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搭建“一帶一路”的五邑“僑”樑

<table> 搭建“一帶一路”的五邑“僑”梁

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有近400萬人。資料圖片

/<table>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五邑人。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全市人口400多萬,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也有近400萬人,分佈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僑”成為江門的“DNA”,是江門獨有的特色和資源。

一直以來,江門的發展與“僑”密不可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華僑愛國愛鄉,通過捐助公益、投資興業等方式幫助家鄉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外商企業近7000家,其中僑資企業超過4000家。

如今,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擁有豐富“僑”資源的江門在開放發展領域迎來新的機遇,具備獨特的優勢。在新生代華僑華人不斷興起並加速融入居住國的僑情變化之下,如何吸引更多有實力、熱愛家鄉的華僑華人投身江門發展,共享中國不斷向前發展的機遇,是擺在江門面前的新課題。答好這個課題,江門的開放發展將邁向全新的發展階段。

●南方日報記者 楊興樂

以“僑”為媒深度融入“一帶一路”

在馬來西亞沙巴亞庇市,無論是商業旺地還是繁華小區,都有不少出自拿督黃小娟之手的傑作。她的父親黃國來自江門台山,是馬來西亞沙巴州著名僑領和實業家。

黃小娟目前擔任馬來西亞江門同鄉會總會長、沙巴州江門四邑聯合會總會長等社會職務,是江門台山市政協10名海外特聘委員中唯一的女性成員。在近年來江門舉辦的多個涉僑活動中,都能見到她的身影。在她的推動下,第三屆世界江門青年大會2012年在沙巴舉行,為江門與沙巴州阿皮亞市的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華商希望與中國內地開展更緊密的合作,“我兼任多個華人社團的負責人,願意為江門的企業提供投資平臺,併為大家鋪路。”黃小娟說。

時移境遷,一代又一代的五邑籍華僑,絕大多數已取得當地國籍,由華僑變成了華人,他們之中出現了許多教授、學者、醫生、律師、工程師、商人,在當地頗具影響力,成為所在地與我國交流的橋樑,成為江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資源和優勢。

近年來,江門尤其重視僑務工作,充分利用“僑”資源優勢,努力搭建交流平臺,加快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

比如,作為世界江門青年大會的日常聯絡服務機構,江門市世青交流服務中心在全球設立19個聯絡分部,6個國際經貿代表處,6個海外旅遊信息推廣中心,擔當起江門市對外宣傳員、聯絡員的重要角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努力,世青會不斷把世界各地優秀華裔青年精英拉入江門“朋友圈”,結合世青論壇、經貿洽談、文化交流等項目,為推動江門經濟社會發展與海外華裔青年事業發展的雙贏搭建聯誼、合作的平臺,成為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的重要活動載體。

打造大灣區華僑華人論壇

隨著時間的流逝,海外僑情不斷變化,老華僑華人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生在海外長在海外的華二代、華三代和改革開放後出國定居、求學深造的新華僑華人。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僑務工作要加快轉型,尤其是要發揮華僑華人人才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中,突出江門的“僑”資源和“僑”特色。

有專家建議,江門應重點關注海外華僑華人中的“三新四有”人士(新華僑華人、華裔新生代、社團新力量,政治上有影響、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實力、專業上有造詣),通過實施“新僑歸根計劃”,力爭每年引進一定數量以上新僑人到江門創業創新。同時,還應對海外社團、歸僑僑眷、留學生、華僑捐贈、僑資企業等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統計,建立僑情資料信息數據庫,進一步培育僑務資源。

同時專家認為,江門的僑務工作已有不錯的基礎,可以結合國家開放發展的新形勢,對已有活動品牌比如世青會進行升級,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江門可以藉助自身的華僑華人資源,打造一個‘一帶一路’或粵港澳大灣區相關主題的論壇。”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說,“通過在海外的華僑華人資源,尤其是海外華僑科學家的資源,邀請諾貝爾獎得主、歐美經濟發達國家的知名科學家和專家教授以及中國頂尖的專家學者一起參會,形成品牌。”

梁海明認為,雖然就某個產業,江門的優勢不如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但憑藉著遍佈全球的僑務資源,江門能夠連接世界,這正符合“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開放性要求。

“圍繞新生代華僑打造這樣一個國際論壇,可以為‘一帶一路’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打造新的資源聚合平臺,引領江門的建設和發展,對引進外資、促進發展很有用,旅遊收入和會展收入會很可觀。”梁海明說。

聯動港澳進行引商引才引智

今年3月22日—24日,江門市政府代表團先後訪問澳門、香港兩地,主辦以“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系列推介活動,江門分別與香港、澳門簽訂了投資額達33.97億元、17.45億元的產業項目合作,同時簽訂了一批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3月23日起,香港五邑總會、澳門江門商會正式開始為港澳企業提供商事登記直通車服務。三地的頻繁舉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引發關注。

實際上,早在2015年,江門市就研究制訂了《江門市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重點工作》,同時簽訂一系列合作意向書,使得江門成為全國首個與澳門簽訂金融合作協議的地級市。

江門能在與港澳合作中走在前列,有賴於香港、澳門擁有眾多江門籍的鄉親。三地聯繫之緊密,正是江門豐富“僑”資源的重要體現。像澳門,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五邑人,這使得江門與港澳之間有天然的親近感。

“江門的民營企業也許不如珠三角其他城市強大,但江門可發揮長期與港澳聯繫的人脈、渠道、資源、平臺優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從整個廣東到審視江門,佈局“一帶一路”或大灣區發展都應先做好粵港澳合作,“必須突出粵港澳合作的優勢,將三地優勢結合到一起,再走出去,創造更強的綜合實力。尤其是澳門的金融業,能夠為江門提供廣闊的合作前景。”

具體而言,江門可以爭取政策紅利,先行先試支持港澳金融機構來江門開展業務,鼓勵符合條件的港澳企業與港澳銀行合資在江門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中外合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江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改革和建設,並拓展在跨境融資、結算結匯、受託代付和現金管理等方面合作,積極推進金融信用評級互認。

金融業僅是“試金石”。更遠景的計劃是,“發揮港澳龐大的商業人脈網絡資源優勢,江門與澳門、香港聯合招商。”市政協委員、香港五邑青年總會常務副會長鬍智政認為,江門可與港澳聯合構建“江門—香港—英美主要發達國家”橋樑以及“江門—澳門—葡語(拉丁語)系國家”橋樑,推動中歐、中美、中葡等國際化產業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