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南方農村習慣用輩分排序來取名,那輩分排序的字用完了怎麼辦?

農夫也瘋狂


中國幾千年是一個傳統農耕宗法社會o一個家族聚居在一個村莊,家族族長以族規管理全族大小事務,家族成員自覺尊守族規0

家族增人添丁,排輩取名須尊族規,不可亂來,:孩子取名後按字排輩載入族譜,井然有序;一個家族歷三五百年翻開族譜從落業始祖至後世子孫代代相傳o

我先祖從明洪武年從江西遷江陵,明嘉靖從江西遷宜都江北在瑪瑙河畔挽草為業繁衍生息至今於二十三代,歷代先祖雖無文人學士良將賢臣,也奉守家傳耕讀祖訓,奉公守法,鄉賢輩出,o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宜昌絲竹開山祖師蔡振淳生於清咸豐年間,其第六子齋號蔡覺民十六歲中秀才後為蔡氏族長’民國主持續修第四套家譜,輩份排序為振啟家道清賢炳良彭德志遠勝大光明,我為清字輩,以後還有十一輩,我想輩字用完後,後世子孫當會續編0

中國農村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一部族譜記錄了一個家族歷史;規範了一個家族道德後人理應尊守o按字排輩取名習俗應該沿襲o


蔡青木


我們楊姓族譜,能追溯到明朝,所有人都是字輩排下來的,到我們這一代後面還有四十八代人,就在前兩年,我們整個家族聚到一起,雲南楊氏家族,當時弄族譜時,很多省份的楊氏家族都去了,後有增加到了138代人,一共耗時將近三個月才弄好,只要是我們家族的,不管是男是女,族譜裡都能找到,男的娶妻是誰,女的嫁到何方,都有記載,以及個人功績,裡面都有


牛欄江畔


輩分是姓氏文化一個元素符合,能方便追尋姓氏源頭,即對對先祖的緬懷。我們老家輩分用完了,家族最老輩分的老人主持下,在自家祠堂叩首先祖,希望開新輩分這個事情能得到先祖肯定與支持,並有請來的法師撰寫新的輩分。有輩分在真的很親,我們老家基本姓黃,清朝晚期六世祖,還有六世祖的弟弟來到村裡。我們是六世祖這一支,六世祖和六世叔公,從我爺爺那輩開始分新的輩分,我是仁字輩,六世叔公那邊跟同輩是景字。老家仁字輩,差不多百號來人,本人25歲,小的仁字輩幾歲,大的有七八十歲,想想,跟好幾個七八十歲的稱兄道弟多爽。

請法師


殿糖寶寶


其實,不光是南方農村習慣用輩分排序來取名,北方農村也是這樣,這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是一種傳統。用輩分取名的最大好處,可以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你是某個姓氏中的多少世,不會造成輩份錯亂。具體地講,每個姓氏都會規定自己家族通用輩分的字範,一輩一個字範,有的是中間一字,有的是最後一字,也有的隔一定輩分用單字,這個主要看家族中的規定,在這一點上,全國做的最好的是孔孟兩個出聖人的姓氏,至今排到70多世依然不亂。

那麼,這些字範是從哪裡來的?如果字範用完了怎麼辦?

在我們山東地區,一般的姓氏排輩,現在都是排到20世左右,這個主要是從明朝移民開始排起,很難續到移民以前。這些排輩份的字範,都在家譜中有規定,過去各家各戶都要收藏一套家譜,一輩一輩孩子取名就按照家譜規定的字範來用。只可惜的是,老家譜大多在文革中被當做四舊燒燬,所存無幾了。現在,有些姓氏由於沒有家譜規定,也有些年輕人不再重視傳統,往往給孩子起名都去測個名字,不按輩分來了。

對於這一點,晏子不敢苟同。晏子先人,也是明朝移民,當時從四川來了閆氏兄弟五人,兄弟三人居棲霞,一人居招遠,一人又遠赴東北。晏子這支人先是居住在棲霞閆家莊,後又從閆家莊析居村西南建村,取名西南疃,現在為棲霞閆姓分佈最多的村。可以晏子父親這輩,又遷居招遠,和老家人失去聯繫。等到晏子兄弟上學時,父親趕回老家,求得了我們這輩的字範。等到晏子的兒子上學時,父親已經去世,晏子又回老家詢問,知道兒子這輩分字範。可是到了晏子孫子這輩兒,老家目前只有三五個孩子,取名已經沒有字範了。這讓晏子很是著急,於是萌發了續修家譜的動議,目前正在聯繫老家的人,打算啟動修譜。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輩份排序的字用完了怎麼辦?續修家譜,在家譜中重新規定字範。事實上,一輩一輩續修家譜,除了家族團結的用意外,更大的用意就是統一字範兒。每一次續修家譜,都會請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湊在一起,通常是請一些有學問的先生,選擇一些吉利又有意義的漢字,排除一些輩分,這些輩分連起來讀,往往比較上口。

