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人民幣上的單位是“元”,為什麼人們有時會說“塊”呢?怎麼轉換的?

蘇文龍666


為什麼元叫成塊呢?

這個俗名起源於20世紀人們對民國時期鑄造的銀元的稱呼。

銀元是19世紀清末乾隆時期開始鑄造流通的,銀元出現以前,貨幣是以重量單位“兩”計算的,銀元剛出現的時候,由於銀元材質成色,重量不符標準,無法用“塊”來計算,銀元與銀兩同時流通,銀元也用“兩”計算。

民國時期貨幣鍛造技術取得技術性進步,銀元的材質成色,重量都能符合統一的標準。

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成為單一的主幣。

銀元有輕重之分,主幣為“元”,輔幣為“分”、“釐”,“錢”,但銀元的形狀是塊,人們習慣叫“塊”,後來默認“一塊銀元”就是一塊。

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不準使用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宣告終結。

但是人們依然把“一元紙幣”成為“一塊”,並延續至今,成為今天群眾使用的一種非正規的主幣單位量詞。


熊林


人民幣上的單位是“元”,和“圓”諧音,“塊”是地方語言,柳州把一元叫做一餅,即米餅的意思,米餅有圓形也有塊形。畫圓要用圓規,畫方塊要用矩,即尺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買賣公平,不可以強買也不可以強賣,這是做生意的規矩,是人民誠實守信的具體表現行為,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規則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