,悻悻離去。這場大火,經堂周邊的房屋皆化為灰土,唯獨經堂巍然猶存。當冒廣生來淮時,周氏所居房屋已被其族中後代置賣。冒公有感道:“貞女之沒不知幾年?而此一椽之屋,則固當日賊所不忍毀、火所不能燒者,而曾謂今日之人心乃貪於賊,狠於火,而敢壞之以易一日之食也?”冒公對此種不肖子孫給予了猛烈的批評。
《淮關小志》中還有眾多記載是研究淮安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淮安除了平橋有小人會(笑人會)之外,板閘也因市面繁榮而有小人會的習俗。板閘小人會會期為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淮關小志》載熊德慶《竹枝詞》雲:“四月年年賽會朝,篆香樓外漫停橈。笙歌畫舫知多少,不是頭橋即二橋。”又載阮鍾瑗所云:“篆香樓畔採蓮歌,蓮葉田田醮碧波。到此只應忘暑氣,水心亭子受風多。”冒廣生在淮期間,小人會依舊舉行,只是因湖淤已不復見蓮葉碧波。《淮關小志》中還記錄了當時板閘的風景,如當時淮關上有怡園一處,花木竹石品種繁多。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榷使們靜養休息之所,亦是鳥兒天堂。《淮關小志》載:“怡園多啄木鳥”,可見生態之好;還有文津書院的“林木秀美,環繞清流”等等。

在《淮關小志》中,冒廣生還記載了當時淮上美食。冒公認為,“板閘餛飩最有名。妹夫吳屐齋(用威)書來,謂三十年不嘗此味,尚夢憶也。”《淮關小志》中也記錄了當時淮安赫赫有名的鱔魚全席。淮安所產鱔魚,相較於他處尤為肥美,做全席時每席最多有一百餘道品種。相傳淮關繁盛時,每逢榷使們宴請賓客,時常要召集梨園行唱戲奏曲,戲不散,席不撤。此外,冒公還誇讚“兔肉亦有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