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反駁農村裡的“讀這麼多書,這點道理都不懂”,“你白讀書了”?

1029417316


你讀了這多書,說明你文化很高,遇到“農村裡的”說,聰明的你最佳方案是不反駁。他如果胡說八道,你反駁有何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他如果有理有據,證明他說對了,你只能認理認錯,越反駁越顯得自己無能,豈不丟面子?



漢江庸叟


讀書是為了講科學,講邏輯,講真理,可不是為了講道理。弄清楚這一點很重要。

在課堂上,學生聽從老師的教誨,學的是知識,學的是科學。而學生讀書學習知識。開拓眼界、掌握邏輯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農村裡,我們聆聽長輩的教導,學的是做人的道理,學的是社會的規則,學的是源遠流長的美德。

因此,拿讀書學到的知識,和農村裡的長輩去講道理,其實是錯誤的。讀書人講的是科學,學歷便是知識儲備量,而長輩講的是道理,輩分就是道理的一部分。

就拿我本人經歷過的一件事來說,當時手機支付剛剛流行起來,農村的小賣部前也是支起了支付寶和微信兩塊牌子,供人進行付款。

那一次我的手機充電線壞了,手機沒充進電已經自己關機了。附近的幾家小賣部裡都沒有手機充電線賣,我一直走了3公里才在隔壁村找到了一家店,賣著最普通的數據線。

但是由於習慣了手機付款,我身上壓根就沒帶錢。於是我就和店主說,“我手機沒電了,先把充電線拿給我充下電,手機開機了我就付錢。”

店主恐怕已經有60歲了,頭頂也是有了不少白髮。他當時就不答應,說“你這個年輕人不講道理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哪有先給你貨再給錢的道理,不行不行,你回去拿錢。”

我說,“這不都一樣嗎,我手機有電了就付錢,不賴賬。”

店主還是不答應,說“我這家店就沒有賒賬的習慣,要是沒錢就算了,不賣不賣。”

這店主還真是固執,在道理上根本沒辦法講。於是我只能換了個辦法,說“店老闆,您自己有充電器嗎?借我充5分鐘,我先把錢給您付了。”

店主隨手一指桌子上的充電器,便說道,“你用吧,充下電有什麼的。”

從讀書人的角度來看,這不就是一回事嗎?店主讓顧客充5分鐘電,然後顧客買走了數據線,何樂而不呢?

但是,從道理的角度來看,沒付錢先拿數據線,那就是賒賬。任你當時說得天花亂墜,不肯賒賬的店主就是不會答應。而你問店老闆借充電器充一下電,那卻又成了另一回事。

因此,就這樣簡單的一件小事,如果不按店老闆的道理來辦,哪怕是學歷再高的博士,又有什麼用呢?


樂在三農


很高興和大家分享這個話題。

從小生活在農村,這樣的話聽的耳朵都起繭子了,但是說這話的人真的懂道理嗎?估計也是老一輩人傳下的這樣的話:"讀這麼多書,這點道理都不懂,你白讀書了″。

但是分析下來應該是有兩種說法。

其一,書讀的多了,但是不會結合實際,腦子迂腐死板,就會和火車一樣,一時轉不過彎來,按自己的路線走,按自己的思維去辦事,不能靈活變通,所以才會遭人貶斥。

其二,有人書讀的不多,但能實際相結合,有人氣,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學的東西雖然不多,但是懂的套路多。特別是農村,都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為人處事都比較老道,所以他們說這樣的話的機率高,見到看不慣的事嘴上總會吐出:"讀這麼多書,這點道理都不懂,白讀書了"。

生活在農村,什麼脾氣性格的人都有,聽了這話也不要計較,沒有必要論輸贏,一笑了之即可。作為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必須讓他們看到自己做人的涵養,知道自己是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將來有一天,你可以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在社會上的磨鍊,做幾件讓他們另眼相看的事,比任何反駁都有威力。

我是農民鴻運當頭,歡迎大家觀注,不知道分享的是否滿意,歡迎朋友們留言議論。








鴻運當頭hydt


農村經常會有人用“讀了這麼多書,這點道理都不懂!”用以指責年輕人某種不恰當行為;或者用“你白讀書了”,來諷刺一些讀了很多書的人。對於這樣的指責和諷刺,是反駁還是以理服人,還是置之不理,應根據情況進行運用。

之所以這樣說,首先要看對方的指責是不是善意的,再就是自己是不是的確存在別人指責的情況。如果存在,即使別人指責激烈過火,也應該虛心受教。我在上學時曾經因為抽菸,被鄰居諷刺小小年紀不學好!當時覺得他多管閒事,但後來想想,他說的很在理,從此我遠離香菸,這一輩子都沒有再抽過一根菸!所以,對於自己有錯,別人指責諷刺的,應虛心接受並且加以改正。

若是自己沒有錯,而是別人誤會,或者是別人善意指教,只是語言過火,這樣的情況一笑了之作為即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空間留給自己和別人,這樣雙方騰挪的空間都回很大,日後大家都好做人。畢竟農村不比城市,在農村大家都是鄉鄰鄉親,不是親就是鄰,以不紅臉為最好。

如果對方是惡意攻擊或中傷,當然可以反擊,否則對方會認為自己軟弱可欺。如果遇到惡意中傷的,也可以反唇相譏:自己的孩子教育得怎麼樣,不知道你哪裡來的信心去教育別人?!也可以說:某某學校缺思品老師,準備請你去教育那些大學生!


