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這是真的嗎?

用戶64990928301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也是應當瞭解的防病知識。如果留心注意一下,在血脂檢查中最容易升高的一項甘油三酯,很多人對此很在意,擔心甘油三脂升高會大量沉積在血管中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發生,從而堵塞血管引起心腦血管病。這樣的擔心是必要的,但是從血脂異常的角度來說,甘油三酯只是導致血管發生病變的幫兇,在血管病變中危害最大的是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蛋,為什麼呢?

動脈粥樣硬化簡單地說,就是血管壁中有大量的甘油三酯等脂肪沉積,機體便會啟動清除機制生成大量的吞噬細胞來“吞吃”這些脂肪,如果脂肪沉積過多吞噬細胞會被“撐死”,連同脂肪一起形成粥狀物破壞血管的正常組織,動脈粥樣硬化便發生了,粥狀物積聚成團就會形成斑塊。

但是,甘油三酯等脂肪並不能主動進入血管壁中,它必須通過一種運輸工具運送進去,這種運轉工具就是低密度脂蛋白。可想而知,低密度脂蛋白越高,脂肪越容易沉積,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在阻止及延緩血管病變,預防心腦血管病發生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關鍵到什麼程度呢?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這樣幾個事實:

  • 目前醫學上制定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值標準是小於3.37mmol/L,如果正常人平時能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則其一生中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風險將大大降低,發生心腦血管病的可能性將可降到最低。
  • 對於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的人,在嚴格控制血糖、血壓的同時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將可有效阻止對血糖的損害,大大延緩各種併發症發生的幾率。
  • 如果是已經有了心腦血管病的人,則要對低密度脂蛋白進行嚴格控制,控制目標是低於1.8mmol/L以下,才能避免心腦血管病的進一步發展。

由此可見,所有人都應對低密度脂蛋白給予足夠的關注。但需要提醒的是:低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物質,其升高的根源在於肝臟脂代謝異常,並非很多人認為的是吃肥肉、吃的太過油膩造成的,因此往往需要降脂藥的幫助改善肝臟的脂代謝功能,且降脂藥通常需要長期服用。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這個話一旦也不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確實使動脈硬化風險升高,進而使冠心病、腦血栓之類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升高。

平時常說的高血脂,其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偏高,都還不一定很危險,最能衡量風險的是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別是將膽固醇從肝臟送到身體各部位,和從各部位回收回肝臟的車子,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多,說明從肝臟到身體的膽固醇出的多回的少了,必然血液中的膽固醇過多。

要知道細胞膜中是有膽固醇的,簡單理解,膽固醇含量越多,細胞膜越硬,所以身體裡膽固醇高了,導致的首先就是動脈血管內壁硬化,正常的血管內壁從正常的光滑,逐漸變成泡沫細胞,直至硬化斑塊。

如果斑塊過大,就會影響供血,要是這個斑塊在冠狀動脈上,那就得放支架,把血管擴展開。

如果這個斑塊掉下來一塊,那更要命,會馬上形成血栓,堵在腦子裡就是腦梗,堵在心臟就是心梗,要是心梗了那就要做心臟搭橋手術。

所以說,高血脂會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平時看著一點事沒有,但是偶然的原因,硬化斑塊的脫落造成心梗,搶救不及時,可是很容易死人的。

姜丹,註冊營養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註冊營養師姜丹


膽固醇在血液中一般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被稱為"壞"膽固醇,是血脂檢查的關鍵指標之一,LDL-C水平升高會導致多餘膽固醇在血管堆積,而這是導致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之一。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

一般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主要與內皮細胞受損,以及血管內壁的脂質沉積所致,而其中以LDL-C為主的血脂異常是主要誘因。

血脂過多會導致脂質代謝紊亂,脂質在血管壁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即為“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初期,先是內皮細胞受損,而LDL-C過高,在血管滯留和沉積,可能會參與內皮細胞的損害。

