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項羽滅掉秦國以後,為何自己不稱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諸侯?

滿江紅足球212780467


項羽不想做皇帝?不可能。

當年他看到秦始皇的車蓋,就說出了他的志向:彼可取而代也。後來他真的成了霸王,反而還畏首畏尾,不想當皇帝了?難道他當年只是為了在他叔父項梁面前裝腔做勢?

項羽是個悲情英雄,敢想敢做。范增也是一個絕代謀士,如果不是陳平的離間計,有范增在,漢初三傑未必能算計到項羽。

那麼,既然項羽有大志向,范增也有大智慧,為什麼項羽要分封呢?直接做皇帝,豈不痛快直接?

項羽在公元前208年帶8000江東子弟兵北上抗秦,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短短兩三年時間,秦朝滅亡速度之快,讓人目不暇接。


(項羽分封圖)

項羽帶著40萬大軍進軍關中,這些人不都是項家軍,是18諸侯聯軍,項羽只是在鉅鹿之戰中殺出威名,成為霸主。當時的項羽也不過26歲而已。

這些諸侯,有很多都是六國貴族,他們反抗暴秦的目的,只是恢復舊國。如果項羽此時做皇帝,這些諸侯必然心生怨言。此時項羽還沒有強大到要與天下為敵的程度。他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將軍而已,還不是王。

所以項羽就讓范增安排把楚懷王封為義帝,給趕到郴州去,然後在半路上又派人殺死了他。

這就說明,項羽本人是有著強烈的權力慾望的。

項羽成了霸王,也只是跟其他人一樣都是王。此時如果項羽馬上稱皇帝,必然會遭到18路諸侯的反對。他們可以接受項羽僭越稱王,但是接受不了他當皇帝。

項羽就只好分封。

但他紛分封卻甚有深意。他把最大的競爭對手劉邦封到了漢中,把自己的鐵桿心腹封到周邊,把老貴族封到偏遠地區。



(驕傲如項羽,踏平六國)

由此,分登之日起,便註定不平靜。為了方便出兵鎮壓叛亂,自信的他把都城放在交通發達的彭城。

有兩件事打破了他的部署。

封在齊地的三個王太廢柴,被田榮一個一個收拾掉,齊國率先反叛了。

這邊剛收到消息,韓信帶人從漢中殺出來了,勇猛的章邯,敗了。

項羽不知道先打哪個。

張良說,齊國離得近,先打齊國。

項羽信了,他本來就想一個一個收拾掉的。齊國人守的堅強,漢王發展的太迅速,不到一年56萬大軍把項羽的彭城端了。


(天要亡我,非戰之罪)

項羽的兩個部署,都失效了。天下重新陷入大亂。

當劉邦圍攻項羽時,項羽之前分封的六國貴族,基本上都在戰爭中被殺了,其宗族勢力也大多死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平民出身的貴族登上了舞臺。

劉邦稱皇帝,這些新晉的貴族沒有什麼不樂意的,自己也不知道幾輩子積德,跟著劉邦皇帝混了一個王侯將相,怎麼還會有心思反對?

所以,不是項羽太蠢,而是項羽當霸王的時機不對。如果沒有齊王、漢王這兩起意外事件,26歲的項羽可以花10年時間來逐漸削平天下諸侯,36歲即皇位也不算太老。秦始皇登基皇帝位時也不過是36歲。


而知而行的歷史


項羽滅掉秦國以後,在他面前,總共有四條路,也就是西周、春秋、戰國、秦四個歷史時期各走之路:

第一:稱帝,把自己折騰成楚始皇,天下實施郡縣制,跟秦一樣搞個大一統的帝國來。

這條路項羽不想走,也走不通。

首先,各國軍將不會答應。他們起義反秦,其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消滅秦帝國及其專制體制。否定郡縣制,恢復封建制;否定統一帝國,恢復列國並立。這是秦末起義的大義名分,是難以違逆的。更何況他們帶頭起來造反,圖的就是個封妻萌子、公侯萬代,如果項羽讓他們去當大一統帝國下的普通官吏,他們非再次造反了不可。