老牛愛遛彎


如何反駁農村裡的“讀這麼多書這點道理都不懂”,“你書白讀了”?

很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讓人有些惱火又有些沮喪的問題。在很多讀書人的眼裡,自己寒窗十年勇過獨木橋,那可是費了很多精力和腦細胞的,不說學富五車,那起碼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打遊戲也能泡妞蹦迪。辛苦多年寒窗苦讀的學習,竟然在村裡被農民的父母或者親戚朋友所批駁(心裡絕對認為是羞辱),真是豈有此理,你們完全是不懂知識的老農民,竟然敢看不起我這個知識分子!完全是有眼不識才子或女才子。呵呵,可以腦補我當初所遇到的同樣問題。

其實,現在的農民,不等於就是沒有文化或者愚昧無知;現在的讀書人,也不等於就是學富五車什麼都懂。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和技術的改變,學習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何況術業有專攻,各自都有擅長的而對方並不一定了解的知識。

不知道你們發現了沒有,現在農村裡的人特別瞭解國家的政治和民生新聞,因為他們平時都會關心各種對農民政策,喜歡聚在一起侃國內外各種政治新聞,在聚集的人堆裡多懂點會說點這些,可是很有面子值得高興多喝點酒的。隨著電視和網絡的普及,各種新鮮事物新聞可是很容易就得到的,何況農民也不代表腦子笨,他們只是因為貧窮和不重視教育而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而已。

而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現在一味的應試教育,只要孩子一心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生活中原本應該自己做的事情也被家長所包辦,甚至出現了神童進了大學還不知道自己洗衣服襪子,更不談其他的社會知識了。擴招以後,上大學更容易了,一些自制力差的學生進了大學就等於解放了,上網喝酒泡妞成了每天的主課,可想而知學到的知識含金量?

更何況,知識分為死的和活的,書本上的知識也必須到現實中經歷實踐才能豐富成活。實踐出真知,在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農民眼中,我們一心只苦讀紙上書的學生或者才子才女,還真不一定比得過。

只有我們知識分子學的更紮實,在工作中親自體驗,兩者結合,相信會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用更專業的道理去回答,讓農民更佩服你的學識,更加熱情的拉著你多碰兩杯。


千山萬水腳下路


1、有人吃了一輩子飯,也沒成為美食家呀。

2、道理我懂,但是您這道理不一定對,萬一錯了,還不如不懂。

3、讀這麼多書是用來吃飯,不是用來懂道理的,有的人什麼道理都懂,但就是過的不好。

4、可不,得向您多學習。

5、您說的對。

有很多人,自認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或者就想提升自己貶低別人,或者就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說到底都是自以為是的體現。

一般我遇到這種話的時候,都是用“您說的對”來面對,因為他們本來也不是跟我講道理的,而且人家也不想聽我講道理,只想講自己的道理。他們的溝通是單方面的,只要表達,不要接收,我呢,就成全一下好了。



