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朝有庫存世界先進武器, 為何八國聯軍侵華時清兵還用砍刀?

水西散人


難道因為八路軍有一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大刀隊,你就認為八路軍沒有槍炮了嗎?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的火器十分落後,甚至還不如明朝,這真的是對歷史毫無所知,清朝的火器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先進的國家,沒有之一。

由於在鴉片戰爭中吃了武器落後的虧,林則徐等人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對抗英法聯軍的過程中,以曾國藩為首的地主士大夫認為,必須更新武器,才能同西方人進行鬥爭,於是在慈禧的支持下,開啟了洋務運動。

很多人認為晚清的軍事工業一定十分落後,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清軍對火器一直在更新換代,只不過國產的都是外國已經淘汰的軍火類型,但是,這是毫不影響中國人造槍造炮的熱情,在晚清甚至還造出了鐵甲艦,雖然成本可能有點高,也不是自主研發,但的的確確是在清朝時候建造出來的,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中國雖然慘敗,但是軍隊早就已經配備現代化武器了。

當時守衛北京的是新式陸軍武衛三軍,就是聶士成指揮的軍隊,這隻軍隊戰鬥人員的編制在1.6萬人左右,其中採購德國的毛瑟步槍成為軍隊中的主要武器,火炮也有很多,再加上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可以說,武器裝備上還是可以的,估計這也是慈禧敢跟外國叫板的底氣。

至於那些拿著砍刀往上衝的,應該是義和團或者是民兵吧,真正的清朝正規軍在20世紀初還是可以的。

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以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為首的地主士大夫階層認為沒有和洋人打的必要(確實開戰是慈禧挑起的),於是形成東南互保,張之洞更是說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因此,坐看慈禧老窩被端。剩下的只是清朝在北京的守衛力量,當然無法抵擋武器更加先進的八國聯軍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湘軍也好,淮軍也罷,從這些地方軍隊孵化出來的軍隊,一打仗就是跑,什麼鬼?不管能打不能打,只要一打肯定就是跑,王大治(對,就是和董潔好的那個演員)主演的一部喜劇戰爭電影《我不是王毛》,演的就十分形象。在和英法戰爭的時候跑,在甲午戰爭的時候跑,尤其是威海衛戰役的時候,為了不打仗,軍艦就靠在港裡面坐以待斃。

而且,由於義和團對教民的屠殺,遭來北京教民的牴觸,因此這些教民給八國聯軍帶路,做嚮導,使八國聯軍輕而易舉就進了北京。

八國聯軍侵華時,西方組織了大概五萬人左右的隊伍,在進攻北京的過程中,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大沽口作戰的時候,八里臺一戰聯軍就付出900多人的傷亡,在攻打北京的過程中,聯軍也付出了死傷600多人代價,當然你可能會笑,這算什麼?

要知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僧格林沁帶領蒙古精銳騎兵,在八里橋那是打的天昏地暗,最後在全軍潰散,死傷不計的情況下,只殺了兩個英國人,三個法國人。到1901年八國侵華的時候,能殺這麼多人,說明清軍武器裝備其實一直在進步,但是作戰就逃跑這樣的習慣是一點也沒變。

所以,多讀些歷史還是好的,不然被人騙了都不知道怎麼被騙的,如果你不愛看書,你就關注一下本頭條號,天天給你講歷史。


史論縱橫


洋務運動之前的清軍的確使用砍刀,但是在洋務運動之後,清軍就已經進行了近代化的改革。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軍不僅庫存了大量的武器,而且還裝備了大量先進的武器。洋務運動時期,清軍進口了大量的先進裝備,對部分軍隊進行了近代化的改革。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大部分清軍都已經淘汰了大刀長矛,清軍的主力部隊基本換裝了新式的連發步槍,並且裝備了重炮和重機槍。

