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故事

我们都看过梵高的画,但却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梵高在11岁前,一直被母亲关在家里,一直很难适应世界,这使得他成长后始终孤僻而神经质,渴望交友却很难和别人相处,在他选择以一片赤诚之心面对世界,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艺术后,在当时人的眼里,他依然是一个神经质的艺术家,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与高更吵架,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穷困潦倒中死去……他的种种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

在写给他最依赖的人,弟弟提奥的信中,梵高说:

"行了,我说什么好呢?我们内心的思想曾经暴露出来吗?在我们心里或许都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必须守护那把心里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激情之火,不同于很多人藏起了心中那团火,梵高要让它尽情燃烧,把一切变成画。这位二十七八岁才开始画画的天才,十分勤奋,到他37岁死前,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留下了800多幅油画作品、1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水彩画。画才是他真正的救赎。在浓烈得刺眼的色彩里,你会看到他的迷惘、痛苦和对生活的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这本书的名字叫《渴望生活》,而"渴望生活"正是梵高内心的写照,他活得艰难困窘,内心总是在挣扎和崩溃的边缘,笔下的作品却充满了生命力,就算不懂艺术的人,也能体会到充盈饱满的情绪。你能深深地体会到那隐藏在他每一笔间的感情,而他那种亢奋的艺术激情也在油画中燃烧。他顶着普罗旺斯灼烈的日光像疯子一样在田野上作画。难怪你看他画中的那些太阳啊、金色麦田还有钴蓝色天空,都透射着热烈耀眼的光芒,把一切的阴霾都驱散了,留下的是金灿灿仿若蜜糖一样醇厚的光辉填满你的整个身躯。

在世俗的眼里,梵高的一生是凄惨的。他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但是,他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生命的真实。在他去世多年后的今天,其作品无疑是世界上最珍贵最著名的艺术品。正如他自己预言的那样:"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写作缘起

欧文·斯通是美国著名的传记小说作家,一生创作出二十五部传记小说,为杰克·伦敦、米开朗基罗、弗洛伊德、达尔文等历史文化名人都写过传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本《梵高传》。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他借助梵高与弟弟提奥的700多封书信,追随梵高生前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的足迹,然后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本书,用小说的形式再现了梵高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其生动、细腻的描写震撼了无数的读者。有人甚至说,没有欧文·斯通 ,梵高的迷人之处也许会少很多。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片段摘录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平庸是一条铺好的路,走起来很舒服,沿途长不出花。

·一切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看起来多么丑,都是美。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的否定;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所有的沙龙中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我们认为痛苦是有益的,因为在一切人类的情感中它是最为深刻的;我们把性格看得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现实看得比国家全部财富的价值更高。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需在道德上加以批断。因为它符合自然的要求,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精彩解读

我敢断言,在梵高内心中,并不存在这样一套现成的体制。他的潦倒、贫苦,均是个人担当的自主选择。其实他家境不错,随时可以退回体制内,做个老老实实的画商,继承丰富的遗产,稳定并且体面地生活。退路如此宽敞明亮,他的选择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到那人人羡慕的境地,他选择了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并单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度过一生。读完这本书,我总有一种感觉:并非梵高的天赋成就了梵高,而是梵高的勇敢坚韧成就了梵高。绚烂的向日葵,以及静谧的星空,并非天才的一蹴而就,是梵高在每一次饥饿、挫折后煎熬的产物,是和着泪水的高歌,味道浓烈,饱含苦涩。他的伟大,除了画作之外,还在于他一生的抉择,都证明了:他并非一个轻易妥协的懦夫。这,已经值得无数人的脱帽致敬。

——朱小蒂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少年品读

真正的生活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杨予昕

"宗教毫无用处。"

这是温森特在博里纳日矿区说的话,当时他还是一名传教士。

是什么使他有违身份?

那一趟在700米深处的迷宫地下城中的"旅途":350米深的地方还凉飕飕的,到了洞底,跌跌绊绊爬过巷道,目之所及,是黑壁与一个个"黑煤子",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他们都是用着发黑的遮羞布,都干着一样的体力活,都呼吸着刺痛的黑暗。又下一层,浑身赤裸的,用命在换五十分币的哪里像人,更像是被使唤又只能为钱卖命的牲畜。十五分钟黑洞里的吃饭时间,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粗面包……

温森特看到了那地底下的乌黑又浑浊的生活,那一刹那,他理解了博里纳日人的无知愚笨,也看到了镜子里自己黑乎乎的,被汗水、泪水、黑灰搅和的脸,想到了自己干净整洁的房间、洁净多样的衣物,在丹尼斯太太家里的待遇,那一刹那,又有多少自责、悔恨喷涌到心头:身为一个传教士,竟过着"天堂生活",还要装作体恤百姓。温森特是做不到这样的,他无法欺瞒自己真实又炽热的心。他更渴望走入真真正正的生活,以平等的身姿去进行灵魂的促膝长谈。于是,他搬床给德克鲁克生病的孩子睡,于是他分衣物给博里纳日人。他再也不是说大话的伪善者,生活完完全全拆穿了一切。博里纳日的日子是温森特对生活的重观与重塑,那洞察真实的明眸擦得锃亮。

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率真、真实。

温森特就像个孩子,内心藏着丰富、饱满、炽热的情感。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认为自己是温森特,那个独一无二的、带着独特审美眼光的温森特,他一如既往的是自己。他是懂生活的人,他明白生活是阴晴不定的,他不畏惧、不逃避,他理解生活的每一个样子,敢于突破世俗的条条框框。因而你才能看到他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怜悯和痛心,他没有生活在宗教的天国里,而是生活在可以触及的被真实表达的生活里。

每一段体验成为经历,用一生体验方为生活。无处不需真正洞察、亲历、表达……

某种意义上说,梵高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生活人",融上那一腔稚气与梦想、美好与期待,他不愧为艺术人,更何况哪怕他不画画,他也是那个时代真实的观察者与吐露者。至于最终的悲剧,或许是超时代的真实与一心热血无人理解的悲哀……

(指导教师:戴桂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一颗心的距离

◎湖北省襄阳市田家炳中学

司彤

生活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稳定的,但他不是,他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坚持终究没能让他的人生多一丁点的快乐幸福!有的只是那理想与现实天壤之别的一颗心的距离。

他,就是画神梵高。读过《渴望生活》后,我对画神梵高的认识多了不止一点。我眼中的画神梵高比任何人都要热爱生活,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地生活。

画神梵高无论是在矿场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牧师,还是去巴黎寻找艺术之路,他都比别人认真。但生活却似乎一次次地在和他疯狂地开着玩笑。他是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往疯人院,但他并没有向生活、向周围妥协,他不改变自己,为追求一种感觉可以付出一切。他为了他脑海里的那些片段努力作画,但却没有人能理解他,理解他的内心痛苦,理解他的绘画生活,理解他的精神追求。

画神梵高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世界的热爱一直鼓舞着他去战胜一切苦难,直到他被世界遗弃,他选择了在绝望中解脱。"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他的孤独似一首绝响的人生交响乐,虽败犹荣,传唱古今中外。

每个人的选择决定命运,而你我的生命在渴望生活中精彩,终能成诗。画神梵高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理想的坚持,虽然没有人能让他的人生多一点幸福与快乐,但是他知道了生活是什么,并渴望着和精彩着。哪怕只是一颗无悔梦想之心,哪怕只是现实与理想、生前与身后的事儿。

(指导教师:赵玉娥)

如果你也读了一本好书,欢迎来分享你的阅读感受,收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品读作家欧文·斯通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