大白的小美生活


是不是有這種感覺呢,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所謂沒有過多文化的人,可以說是沒有太多的複雜想法甚至可以說是心計,但是他們知道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不善言辯,是什麼就是什麼。但是有知識的人都相對的清高,書讀多了,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南懷瑾先生也曾解讀過這對聯,大致意思是: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因為他思想不復雜。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說下這句話的出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仗義的往往就是那些殺豬殺狗比較低賤的人,而負心的皆是些有學識的讀書人。第一感覺未免也太主觀了吧,可是我又不想因為自己的才疏學淺而誤解了作者原本的意思。於是就去查了一下這話的典故出處。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是出自明代官員曹學佺之手的對聯。這裡面是有一個故事的。明代天啟二年曹學佺被起用為廣西右參議,他是一個非常正氣的人。他到任後審理了一宗關於皇親的鬥犬故意撕咬一秀才而被屠夫砍死的案子,曹學佺仔細看了卷宗,並沒有一丁點因為他是皇親而有任何的偏私怕事,於是就判了屠夫無罪,還判皇親家奴賠秀才醫藥費。這下可不得了了,家奴覺得顏面不保啊。於是心生惡計,要求重審案件,然後私底下就賄賂並威逼恐嚇秀才改口供,再審時,秀才於是改了口供出賣了屠夫,曹學佺聽完後那叫一個怒火沖天啊,覺得此人無情無義,屠夫救了他一命,他不思回報反而畏懼皇親貪圖錢財出賣屠夫。完了就讓衙役杖打秀才,終於秀才還是抵不過疼痛,終於招出了是皇親家奴威逼恐嚇他給假口供的,這下終於還了屠夫的清白。曹學佺最後憤然在卷案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曹先生說這話並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古代人講究學而優則仕,由於古代裡只能靠讀書來考取功名,一旦奪得個進士的頭銜就能做官,如果高中狀元那就更是是光宗耀祖的事,有了功名自然會得到皇上甚至更多名門望族的青睞。見得世面多了,加之那時女子又大都沒學識留守在家,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妻子和自己不般配,這時他們大都會捨棄家中的糟糠之妻。另外古時的讀書人為了追求學問家中瑣事是什麼都不管的,為了讀書可以拋家棄子的,故有最是負心讀書人一說。陳世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了。當然粗人講義氣的例子那可是多著,關羽張飛那些比比皆是。當然,我們今天不是抬槓的,也不是說都是絕對的,我們是來根據事情表現來分析本質,這樣看待事情才不會主觀。

我們迴歸到"屠狗輩”、“讀書人”這兩個詞的本身。我想曹老先生的意思是指一些沒有過多文化的人群,而後者當然就是一些讀書人。那我又大膽的去延伸解讀,所謂沒有過多文化的人,可以說是沒有太多的複雜想法甚至可以說是心計,但是他們知道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不善言辯,是什麼就是什麼。但是有知識的人都相對的清高,書讀多了,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南懷瑾先生也曾解讀過這對聯,大致意思是:知識分子知識高,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知識低的人不會解釋,因為他思想不復雜。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談豬事議方法論發展


作者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也是打農村來的,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見解是這樣。

讀書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學的是科學文化知識,我們也可以從書中學到一些大道理,比如我們該如何孝敬長輩等等,這還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的,等到大學了,我們不會再學這些東西的。

還有就是這些道理真正指的是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世的道理,是需要在生活中一點一點積累的。而且每個人對待同一件事情得看法都是不一樣的,而且還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二十歲和三十歲的看事情的角度就是不一樣。

人情世故也和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城裡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區別就很大,尤其是獨生子女,我接觸到的大部分獨生子女孩子給我的感覺就是城裡的孩子雖然聰明,但是都比較自私,這裡也不是說城裡的孩子就不好了,畢竟接觸的環境不一樣,他們從小開始就沒想著要去和別人分享,但是後來進入社會,這點就開始慢慢變化。

您覺著是這樣嗎?


我叫羅小超


讀書人是有文化有知識有理論有見解的人,這是毋庸置疑疑的,但是農村人在為人處事方面也有很多經驗和方法,值得我們去學習。

讀書人和農村人由於所處生活環景不同,文化高低不同,自然在處理某事物認知方面有所不同。我們要細心聽他們講解,多學習他們的實體經驗,同時也要發揮自己的理論知識,結合他們完成對某種事物的處理。

我們不要有高傲姿態,不要目中無人,必竟踏入社會農村的時間不長,缺乏瞭解與勾通,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理解農村農民的。


河南老漢叔


不要反駁,要有禮貌沉著氣很謙遜地問這位村裡的大爺大媽或什至乎小姐姐或哥兒究竟他所說的道理是什麼,若他不願說清楚這“道理”,作為可能擁有大學或碩士博士學歷的你,可自認比較蠢一點,你說書你真是讀了不少,但他說的道理你真不太瞭解,先為自己的蠢頓作公開道歉再求指教。但為何一定要如此委屈?

其實在很多農村裡的村民都有他們的潛在文化及起居飲食規則,你一定是有意無意觸犯了某些“規條”,是沒有可能據什麼理作什麼反駁的,堅持鬥咀後果必是被村裡的相關勢力對付,小是有人故意在你的屋前屋後拋置大量垃圾及不少發臭的廢物,大則是不知怎的有人在晚上用巫術令你入睡後惡夢連連,想在村裡安居過點陶淵明式的田園生話竟成泡影,最終還得搬離該村而去。

農村裡充滿著很多不能說出的高危人際關係及非一般的社交情況,若強勢強悍地他們罵你一句你就駁一句,他們的自尊心自我中心又這樣強,總以為你讀書多便欺負他們,祇一點點反駁,溫和地和他們說些“道理”,便瞬即為你帶來對你有“血海深仇”的不少可怕的潛在敵人。

所以還是忍一時之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個人體驗所得,絕無半點假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