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說在銀行存款是窮人貼補富人?

皮皮魯love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窮人喜歡存錢,而富人喜歡借錢。這是因為對窮人來說,存錢是“喝牛奶”,對富人來說,存錢是“宰奶牛”。

經濟學家林毅夫說“窮人把錢存進銀行,是在補貼富人以及大企業”。

中國的國民儲蓄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儲蓄金額超過1萬元。這其實是一個很矛盾的事實,一方面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國民儲蓄率由高居世界第一。明明知道往銀行存錢不能保值,大家為什麼還要把錢存進銀行呢?

這樣的做法,主要是出於預防風險的考慮。即所謂的“預防性儲蓄”。未來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性,而未來的收入也不一定穩定,每個家庭都需要一定的儲蓄,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開支。窮人存錢,更多的是出於防範風險而非投資增值的考慮。

那麼反過來,富人為什麼喜歡借錢呢?因為在通貨膨脹、貨幣 貶值的情況下,持有貨幣是吃虧的,負債反而是有利的。並且,富人的控風險能力比起窮人來要更強。當窮人為了抵抗風險而把錢存進銀行時,富人就從銀行把錢借出去。他們往往有著更為廣闊的投資渠道,可以實現資金的保值增值。錢在窮人手裡可能只是牛奶,但在富人手裡,往往就是奶牛。

企業也有著相似的情況。蘋果公司兩千多億美金的現金和投資,其中就有向美國借的500億。並且,借錢還可以在稅前扣除利息,幫助企業少交稅。


大貓財經


這句話說的對。銀行的確是窮人補貼了富人,不光是存款,貸款也是。下面來分析下……

1,長期以來,我國銀行存款基準利率大幅低於通脹率。(我國通脹率計算本來就存在統計問題,房價不統計在內,房屋統計的是租金上漲)……通脹率減去存款利率就是窮人的損失。

2,長期以來,銀行貸款利率遠遠低於社會貸款利率水平。富人能夠從銀行貸款取得低成本資金,可笑的是,這些資金很多是窮人存的。

3,存款目前還是存在,大額存款利率可以協商,小額存款利率沒得選。……有人說,這是大額存款營銷成本低……這個站不住腳,現在互聯網應用,已經完全彌補了,小額存款的成本高的問題。

舉幾個例子,

1,從房產交易可以看出來…富人從銀行貸款買房,利率很低。窮人不買不起房,只能存款。富人從銀行貸款享受到房價上漲的增值…損失的就是買不起房子窮人,不斷存款,存款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現實。

2,窮人打工,攢錢存銀行,因為沒有可以投資的渠道,只能低利率存款。老闆可以從銀行貸款出來,再來賺錢…!窮人的存款在物價上漲中,越來越不值錢。老闆囤積資產,漲價賺錢。

窮人雖然沒有錢,發不了財,但是很開心,因為他沒有辦法。

注意…本人銀行信貸員20年,炒股韭菜20年。將發佈兩種內容…1,腦洞新聞…快樂生活。2,成功學內容……如有興趣,請關注


飛刀47號


這只是一種感覺。

感覺上都是窮人在存錢,富人在欠錢。



其實背後本質的意思是,我們將錢存入銀行,而銀行將這些錢再貸給需要的人。

再加上還有一種窮人才存錢的詭異思想,

所以可能從感覺上,是窮人在貼補富人。

但存錢的也不光是窮人,存款額很高的人也有。

進一步說,從資金使用及家庭理財角度,銀行存款是必須的,因為他流動性最好,還有一定收益,甚至廣義的存銀行還包括購買銀行理財,這些,都是個人資產保值增值的一種方式。



另外,銀行貼補所謂的“富人”,也不完全正確,存款再貸的對象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同老百姓,比如個人一/二手房貸款,法人的部分也是貸給了企業,並不是進入個人的腰包,企業最終還是要還錢的,如果不還,他的資產也就沒了,而且,選擇企業也有著一套嚴格的過程,不是想貸就能貸的。



