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妙山花樓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花樓古民居群位於天台縣城關鎮妙山南麓,花樓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為山頂一建築,至清中後期,陳氏後代在花樓舊址及附近又新建了多幢民居,並各取獨立的樓名,但後人統稱為花樓。妙山花樓民居多依山而建,兼具溫柔婉約和大氣雄偉風格,現存有創垂堂、亞魁第、進士第、慎德樓、新花樓等建築。

推開那一扇扇陳舊的木門

聽一聽流傳了百年的故事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花 樓 的 歷 史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三百多年前,陳體齋在妙山南坡建樓造堂,樓建成之時,取“花樓”之名。“樂著德之華也”是《禮樂記篇》中的一句話,陳體齋一生崇尚德性,遵循弘德的人生觀念,華意為光彩,因“華”與“花”同名,於是,花樓就有了德的品質與花的外形。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花樓建成之初位於妙山山頂,依山而建,視野開闊,曲徑通幽,妙山的南坡面臨當時最繁華的街道——泰寧街,花樓的大門朝著大街,與這市井煙火氣緊緊相融,但大門之內卻並不是院落,而是一條長長的通道,走過了那條路,才是樓里人的生活。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妙山眺雪”曾是天台小十景之一,而花樓的落成,又為妙山增添了一重風華,成為了妙山風景的一部分。三百年歲月風雨,有些東西早已改變,就如那最初的花樓,早已被淹沒在妙山的風塵裡,但也有些東西是可以永恆的,就像那條百米長的“小嶺”,只要它還在,無論重建多少回,那種曲徑通幽,花樓詩意就是永恆。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陳 氏 大 宗 祠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就在中山東路16-1號的門口,佇立著一座氣勢宏大的石牌坊,其中刻著“天官大夫”四個大字,這便是陳氏宗祠的入口。而緊連著另一邊的門洞,則是宗祠的出口,牆上鑲嵌著標有“妙山陳氏宗祠”的匾額以及狀元及第的牌坊,標示著一個家族的輝煌。花樓民居群的建造者就是陳氏子弟。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妙山陳氏宗祠佔地面積1277平方米,建築面積905.1平方米,坐北朝南,始建於明末崇禎年間,歷史上曾在乾隆甲辰年、嘉慶庚午年、民國4年進行三次繕修擴建,是天台老城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2011年1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天台縣“妙山陳氏宗祠”為浙江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創 垂 堂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創垂堂位於妙山山頂,是由陳體齋的長子在原花樓的舊址上重建的。那是清康熙年間的一個秋日,在原花樓毀於火災之後,他登上妙山,望著眼前早已成灰的舊日樓宇,回味著四野開闊的山光水色,於是他決意重建,並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創垂堂,意為開創業績,傳之後世。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沿小嶺的斜坡路而上,百米後右轉,眼前赫然便是創垂堂的正門,門前有一座照壁,那雕花處的細節早已模糊,但依稀能為舊時的建築藝術所驚豔。站在照壁前,抬頭望著那扇高高的大門,門樓的兩側還留著昔日的石凳,斑駁、蒼老,它親歷過那些繁華以及沒落的故事。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手放在門環上,輕輕推開,那門依然是當年的木門,那門環也是曾經的門環,只是早已不復當年那般清透亮澤。木門後便是院落,如今還存留著的除了南面原先的二層樓房外,其餘的都已改建,就連兩側廂房後原有的小天井也已然面目全非。最有生命力的應該是院子裡的那顆不知何時長出的葡萄樹,為這百年屋簷添了幾分生活情趣。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亞 魁 第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亞魁第後於創垂堂建成,由陳體齋三子陳兆衲所建。新樓初建之時名為“仰止亭”,直到後來院中出了一名亞魁(舉人第二名),門楣上才掛上了“亞魁”匾,更名為亞魁第。它屬三合院建築,1954年中央建築學院來臺調查,將其作為依山建築藝術典型,曾登載於當年《人民日報》上。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大門面朝中山東路而開,沒有想像中應有的威嚴,也沒有大戶人家的氣勢,它顯得太過稀鬆平常,就像是尋常百姓家的門頭一樣。亞魁第一共有三道門,從那扇尋常木門內走過,便進入了第二道護院大門,它恰好位於山徑的中間,門額上依稀可見“通德門”三字,背面為“韞玉含輝”四字,門上的磚雕精緻樸素,額沿內外各有十五隻磚雕石鼓伸出門楣,這是如今難得一見的建築元素,被丟在了漫長的時光裡。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第三道大門還要往裡走,走過石徑的盡頭,左右再轉兩個彎,亞魁第院落就靜靜地在那第三道門之後,此時也已到達了妙山的山腰。