除了進口國外的先進武器之外,清朝還掌握了一些先進武器的生產技術。清朝在1888年就已經掌握了生產馬克沁重機槍的能力,在甲午中日戰爭前,清王朝共生產了30挺馬克沁重機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清軍的主力是武毅軍(武衛軍五部),武毅軍有1萬3千人,裝備了步槍2萬多支,各類大炮100多門,而且還裝備了數目不詳的輕重機槍。

八國聯軍進攻天津的時候,武衛軍前部統帥聶士成率部英勇抵抗,依靠著先進的武器裝備,數次擊退八國聯軍的進攻。後來由於兵力不足,義和團和清軍相互之間不信任,聶士成最終戰死沙場。

《八國聯軍目擊記》中描述天津戰役時寫到:“整整五個小時聯軍都被清軍的炮火壓在泥裡動彈不得”。

有的人會問,清軍既然裝備不錯,為什麼還會被八國聯軍擊敗?清軍被八國聯軍擊敗,主要有三個原因:兵力不足、內部不團結、戰鬥意志差。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駐紮在北京附近的清軍部隊只有不到十萬人,除了清軍的幾支主力之外,大部分清軍的裝備水平仍然落後於八國聯軍,而且義和團的部隊仍然使用著大刀長矛。

這些參戰的清軍大多都畏懼八國聯軍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沒有聶士成部隊敢打敢拼的精神,而且義和團和清軍相互之間不信任,清軍時而攻擊義和團,義和團時而攻擊清軍。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軍的實權派大臣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簽署了《東南互保》協定,單方面退出了戰爭。

這四個人退戰後,清軍實力受到了極大地損失,部署在北方的清軍,也都是李鴻章等人的舊部,這些人在甲午戰爭期間敗給了日本,面對這八個國家的聯合攻擊,更是沒有任何信心。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軍傷亡一萬多人,陣亡的人數只有幾千人,八國聯軍傷亡數千人,陣亡人數不到一千人。(不計算義和團)

一場九個國家參與的戰爭,雙方軍隊戰死的士兵總數不到一萬人。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除了八國聯軍和清軍的人數都比較少的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部分清軍都沒有真正拼命作戰。當時駐紮在北京附近的清軍名義上有8萬人,但是很多清軍都沒有真正參戰,一萬多精銳的北洋新軍,幾乎沒有放一槍一炮。假如這些清軍都賣力抵抗的話,八國聯軍的損失情況必然會大大增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結果肯定會有所改觀。


史海泛舟擺渡人


清朝庫存世界先進武器的說法何來?

據說,八國聯軍在天津發現了清朝的武器庫,打開之後,驚呆了,裡面的武器很先進,這些武器還是曾國藩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向其他國家購買的,有好多武器還沒有用過呢!

但是這就奇怪了,為什麼清兵沒有用這些先進的武器呢?

最近有書君在《清宮外紀》中看到一則笑話,就是道光皇帝想要吃粉湯,內務府報價是六萬倆。

原因何在,就是需要蓋一廚房來做粉湯。道光皇帝就說了,門口有買得呀,可以讓太監去買。結果,內務府隔幾天上報說,那家店已經關啦!

由此可見內務府的貪腐。皇帝想吃一碗粉湯都是難事。同理,使用這些先進的武器也不是一件易事。

想要使用這些先進武器,有兩種方法,一是徵得皇上的同意,可是誰沒事會找皇帝說武器的事情呢。

二是用錢買通戶部掌管武器的人,這種方式大概要花總價的1.3%。如此高昂的價格,不難看出這些先進武器的作用就成了擺設。

八國聯軍攻打天津的時候,掌管庫存的戶部還來不及向皇上請示使用這些武器,就已經被列強強佔,豐富了他們的兵器庫。

不過,你以為清朝的士兵拿到這些先進的武器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嗎?

想想看,這些士兵平常都沒有用過這些先進槍支,到了戰場上哪會用啊!