晏子曾經萌生了一個想法,晏子這輩兒字範為”堯“,可以將兒子這輩兒字範定為”舜“,孫子這輩兒字範定為”禹“,以此類推,按照中國皇帝一輩一輩往下排,永遠也排不完,並且皇帝的用字都非常講究,比較有意義。當然,這只是晏子的想法,玩笑而已,真要排字範,還是要把族人請到一起,大家集思廣議,共同推定。

綜上,農村家族中排輩分的字範兒用完了,那就應該抓緊續家譜了,每次續家譜,都會為後代排出統一的字輩,大家按照家譜上規定的字範,一代一代起名就是了。


齊東晏子


農村給男孩取名,用字輩來取名,是很普遍的現象。就算名字裡沒有字輩,在死後被錄入祠堂或者族譜也會以字輩名稱呼;即是姓加字輩加原用名最後一個字。比如說李小明,他是繼字輩,那他的輩分名就是李繼明,在族譜上,在宗祠裡通用的都是這個名字,但也會做個備註李小明。

用作字輩的字是老祖宗定下來的,或是繁榮昌盛的字,或是祖德庇佑的字,都是用各種各樣的褒詞善語作字輩。但就算是同一個姓,不同的分支,所用的字輩也是不同的。具體的字輩來歷與設定,各種各樣,有的是以前皇帝賜字,有的是祖宗和某位大官名仕擬出的,總的來說都是先人為後人設好的字輩。



如果說字輩的字就要用完了,我們也可以為後代擬出一系列的字輩。具體可以在宗室活動時和宗親們提出,號召有識之士一起參與似定。但要注意,字輩不宜和先人字輩重複,也不可使用與先輩名字同音或諧音的字,當然,現代人也不適合使用生僻字,筆畫過多的字等等。一切還是要以現代社會活動需求相結合,要不擬出來的字後人不喜歡用,那就沒什麼意義了。


退工還農


很顯然,字輩用完之後是可以再續的。

一般而言,字輩每次所用字的字數不限,可以是十個字,也可以是二十個字、四十個字,甚至上百字,但當前中國大部分宗族都將始遷祖追溯到明代,也有少部分可能追溯到宋代。目前字輩字數最多的應該是孔氏,最早在元代開始使用字輩,即第五十六代的“希”字輩,明代朱元璋御賜字輩,與“希”字湊成十字,即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崇禎時期,已經用到最後一字“胤”字輩,所以在衍聖公孔胤植的呈請下,皇帝又御賜十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一直使用到清代,直至清同治年間,才又御賜十字,即“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但此次訂字輩不久,1919年孔氏再次擬定二十字,經民國政府備案使用,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對於普通宗族,不會有皇帝等專門賜字輩,一般是在修譜時擬定,擬定者可以是本族人,也可以邀請族外人,如湖南瀏陽楊氏,清代續修族譜時,直接請時任縣令、清代進士王培生擬定二十字字輩:“忠厚培家遠,經書紹業長,承先昭俊彥,啟後錫蕃昌”。不過大部分都是由族內具有一定知識的族人續訂。


楚邾


要說農村按輩分給下一代起名字不止南方有,我們北方也是如此啊,只不過現在的年輕人給孩子起名字不像老一輩那樣慣用輩分中的字,大多都是跟隨潮流,像男孩子大多都是什麼浩宇 浩然 宇軒 宇航 宇澤 梓豪 子軒 浩軒 宇辰 子豪……女孩則是什麼梓涵 一諾 欣怡 詩涵 依諾 欣妍 雨桐 梓萱 可馨 佳怡……哪還有什麼輩分可言,我想如果這樣下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重視自家姓氏的輩分,慢慢說不定就會沒了,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就簡單說一下我的姓氏吧。本人姓邵,在家譜中看到現有的人中,家譜輩分排序是:士、澤、常、明、諸後面還有三輩:廣、現、照,往後就沒有了。要說名字中帶輩分,我老爺爺和爺爺輩都在用,可到我爸這一輩大都也就不用了,例如:老爺爺輩的叫邵士德……爺爺輩的叫邵澤海、邵澤水……可到了父輩基本上都沒有在用了,叫邵俠、邵飛……到了我這一輩也都沒有在用的了,叫邵帥、邵將、邵軍……下一輩更沒有人用了,叫邵騰、邵浩然……雖然名字中不帶有輩分,但是我們家族在立祖碑時,中間都帶有各自的輩分。


可再往下三代之後,到時候想用輩分起名字,那該怎麼辦呢?剛過了年的時候,河南洛陽來了一夥人,拿著邵氏家族的族譜來到我們山東這邊看看是否是同一枝,結果他們帶來的和我們這邊的都是一樣的,他們本想著看看我們這邊是排到了多少輩,取取經,沒想到和我們這邊一樣,不多不少都是到“現”這一輩就沒有了,之後他們邀請我們去了河南一起去探討輩分該怎麼排位,可悲的是大半年過去了,也沒有什麼具體結論,聽說好像是到了最後那一輩時,打算重新再輪一回,反正前後隔了那麼多代,