其次,項羽自己也不會同意。他與他的項氏家族本就是秦大一統思想的受害者。他自己也自至始至終以“暴秦滅六國”為無道之舉,深信其滅亡是由於其專制造成。

所以,無論如何,項羽也不可能重蹈秦之覆轍。

我們現在來看,大一統是大勢所趨,郡縣制也是更為先進的政治制度。但是在當時人看來,秦國的路是走不通的,否則秦也不會完蛋了。其實秦國的滅亡與郡縣制封建制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當時的人不會這麼想,要知道一切歷史人物都不可能跳脫他所處的環境考慮問題,畢竟封建制實施了近千年一點問題沒有,秦國一廢除封建制就出問題了。故當時之人,蓋實以封建為理所當然,反視統一轉為變局矣。我們知道,漢朝經過近百年的過度,最後終於基本實現了郡縣制的統一帝國,但那是由數代漢朝皇帝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及無數流血犧牲換來的。項羽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恢復到戰國時期的七國爭雄狀態。

這是項羽最不願意看到的。多年戰亂,人心思定,天下必須要有一個有實權的老大來維護秩序,否則各國還是跟從前一樣打來打去,那暴秦不是白滅了嗎?

第三:恢復到春秋時期小國林立,幾個大國輪流當霸主維護秩序的狀態。

這條路貌似行的通,但項羽肯定不想走。關鍵是項羽不想和別人輪流坐莊,他想一家獨大,何況春秋時的霸主多是公爵侯爵,此等名號豈能滿足項羽的胃口。

另外,諸侯們應該也不會容許自己的地盤附近有很多小國存在,即便暫時容許了也遲早要將他們吞掉。發展下去還是戰國時代。

第四:恢復到西周時期,由“天子”來維護天下秩序。

這條路也行,但問題是誰來當這個天子。

楚懷王?還是項羽自己?

都不行,楚懷王有名無實,項羽則有實無名。

左看右看,四條路都行不通,那麼怎麼辦?項羽於是與范增商量,決定結合春秋與西周的路子,再聯繫現狀,走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子,那就是:

虛尊楚懷王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自立霸王定都彭城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以主持分封諸侯及維持天下秩序。

這條路子以大體言,實不可謂之不愜當。可惜事實最後證明,它是一條徹頭徹尾的歪路,且比以上四條路更歪。秦那條路子至少還撐了十幾年,項羽這條路子撐不到五年就完蛋了。其實這也不能怪項羽,人的見解,總是較時勢為落後的,否則新中國的革命,一開始就走暴力奪取政權這條路了,又何必搞啥變法維新君主立憲,白白弄得譚嗣同等先烈流血犧牲。

所以說,後來的人是幸運的,他們有更多的理論和方法,有反思歷史的更大的時代空間,不必像前人如秦皇項羽,必須摸著石頭過河,一不小心就會摔個大跟頭。


千古名將英雄夢


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中滅秦。到了十二月,項羽帶著一眾諸侯將軍也來了。到了前206年的四月,各方首領各有收穫,又一齊散去。這三四個月項羽帶著大家都在咸陽周邊幹嘛了呢,擺了一場有名的鴻門宴,打劫了咸陽,最主要開了一場耗時巨久的分封大會,時間都花在這裡了。

四年後劉邦做了皇帝,開始封功行賞,大家都爭的不亦樂乎。不要懷疑,前206年咸陽的春天,天下諸侯及大軍都匯聚於此,大家也在比功勞爭土地。項羽為什麼沒有做皇帝,就從這裡來找它的答案,當時的形勢上還不具備。

多方諸侯都是為滅秦出過力的,都想做王、都要佔據一塊地盤,項羽也擰不過那麼多的各方首腦,項羽比較聰明的做法就是不如再切割的小塊一點多封出幾個王來,最後就封出了十八個王。落到項羽自己手裡的地盤還有九個郡,地盤最大,但硬要稱帝與當年秦齊相約稱帝一樣的,虛名而已,且還容易招攬嫉恨,各方怕是很不樂意,且項羽頭上還有一個楚懷王,為了稱霸王,已經把楚懷王架高稱為義帝了,從“義帝”這個事情來推測,或許項羽還真考慮過做皇帝的事。為什麼把咸陽宮都燒了,可能是不想把秦始皇那麼輝煌的東西留給後邊的大王。





小生不乖


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諸侯,採用霸王還是皇帝,這其實是兩個問題。雖然是兩個問題,但其間還是有一定的關聯性。

