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時候官方盜墓的職位叫什麼?

kao尼系哇


古代盜墓的叫摸金校尉。據說起源於三國時代,有個門派叫摸金校尉,部隊裡有這個軍銜,就是派人盜墓,補貼軍用。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發現的古墓都是空的啊!古人聰明。所以以前的皇帝想方設法的保護自己的墓地!


huangyuanlang


前幾天看盜墓筆記,覺得劇中人物盜墓都很專業,就自己查資料瞭解了一些關於盜墓的事情,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古代王公貴族的陵墓豪華,陪葬品價值連城,所以從古至今從不缺少盜墓的人,他們大多是謀取錢財的盜墓賊,官方支持的盜墓為數不多,相應的職位也不會設立。但盜墓分了四個派系。

1.摸金派

摸金派的出現是東漢末年曹操籌建軍隊經費不足,組建的專門盜墓籌集軍費的部隊。其中的盜墓頭頭就是摸金校慰。後來盜墓賊們覺得有利可圖,就私自盜墓,逐漸演變為一個流派,並制定了規則。摸金校尉喜歡單打獨鬥,除非自己一個人解決不了,才會組建五人以下的隊伍。摸金校尉的祖師爺訂下了雞鳴不摸金的規矩;他們每次進入墓室都會在墓室東南角點一跟蠟燭,蠟燭若滅了,他們就會退出墓室,因為他們害怕“鬼吹燈”。

2.發丘派

發丘派的出現要晚於摸金派,發丘派門人往往自稱發丘將軍。他們大多以當鋪掌櫃或古董商人掩飾自己的身份。與摸金校尉不同的是發丘將軍們注重合作,喜歡團隊合作,行事比較穩妥,但事後分贓往往容易發生矛盾。近年來,還存在的發丘將軍大多成為考古學者或在政府部門任職。

3.搬山派

搬山派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了,但在清中期才發展壯大。搬山派主要是採用一種“開喇叭”的方式盜墓。就是打通墓穴,使其通風,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盜墓賊發生危險的幾率,但這樣對墓穴傷害極大。搬山派相對其他流派沒有技術含量,只是用蠻力打開墓穴,取走財物。這種簡單暴力的行事手段反而更為有效,因此搬山派綿延至今。

4.卸嶺派

卸嶺派的祖先據說是一個土匪頭子,因緣巧合之下獲得“令人力大之法”,後來幹起盜墓的行當,並傳授給其門徒,慢慢發展壯大。搬山派門人都力大無窮且通曉武功,被人稱為“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奉先就是卸嶺派傳人,曾幫助董卓盜墓。

自古至今中國的盜墓賊眾多,但是真正有官職的就只有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算是了吧,其他的大多是為了錢財,私自盜取墓穴財物的盜墓賊。大家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


知涯fight


老話說得好,無利不起早。這盜墓能成為一門不是正道的“手藝”甚至“學問”,而其能夠歷經千年、經久不衰,主要原因還得歸功於咱們老祖宗們的“陪葬”“厚葬”習俗。大概從殷商時期開始吧,這厚葬的習俗就已經開始流行了。商王后婦好估計大夥兒聽說過吧,位於河南安陽的婦好墓,一下子就出土了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等各類文物1900多件。秦漢以降,這王侯貴族的陵墓規模更大,陪葬品也是更多、更精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正是因為這些藏在黑暗中的未知財寶,才滋生了亙古連綿不絕的盜墓活動。這其中除了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民間盜墓小能手,更是有十八路諸侯各顯神通的官方盜墓。

(一)曹操:摸金派的祖師爺

在漫長的中國盜墓史以及盜墓小說史上,有四個盜墓門派估計大家都耳熟能詳——摸金、搬山、卸嶺、發丘。話說這摸金派的祖師爺就是著名的——曹操曹孟德。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估計三國那會兒,每天也就是兩件事兒,一件事是打仗,另一件事是準備打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仗這事兒你得有錢、有軍費。沒有怎麼辦?哎,我們孟德同學運用他聰明的小腦袋瓜想了個好辦法——借錢。找誰借?找死人借呀,因為不用還啊。但咱們的曹同學可是新時代的好少年,怎麼能像其他的盜墓賊一樣小打小鬧呢?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專業化的官方盜墓公司出現了

