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愚公故里的鋼鐵傳奇——濟源鋼鐵改革發展啟示錄

愚公故里的鋼鐵傳奇——濟源鋼鐵改革發展啟示錄

濟源鋼鐵特殊鋼大棒材生產線

□本報記者蘆瑞陳輝

在濟水之源、王屋山下,孕育了展現中國人精神力量的傳奇——愚公移山。

在中國鋼鐵工業史上,偏居中原一隅的濟源鋼鐵是一個新時代的傳奇。這家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的地方小鐵廠,通過改革轉型,從一個鍊鐵小作坊發展成了年產量400萬噸、年銷售額170億元、累計納稅超過60億元的中國500強企業。

今天的濟源鋼鐵,實現了“由鐵到鋼、由鋼到材、由建築用鋼到工業用鋼、由普鋼到優特鋼”的精彩跨越。濟源鋼鐵的產業蝶變,映射著鋼鐵中國的巨大飛躍。

改革發展風雨兼程,濟鋼始終在變,緊隨改革大潮、踏準市場脈搏,勇於變革、敢於創新,把每一次挑戰都變成了成長的機遇。

秉持初心奮鬥不息,濟鋼始終不變,堅守著世代傳承的愚公精神,埋頭苦幹、不懼艱難,演繹出一部百鍊成鋼的新時代的愚公移山。

改革不停步

從國有到民營,濟鋼人昂首挺立改革潮頭

6月初的山城濟源綠樹成蔭,榴花正紅。城西的濟源鋼鐵車間內生產一派紅火。一條湨河將這座佔地3200餘畝的鋼鐵不夜城分為南北兩區,街道兩側新添的大紅色標語提醒著來來往往的7000多名職工,這個鋼鐵王國即將迎來60週年大慶的日子。

濟鋼人說,前40年,濟鋼就像“一個拿著鐵鍬挖山不止的老人,靠著超常的求生本領幸運地活了下來”。而和濟鋼同時代上馬的眾多地方中小型鋼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早已被無情淘汰。

處在計劃經濟時期的濟鋼,設備簡陋、工藝落後,企業生產銷售都由國家“統籌統配”,在不知道市場深淺、不瞭解客戶需求、“蒙著眼睛推磨”的摸索中跌撞前行。直到2000年,濟鋼的生產規模還只有30萬噸,年銷售收入6.6億元,上繳稅金只有0.67億元,在全國鋼鐵行業中屬於毫不起眼的小角色。

2001年11月18日,濟源鋼鐵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這一年,濟鋼從國有企業改制成民營企業,成為全國鋼鐵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第一個“吃螃蟹”者。

回顧當初改革的壯舉,掌舵濟鋼25年的董事長李玉田有兩句話至今擲地有聲——“要改就要觸及產權地改”“要改就要改徹底”。最終,濟鋼製定並實踐了全新改制模式——全員持股。短時間內,濟鋼5000名職工集資1.7億元買下了國有股,同時承擔了公司所有的債務,老國企換了新身份、踏上新徵程。

改革,讓濟鋼產生了空前的凝聚力。安全環保處負責人趙聯軍說:“全員持股,為企業幹就是為自己幹,即使在困難時期,我們員工和股東也都自覺為企業分憂。”改制後他不但升了職務漲了工資,每年還能獲得股本25%的分紅。改制這些年,濟鋼沒有主動裁掉一名員工,大家勁往一處使,企業始終充滿了向上的正能量,實現了國家多收、企業多留、員工多得、股東回報豐厚,多方滿意。

改革,讓濟鋼爆發出驚人的效率。短短數年內,先後投資60多億元,建設大工程20多項、小工程200多項,建成了當時河南省最大的鍊鐵高爐和鍊鋼轉爐,實現了企業裝備能力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一組數字可以佐證改革的效率:從鍊鐵到鍊鋼,濟鋼用了36年,實現鐵、鋼、材聯合企業只用了3年;實現100萬噸鋼,用了46年,實現第二個100萬噸鋼只用了2年,實現第三個100萬噸鋼用了5年。

改革,讓濟鋼快速成長為“巨人”。如今濟鋼的鋼產能增加到400萬噸,其中優特鋼產量270萬噸,已經成為國內品種最多、規格最全的優特鋼棒線材生產基地,躋身中國優特鋼企業第一陣容,榮膺中國企業500強和世界鋼鐵企業100強,企業實現利潤連續10年居河南省鋼鐵企業第一名。

發展不止步

從普鋼、優鋼到特鋼,濟鋼人唱響轉型“三部曲”

54歲的萬長傑是濟鋼引進的第一批大學生。在濟鋼工作31年、已經是教授級高工的他清楚地記得濟鋼這些年走過的每一個“溝溝坎坎”:“困難真是多得數不清,只能咬緊牙關埋頭幹。”