舉目四望,此刻站在院子內才能真正理解“曲徑通幽”的悠然意境。回首走過的路,從臨街的大門到院落的正門,需經四個平臺,三重大門,二十一級石階才能到達,而這一路最美的地方恰恰在於每一處迂迴曲折之後,總有柳暗花明的驚喜。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進 士 第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進士第位於亞魁第的東邊,原名“擅勝亭”,意為獨攬勝利之場,建造者是亞魁第的主人。這是一幢二開間的亭樓,建在妙山的半山腰,與亞魁第遙相呼應。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擅勝亭前是一幢三合院,道地中間由青色溪石鋪就一隻大的蝙蝠圖案,四角分別各有一隻小蝙蝠,在古代的建築中,蝙蝠是最常見的元素,“蝠”通“福”寄託了古人對生活的期許。而在宅院兩門之間的那堵照牆上,磚雕的“鯉魚躍龍門”大概就是樓宇的主人建造這所宅院的原由。陳氏是書香世家,輩出讀書人,陳兆衲為後人建造了這擅勝亭,亦是希望陳氏後人“鯉魚躍龍門”。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清同治四年,在擅勝亭靜心讀書的陳氏後人獲取進士功名,這是自花樓建成後,陳氏出的第一位進士,也就是在那一年,“進士第”的匾額正式高掛在這裡,人們從此開始稱擅勝亭為“進士第”。幾代人的傳承和讀書之風,為進士第添上了濃濃的儒雅之氣,只是經年之後歷滄桑無數的進士第,得到的卻是不可避免的衰敗。正對中山東路的宅院大門樓早已拆除,僅剩儀門,進得儀門,當年的三合院也只留西邊的幾間瓦房,深藏在中堂後的擅勝亭也被拆除只剩下遺址,那曾經在月下讀書的清瘦身影,也成為了故事裡的一個逗點。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慎 德 樓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如果說進士第、亞魁第、創垂堂等新建的花樓建築充滿了江南的靈巧和婉約,那麼慎德樓就是其中的異類,它一改原先的風格,轉而代以雄偉之勢。依山而造,門樓大門前有六級臺階,不但迎合了步步高昇之意,還營造出了巍峨之勢。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百年過處,慎德樓的故事早已成為了今人的遙想,而能真正證明那些榮盛曾經存在過的,也只有門樓兩邊立著的那對石夾。天台有一習俗為“文墩武夾”,慎德樓門前的這對石夾,恰好說明了宅中所出為武舉人。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慎德樓是目前花樓建築群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院落,居整個花樓民居群的中心位置。西邊的小弄與亞魁第僅有一牆之隔,東邊則是清幽的小嶺,小嶺的盡頭又是那創垂堂和新花樓。慎德樓坐北朝南,宅院分前院和後院兩進,前小後大的格局,正堂就在那後院中,為二層三開間。院中的廂房到如今已所剩無幾,但房門口掛著的勸誡讀書的古訓痕跡猶在。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新 花 樓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清光緒七年,妙山南坡上已經佈滿了錯落有致的花樓民居,狹長幽深的小巷穿梭在樓與樓之間,讓整個花樓民居群充滿了詩情畫意,也就是在這一年,古樸素雅的花樓建築群又增添了一個新夥伴——新花樓。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新花樓就在妙山山頂,創垂堂的後面,讓人們驚歎的並不是在妙山山頂重建樓宇,而是新花樓內的精雕細琢。晚晴時期,天台的木雕與石刻工藝皆已成熟,那些手藝人都聚在了新花樓的工地上。就在那清脆的雕鑿聲裡,赤城的棲霞、瓊臺的秋月、桃源的春意都被刻進了一塊塊木板裡,成為了新花樓最精美的一角。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與木雕同樣精湛的是新花樓的石雕,石板就從始豐溪南岸的水南村運來。石板師父就坐在新花樓的空地上,精雕細琢每一塊石板,龍鳳呈祥,繁花似錦,這些美好的事物全都蘊含著新花樓主人的美好願景。江南的春雨淅淅瀝瀝,落在凌亂斑駁的雕窗和門格上,點滴聲響都似在回唱著花樓的百年故事。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中 山 路 老 街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在妙山,比花樓歷史還要悠長的便是這泰寧街和永清街了,不過這是舊時的稱謂,如今那條路統稱為中山路,分為中山東路(泰寧街)和中山西路(永清街)。東起原應臺門,西至原永清門外二里許,全長超2000米,是至今為止保留得較為完整的天台傳統街區。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在曾經的歲月裡,中山路的兩條街道是古城最為繁榮之地,街道兩旁商號毗連,石板鋪成的老街人潮擁擠,百年老店林立直至今時。妙山以景和花樓著名,那中山路沿街多建於清代的建築也成為了妙山的一處風景,帶著濃郁的天台地方特色,成為了天台文化和旅遊一張古老又嶄新的名片。

妙山猶在,雪景依舊

花樓隨著那百年流傳的時光

不斷改變,斑駁,滄桑

如果你想尋覓它的故事

那麼就來看一眼吧

今日互動

小夥伴們,

你最喜歡花樓的哪一幢樓呢?


天台妙山上的這群古民居建築,原來早在60多年前就被中央建築學院看上,並登上《人民日報》

END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