嬴政滅掉六國統一之後,項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後,他們所面臨的形勢是完全不一樣的。

嬴政在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之後,憑藉他祖先做出的貢獻,在嬴政之上再也沒有一個能夠凌駕於嬴政之上的稱號。嬴政所做的只是讓眾臣制定一個更為響亮的稱號而已。

項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後,在項羽之上還有一個楚懷王,在項羽之側還有六國之王。在這種形勢之下,項羽只能尊崇楚懷王,給自己一個很尷尬的西楚霸王。

還有一重意思,項羽可能覺得秦朝被推翻,繼續用皇帝這個稱呼有點兒不吉利。畢竟秦朝用皇帝這個稱號二世而亡,王這個稱號卻是都傳承很久。也許是出於這個想法,所以項羽就尊崇楚懷王為義帝吧!這一點沒有史料依據,純屬個人臆測。

嬴政滅掉六國統一之後,秦始皇擁有絕對的權威。整個天下沒有任何一股勢力能夠挑戰秦始皇的權威!秦始皇這時候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可以,所以秦始皇只是在分封制和郡縣制做了一次抉擇而已!

項羽等人推翻秦朝之後,項羽只是實際比較強的一股勢力,並沒有擁有絕對的權威。當時的情勢之下,項羽無力獨自吞下秦朝這塊兒蛋糕,所以只能把秦朝這塊兒蛋糕分給眾人。人性是貪婪的,要是能夠獨吞,定然不會與眾人分食。所以說當時項羽也是隻能採取分封這種方式。

挾泰山以超北海,是為不能;為長者折枝,是為不為。項羽不是不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只是的確是做不到!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項羽當王就不夠格,何況稱帝

秦末起義軍皆舉六國旗幟反秦,以除暴秦,恢復六國為目標才收的人心。項羽也屬於楚國後裔楚懷王手下一員大將。但作為作為臣子的他卻做了楚王的主。瓜分楚國,自己當西楚霸王,將原楚王抬為義帝后有派人將他殺了,這就是赤裸裸的政變加造反。

天下諸侯在這之前並不臣屬於項羽

以滅秦為目標,各路起義軍組成了聯軍共同滅秦,項羽只是當了個聯軍前線總司令。其他各路起義軍雖然歸其統帥,然只是盟友而已,按理說僅有指揮滅秦的戰事聽他的。他自己稱王誰認他啊!

為稱王,他必須有盟友,因此才有了他大封諸侯

然而不甘心的他,或者眼饞劉邦獨佔秦國故地的他,也想當王。就要求應按滅秦功勞來進行分封,便宜不能讓劉邦一個獨享,也不能讓諸侯後裔坐享其成。這一招一下就鼓動了各國在前線的將領,與他結成盟友。

結果不僅他自己造了楚王的反,還拉著各諸侯國派出的領軍大將,一起造了自己國王的反。

常山王張耳——趙王相國、燕王臧荼——燕王(後遼東王)大將、齊王田都——齊王(後膠東王)大將。其他不在列舉。

歷史小知


沒有人不想當皇帝的,不過項羽可能就是例外。當然當時項羽沒有當皇帝其實條件沒有成熟,項羽入關的時候范增在身邊,范增的才智計謀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吧,范增為何沒有權項羽登基為帝,簡單說就是項羽不具備當皇帝的條件。



首先當日六國舊部都已經建立國家,而且還有後面崛起的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三秦就不說了,這個時候如果一旦項羽稱帝那麼就恢復了秦朝的制度,這個時候六國舊部算什麼。他們肯定會反的,即使項羽沒有稱帝,這些諸侯國也在項羽和劉邦之間反覆。如果項羽稱帝,那麼劉邦聯合其他六國舊部就更容易了,項羽滅的更快。


其次就是這個時期處於封建社會的初期,中央集權制度才歷秦朝兩代,而分封制經周朝八百餘年的經營,已經是深入人心。即使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也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的情況,而沒有一下子廢除分封制,分封了八個異姓王還有十個同姓王。一個制度的建立必須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秦始皇也就是反了這個錯。項羽就是要學周朝分封諸侯,自己當天下共主。

