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東京大學教授說“明治維新讓日本成為西化的近代國家,這是歷史的諷刺”,你怎麼看這種說法?

馬虎李


這句話初看不容易理解。但確實很有深度。與近年來,日本學界對於明治維新的深入研究產生的新的歷史研究成果有關。

首先,明治維新不能單純的用資產階級革命來形容。這一點,中國的很多教科書都犯了錯。明治維新是以倒幕運動為基礎的社會變革,在後期模仿西方進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時候,才有了顯著的資本主義色彩。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當時日本還沒有形成資產階級,何來資產階級革命?新興的商人和富農階層,帶有一定的資本主義色彩,但絕對談不上資產階級。既然不是資產階級革命,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爭取政治權利,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社會價值。明治維新後期的改革,本質上是為了鞏固天皇體制,促進日本社會的進步。這種進步,並不完全等同於西方式的進步。日本在對外學習的過程當中是有所選擇的。從這個角度上說,當代日本的社會形態完全偏離了明治維新發動者的初衷。這種背離是確實存在的。

其次,這種背離不完全是由明治維新導致的,實際上主要是由戰後政治改革導致的。明治維新歸根到底是日本國內的自發性的政治行動,日本人在改革當中是具有充分的自主權的。但是戰後政治改革是由美國主導的。日本當代的社會形態有相當一部分是二戰之後由美國塑造的。日本在二戰中戰敗,美國駐軍之後,開始對日本進行政治文化改革。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的西化程度迅速提升。尤其在政治領域,日本的社會體制雖然還帶有很濃厚的本國特色,但是基本政治模式與西方國家相比沒有顯著區別。就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而言,戰後政治改革的影響可能要遠大於明治維新。但是,明治維新顯然是戰後政治改革的先決基礎。雖然不是明治維新直接決定了日本當前的政治形態,但不能否認的是,明治維新開啟了這個歷史過程。也就是說,明治維新開闢的道路最後和自己本身的目標產生了嚴重的偏離。於是當然就成為了一種諷刺。

最後,近代化和西方化的關係是很複雜的。有些時候可以簡單的把近代化等同於西方化。不過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又有著密切的關係。任何一個非西方國家,在近代化的過程當中,都必須模仿西方的發展歷程。這具有歷史的必然性。日本如此,中國也是如此。西化不是目的,是一種形式,但也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可以說,西方化是近代化的必然結果。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主動學習西方。雖然在政治領域有所保留,但是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這一領域也最終西化。這恰恰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某些時候,對於西化的反感是和民族主義相關的。這位日本教授的觀點實際上反映了民族主義對於西化和近代化的矛盾態度。一方面,為了民族的發展,必須近代化,也就必然西化;另外一方面,為了彰顯民族特色,又一定要否定西化。這種矛盾心態不僅僅在日本,其實在中國以及其他的大量後進國家普遍存在。


用戶4325101516


日本西化過?沒有吧?

教科書上中美史學界的基本定義可是這樣說的:“明治維新之後的舊日本是一個法西斯國家。”,所以說日本什麼時候西化過呢?我是不知道。

西方近代國家體制的建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君主立憲制”,即王室成為國家的政治象徵而不過度的掌握實權。而明治天皇睦仁,大正天皇嘉仁,昭和天皇裕仁中,只有大正天皇在晚年丟掉了對軍隊的控制權。明治天皇和昭和天皇可都是實實在在的掌握著國家的實權。

所以說日本不完全是一個法西斯國家,因為他沒有完全建立起軍部獨裁,軍部固然有著極大的權力但是也只不過是天皇手下的工具。然而大正天皇時期,雖然大正天皇丟掉了許多權力,民主思潮在日本崛起,但是軍部卻一直與政黨政治的民主思潮對抗著,最後軍部的權力再被裕仁奪走。也就是說,日本近代的政治制度有著很濃厚的中世紀君主制色彩。

所以憑什麼說日本近代西化過?日本信民主嗎?日本信自由嗎?日本信萬能的共產主義嗎?近代日本史學家都是這樣,睜著眼睛說瞎話,做皇室的走狗,替日本軍國主義洗白。將天皇塑造成沒有實權,被裹挾進政治家鬥爭的漩渦中的角色。

我並不是否認明治維新的成功,但是很明顯,明治維新雖然讓日本在短時間內得以躋身列強之林,從棋子和棋盤變成了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執棋者,但是明治維新並沒有建立起一個標準的近代政治制度。

那麼如何給明治維新定性呢?