曹操為這家官方盜墓公司任命了負責人——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您瞧這名字起得多有營養。果然是,不怕流氓會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具體來說,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工作都一樣,只不過發丘中郎將比摸金校尉官大一級,一個是生產經理,一個是車間主任,反正都是專門研究盜墓那些事兒。

其實,曹操盜墓這事兒在正史裡邊並沒有記載。畢竟這事兒不光彩,曹操同學多少還是要面子的。但是為啥這事還眾所周知、廣為流傳呢?這一切還得感謝三國時期另一位大佬——“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官渡之戰的時候,陳琳大筆一揮,寫了一篇《為袁紹檄豫州》,其中就提到“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據說曹操同學當時正患頭風難受呢,讀完陳琳的檄文,竟然驚出一身冷汗,病一下子就好了。

(二)劉子業:我是曹操的“鐵桿粉絲”

曹操作為盜墓行業的“祖師爺”,在後世擁有好多“鐵桿粉絲”,南朝劉宋的第六個皇帝劉子業同學就是其中一位。

劉子業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絕對可以在古代昏君暴君史上牢牢佔據一席之地。沈約在《宋書》中高度評價過劉子業同學:

“若夫武王數殷紂之釁,不能掛其萬一;霍光書昌邑之過,未足舉其毫釐”。——《宋書·本紀第七》

劉子業最出名的是他的那些荒淫事兒,估計幾天幾夜都說不完,但咱今天主要聊聊他的另一個不良嗜好——盜墓。

不知道是不是在後宮膩歪了,劉子業同學開始研究起了盜墓這門課程。劉子業雖然長大了當皇帝不咋樣,但小時候還是個好學生的,喜歡讀書,尤其是歷史書。

“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南史卷二·宋本紀第二》

放到今天的話,劉子業同學說不定能成為一個歷史領域的優質創作者。劉子業同學絕對是個“三國迷”,而且是曹操的“小迷弟”。因為劉子業同學對曹操是相當地瞭解,就連曹操當年盜墓的那些事兒瞭如指掌。

因為愛你,所以看山看水都像你。劉子業同學為了表達對偶像曹操的喜歡和推崇,在朝廷裡也設置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兩個“事業編制”,這回可是在史書上有明文記載的。

“(劉子業)以魏武帝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宋書·本紀第七》)

編制有了,誰來幹呢?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劉子業也有這愛好,就喜歡拿自己家裡人禍禍。劉子業將自己的追星作業賞給了自己的王叔——建安王劉休仁和山陽王劉休佑。

(三)溫韜:我不是第一個,但要做最優秀的一個

有沒有發現,大多的盜墓小能手都是在時局動亂的時候“大放異彩”。在五代十國時期,也有這麼一位,名叫溫韜。溫韜曾擔任耀州節度使(治今陝西耀州區,轄華原、富平、三原、雲陽、同官、美原六縣),任期長達七年。這七年間,溫韜可是沒閒著,利用職務之便瘋狂盜墓,關中地區的唐皇陵無一倖免。

“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新五代史·溫韜傳》

《舊五代史·溫韜傳》中的記載更是話少事大——

“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舊五代史·溫韜傳》

下面嚴肅地說一句: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了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破壞,許多珍貴的文物都被他毀壞了。

唯一倖免於難的只有乾陵,乾陵命大,這還得感謝老天爺。

“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宋·程大昌《考古編》

這麼奇怪的天文異象,估計《走近科學》能拍上中下集。於是,溫韜一邊唱著“風大雨大太陽大,我就是敢打拼”,一邊罵罵咧咧地退出了乾陵探險群聊。

比起那些偷偷摸摸的前輩,溫韜在盜墓行業絕對是特立獨行。咱也不搞那些虛的,整啥編制,弄啥官職,幹就得了。不管黑貓白貓,逮著老鼠就是好貓。所以,溫韜盜墓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帶領官兵大搖大擺進行的。當年的溫韜絕對是關中平原上最亮的仔!溫韜的這個工作作風倒是跟他之前不久的黃巢差不多。黃巢?對,就是那個“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沒想到吧,黃巢也盜過墓,而且盜的都是大墓——秦始皇的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最巧的是,黃巢也盜過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