之前看《延禧攻略》五阿哥想在皇帝面前表演如何使用火繩槍,卻被人所害傷及大腿。

調查這件案子的時候,從傅恆的話中我們就知道,清朝士兵在使用鳥銃會傷到自己,有時候當場死亡啊,這種每年都大概有四五十起,而且這個鳥銃在運輸中也容易互相碰撞發生爆炸事件。

對於士兵來說,這個用不好還會讓自己喪命的武器,還是砍刀比較靠譜。

最後且關鍵的一點是兵心渙散和大家對清政府的失望。你看主子都跑了,自己還打什麼?不過拿著砍刀壯壯膽子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清軍有十來萬精兵,八國聯軍加起來也不過兩萬多人,有人說清朝武器落後,可實際上當時的清朝早已有不少堅船利炮,甚至有不少槍械比侵華聯軍還要先進,然而大多數清兵卻還是手拿大刀,這又是為何?


武器太先進,不會用!

先來看一下侵華聯軍將領的描述。

意大利海軍中將西蒙在戰爭結束後,寫了一封信給英國的公使,內容大概如下:清軍擁有最新式的曼利徹式卡賓槍的型號,比起我們的卡賓槍先進很多,是剛出廠的武器,克虜伯大炮也是最新款,甚至比德國的大炮口徑更大、瞄準更精、射程更遠。

這些武器是怎麼來的呢?

這得歸功於李鴻章、張之洞兩人,在甲午戰爭後,或購置,或改進,使得當時國內的多了不少先進武器裝備。

比如說,單是克虜伯大炮,不同口徑加起來有近一百門,勞登菲爾德速射機關炮一百多門,還有曼利徹牌毛瑟槍和來復槍,此外還有三萬把槍刺……戰後英國對這些堆積如山的先進武器初步估計了下價值,約有250多萬英鎊。


諷刺的是,就是這麼先進的武器,清兵自己沒用多少,反倒讓聯軍在一開始就給繳獲了,結果給人家雪中送炭,用清軍的武器打清兵。

之所以會這樣,無非就是清軍軍紀廢弛、士氣萎靡、戰鬥力低下。

還有,因為閉關鎖國,讓他們覺得“大刀在手,天下我有”,所以清軍根本沒有去練習這些新式武器,很多士兵連用都不會用。

一些義和團的士兵,愚昧、信鬼神,受人蠱惑,竟相信自己可以刀槍不入,拿著大刀長矛就衝了上去,結果洋人一開槍掃射,一個個應聲倒地。


當然,也有會用新式武器的,可最強的一支在袁世凱那裡,不過由於各省督撫與洋人簽訂條約,袁世凱作壁上觀,壓根就沒遣兵支援。


金兔歷史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大敗,很多人認為是因為當時清軍依舊使用砍刀之類的冷兵器武器才輸給了使用熱兵器的八國聯軍,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當時的清軍擁有很多先進的武器,也裝備給了清朝的新式軍隊。

當時八國聯軍的隨軍記者對聶士成所率領的清朝新軍有這麼一段記載“所帶軍械均系極佳之毛瑟快槍,並有極好炮隊,該兵士即將新式各炮安置於天津城內炮臺上。”由此可見清軍當時使用的武器並不落後,甚至有些武器是超過八國聯軍的,在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意大利軍隊在天津郊外發現了一處清軍軍火庫,裡面的武器先進程度令意大利人都震驚了,裡面有最新式的曼利徹式卡賓槍的型號,比八國聯軍聯軍中的奧匈部隊列裝的卡賓槍更為先進,而當中的克虜伯大炮比德軍現役的所有大炮口徑更大、瞄準更精、射程更遠、更為先進。