而借給企業的本質,其實來說就是支持地方經濟,地方經濟活躍向好了,居民們才能享受到。


路漫漫吶喊


通常來說,窮人賺得錢不多,當然要多留點錢應急,而富人則不同,賺錢速度快,不需要存太多的錢,而且對於富人來說,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做負翁,其實身背一屁股債是對抵通脹的最佳方式。你想如果物價年年在隱情的大漲,如果你揹負一身的債,以後隨著物價的飆升,其實你真實的還款額度是被稀釋了的。就像美國政府為啥要背上一屁股美債,為啥喜歡政府高舉數萬億赤字?就是如果美元貶值,他的這些債券真實的購買力就會被稀釋掉了。

事實上,窮人貼補富人這個概念是沒錯的,原因是目前實際通脹率超過3%,而我們銀行裡面的利率再上浮也不超過2%,對於窮人來說長期的負利率,把錢存銀行,就等於是貨幣貶值,將來錢會越來越不值錢。而對於富人來說,他們最樂衷於貸款,只要能從銀行裡面貸出款,也不管房貸、消費貸、過橋貸,你只要把錢貸出來,我就有途徑很好的利用它。

正是由於人民幣長期對內處於貶值狀態,於是對於貸款者來說是非常有利,由於銀行利率長期處於負的狀態,對於儲戶來說真的是很不利。而對於銀行來說,就是拿儲戶的錢去貸給貸款者,這等於拿窮人的錢去貼補富人,因為對於儲戶來說,越會越來越發毛,越來越不值錢,而對於有錢的貸款者來說,我拿了錢可以讓錢再生錢,屆時不僅可以抵禦通脹壓力,而且還貸時,等值貨幣的購買力可能還不如之前借貸款的時候呢!

正因為如此,近年來銀行存款大量的都跑到去理財了。所以在人民幣長期處於購買力下降的趨勢中,銀行存款是窮人貼補富人是對的。當然富人來說,貸款的錢也不是白拿的,融資也要有一定的成本的,不過靠借錢提前享受人生或去加本杆投資,這本身是與窮人在生活觀點上的大不同。


不執著財經


感謝黃先生的信任,讓我有機會與黃先生探討這個社會民眾比較關注的話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明一點,銀行的存款並不都是窮人的,富人也有不少存款,有機構統計數據表明銀行80%以上的存款集中在15%的人手中,而85%的人才擁有20%的存款。

其實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關鍵要掌握三點:

一是存款與貸款之間能產生較大的利差。就是說所謂窮人將剩餘或節約的資金存入銀行所獲得的僅是微薄的利息收入,由於我國長期實行存款負利率政策,存款利率往往低於物價上漲指數(CPI),存在存款時間越長、存款金額越多,反而導致財富越縮水現象的發生。

而銀行將窮人的資金通過高於存款利率放給企業主或創業者,賺取中間差之外,貸款人用所獲得的貸款資金、甚至通過投資加槓桿行為,獲得高於銀行貸款利息支出幾倍甚至數十倍的收益,從而實現財富的快速增長和聚積。

二是在資金運行上所產生效益不同。窮人之所以心安理得地將資金存入銀行去獲得比較低的收益,關鍵在於他們缺乏投資理財意識,也缺乏投資冒險理念,甚至更缺乏投資理財知識和投資理財門路,

如此其存款的全部目標在於獲得較低的利息收入,然後去用這部分利息所得去應付日常生活、教育、住院甚至各種意外引發的支出,缺乏長遠投資打算,使其在社會總財富中所佔比重呈下降之勢,造成財富馬太效應。

而富人通過與銀行搞好關係、或自己擁有銀行貸款所需要的條件,可銀行獲得鉅額貸款,可有不斷擴大再生產所需的資本,不斷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創造較多的社會產品,賺更多的錢,實現較大的社會財富,使其在社會總財富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最終導致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

三是形成了不利於窮人的金融投資環境。因為窮人只能將資金存入銀行,並缺乏投資見識和膽量,沒有辦法用自身資金去投資產業項目,去實現自己的造富夢,也不敢向銀行貸款,愈加難得到銀行的重視和支持,無法踏入銀行的貸款門檻,使自己離財富之夢越來越遠;

而富人除了擁有知識之外,有膽量、有關係,善於與銀行打交道,而且由於具有良好的創業精神,並且有可能積累了一定財富和創業基礎,達到銀行貸款准入門檻,成為銀行信貸支持的重點,富人反而愈加擁有獲得資金的權利,不斷拓展自己的財富領地。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銀行是典型的嫌貧愛富者,是“夏天送傘、雨天收傘”的忠實推行者。

