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是無知者無畏,還是畏懼者無知?

憂鬱的劉先森


這個問題聽起來看起來很彆扭,你不如這樣問:是無知者無畏,還是無知者畏懼?就好理解多了。

這樣看兩句話,是互相矛盾的兩句,互相反駁。

那麼我說,如果前面成立,後面必然不成立。說後面成立,前面又必然不成立。

其實,仔細分辨,兩個無知是關鍵,兩個無知並不一樣啊。前面的無知是說沒有生活經驗,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圈套陷阱或者教訓,踐行之可能吃大虧上大當而一敗塗地,這是有勇無謀的狀態和意思,可惜而已。後面的無知可就變了,它是說沒有科學文化知識,沒有讀書學習,不學無術,不懂裝懂,道聽途說,聽風是雨,胡亂理解,自嚇自己,跟風哄搶,置法律制度不顧,不聽人勸,一意孤行,偏偏把雞蛋當導彈,杞人憂天,呵呵^_^,都是這樣的意思。疫情中,哄搶食品的人,過度消毒甚而至死的人,就是這樣的了。晚上走夜路害怕有鬼的人,包括很多小朋友,就是無知者畏懼了。這個屬於可笑了。

所以說,這兩種情況都有。不能說這兩句都對,只能說這兩種情況都有。



沒壓力沒煩惱才是平等


@所有人。科學報道:世界上,人類取消所有的會議+比賽會等等等聚會與工作與生產與開發吧。人類不要再愚蠢下去了。該收手了,該拯救大自然了。不要再犯錯了不要再犯傻了。全人類最該做的事情是保護好環境,生態,土地,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海洋,森林,空氣,水資源等等,節省資源節約水電火氣吧,節約各種各樣的糧食吧,才能拯救人類自己。人類已經罪惡滔天,罪不可赦,注意人類的行為吧,人類該收手的時候到了。人類該聽話了,大自然已經警告人類很多很多次了。人類總是忘記傷害。👊句句在理。



全世界超高至尊科學家


我認為:無知者無畏,這句話沒毛病。所謂“無知者”,不外乎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說其無知,其時是因為“膽大”。做事情之前,不會考慮太多,顧慮太多,不會瞻前顧後,甚至不想就做,事後也不後悔。這類人處事果敢,敢做敢為,最後,往往能把握住機遇,收穫成功。形容某人,膽大心細,憨大膽,也是一種讚美,是佩服,可見,膽大之中也蘊含著智慧。現在,社會上不乏這類因“膽大”而成功的名人大枷。

二是真無知。這類人好衝動,說話做事,愚蠢至極,不懂法律,不懂規矩,不懂世故,做事不計後果,說難聽點,就是腦殘。稱其無知,名副其實,他們的行為造成的後果,往往是惡劣的,對社會造成危害,他們不是無畏,而是悖逆,狂妄,甚至是滅絕人性。


詩語之旅


有這樣的情況:

初生的牛犢不怕虎————這是無知者無畏。

(它們不知道老虎的兇殘!)

剛畢業的大學生搞高科技創業————這也是無知者無畏。

(他們不知道創業的艱險!)

也有這樣的情況:

身懷絕技獨孤求敗的高手藐視一切敵人!————這是自信心爆棚!和無知無關!

(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江湖獨步!)

華為公司能向美國賣5G技術————這是實力的展示!和無知無關!

(他們的5G技術世界第一,舉世公認!)

一句話:無知者無畏!老大也無畏!


曉曉微微


詳細瞭解了您的問題敘述,在您的敘述框架內這兩種觀點均屬錯誤。為什麼這樣講,因為無畏的種類很多,比如英雄無畏、精進無畏、革命烈士的大無畏精神等等,無量無邊,但是在無畏的家族中唯有無知者無畏是貶義詞,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冒傻氣,因為只有它具有不確定性,因為只有它是盲目地勇敢。初生牛犢不怕虎,不屬於無知,是捍衛生命最後的吶喊,因為它知道自己是會被吃掉的命運而去抗爭罷了。第二種情況也是如此,無知的行為方式也是非常豐富多彩,因為我們的一生想掌握所有的知識和道理是實在是太難太難了,人類思維的盲點就是無知。人類文明的發展,最寶貴的就是勇於探索真理把無知變為有覺,也就是可以覺察到的道理,也叫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不難想象一個畏懼探索的無知者是多麼愚蠢的事了。人類對自然界的探索是求知過程,這裡只有勇氣和謹慎小心,沒有畏懼,因為畏懼會讓我們失去前進的勇氣。操作機器設備也是如此只有謹慎,沒有畏懼,因為我們最終還是要實現駕馭機器的。講到這裡又產生出來新的問題,謹慎與畏懼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又怎麼樣去區分?答案是畏懼一定是裹足不前,謹慎一定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避免失誤造成目標無法實現,也就是說謹慎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目的實現,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可不知。