然後就是項羽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恢復昔日楚國的榮耀,只想報秦朝滅國之仇,項羽憎恨的也是秦朝的制度法律,當時項羽入咸陽就看出來了,自己又怎麼會再次恢復秦朝的制度呢。

還有項羽的性格,與其說項羽是一代霸主,更不如說是一代名將。項羽只適合做將軍,領軍打仗是所長,當然他也不會自甘人下的,除非是自己的項氏族人。項羽知人用人的能力完全沒有劉邦厲害,項羽適合打天下,不適合建立天下。看看項羽身邊的都是一些武將,而劉邦身邊呢,文臣武將都有,文有蕭何,張良,將有韓信,還有跟隨自己從沛縣出來的樊噲,周波,曹參等等。


中國歷史研究所


我們讀史書,遇到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需要把這件事放在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考慮,千萬不要用現在的觀念去分析兩千年前的事。

秦國滅亡,有它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六國貴族、遺民不適應秦國的郡縣制和法制,他們更適應的延續幾千年的分封制。

天子把一塊土地封給諸侯,諸侯再把自己的土地封給卿大夫,卿大夫還可以分封士人。 每個有地位的人都有自己的地盤,每個小的地盤拼湊起來就是大的天下。

這種統治方式與皇帝統領的郡縣制、法制截然不同。六國貴族和遺民,最喜歡的是這種國家治理方式,而不是全體國民做為奴婢臣服於某個人。



這是人的因素,還有大環境的因素。

分封制,從炎黃時代就開始了,直到秦國統一前,已經延續了兩三千年。這是歷史的巨大慣性,絕不是秦國統一後短短十五年能夠改變的。

秦末動亂,那些亂世梟雄們的最大夢想就是能夠得到一塊封地。項羽如果自己稱帝、不顧大家的利益,那麼他不會活著出咸陽。

分封制,在七十年後的漢武帝時代才衰落,但是延續漢朝四百年都沒有完全根除。項羽時代就想當皇帝,那是痴人說夢。

政治,就是聽取大家的需求、照顧大家的利益。做到這一步,才是成功的政治家。


溫乎


有人說如果項羽當時在咸陽不分封天下諸侯,而是將其一鍋端,那麼皇帝之位就是項羽的,也難怪後世很多人都會為其而惋惜,的確是浪費了不少的好機會,可是這卻和項羽的初衷是不符的。

項羽自號西楚霸王,“王”而非“皇”,這就註定了項羽的政治前途,那麼他為什麼不稱“皇”而執意要作“王”呢?

第一,秦始皇的帝國雖然一統了天下,可是僅僅15年就分崩離析,事實證明,稱皇帝而中央集權的做法是不可違的,而看看周王朝採用的是分封制度,卻傳承了八百年,分封和稱皇帝,到底孰勝孰劣一目瞭然,因此項羽選擇了分封。

第二,項羽這個人驕傲自負,他是軍事上的巨人,卻是政治上的侏儒,有謀臣而不削於用,堅持個人主張,如此不可一世的霸王,怎麼會走上一條他恨之入骨的秦人的道路呢?

第三,項羽想要的是光宗耀祖,那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就可見其政治的短視,放棄關中咸陽這一根據而去了彭城,說來也實在是可笑,難怪有儒生要罵他“沐猴而冠”了。

第四,對於帝制和分封制,項羽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認識,有一范增而不得用,你說如此心胸狹隘的人,難怪陳平、韓信、英布等要離他而去,實在非明主。

第五,項羽無非就是想要成為周天子一樣的人物,居中調和,號令天下諸侯,也難怪,誰叫秦帝制如此的短暫,還沒有顯現出其偉岸強大,就如此早的崩塌了呢?也難怪會有人不相信此制度的輝煌,以當時背景下去看,真的是一個兩難的抉擇,畢竟這對於不少人而言是一條不明未知的道路。


歷史風雲天下


項羽是楚國人,他恨秦國,恨秦人,恨秦法,恨秦政

項羽影視形象


他的恨來源於楚國的滅國之戰,他的祖父項燕就是在這次戰爭中被殺,壯烈犧牲,去世了!這就是國仇家恨,正是有了這個國仇家很,所以項羽對秦國才會格外的恨,這個恨也衝昏了他的頭腦,讓他沒有做皇帝的心思,只要幹掉秦朝就可以了!