(四)劉豫:我有我的“淘沙官”

話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曹操的衣缽始終有人傳承。說來也巧,下面咱要說的這個主人公也姓“劉”,叫劉豫,也是個皇帝,不過這個“皇帝”前面得加上“傀儡”兩個字。

公元1127年,金軍攻陷北宋都城汴梁後,俘虜了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北宋亡了後,金人先扶植了北宋宰相張邦昌做了“偽楚”皇帝。張邦昌死後,原濟南知府劉豫依靠完顏撻懶的支持成功上位,當選為“偽齊”皇帝。劉豫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兒皇帝”。(第一個估計大家更熟悉一些)

“ 今立豫為子皇帝,既為鄰國之君,又為大朝之子”。——《金史·劉豫傳》

這個劉豫,除了是個卑躬屈膝的軟骨頭,還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渣。為了斂財,劉豫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了增強盜墓工作的專業性,劉豫也專門設立了一個盜墓機構——“淘沙官”。

“(紹興二年)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宋史·劉豫傳》

“以劉從善為河南淘金官,發山陵及金人發不盡棺中水銀等物。以谷俊為汴京淘沙官,發民間埋窖及無主墳墓中物”。——《大金國志》

為什麼叫“淘沙官”呢?其實和曹操所設的“摸金校尉”意思差不多。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自然界中天然的金沙,一般混雜在河湖的泥沙裡,所以需要將金粒從泥沙中撿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淘金”或“淘沙”。咱中國的淘金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早在《魏書·食貨志》中就有記載,“又漢中舊有金戶千餘家,常於漢水沙淘金”。這些大自然的搬運工,就是“淘金者”,或者叫“淘沙者”。“淘沙官”也正是取自這個寓意,只不過他們不是從河中泥沙裡撿漏,而是去人家墓裡淘寶。

話說回來,這劉豫同學盜墓還真不是一時興起,他屬於習慣養成。

“豫少時無行,嘗盜同舍生白盂、紗衣”。——《宋史·劉豫傳》

看到沒,劉豫小時候就偷舍友東西。正所謂,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後來的劉豫幹盜墓這事兒也就不足為奇了。憑藉著專業的團隊和豐富的經驗,沒用多長時間,北宋東西二京開封和洛陽的荒墳古冢,就被劉豫盜掘得一乾二淨。當然,北宋皇陵也沒能躲過這一劫。

結語

剛才說的這幾位算是古代官方盜墓行業中的“佼佼者”了,其實除了他們還有一些,比如,西漢時的奇葩諸侯王——廣川王劉去,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近代軍閥孫殿英等。

儘管古代有這麼多盜墓事件,但自古以來,挖墳掘墓都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罪行。《淮南子》中記載,“發墓者誅,竊盜者刑”;《唐律疏議》更是對如何盜墓罪進行了詳細規定,“諸發冢者,加役流;已開棺槨者,絞;發而未徹者,徒三年”。這種對盜墓的嚴懲,自唐以降,每朝每代的法律都有過規定。

在咱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死者為大”,一個人生前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只要去世了,就應該得到最起碼的尊重,這是社會文明與人倫道德的表現。


公子愛讀書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為曹操所設,正規的軍事編制。

出處:漢.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這是現在相對正統的回答;

其實還有其他疑處:

1,《為袁紹檄豫州》是袁紹發出的檄文,作用就是把曹操說的十惡不赦,以便自己是代表正義師出有名;這是大罵曹操挖人祖墳,不道德,我袁紹要代表正義消滅你;

2,盜墓本身就是見不得人的事,挖人祖墳的事在漢朝是一等的罪,曹操即使去盜墓了,也不會這麼明目張膽;