明治維新就是一次成功的洋務運動,沒有什麼好吹的,舊勢力依然在政黨政治皮毛的掩護下為權力都爭著,日本要真正建立起一套像樣一點的近代政治體系,還得等美國人拿著蘑菇彈來幫忙。


貞觀防務


大家好。

上過歷史課人都知道,明治維新讓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也就是文明開化的道路。

這在中國只一個基本常識,課本這麼寫,老師這麼教。

這種說法並不是胡編亂造,一家之言,是有廣泛地學者基礎的,

清末,無論是地主官僚的 頑固派,還是康有為的維新派,還是孫中山的革命黨,

都是這麼認為,所提及日本,必拿出這句話,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擴充軍備,

出洋考察,派遣留學生,國力日盛。

為什麼日本教授說:“明治維新,是為了尊王攘夷而進行的以天皇為國家政治中心的革命性運動,其結果竟是讓日本走上文明開化的道路,成為西化的近代國家,這是歷史的諷刺。”

這不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探討的東西,

文化學者該做的事。

明治維新,實質上是,尊王攘夷,起兵勤王,的倒幕運動。

這場運動,並沒有那麼高大上,什麼學習西方制度什麼的,

學習他們的先進文化,大興教育倒是真的。

這場運動也被稱作,“王政復古”,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治天皇繼位的時候,全國的大權已經不在天皇手中了,

德川家族掌握了日本實際上的大權數百年,幕府將軍,

父子相繼,政治上烏煙瘴氣,為了維持統治,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嚴禁日本人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只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准在長崎一地進行。

黑船事件: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事件,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培裡(也譯作“佩裡”)和祖·阿博特等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的事件,最後雙方於次年(1854年)簽定《日美和親條約》,通商條約,動搖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基礎。

日本被迫打開國門,國內外矛盾激化,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一些手工業者、商人與下層武士聯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矛頭直指德川幕府。

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刺殺與西方勢力勾結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國家商人和外交官;進攻西方列強船隻等。

在此期間,尊攘派對幕府尚存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要求,並受到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嚴厲鎮壓,最終失敗。

尊王運動失敗之後,一些有志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必須推翻幕府統治。

於是,尊王攘夷運動演變為倒幕運動。

1867年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皇下達討幕密敕。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發佈《王政復古大號令》。

王政復古,關鍵詞出現了。王政復古:是指日本幕府時期,天皇從幕府手中重新奪取政權的活動。江戶時代後期,又一次爆發廢除江戶幕府、政權移交朝廷的政變,是明治維新的一個高潮。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朝廷發起的宣告將政權交歸日本天皇。

明治天皇乾綱獨斷。

此後日本進行了政治改革,“復古改制”,

日本人認為,現代的東西都壞了,一切要恢復到古代的時候。

版籍奉還、廢藩置縣,中央集權,組建內閣,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思想上,大興王陽明的“心學”,奉行武士道精神可以看到,這都是古代的制度,

明治維新的目的是倒幕運動,恢復天皇權威,制度復古。

但是日本是真的強大了,也是歷史的諷刺吧。

清廷改革困難的原因在於,皇帝年輕氣盛,太后卻集權於一身。

中樞機構,政令不一,雖然慈禧大權在握,但是不名正言順,是竊權。

伊藤博文受光緒帝接見,光緒詢問變革的辦法,伊藤回答道,

“皇上銳意變法。雖不知皇太后聖意如何,但唯恐皇太后與皇上意見一致才能成功變法”

他說到,我天皇乾綱獨斷。光緒帝心中是什麼滋味,可想而知。

這也是歷史的陰差陽錯吧!

我甚至認為,光緒帝支持維新派的用意不在於變法,而在於奪政!