1、LDL-C經過內皮細胞深入細胞間隙,被氧化為Ox-LDL。

2、Ox-LDL與受體結合,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細胞,表現為脂紋的形成。

3、血管平滑肌細胞遷入內膜,吞噬脂質形成肌源性泡沫細胞,表現為纖維斑塊形成。

4、Ox-LDL使上述兩種泡沫細胞壞死崩解,最終表現為粥樣斑塊的形成。

總之,可以看出,正常情況下LDL-C是以非氧化狀態存在的,而其並不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只有氧化了的LDL-C才會在血管內壁沉積,導致粥樣硬化,所以說,防止其氧化也是關鍵。

如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一般認為,LDL-C正常值青年人約2.7mmol/L;中老年人約3.37mmol/L;大於4.14mmol/L為明顯增高,此時需積極進行干預治療。

1、均衡飲食:避免高脂肪、高熱飲食,切忌暴飲暴食,堅持低脂、低熱、低鹽的飲食原則,多食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粗糧等。

2、健康生活:戒菸戒酒;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

3、適度運動,保持體重:久坐不動不利於脂質代謝,應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運動30min;肥胖者更易伴有血脂異常,減肥有助降低膽固醇。


鹽酸索他洛爾


以冠心病、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都屬於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這類疾病的具體成因主要涉及外界的環境因素與內在的遺傳因素參與為主要致病因素。全球公認的重要環境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是膽固醇的升高、吸菸、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



其中人類探討血漿膽固醇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係歷史就有100餘年。事實也證明,無論是動物實驗,還是細胞及分子層面的相關研究,以及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都證實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必備條件。 作為這種情況的對應處理,我們可以給予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作為干預基礎,比如說限制熱量的攝入、控制體重、增加運動量、戒菸和控制血壓、血糖等等。


同時積極的較大幅度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也是能夠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的有效措施。這也是為什麼心腦血管醫生一定建議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要做到血脂達標的主要原因。

總之,低密度脂蛋白的確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和病理基礎,大家對於這個指標一定提起重視!


張之瀛大夫


都知道血脂高和動脈粥樣硬化關係密切,究竟是哪種血脂成分引起的呢?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眾多危險因素中唯一不需要其他因子協同而足以誘發 和推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在體內氧化修飾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乃至不穩定斑塊形成的關鍵因子,其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病理作用 已公認,最主要 的作用是促使 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脂質而成為泡沫細胞,並且由泡沫細胞累積而成的脂質核心認為是粥樣斑塊的主要成分。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除經清道夫受體途徑被巨噬細胞吞噬外 ,還可與其自身抗體結合 ,形成循環免疫複合物 ,誘導巨噬細胞內膽固醇酯堆積轉化為泡沫細胞 ,同時釋放多種細胞因子 、破壞血管內皮 、誘導平滑肌細胞增殖 ,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誘導巨噬細胞內膽固醇酯堆積轉化為泡沫細胞 ,效果強於其他途徑,同時釋放多種細胞因子 、破壞血管內皮 、誘導平滑肌細胞增殖 ,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中華醫學科普


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帶給你更多更實用的健康知識!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容易動脈硬化,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係早在40-50年前就被科學研究人員注意到了,並且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已經有大量證據證實,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相關,其中,和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關係最大的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

讓我們看一看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也能理解為什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那麼重要。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沉積到血管內皮細胞開始,然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氧化,白細胞黏附、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這個炎性過程逐漸發展,血管平滑肌重構,最終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而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心腦血管病高風險也關係密切。這也是有大量人口學證據證實了的。

當然,動脈粥樣硬化不止高脂血症這一個危險因素,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不愛活動、精神壓力、高齡、家族史等都有關係。

儘管題主說的只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也要引起重視,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和加重。建議題主要從飲食、運動、戒菸、調整心態等各個方面開始加以調整和控制。如果還伴隨有其他危險因素,也要積極控制。

如果生活習慣改善後,血脂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仍然偏高,還可以口服他汀類藥物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病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