所以,這就形成了通俗意義上所說的:“去銀行只有兩類人,一邊是衣著襤縷排隊存錢的窮人,一邊是開著寶馬奔馳貸款的富人”。說到這裡,我想黃先生了解了“銀行存款是窮人貼補富人”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和哲理了。


開偉觀察


為什麼說在銀行存款是窮人貼補富人?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銀行存款的利息低於通貨膨脹的速度,低於貨幣供應量增加的速度,一年的銀行存款利息在3%左右,有的銀行高點,有的銀行低一點,平均一年利息3%。

而我國通貨膨脹率一直沒有真實的統計,但是貨幣增加有央行每個月的統計數據,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81.32萬億元,同比增長8%。也就是說我們的貨幣供應量每個月都在增加,增加了貨幣供應量,貨幣是不是在貶值,肯定不會增值吧。

實際上我們的通貨膨脹率是超過銀行存款利息的,通過筆者找到的數據判斷應在5%至6%,如果這樣計算我們在銀行存款每年是賠錢的,我們的存款利息低於了通貨膨脹率。而富人在銀行貸款的利息減去了通貨膨脹率後,實際支付給銀行的利息是很低的。

所以,從銀行貸款越多的人越佔便宜,在銀行存款越多的人越吃虧,這就是窮人把錢存進銀行變象補貼富人道理,也是為什麼窮人會越來越窮,而富人會越來越富。窮人想把錢存到銀行過安穩日子,而富人拿著窮人的存款去賺錢,實際支付的利息與通膨相抵後基本是零成本,想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應該會明白,這個時代必須要學會財富管理,學會投資理財,把錢都存進銀行是最吃虧的。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因為通脹總是把錢轉移到持有資產的人手裡。

而窮人持有資產比較少,把錢存在銀行,富人借了去買資產,就享受到窮人的補貼了。

但如果你是持有大筆現金的富人,你也不會享受到補貼,你也是在補貼富人。

像網易,存有幾百億現金,丁磊不知補貼了多少人。不過,丁磊財大氣粗,補貼得起。

簡單算一下。

2008年,假定80個窮人,每人存1萬,一共存了80萬。富人拿20萬付首付買一套房子(是的,那個時候的首付是20%),借了銀行80萬。到了今天,房子已經值600萬,富人用20萬加上這些年的月供,賺了500多萬。

窮人雖然也拿到了利息,但是因為鈔票發多了,相對於房價、物價來說,80個窮人都虧了,所以是窮人補貼了富人。

但是富人賺的500多萬,也只是名義上的,因為物價上漲了,他實際上賺的不好估計,但肯定低於名義財富不少。

從整個社會來說,大家賺的都不多,但是窮人虧得更多。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說:這些年拉開財富差距的,主要是房子。

其實不止是房子。持有資產的,比存現金的,總是沾光一點。

我有個朋友,十幾年前就存了十幾萬,說這是以後給小孩讀書的教育基金……

想想看,他要是當時用這筆錢首付一個房子呢?當時的確是可以做到的。現在回想十幾萬首付一套房子的時代,簡直像做夢一樣。

所以對於窮人來說,通脹是相當不利的。因為窮人積累少,買資產的能力弱,並且貸款資質不如富人。

有人說,持有現金是最大的風險,你同意嗎?


腦洞經濟學


過去很長時間認為銀行存款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銀行貸款可以視為是一種再分配的途徑,誰越接近這個中心,就越可能得到更多的益處,當然這是建立在近來對銀行的本質和功能認識更加深刻的前提之上的。

銀行支付利息是天上掉餡餅麼?

過去人們普遍財商還未得到充分啟蒙的情況下,大部分人以為存銀行是為了保證安全,也就是說安全是第一位的,銀行還能夠支付利息簡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尤其是現在的爺爺這一輩人,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契機,下海經商創業,勤勞節儉,經過一番奮鬥掙到了一些錢,但是唯一的使用渠道就是存款,經歷了幾十年的通貨膨脹,當年的萬元戶到現在還是萬元戶,其中的價值已經縮水了數倍。