良人說史


對日本的正確認識,需要我們自己有明確歷史觀,不能以某個時間段特殊情況來詮釋歷史全部。

對日本歷史和文化的認識歸位及地位,不應該期待日本人自己反省或者自我揚棄,這樣容易出現被動、誤導甚至錯誤的歷史觀。這就是為什麼日本近代史給我們的感覺出現兩種不同的歷史觀,網絡上有配合否認、篡改及美化日本侵華戰爭的言論,一度大行其道。

期待主流研究還原真實歷史,客觀認真對待日本加害者認知,不要再受日本輿論誤導,化解靖國神社問題、慰安婦問題、東海地區、南海地區及釣魚島等問題的日本政策導向,變被動為主動,牢牢抓住外交牛鼻子,不要被日本牽鼻子。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發動甲午戰爭,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侵略中國,分解中國,臺灣淪陷,東北淪陷,中國人民苦難開始,日本利用中國完成了原始積累,迅速發展,擠入西方俱樂部,其後代還在做同樣美夢,妄想回到帝國時代,完成大東亞共榮圈帝國事業,殖民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日本有少數人對近代史有比較清醒認識,但並不是日本主流,日本政府已經洗白加害者身份,而且其錯覺是中國人冤枉他們,他們受到的傷害貌似比我們還多,因此日本人難以自圓其說,陷入自相矛盾境地。

如何認識日本,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立場,不應再以日本人的視野來模糊我們自己的觀點。


藍莓哥哥


首先,應該去掉“明治維新”這四個漢字的邪魅光環,在現代漢語語境裡,經過一百多年來眾多有心人的醞釀,“明治維新”已經被吹捧成了不亞於讓日本人集體得道成仙的神話,成了日本粉絲口中,中國人必須豔羨的,比耶穌復活昇天還重要的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那麼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是日本國內熱衷於做江浙走私的九州,薩摩地方的海商勢力,或曰倭寇,在中國南方遭遇大規模的宗教戰爭的背景下,看到了背後來自歐洲和美國的力量博弈,也就是西方現代博弈的主線,即荷英美新教海洋國家和法德意西葡為代表的歐陸天主教勢力的幾百年的鬥爭。

當時的幕府將軍政權,為了對付打上門來的英美新教勢力,是親法國的。

倒幕的主力是親英美的,牽線搭橋的是失去了臺灣,棲身於日本的荷蘭殖民勢力,它們利用隱秘的走私資金,向剛剛內戰勝利,財政面臨崩潰,急於處理的美國北方新教資本主義政府,購買了大量戰後剩餘軍火,數以萬計的,當時最好的燧發滑膛步槍和阿姆斯特朗炮被運進日本。

在江浙沿海的禪宗佛教徒當中,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其中除了純粹的佛學愛好者,還有各種間諜和傭兵,以及來歷不明的年輕貌美的尼姑(如某位浙江歷史名人的母親)。來自長州的傭兵同樣歷史悠久,經歷了太平天國,乘亂拿到了許多東西,學會了許多東西的長州傭兵,帶著如何組織宗教信徒上戰場排隊槍斃的經驗,回到了日本。

政變的經過是簡單的,結果就是成立了一個所有政客都穿著燕尾服的,在所有細節模仿英美清教徒的政權,學會了近代戰爭,卻依舊貧窮。

由於曾國藩沒有稱帝的意思,加上作戰手段卑劣,民憤極大,湘軍主動退出了權力中心,李鴻章的淮軍意外控制了中國的經濟中心,淮軍的那幾下子根本服不了眾,特別是蘇州殺降事件,日本人是很清楚的,從一開始就沒放在眼裡,很早就謀劃從淮軍_北洋手裡奪取後者輕易得到的一切。從甲午到918,這樣的掠奪讓中國三代人的財富幾乎都落入日本的腰包,日本作為強盜崛起了。

所以,“明治維新”就是“倭寇奪權侵華”,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淚來買單的。

日本的成功源於李鴻章淮軍_北洋的無能,隨著918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北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新的中國力量在全面戰爭的鐵砧上鍛打成型,日本人踢到鐵板上,瘋了,為了維持戰爭機器,保住侵華收益,向背後正準備收割的荷英美下了手,結果是兩顆核彈。


莫折念生


日本的明治維新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國內的權力爭鬥,另一條是對外發展路線,這兩條線相互影響,由開始的並行相悖到最終的並行不悖。內政外交,日本必須在同時處理好這兩個方面,才可能在新的世界局勢下生存發展。

