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最近的電視劇中,《安家》算是很有話題的一部作品。

“接地氣”,是觀眾一致的感受。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每集電視片頭,都會出現的字幕——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能獲得「2019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劇本扶持」,必須符合“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標準。

《安家》雖然翻拍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但在“本土化”這一點上,在眾多翻拍劇中算得上優秀。只是在改編的同時,也把《賣房子的女人》的骨架給拆掉了。

就像《深夜食堂》、《不負時光》等翻拍劇一樣,這類職業劇都拋棄了原作的精髓。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你以為是講職場,其實它講的是人生

日本的職場劇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講述職場成長的,主人公或團隊,就是劇情的核心。往往這類職場劇,會選擇或高大上或神秘、具有一定專業性的職業,比如醫生、公檢法、藝術、體育,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富有戲劇性的人生。

比如《醫龍》系列、《仁醫》系列,都能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還有一類,卻是用職場來講述人世百態。往往主人公的職業不過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做著平凡而渺小的工作,卻又踏實地全力以赴。

這類劇,我認為稱之為「職業劇」更合適。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小人物的故事,總是更能讓平凡人感同身受。

原來渺小的自己,也能在細微處幫助到別人,原來自己的平凡人生也具有價值感。

這樣的治癒力量貫穿著劇集,潛移默化地透露出來的,感染力也好、勵志感也罷,都很容易打動人。

畢竟,我們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不過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所以,日劇挖掘了很多不起眼的職業,讓它們不再默默“綻放光芒”。

房產中介、校對編輯、餐廳老闆、郵遞員、話務員、出租車司機、電梯小姐……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我還記得《新幹線93年夏天的故事》,大概是我看的第一部日本職業劇。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快的列車,新幹線乘務員是新興職業,比空姐要求略低,卻比普通列車乘務員難考。就像現在的高鐵乘務員一樣,如此平凡的工作,卻讓觀眾覺得這份工作很美好。

它並不是單純講述乘務員的成長經歷,而是嵌套了一個個旅途中發生的故事,通過乘務員解決問題的過程,展現了不同的人生。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彼此獨立的故事,都是一出完整劇情,傳達著不同的情緒和思想。

這種敘事結構在日本的職業劇中非常常見。我給它取了個名字——“串並聯”敘事。


“串並聯”敘事,讓故事更飽滿

90年代開始,日劇長度基本都在12集左右。也正是這個時期開始湧現“小人物”職業劇。

“串並聯”敘事結構的出現,可能源自於偵探類單元劇,但用在或枯燥或單調的平凡職業上,恰好能讓劇情變得飽滿而不刻意。

以《賣房子的女人》為例,10集片長,每集一個買賣房屋的成功案例,再加上三軒家萬智與中介同事的故事,一共講述了11個故事。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三軒家萬智雖然情商低,但洞察人心的能力十分強大,每一次成交,都是在幫客戶發現和解決人生難題。表面上看起來只為業績賺錢,其實她賣的每一套房子都給客戶帶去了幸福。

於是,每個故事可以當做1種人生的片段,但觀眾可以透過這11個片段,看到無數人生細節。

所以10集片長,蘊含了極大的信息量,自然會讓劇集節奏緊湊,也牢牢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每一集有獨立的主題,再由主線串起,就成了一處社會的縮影。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透過《賣房子的女人》三軒家萬智看到的人世和透過《校閱女孩》河野悅子看到的百態是有所不同的,各自上演著悲歡離合,人情種種。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但是這樣的職業劇,國內編劇拿來翻拍時,往往喜歡翻拍成職場劇,把重心放在“職場成長記”,而弱化並聯的故事線。

《安家》有53集片長,要是按日劇每集一個由房子牽出的人生故事,那得整53個家庭故事,顯然不現實。

於是,電視劇的改編在把節奏放慢的情況下,擴展了主線。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房似錦、徐文昌、張乘乘的三角關係佔了極大比重。再加上門店內團隊建設的內容,構成了主線劇情。幫顧客發現需求、解決問題,以用戶為中心去賣房子的內容就被弱化了。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即便是相對著墨較多的“跑道房”,也沒有真正地挖掘出用戶需求——宮蓓蓓家需要的真的是星空嗎?不,是三代同堂又有私密空間。

這種改編,雖然接地氣卻少了人情味。雖然說著“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卻演著業務能力還不到家的房似錦,這樣的違和感也許會被隱藏在情感戲份之下,但也影響了劇集的整體品質。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改編人設背景或許是最難的

比起改故事情節,我覺得翻拍劇最難的是改編人設。

如果與原作完全一致,觀眾可能會說“全抄”,但如果要改成不同的人設,一不小心就會自相矛盾。

都是空降,都是銷售冠軍,房似錦和三軒家萬智,有著根本差別。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三軒家萬智被總部派去挽救營業額,擔任的是主任,相當於二把手。

房似錦空降門店直接擔任雙店長,1/2一把手。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三軒家的銷售業績完勝課長,每一套房子都能被她找到優點,每一個客戶都能被她挖掘到根本需求,就像是個金牌紅娘,次次都能牽線成功。

房似錦據說也是銷售能手,但到新門店就不靈了,一次次遭遇失手打臉,好像全國最刁鑽的客戶都在來這家門店報到了。

不說雙店長的制度是否現實,也不評價搶下屬單是否常見,只說一個銷售業績在全國名列前茅的高手,到了分店卻又上演起“職場成長記”,這種設計就自相矛盾了。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其實,三軒家這個角色,業務能力一直很強大,她的成長只是在感情上的“開竅”。這就源於生活中的女強人,事業出色卻偏偏不會處理感情。這個角色就變得真實鮮活,而她的“成長”和她的業務能力也不會矛盾。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但國內的編劇似乎喜歡給主角安排極端化的人設。

房似錦身受原生家庭的“荼毒”,貧窮又重男輕女,於是她悽悽慘慘地自強自立。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徐文昌出身上流家庭但父親出軌、母親自殺,於是他也成了悽悽慘慘地自強自立的富二代。

和《賣房子的女人》相比,兩個主角都不是普通人,圍繞他們來講故事,感染力就已經大打折扣了。要說接地氣的人物,也只有謝亭豐和樓山關的形象,最符合“小人物”的現狀。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看完劇你會想去當中介嗎?

評價一部職業劇/職場劇的好壞,只需要一個問題:看完後你會想去從事這份職業嗎?

把“小人物”的閃光點放大,給任何一份職業賦予價值感,這是日本職業劇的精髓所在。

有人被《醫龍》的熱血振奮,去報考了醫學專業。

也有人在看完《新幹線93年夏天的故事》後,去報考新幹線的乘務員。

枯燥的校閱工作在日劇中不止一次出現。

小學校廚也有不可輕視的專業之處。

從《安家》和《賣房子的女人》的差別,淺談職業劇的不同模式


職業不分貴賤、專業才最可貴。這比職場的勾心鬥角、談情說愛來得更有意義。

如果一部職場劇,你看完了也就當消遣完了,那隻能說明它並沒有把故事講好。

所以,看了《安家》你會想去當中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