可以看出清軍的武器和八國聯軍的武器是幾乎沒有代差的,但清軍的表現確實十分令人失望。在八國聯軍擊敗了聶士成的部隊後,一路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過大的抵抗後打進了北京城,在攻佔北京城的過程中,清朝軍民死亡人數達到了數十萬,而八國聯軍自身不過才死亡700人。可見即使有先進武器的清軍依舊打不過人數才7萬的八國聯軍。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到清軍面對八國聯軍時人數佔據優勢且裝備不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還能敗的如此之慘的呢?一、清軍的編制體系依舊是採取的封建軍隊的做法,與近代軍隊的差距是天壤之別,二、清軍的指揮將領的思想依舊停留在封建時代,在面對近代軍隊的進攻下顯得無能為力,三、清軍雖有西式武器,但訓練水平十分落後,完全發揮不出這些武器的威力。但是這幾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民族意識還沒有完全覺醒,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進入軍隊大多數都是為了取得一分飯碗而不是保衛國家,打仗時這樣的軍隊這麼發揮出戰鬥力。以及清朝停留在封建時代的高層制度和思想,在面對近代發達國家的圍攻下只能表現出自己落後的一面,畢竟戰爭是國家之間的大事,國家層面上就決定了清軍無法打敗八國聯軍。綜上這些因素,清軍即使再有先進的武器,也不過成為敵人的戰利品而已。


浩漢防務論壇


清軍用大刀長矛?別搞笑啦,清軍可是唯武器論的忠實擁蠆,鴉片戰爭前是如此,鴉片戰爭之後更是如此,連洋人都記載清軍用火槍火炮和他們對射,而且清軍都是在肉搏戰崩潰,那個位面叫用大刀長矛?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就通過澳門從歐洲進口了大量的西洋火槍火炮,根據美國人寫的《西洋鏡看中國》一書,清軍除了進口燧發槍以及重型加農炮之外,還進口了擊發槍以及一艘明輪船。



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據《翻譯官手記》一書,清軍騎兵拿著火槍向聯軍衝鋒,步兵也是用火槍和洋人對射,炮兵不僅和聯軍炮戰,還裝備了製作精良的西洋野戰炮。

左宗棠驅逐阿古柏收復新疆,部隊大量裝備西洋火器,除了步槍之外還有連珠快槍,以及左宗棠喜歡的不得了的大洋炮。中法戰爭清軍也裝備了大量的西洋火槍,當然黑旗軍這種雜牌武裝除外,其中鎮南關前線馮子材得部隊還有四分之一裝備美製林明頓快槍。

甲午戰爭以及反抗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清軍都大量裝備西洋火槍火炮,其中就有大量的格林機關炮,格林機關炮,即早期的加特林機槍。


當然還有哈乞開斯
速射炮,不排除下面這個蒙蒂尼機關炮。
1905年面世的麥德森機槍,1908年就被中國人仿製出來了。

而且,清末還可以自行生產12英寸要塞炮。
所以,只有二傻才會相信清末用大刀長矛和洋人戰鬥這種謊言。但是為什麼清末中國人一定要用大刀長矛?其實和波蘭騎兵馬刀砍坦克這種謊言一個道理,都是要塑造失敗者英勇無畏的形象,要麼拿什麼編造中國人盡善盡美這種自欺欺人的謊言。


實際上裝備反坦克炮、機關槍以及輕型坦克的波蘭騎兵不會蠢到用馬刀

砍坦克,裝備西洋火槍的清軍也不會拿著大刀長矛向洋鬼子衝鋒。謠言止於智者,所以還是那句話,只有二傻才會相信清軍用大刀長矛和洋人作戰的謊言。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八國聯軍侵華時清軍還用砍刀是真的嗎?

我認為清兵用砍刀都是電視電影裡面的,是為清朝無能的歷史恥辱在遮臉,必境憑八國那兩萬人就攻站了北京,感覺實在恥辱。

真實的清朝有著世界先進的武器。在鎮壓太平天國的後期中就是憑這些鎮壓下去的,對戰法國戰爭時也是靠這些武器打退了法國。

在面對太平天國與法國戰爭,清朝意識到單憑大刀是很難戰勝的,於是展開了洋務運動,不僅購買最先進的武器,還以極大的熱天情造槍造炮。



到1894年甲武戰爭戰敗時,清朝早已完成了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到1900年八國侵華,八旗子弟兵在全軍裝備機械的情況下,一碰到聯軍,才死幾個人就全全後撒,根本沒有那個心去打,就這樣讓聯軍直打到北京。到北京後,在清民的幫助下攻入了北京,慈禧愴惶帶著一眾大臣逃跑,聯軍以死亡700人的代價站領了北京。



站領北京後發現清朝的武器庫裡存放著大量的德國式步槍二萬一四杆,火炮上百門,還有望遠鏡等現代化通訊設備,這讓聯軍很不解,有這麼多的裝備敬打不贏。

在瞭解這些後也很鬱悶,我們竟然被騙了這麼多年。


史來快克


清兵為什一直用砍刀?因為人家就是砍刀起家的!