為什麼說貸款是一種再分配

有人統計過,考慮九十年代市場化改革到現在的通貨膨脹率,即使在那個時候獲取一筆貸款,利息的增長率還不如通貨膨脹的增速,高速的經濟增長伴隨了巨量的貨幣供給,貨幣不斷貶值,而廣大民眾並沒有享受到貸款的紅利,缺乏抵押品,貸款渠道單一,資格要求過高,對於還款的厭煩,要知道我國信用卡的平均擁有數不足0.5張,大部分人根本沒有和信貸打交道的機會,也就錯失了這部分福利。



窮人依然以存款為主,而富人擁有更多的是股權,保險,證券等資產,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為負,不斷利用剪刀差獲取鉅額利潤。隨著金融行業的發展,民眾對財富知識的日益瞭解,人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務,也能夠讓金融業更多的普惠百姓,使分配更加的公平,我們也可喜的進一步期待市場化改革,讓每一個人能擁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凱恩斯的貓


都說窮人喜歡存款,富人喜歡借錢,這是不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覺得也不盡然,只能說窮人守著自己“一畝三分田”的存款,而富人更願意把自己手上的資金盤活而已。

其實中國的國民儲蓄在世界排位都是靠前的,人均的儲蓄金額更是超過了1萬元。那麼,我們首先要知道存款進了銀行,銀行是如何運作的,銀行是經營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銀行也做資管、同業、投行等業務,但最簡單的就是存貸款。吸收存款再貸出去是銀行疏導社會資金通融的職責,作為回報、銀行可以抬高貸款利率以賺取利差。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窮人把錢存在銀行,富人從銀行把錢借出去了,這只是一部分的現象而已。


會有這樣的結論,應該是金錢觀念的不同,造成窮人和富人在資金運作上的差異。而且在抵禦風險的能力上,窮人和富人也不會相同,窮人把錢存在銀行,在乎的往往是本金的安全,所以對利息少,貨幣會隨著通貨膨脹貶值是持有默認的態度,富人會有更多投資的渠道,他們不會讓錢閒下來,從銀行借出錢來,不僅實現了資產保值還會穩步地增長。也就是說,窮人在銀行的存款沉澱是富人從銀行借錢的“墊腳石”,當然,也不排除“守財奴”式的富人。

(晴溪)


孫建波


在銀行存款是窮人補貼富人這一說法,最早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提出的。這樣的說法就如平地一聲驚雷那般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接下來,坤鵬論就試談為什麼會有在銀行存款是窮人補貼富人的說法。

從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來看,窮人可不是大多數金融機構服務的主要對象。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其主要目的是盈利,怎樣才能讓盈利數字最大化呢?顯然窮人的存款是遠遠不能滿足銀行的需求的,因此銀行就把目光轉向了富人。

把窮人存在銀行裡面的錢來投資富人,讓富人賺錢來達到收取高額利潤的目的。銀行就是運用這種不費吹灰之力的方式就坐收漁利了,實屬高明。而這種方法的實質說到底也就是窮人在補貼富人。至於銀行,只不過是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

從通貨膨脹的角度來看,窮人存在銀行的錢財是跑不贏通貨膨脹的速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例子。說是在1977年,湯婆婆在銀行存下了可以買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錢。33年後,這400元存款產生了438.18元的利益,扣除中間幾年需要徵收的利息稅2.36元,湯婆婆連本帶息僅可取出835.82元。

在當時那個年代,400元可以買下一套房,沒想到在經過33年儲蓄後,一套房就不見了影兒。由此就可以知道,存款是應付不了通貨膨脹的。窮人把錢存進銀行不但不能使之成為富人,反而自己的錢被銀行當做了賺錢的資本。試問,這樣的行為不是窮人補貼富人是什麼呢。

從富人投資的角度來看,存銀行是窮人補貼富人也是沒錯的。富人最擅長使用的賺錢方式就是“借雞生蛋”。何謂借雞生蛋呢?借雞生蛋說白了就是“錢生錢”。想要錢生錢,那也得有本錢才行吧!首先要明確的是富人不可能有那麼多錢去投資不同的項目,那麼錢從哪兒來呢?

答案就是窮人在銀行的存款。富人通過與銀行達成協議,在銀行借得投資項目需要的資金,然後用這筆錢去投資,去賺錢。賺錢之後,應約給銀行回報利潤。窮人就這樣毫不知情的被銀行和富人給“算計”了。綜合以上三點,窮人就是典型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