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如何才能做到麥收不虧?靠的是這四個階段……

↑ 點擊上方“中國糧油”關注我們

現在已經是2018年6月中旬,全國麥收接近尾聲,各大產區麥收基本完成,眼下最惹人關注的非小麥價格莫屬了,今年小麥產量降低,質量下降的前提下,新產小麥價格走勢到底如何?

整體來看,今年的小麥價格走勢大致為起先低迷,隨後高漲,繼而趨弱,最後走強這四個階段!

2018年夏收初期小麥價格明顯低於去年同期,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託市收購價格標準降低,影響市場價格。

另一個就是我國南部麥區小麥質量不及往年,難賣上一個好價錢。

不過隨著諸多有利於新麥價格上漲因素的湧現,2018年變的小麥也不負眾望的在較短的時間裡實現了價格回暖。

政策引導收購主體增多,價格迅速回暖。

如果讓我說,為何這段時間,甚至在一週時間裡各地小麥價格迅速提升?除了客觀因素以外,政策的引導也是居功至偉。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正式印發了《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以下簡稱“《預案》”)。

《預案》表明,今年小麥政策執行時間延後了11天,調整為6月1日-9月30日。

與往年不同,今年《預案》規定最低收購價收購的小麥、稻穀應為當年生產且符合“三等及以上”國家標準,而往年最低收購價政策可以收的四等、五等糧,今年最低收購價不再收了,而是由地方政府組織引導實行市場化收購。

產量減少,農戶開始惜售

進入6月份,正式迎來各地小麥收穫上市的高峰期,但由於持續的降雨天氣,以及前期的倒春寒等原因,河南、安徽、湖北等多地出現小麥單產大幅降低,品質下降的現象。

今年即使小麥質量不錯的山東魯南地區,產量降低也非常明顯。

山東德州陵城區李家坊村小麥種植戶 李其峰:今年都有點遭災,平常我們這兒(小麥)最高(畝產)能到一千來斤,今年也就能到六七百斤.

由於今年四月遭遇倒春寒、山東局部地區小麥出現凍害,麥苗枯、麥穗空的現象增多,不但小麥要減產,而且品質也打了折扣。

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佈了最新的2018年中國主要糧油作物面積和產量預測,根據最新預估數據顯示,今年小麥產量預計為1.26億噸,較去年減產300萬噸。

單產下降的同時,由於雨水的影響,小麥的品質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據業內人士向農財君透露,天氣原因是造成今年多地小麥品質降低的主要原因,且由於受總體品質和質量偏差,以及政策性繼續調整影響,導致前期小麥收購價格低開。同時,小麥品質降低也影響了麵粉企業的效益。

另一方面,因單產下降,部分農戶對小麥價格預期開始增高,開始出現惜售,一些地區如安徽甚至出現“無市也無價”的現象,貿易商反映生意難做。

目前,小麥收購的進度已經推演到了山東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從市場表現來判斷,華北地區的優質小麥已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臨儲麥重啟,市場價格或趨弱!

大家可能沒有太關注六月一日在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發佈的一則《關於暫停2014-2016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競價銷售的公告》在全國小麥大規模收穫剛剛開啟的時候,這一則公告就正式拉開了著今年小麥價格走高的序幕。

這則公告為何那麼重要?

就是為了給新麥上市讓路,讓新麥的價格能夠儘可能走高,讓原本就已經減產不少的農民朋友儘可能多有一些收入。這些企業即便是再唯利是圖,也得遵從政策的指引,畢竟臨儲麥不拍了,自己又沒有多少的庫存,為了開機生產,為了保證利潤,只能硬著頭皮去市場收新麥,價格高點也沒關係,總不能企業停機停產吧,那樣損失更大。

可以說,活躍于田間地頭的糧販子背後都有大型麵粉企業的身影,為了收購迅速掌握優質糧源,在這些企業的支持下,市場上出現加價搶糧的情況也就在所難免,整個市場上的收購價格走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