綠營和八旗是清朝封建專制國家賴以進行統治的最重要的支柱和對全國進行軍事鎮壓的工具。 綠營兵額常在六十萬左右,八旗兵額實數約二十萬人。 綠營兵額既三倍於八旗, 而八旗兵到三藩之役之時,又已腐敗不可用,因之三藩的平定, 專倚綠營,綠營較八旗尤為重要, 也就顯而易見了。 綠營以綠旗為標誌, 所以叫做綠營。

綠營是清朝入關後就建立的。 清朝統治者每逢佔領一個地方, 就首先接收當地的軍隊,改建為一種由漢兵組成的綠營的軍隊制度。

綠營是一種土著的世業的兵制。 綠營兵皆土著。土著這兩個字,在綠營制度上有兩種含義:第一,作本地的人解,綠營規定以本地人為兵 不得以外來的人

補充。 第二, 作固定不移解,綠營兵入伍後, 便要終生在這一個地方、這一個軍營服役,不得轉移。 以土著為兵, 他們的家庭就在軍營附近, 他們的祖先也生長在這裡, 他們從小養成了一種愛家愛鄉的觀念,所以到入軍營後,不敢為非作歹,而易於控制。 綠

營兵平時在營差操, 有戰事徵調出征,事定遣撤歸伍,他們終生與本地牢固地維繫,使他們不得以軍營為傳舍,不得隨將領為轉移,這樣,國家既得養兵之效, 並使將帥無從專擅, 而國家始得集中兵權。

乾隆末年以後,綠營也逐漸腐化了。 腐化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差操不分,綠營差務繁重,不僅因擔負差務而致影響操練,而且,使軍隊染上衙門油滑的風氣, 腐蝕了軍隊。 第二,是餉薄,綠營馬兵月餉銀二兩,步兵月餉銀一兩五錢, 守兵月餉銀一兩, 米每月五斗。 綠營是世兵制,以當兵吃糧為世業。 全家

都倚靠月餉為生。 康熙時,米每石不過四,五錢, 這份薄餉,還可以維持全家最低的生活。 其後米價漸長,雍正初,綠營士兵便不得不做小販、做手藝來營生了,其對操練的影響, 更何待說。 這樣,年復一年,綠營士兵的衙門習氣越積越深,生活負擔越壓越

重,操練也越拋越荒,所以戰鬥力也就越來越小了。 以至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起義, 已經要倚靠一部分鄉勇的力量。 但綠營經制並未改變; 清朝靠綠營的支持, 其統治也還算鞏固。 及到太平天國革命, 綠營經制已經掃地以盡, 曾國藩只能用勇營制度組織湘軍, 對太平天國進行抗拒。 太平天國失敗後, 清朝企圖重建綠營舊制而不可得。 於是, 勇營就代替綠營的地位, 形成了督, 撫專政的局面。 清朝中央政府逐日在動搖之中, 在綠營制度消失後不久,清朝也跟著覆亡了。



週週說古今


敵人是洋槍洋炮,我們是大刀長矛,這是咱中國近代史敘事的一大典型表述。但是,鬼才相信大清帝國搞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最後還是要靠大刀長矛來對付列強。

實際情況是,晚清政府其實才是那個最迷信武器的國家,甚至認為只要有了先進武器,就能立足於不敗之地了。所以,一旦外國有了什麼先進武器,清政府總要買過來嚐嚐鮮,然後還要積極仿製,為我所用。