騎單車傷身


首先盜墓這種行為,在歷朝歷代都為人所不齒。在古人看來偷盜他人墓者,有損陰德,必遭天譴。而且古代對於盜墓者還制定了很多相關律法用以懲罰偷盜者。

如果真要說古代盜墓者有官方職位的話,那應該是大家所熟知的,東漢末年時期的曹操為賺取軍費而設立的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等官職了。至於卸嶺力士和搬山道人那就是民間所流傳的組織了。

總體來說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並無太大區別,如若說有,那便是發丘有印,摸金有符。

發丘印,又名發丘天印,上書“天官賜福,百無禁忌”。號稱“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是每一位正統發丘天官隨身不可替代的神物。發丘者盜墓喜邀眾多同門一起行動,並制定詳細的方案。對可能出現的情況都有相應的措施,是崛丘者中危險係數最低的一派。

摸金符,傳說由穿山甲最鋒利的爪爪所制。如黑曜水晶般晶瑩剔透,上書“摸金”二字,爪根鎖著一圈金線,通身刻著辟邪的“飛虎紋”。摸金校尉主要通過尋龍訣,和分金定穴的方法來尋找墓穴。並配有相應的口訣: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關門如有八重險,不出陰陽八卦形。

發丘、摸金,這兩種職稱最早出自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所以說他們算是古代最正規的盜墓組織了。

最後鄭重的說一句:盜墓犯法!


心尋自在


古時候官方盜墓的職位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

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曹操為了彌補軍費不足的情況,設立了這些職位,專門盜取墓中的值錢東西,充作軍費。而且屬於正規的軍事編制。

關於摸金校尉,在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有記載。在很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都有體現,比如比較出名的《鬼吹燈》系列。

發丘中郎將,同樣是曹操設立的盜墓部隊編制中的職位,等級比摸金校尉要高一級。正史中也有記載。

《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 採。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 領之,其餘事蹟,分見諸列傳。”

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在,劉宋王朝的廢帝劉子業也設立過發丘中郎將。可提到了魏武帝曹操設立過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所以也有一說,曹操是盜墓界的祖師爺。


藝文雜記


發丘中郎將

發丘中郎將,發,發掘。丘,墳墓。中郎將,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漢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屬光祿勳。

發丘中郎將:古代軍官職稱,與摸金校尉齊名,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曾仿效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一職,由建安王休仁擔任。

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正史只記載在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時設立過發丘中郎將一職,由建安王休仁擔任,《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 採。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佑 領之,其餘事蹟,分見諸列傳。'至於建安王(劉)休仁是否真的盜墓,就不得而知了。

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 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摸金校尉盜墓主要依靠觀風水、辨氣象,以《易經》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

摸金校尉:古代軍官職稱,最早為三國曹操所設,通俗地說,就是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古代指專門發掘墳墓盜取財物以充軍餉的人,後多指盜墓者。[1]

出處: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示例:不啻,何殊發丘中郎。括盡前朝翰墨,搜窮歷代彝章。(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搬山道人

詞義:古老的西域部落後代,因受某種詛咒年齡一般不超過60歲。專指那些以盜墓為業,擅長生剋制化之術,行 蹤隱秘難尋,許多年來很少與外人相通,但他們所做只為求取'雮塵珠'不為財物。

扎格拉瑪部落的後人,有不少擅長佔眩,他們通過佔眩,認為這隻染滿黃金浸的古玉眼球,就是天神之眼,只有用這隻古玉眼球來祭祀鬼洞,才能抵消以前族中巫師製造那枚玉眼窺探鬼洞秘宓惹出的災禍,這枚曾經被武丁擁有過的古玉,在戰亂中幾經易手,現在極有可能已經被埋在某個王室貴族的古墓地宮中,成為了陪葬品,但是佔眩的範圍有限,無法知道確切的位置。

此時的扎格拉瑪部落,已經由遷徙至內地時的五千人,銳減為千餘人,他們早已被漢文明同化,連姓氏也隨漢化,為了擺脫惡疾的枷鎖,他們不得不分散到各地,在古墓中尋找'雮塵珠',這些人成為了當時四大盜墓體系的一個分支。