內政問題的爆發起因在於外交出了問題。日本從江戶早期就執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只與清國、荷蘭保持著有限的接觸。而1853年佩裡將軍的四艘軍艦在江戶灣轉了一圈,稍稍展示了下硬實力,就引起日本國內思想的混亂和恐慌。開國還是繼續鎖國,學習西方還是保持本國特色,是關乎“生存還是死亡”的大課題,日本明白自身正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幕府方面為了穩固政權,維護既得利益,不得已答應了開國條件。這種“不得已”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國內青年熱血武士們認為這種“不戰而降”實在有辱武士道精神和大和民族臉面,於是傳統保守主義和愛國者主義高度契合,產生了足以變革國家的力量。當時孝明天皇是一個旗幟鮮明的攘夷主義者,自然得到了眾多愛國武士的追隨,其“正統”身份也能夠。在“尊王攘夷”的大旗下,最終西南強藩聯手打敗了幕府軍,完成了政權更迭。

但這一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動搖了時人,尤其是武士階層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動搖或改變直接影響了國家未來的發展。其中發生了西南藩的對外戰爭—薩英戰爭和長州戰爭讓保守武士切實體驗到與西方國家的差距。雖然早先藩政府為了“攘夷”就開始學習西方軍制,購入或嘗試製造近代兵器,但硬實力的差距證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法行不通,“夷”是攘不動的。當然,日本在政權更迭時西方國家忙於處理家務,並沒有過多的干預,這對日本是一大利好。另一方面,孝明天皇去世,剛剛元服(成年)的明治天皇登基,也給了日本轉變國家路線提供了機遇。當時日本面臨的問題是,新政府成立後該如何選擇發展道路,又該如何處理與外國的關係。於是日本對外採取了非常傳統的“和親”方式,但這並不能改變西方對日本的傳統印象—野蠻、落後。於是日本積極引入西方文化,確定了文明開化的國策,“打不過你們,就成為你們的一員”。最初,日本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甚至復古的,明治政府剛一建立就恢復了古代的太政官體制。只是後來隨著開化日久,國民覺醒,最終引入了西方的內閣制。這其間,攘夷保守勢力一直在採用起義或暗殺政府改革者的方式進行反撲,但在明治政府的強權之下終究寡不敵眾,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小島先生說“明治維新,是為了尊王攘夷而進行的以天皇為國家政治中心的革命性運動”,這話是不錯,但在“尊王攘夷”和“天皇執政”的背後有著更高遠更根本的國家目的,就是“強大起來”,“生存下來”,而所謂的路線轉變等等都不過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所以在我看來,日本明治維新的初衷和結果並無根本齟齬,只是形式上有些曲折反轉,略顯“諷刺”而已。

私見而已,權當一家之言吧。


東瀛遊俠


140年多前,日本還只是“天朝”眼中的“蕞爾小國”,閉關鎖國,經濟落後。但經過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迅速崛起,成為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競爭者。

但明治維新是有爭議的。

一方面,明治維新體現了日本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和現實精神,是日本走向現代化之路的直接推手。有一部日本電視劇《坂上之雲》,講述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走向現代化國家的歷程。

但是在很多人眼裡,明治維新的一些鼓手的形象不怎麼正面。比如被稱為明治維新思想導師的福澤諭吉,他與伊藤博文,被認為是使日本走向對外侵略擴張的哼哈二將。福澤諭吉的觀點也被譏諷為“全盤西化”觀點,這種全盤西方對日本文化的自我定位也產生了消極影響。日本思想家竹內好就評價說:日本向西方看齊的“優等生文化”導致了自我意識的喪失。

明治維新的全盤西化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日本民族身上的矛盾性格,比如日本學的經典之作《菊與刀》裡這麼寫道,“日本人生性極其好鬥但又非常溫順;他們黷武卻又酷愛美麗;自負桀驁卻又文雅守禮;頑固不化卻又狡黠善變;性情溫順卻又不甘受人擺佈;忠貞不貳卻又容易叛變;勇敢卻又怯懦”。日本民眾精神的一部分通過明治維新的全面開放,接受了外來的意識形態與倫理道德,另一部分卻還依然停留在躍進前的水平上,仍然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行為方式來應付外部世界。這種精神文化的歷史割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人性格特徵中的兩極化和二元性。