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清軍已經大量裝備西洋槍炮了。左宗棠收復新疆就是靠著大規模裝備了洋槍洋炮的部隊打敗的阿古柏。中法戰爭期間,清軍在與法軍的交戰中不落下風,劉銘傳部還在臺灣力挫孤拔將軍的法國海軍。1888年成軍的北洋水師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大艦隊,差不多同期組建的近代海軍還有南洋、福建等水師。



有人說甲午戰爭標誌著洋務遠動的破產,但實際上清朝引進和仿製西方先進武器的步伐就從來沒停止過。甲午戰爭後,清朝的海軍馬上啟動了重建計劃,到1909年重建基本完成。清政府還迅速組建了鎮守京畿的武衛軍,武衛軍完全普及了新式武器,如各型號的毛瑟步槍、各型號的克虜伯速射炮等,甚至不少炮營裝備有數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馬克沁機槍。更不要說在清末新政時期,以袁世凱的小站新軍為樣板在各地組建的新式陸軍了。

差不多在甲午戰爭以後,清軍在輕武器的裝備上已經基本普及了,重武器使用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根本不存在什麼用大刀長矛來對抗洋槍洋炮的問題了。



而之所以會有大刀長矛這種說法,一方面是我們在解釋歷史的時候更願意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武器落後,而不是制度和文化的落後,另一方面,我們在很長時間裡錯誤地把1900年時義和團的裝備水平等同於同時期清軍的裝備水平了,畢竟他們用的那可真是如假包換的大刀長矛啊。


達摩說


在人們印象中,清末時清軍的武器都是以大刀長矛為主,所以才打不贏洋鬼子。這可真是冤枉清兵了,19世紀60年代,清兵就裝備了大量前膛槍炮,70年代後,更先進的後膛槍炮也被引進,洋務派還在各地建立了許多兵工廠,可以說,此時土槍、土炮及冷兵器已基本淘汰,到了聯軍侵華時清兵大量使用冷兵器作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清軍庫存中是有當時世界先進武器,那是聯軍司令西摩爾率部從天津火車站向北京進攻受阻,返回天津途中,佔領了一個清軍武庫,從而發現了這批先進武器。我想這可能是清軍剛從國外購置的武器,還沒來得及裝備吧。

聯軍侵華時在京津一帶抗擊列強的清軍是武衛軍,這隻新式軍隊是甲午戰後建立的,是慈禧用來集中軍權所用,主要的任務是拱衛京畿。裝備最好的是聶士成的武衛前軍,清一色的德式裝備,下轄步炮隊、馬隊、工程隊。如步炮隊的訓練用槍為德制11公釐口徑舊毛瑟步槍,戰備用槍為奧制Mannalicher8.5公釐步槍,兩種槍械各配一萬支,這還不算什麼,他們還配備了德國最新銳7.92公釐Gew.98步槍百支及克虜伯60口徑速射炮、格魯森57速射炮等,最重要的是還裝備有馬克沁重機槍,總人數達兩萬人。

眾所周知,聯軍侵華時是義和團和清兵共同抗擊洋人,所以用砍刀的應該是義和團才對。義和團由於盲目排外,全部使用冷兵器還搞些什麼神靈附體。庚子事變發生後,武衛前軍站在了抵抗侵略的第一線,但是義和團見武衛軍裝備全是洋武器,居然把他們說成“假洋鬼子”,以致雙方發生火拼,也怪清廷太過無能,對義和團政策扶剿不定,使得京津一帶亂成一團,可憐的聶士成在抗擊侵略時又被義和團捅了刀子,以致聶軍大亂,腹背受敵,結局悲慘。

保衛京師的清軍是武衛中軍和甘軍,這些軍隊雖然沒有聶軍裝備那麼好,但是也裝備了近代化槍炮。除此之外,京師還有一些八旗兵、綠營兵及京師禁衛軍,這些軍隊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那時他們也只是起到維護治安的作用,用的是冷兵器也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