隨著社會不斷在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不去在意,也許真過不了多久就會失傳。


魯南小邵


建行漸遠作為山東省家譜學會會員,從我的理解角度來為您分析一下農村人取名所用字範的問題,當輩分排序的字範用完了該怎麼辦。

從古至今,不管是南方農村還是北方農村,過去農村人給孩子起名都是嚴格按照族譜上規定的字範遵從輩分排序來起名的。不像如今,一些年輕人根據自己的意願,隨便測一測,就給孩子取個吉祥的名字,在過去那是絕對不允許的。

印象中孟姓在取名所用字範最為嚴謹,就因為人家祖先是聖人的緣故。母親姓孟,所以小的時候,只要到了姥爺門上,該如何稱呼那是不用大人教的。因為從字範上自然而然就能夠知道輩分的大小,母親這一輩範“慶”,所以看到和母親一個字範的就叫舅舅。姥爺孟憲浩當了一輩子的大隊書記,母親的三爺爺孟昭彬是村裡的私塾先生,再上一輩範“廣”。而慶字輩一下是繁、祥、令等等。當然,作為孟姓的外甥,是和孟姓的“繁”字輩平輩,所以和繁字輩是弟兄相稱。記得那時候聽姥爺說,孟姓走遍全國都亂不了輩分,想來的確是這樣子。要不然孟姓從祖上傳至今日已經70多代了,這世系和取名的字範依然不亂,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孔姓家族也是如此,據說孔孟的後人,在取名所用的字範上,都是一樣的呢。然而,一些別的姓氏,就根據自家的族譜所規定的取名字範,來給後代取名了。

像我們的王氏族譜記載,我們一支祖籍四川,後遷至天津衛。明朝洪武四年的時候,從天津衛遷到招遠的官莊定居,後來子孫後代便在招遠及招遠的周邊縣市繁衍生息。到後來子孫後代外遷至各地,西到灰埠、南到膠州、東到棲霞、北到關外的火桑屋等均有王姓後代。到第十世的時候,逢泰祖遷至我們村,但所範字範一直與官莊老家保持一致。

那時候每年的年末之時,從官莊外遷的時候都定下日子,回官莊老家續家譜,統一規定每一輩後代取名時候的字範,所以根本不用考慮這取名的字範用完之後如何如何的問題。

然而這些年,一些姓氏有的因為家譜遺失或其它原因,沒有統一的規定取名所用字範,所以有的時候從名字上根本就無法辨別屬於哪一輩。於是,很多姓氏開始續修族譜,以此來規範後代取名所用的字範。家族裡續修族譜的人員多是族內有學問和有威望的人員組成,通過對家族中各個分支的梳理,使得輩分清楚,脈絡清晰,讓後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出身,更能從族譜中看出親疏遠近等。

綜上所述,農村人給孩子取名,基本上是延續祖上規定的字範,嚴格按照輩分所規定的的字範,當取名的字範用完的時候,就會由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出面,召集家族中的那些智者,共同研討後代取名所用的字範,補充到家譜之中,這樣,後人取名就又有了輩分字範,如此循環不斷。


建行漸遠


我們吳氏家族是64代家譜,按一代20年算,就是1000多年,到那個時候誰還記得誰?我想應該是循環利用家譜,只要記住第一代祖先的名字,不重名就行。。。。。看看網友們有沒有吳氏同根的我分享一下我們家譜。。。。始祖吳重五,二世祖吳三官,三世祖吳伯濟,應該是從三世祖濟字輩開始算的。。。濟時人明,應允周邦,之士茂光,有煥其昌,先宗守正,效法義方,傳家忠厚,定錫賢良,修齊至善,和樂且康,興詩立禮,典謨裕揚,克誠俊德,聯步玉堂,朝遷萬載,國祚延長。


和尚洗頭用飄柔56557229


確實在南方祠堂非常多,而在北方地區卻不容易見到,也許是阿坤孤陋寡聞,但是從小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我,確實在農村很少見到祠堂,一旦一個地方姓氏有了祠堂,說明這個姓氏的凝聚力還是可以的,最起碼每個家族的人都有自己的輩分,而輩分一般會用幾句古話,像阿坤姓趙,我的輩分是修字輩,但是子孫後代連綿不絕,這幾行字一旦用完了怎麼辦,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替我們想好了!



輩分排序用完怎麼辦

就拿我們河南商丘趙姓為例,就我知道的有:自、修、米、敬、平、志、梁、行,姑且知道這麼多(還希望更多的朋友討論區指點),據老一輩人是這樣推的,大概我們有十幾個以上的字可以排輩,一旦用完了便會從頭到尾繼續排,據老人們說是這樣的。我們這邊每年都有趙姓家族聚會,會由族內輩分較高者用來主持,由專門聘請的人員來續家譜,即使不在一個地方生活的同宗,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用我們的規則來判斷輩分,最開頭會寫上多少年幾家,為誰人幾代之孫之類的!你們那是怎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