不雨




大清帝國被船堅炮利的英國人打倒在地,割地賠款國之不國,這對日本刺激很大。118世紀60年代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將軍德川幕府統治,德川幕府為了防止外來入侵,採取了閉關鎖國措施,只容許與少數國家保持貿易如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家,並且只開放了長崎港作為通商口岸。德川幕府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日本與時代的結合,導致了1854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卡爾布萊斯•佩裡率領鐵甲戰艦闖入了江戶港,並且儀仗武力逼迫軟弱無能的幕府將軍簽署了日美親善協議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平等條約簽署極大破壞了日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讓中下級武士階層利益極大受損,於是在地方番主聯合革新派人士和幕府高級貴族發動了尊王攘夷運動,其核心是尊奉天皇,趕走侵略者,政治上清除與西方勾結的幕府當權者,攻擊外來外交和商隊,運動激起了幕府將軍和列強強力絞殺,最後失敗了。

維新志士吸取了尊王攘夷失敗教訓,認為日本必須徹底革新,才能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和復興。

1864年高杉晉奪取了長州幕府政權,隨後聯絡其他番主幕府改革派,以迎回天皇為旗號,迅速攻城略地,建立了明治政權。高杉晉本人是中低級武士階層,青少年時期被幕府派往日本經濟發達東北地區學習西方文化,後又被派往中國學習,高杉晉來到中國時候正直太平天國運動鼎盛時期,他來到了上海與西方國家的商貿公司及外交機構交流,發現日本必須擺脫清帝國控制,直接學習和對話歐美列強,才能取到真經。

高杉晉回國之後,經常與留學西方進步人士討論日本革新,中國嚴復的海國圖志和天演論傳到了日本,成為革新人士維新思想的指南。

高杉晉等維新志士經過多年的努力,等到了德川慶喜奉還大政,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開啟了政治上君主立憲政體;軍事上陸軍學德國,海軍學英國;教育上學習西方國家教育體制,設立教育省制定現代教育;法律上學習西方設立刑法司法制度,仿造法國商法。明治維新改革了國家生活許多方面,但是也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如保留貴族華族制度,宗教上信奉神道教,將天皇繼續神化,政權組織由幕府將軍的番主,武士階層構成,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君權體制,導致了日本後來軍國主義思想興起,走向對外瘋狂擴張的道路。

如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所言:我們是天照大神的子孫,我們信奉天皇。伊藤博文最大功業是建立了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使日本人能夠有秩序進行政治和平演變。


唐俊龍55398571


沒明白這個諷刺是對什麼的諷刺?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大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之後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個分支,在西方眼裡,日本始終是東方,日本自認為的脫亞入歐,在西方看來依然是東方文化的代表。

畢竟日本的格局就那麼小,為了生存她已經做的很好了。當中國再次崛起,返回亞洲似乎更符合她的發展利益。

也或者註定她要繼續扮演一個試驗場,一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試驗場。


千城萬鄉精準扶貧


很簡單,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日本沒有從來發生過“明知維新”會怎麼樣?如果沒有。日本會不會用30年崛起?會不會打敗俄羅斯帝國?會不會打敗清帝國?解答區有一個ID,叫做 @莫念折生 ,是所謂的“歷史達人” ,他非常的看不起“明治維新”,他認為,第一,“明治維新”就是“倭寇奪權侵華”,它的每一道光彩,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淚來買單的。第二,日本的成功源於李鴻章淮軍—北洋的無能。所以,“明治維新”沒用,是被誇大的。

這個 @莫念折生 是典型的思維混亂,不知道怎麼做上了“達人”。“明治維新”的本質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凝聚社會組織力,口號是“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簡單的說,就是儘快讓國家“富起來,強起來”。讓國家“富起來,強起來”,這個有錯嗎?日本後來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是由於封建思想的殘餘沒有被徹底清除,結果後來膨脹起來,這個恰恰就是“明治維新”所要剷除的。維新的目的是富強,而不是侵略。我們不能因為維新為國家積累了國力,就認為維新是用於侵略的。日本對清戰爭的勝利,固然有“李鴻章淮軍—北洋的無能”的因素,但如果沒有“明治維新”為日本打下雄厚的國力基礎,恐怕日本連一艘像樣的現代化艦艇都沒有,根本沒有資格挑戰北洋艦隊。要知道,在維新成功之前,日本還在拒絕修建鐵路。假設日本沒有維新,恐怕他們的結局會非常悲慘。

我們不能因為仇恨一個人,就把這個人說的一無是處。他的成功,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明治維新”讓國家“富起來,強起來”,說明它是有益的,即使是有缺點,但它還是有益的。我們不要因為仇恨就矇蔽了正常人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