自古職業盜墓者,按行事手段不同,分為四個派系,發丘、摸金、搬山、卸嶺,扎格拉瑪部族的後裔,多半學的是'搬山分甲術',平時用道士的身份偽裝,以'搬山道人'自居。

搬山道人的前身與茅山略有淵源,但是因為理念的原因,他們之間也是互相排斥。因為創派的時間比較晚的緣故, 繼承風水法術並不多,對傳統行規徹底無視,被其他門派所排斥,所以極少表露真實身份,以道士的身份周遊國內各地,沒有太強烈的善惡與民族觀念。

機關陣法是其所長,破解墳墓中各類機關很是拿手。風水上只是粗通門道,但與其他三派相差較遠。搬山道人行事多獨來獨往,從不與他人合作。傳統武功比摸金強一些,但對付殭屍多用提前設置的陣法,以及自制的各種小型手工武器。他們大都扮成道士活動,正由於他們這種裝束,給他們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為他們發掘古冢的'搬山分甲術',是一種類似茅山道術的法術。 '搬山道人'與'摸金校尉'有很大的不同,從稱謂上便可以看出來,'搬山'採取的是喇叭式盜墓,是一種主要利用外力破壞的手段,而'摸金'則更注重技術環節。

七星陰陽術:魁星踢鬥、七星陣、迷魂陣

武功:輕功、七星拳、擒拿、大力金剛掌

搬山道人掘丘,不為求財,雖通機關,但一貫以破壞為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為人身安全及銷贓渠道計,亦有自然形成而流傳下來的種種套路。細節暫時不詳。

卸嶺

卸嶺,盜墓皆是聚眾行事,盜取古冢,歷涉險阻危厄,並非僅憑矯健身手與群盜之力。正所謂盜亦有術,卸嶺之術在於器械,流傳了近兩千年,引出許多冠絕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興衰有數,既有其生,就自有其滅。卸嶺力士始於漢代亂世,鼎盛於唐宋,沒落於明清,至民國時期,終於銷聲匿跡,就此絕了。

卸嶺是古代盜墓的一個流派。

卸嶺派對風水和機關陣法都有一定了解,不過,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鼻子特別靈敏。他們將鐵釺插入地下,憑藉帶出的土壤氣息,就可以對地低墳墓中的情況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據說,歷史上的卸嶺派弟子曾經試圖挖掘成吉思汗陵墓,以破壞其風水,推倒元朝的殘暴統治。因此,整個元朝時代,官軍想盡辦法剿滅卸嶺派。因此,卸嶺派 在那個時代就逐漸淡出中原,或者遠走西域,或者下南洋避禍。


可愛的小豫


那肯定是由曹操創立的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嘍!發丘中郎將下轄摸金校尉專門為曹操掘丘挖墳籌集軍費!


神都醉仙美


對於官方盜墓者設有職位的也只有三國時期了。《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中有如下記載:“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檄文中所謂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是中國盜墓史上有記載的出現最早的對盜墓賊的稱呼。

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他們是專業的盜墓人員,把金銀財寶從古墓中盜出來,擴充軍餉。摸金校尉盜墓是有很多規矩的,他們只盜“大斗”,所謂的“大斗”是指達官貴人乃至皇親國戚,帝王將相的墓。

古代對盜墓還有一職稱《淘沙官》,據《宋書·前廢帝本紀》(卷七)記載,南朝宋皇帝劉子業就是其中一位劉皇帝自小對“古事”著迷,還學著曹操在他的小朝廷中設“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二職,由建安王劉休仁、山陽王劉休祐分任。偽齊皇帝劉豫也曾仿效曹操,在朝中置“淘沙官”,專事盜墓。其後明目張膽盜墓者比比皆是,但再未有設官職的。




水泊梁山上立大旗


大名鼎鼎的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摸金校尉盜墓主要依靠觀風水、辨氣象,以《易經》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