用戶AVA


大家好,我是一個財經領域創作者,我瞭解很多財經知識,在財經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恐懼來源於安全感的缺失,來源於可能帶來的傷害和疼痛,假如人的自身或者旁邊的親戚、朋友,財產受到可能的損失威脅而又沒有發生時,無知者應該分以下情況。

  首先,初生牛犢“不爬虎”,就好像小孩子第一次看到蛇也會去抓,把老虎當成萌物去抱。之前沒有信息提示我,這是有危險的,我怎麼知道?沒有吃過虧,沒有人告訴你危害,沒有人告訴你可能的血淋淋的後果,怎麼會恐懼?

  其次,畏懼者無知,更多的原因是由於信息的誤判,比如聽說銀行可以倒閉而瘋狂擠兌的市民。同樣是無知,卻更往壞的方向想。

  第三,要辯證的看待問題,不管是無知者無畏還是畏懼者無知,都有一定的道理。疫情時期很多尖端醫生也不能保證完全治好病,沒有礦工能保證不會出事故,恐懼而提高警惕始終是必要的。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生活,生活質量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小強說財務


不知道水火無情的幼兒用木盆置於河水中而不知道害怕,而當他們長大後卻不敢踏入湍急的河流,這種意識取決於我們長大了有危險,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危險;古希臘哲學家芝諾告訴我們:掌握知識就是一個小小的圓圈,我們懂得的越多圓圈的外圍就越大。也就是知道我們卻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危險的就越多。另一種是對失敗和失去的恐懼,是知道的越多害怕的越多。

一個人可以平穩的走過地上的獨木橋,卻很難走過萬米高空上的獨木橋。但是如果你把眼睛蒙上,也可以輕鬆的走過一個獨木橋,原因就是不知道失敗的後果,恰恰是所謂的無知者創造一個個奇蹟,縱然他們不知道成功的距離究竟離他們有多遠,他們擁有的只是努力與艱辛。

無知者就是什麼都不知道,沒有提前知道即將發生的後果的想法,也不會去預測,思維是真空的,所以怕什麼呢?害怕,是因為事先知道即將發生的後果。如果一把槍同時對準一個幼兒和一個成年人,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幼兒因為無知,沒有什麼經驗也根本不知道一隻槍對準自己的後果,所以淡定,無所謂畏懼。而成年人明白即將發生不可預料的事情,當然就會產生恐懼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出生牛犢不怕虎,正是因為小牛無知,不知道老虎的厲害,要傷害自己,它才在森林之王面前表現出淡定無所畏懼,所以看出無知者無畏。

畏懼來自於情感,是一種動物性元素,任何動物都有一種情感,與之同行的是食慾,睡眠和性慾等,他們都是一種動物性情感。我們知道,動物性情感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和經歷將其剋制,通過博學可以將其縮小簡化。

反之,我們認為畏懼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情感,當我們出生之時,思維是靜止的,無意識的,也是最無知的狀態,但是仍然有畏懼的天然感覺,比如黑暗,水火,等等。人在不斷的博學中,培養出了理性,心理上有足夠的準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剋制天生的動物性,更好的適應社會,對於畏懼,有時候和“敬畏”連在一起,有的人做了虧心事,為了能找回原始的心態和平衡,所以拜佛,有的人為了信仰,為了感恩,所以禮拜佛,別人看來都是拜佛,但是兩種拜佛有著本質的不同,前者為了逃避懲罰,而後者需要修身養性,就是說,即是博學者還是無知者,他們表現的畏,就是敬畏。我們所說的無畏,也不是毫無顧忌,而是用“敬”來剋制自己,達到真正的大無畏,這種狀態,是先天產生的情感,幾乎不可能消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畏懼,因為有了成功的經驗,不會在危險面前無所措手足。

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知,不是絕對的,是可以轉化的。


山谷大師


秀才造反還待十年,意思量他知之,所以不敢冒然行動,即知道的越多反而膽量越小。無知者他不會瞻前顧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行動了再說後果,所以有不少這樣的草莽英雄。包括人們到一處孤宅、古廟、靈異處……他不會有太多的顧慮,而知者絕不會前踏一步的。


投緣198


無畏是一種境界,不是單純指對方所說的不害怕,無知者常常因為不知道事物的真實情況而無所畏懼,從無知者角度看,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有限,做出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歐洲人一開始不知道茶葉是飲料,而把茶葉碾碎了抹在麵包上,就是我們見到的抹茶;而在消極方面呢,犯罪嫌疑人這個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原因就在於其受教育程度有限導致的對法律不瞭解,做出違法行為而不自知,因而,人不瞭解一個事物就會大膽地嘗試,這就是其無畏的體現。。


牛姣哥


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最好的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