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端午時逢舞當陽,

喜粽開顏綠山場。

又是一年豐收景,

風調雨順好兒郎。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剛剛發佈有關"棒子"的話題,接下來又是"端午"聯繫這兩個命題,我不禁啞然失笑,棒子算個什麼玩意?真TM的不是東西,買不了,也換不來,他只能遭天譴自生自滅吧。這不是地域黑,咀嚼一下歷史,看看當下,幾百上千年前就拎著棒子劫道。現在又把端午節"劫胡"竟然是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在踅摸能搶過去點啥?看來棒子不要臉的遺傳基因真是強大。整個表裡不一的娘們當家差點把國家幹廢了。對於這樣反覆無常的棒子,世人不會給他再翻雲覆雨的機會了。扯遠了,還是說"端午"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節日。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端午節的緣起和許多節俗活動均與夏令有關,且與夏至時間相鄰,故稱為夏節。晉代周處《風土記》就說過:"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說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民間傳說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紅石林區的人們過端午節還有走山、下河、放河燈等習俗,走山要趕在太陽出來以前,驅走晦氣,採回來艾草驅瘴,下河是洗掉積攢的不乾淨。放河燈為了紀念故去的親人。還有互贈荷包,已示吉祥。

走山下河,放河燈,紅石有端午

男女老幼佩香囊,

避瘴驅瘟保健康。

五色彩線絲絲轉,

金罩護體好運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