他還是戰國和春秋時期的思路,他要稱霸,他要做霸主,霸王,他更喜歡王這個名稱,他不喜歡皇帝這個所以他要叫王,因為他是楚人,所以他成為楚霸王!其他的諸侯都是比他低一級的當然不能叫霸王,所以成為王!他是第一的王!的跟上也是西周的分封,但是他分封的是各路立功的諸侯,所以他分封的時候和他關係最好的他就封的地方好,關係不好的就封的地方差,而不是按照功勞分封的,所以剛剛分封好的時候就有很多人不滿,回到封地就開始反叛,這也揭開了項羽滅亡的序幕!


鵬程日誌


項羽分封這一舉動,其實是很有政治深意的。我們知道“稱帝”只是個形式,政權掌握在誰手裡,利益怎麼分配,才是一個政治集團首先要做的事情。只要與項羽抱團的利益集團,能夠拿到實權,稱不稱帝有什麼關係呢?不就是一句話的事麼?自己在家坐著也能稱帝。

自古至今很多狂徒,佔了一塊小地皮,就宣佈稱帝,但那又有什麼用呢?那些沒稱帝的諸侯,他們將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心,其實就差一個皇帝的名分而已。

說起分封,我們必須要提到“懷王之約”——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懷王之約確定的是七國秩序依舊,只是把原先在關中的秦王室扔了出去。這個秩序維護的是六國貴族階層,妨礙的卻是新興的軍功階層。

項羽所代表的正是六國新興的軍功階層,如果懷王之約成立,那他只能稱將軍,不能稱王。這與整個項羽利益集團的利益是背離的,所以項羽迫切需要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對於項羽而言,打壓六國舊貴族和打破七國秩序,比稱帝更為重要。

項羽是複雜的,他是兩股力量合二為一的,他身上既有六國貴族的血脈,又有新興軍功階層的任俠之風。然而,項羽雖然出身貴族階層,但他的起家是靠軍隊,他通過反秦的軍功走向權力巔峰,所以他必須維護新興的軍功階層的利益,而不是舊貴族的利益。

楚懷王的所有政治舉措,都是跟項羽對著幹的,為了擺脫他的控制,他選擇了偷奸耍滑的地痞流氓劉邦,試圖讓劉邦成為他手中的一顆棋子。

而鉅鹿之戰後,項羽大破四十萬秦軍,殺了楚懷王的親信,讓楚懷王的政治理想破產,同時也讓劉邦先入了關中,奪取了滅秦第一功,這不得不說是項羽的一大遺憾。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領諸侯攻破函谷關,此時距離劉邦入關已經遲了一個多月,所有才有了范增獻計,讓項羽擺下鴻門宴,但項羽仍然沒能抓住時機,殺了劉邦,為他以後埋下隱患。

項羽再三威逼楚懷王,而楚懷王卻一心要封劉邦為王。那劉邦又算得了什麼東西?既沒有高貴的出身,也不如項羽手握雄兵,屢立戰功,身後又有強大利益集團的支持,無論怎麼看,項羽都應該被封王。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搞了一連串政治小動作,然後自立為西楚霸王,以彭城為都城,以霸主的身份開始分封——項羽分封了十八個王,其中劉邦、秦國降將章邯都在此列。

項羽廣泛分封別人為王,從政治利益來講,是大力扶持了軍功階層,打破六國舊貴族壟斷的局面,維護新生的霸主秩序;從私慾上講,項羽分封別人為王,是為了方便自己稱王。其實仔細想想,這一波操作還是可以的。

最後,從項羽的個人能力上看,項羽是個很有政治魅力的人,他能夠在軍功集團的利益受威脅的情況下,成功地講自己的軍事才能轉換為政治上的勝利,所以他贏得了整個楚軍的支持和生死追隨。

《史記》上對項羽的記載似乎格外悲壯,史學家認為項羽並無稱帝野心,因為他從未染指政治核心,他只是在楚國危難之際抗起了復興的重任,用手中的劍指向暴秦的咽喉,正因為他高於劉邦的人文理想,淡化了他政治上的野心,才導致他的失敗,而他的失敗也因為他過高的理想化的追求,而顯得格外悲壯和具有藝術感染力,這是項羽個人的人格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