一個大坎兒在這兒——2004年2月,濟鋼百萬噸鋼鐵擴改工程竣工投產,建成了當時河南省最大的鍊鐵高爐和鍊鋼轉爐,正式邁入大型鋼鐵企業行列。(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就在濟鋼要甩開膀子大幹一場的時候,經濟形勢急轉直下,這一年,政府對過熱的房地產投資“急剎車”,以生產建築用鋼為主業的濟鋼受到意想不到的打擊,第一次出現了月度虧損。

在困境中苦守,還是尋找新的出路?此時,不少企業向鋼板、鋼管方向轉型,利潤也很可觀。但已經在鋼鐵行業埋頭苦幹十年的李玉田敏銳地意識到,如果大家都向板管方向轉產,將會是一場災難。董事會上,他大膽決定了濟鋼轉型路線:“發展優特鋼棒線材,走工業用鋼的轉型之路!”

這條路也不好走——2006年,濟鋼產能達到200萬噸,躍進了全球鋼鐵企業百強榜。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自己陷入了另外一個“紅海”,那就是普通工業用鋼同質化嚴重,利潤微薄。2007年,濟鋼果斷再次轉型,由優鋼向中高端特鋼領域進發。

又撞到牆上了——這場看似成功的轉型也僅僅只享受了三年好時光。行業慘烈的競爭和技術升級的倒逼將濟鋼又一次推向了牆角。

“向高端特鋼進軍,搶佔行業制高點。”濟鋼人破釜沉舟,打響了向中高端優特鋼轉型升級的大會戰,為此實施了總投資40多億元的大修技改工程。2013年7月10日,以大方圓坯連鑄機和100萬噸特殊鋼大棒材工程為核心的“十二五”轉型升級項目全線竣工投產,一舉奠定了濟鋼的行業地位。

從普鋼、優鋼到特鋼,濟鋼的“轉型三部曲”堅韌不拔、百折不撓、蕩氣迴腸。

一次次轉型成功、勇立潮頭,濟鋼人可以緩口氣歇一歇了嗎?他們的回答是“還不能停下來”——

“創建生態型的鋼鐵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濟鋼人早就立下的企業價值觀。濟鋼的廠區內,新矗立起一座80米高的超淨排放煙塔,這是今年5月底剛竣工投產的80MW煤氣超高壓發電工程,“該工程投資近2億元,鍊鋼高爐產生的廢氣可全部回收利用,一年發電6.4億度,相當於我們用電量的1/3,每年節約電費超過1億元。”濟鋼副總經理王方軍說。

近年來,濟鋼共投資13億元,對餘熱、餘壓、餘氣、廢水、含鐵物質和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形成了高爐煤氣回收利用循環鏈、工業廢渣回收利用循環鏈、工業汙水回收利用循環鏈,每年實現循環經濟效益達5億元。

“濟鋼綜合利用做得好,鋼鐵資源‘吃光榨盡’,別人不掙錢的時候他們還能掙錢。”省發展改革委一位負責人這樣評價濟鋼。

“歷經十餘年不間斷的調整,濟源鋼鐵的優特鋼完美蝶變,研發能力、質量管理水平和檢測手段都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飛躍和深刻的革命性變化。”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鋼鐵研究總院副院長董瀚為濟鋼“點贊”。

追求無止境

實業報國,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百年鋼企

王屋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也是一座充滿豪氣的山,老愚公帶領子子孫孫挖山不止的聲響,今天還鳴響於歷史的迴音壁上。

濟鋼人,就如同老愚公,渾身充滿了幹事創業的能量。濟鋼的領導班子中,半數是已到退休年齡仍在堅守崗位的“老鋼鐵”。在濟鋼工作40年、今年已經68歲的高級會計師牛應芝說:“濟鋼的成功是幹出來的,我們這把老骨頭還要繼續刻苦幹、長期幹、拼了命地幹。”

改革開放以來,鋼鐵工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我國已由“缺鐵少鋼”躍升為鋼產量世界第一。今天,鋼鐵仍然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工業水平的重要指標。李玉田深有感觸地說,鋼鐵是現代工業的“糧食”,濟鋼的使命就是要做百年鋼企,為國家生產“好糧食”。

他的夢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2017年中國特鋼協會統計,在35家重點優特鋼企業中,濟鋼優特鋼總產量排名第5,已成為國內唯一可生產φ5.5~300mm規格全覆蓋的棒、線材特殊鋼企業,工業特鋼產品用到了三峽工程、西氣東輸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中。

在產品轉型的同時,國家認可實驗室、省級技術中心、河南省博士後研發基地先後落子濟鋼,與國內多家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合作,構建了完整的高端特殊鋼新材料研發平臺,近年來共開發優特鋼品種300多種。

如今站在400萬噸級的起點上,濟鋼人已經不再強調“個頭”,而轉向了“筋骨”的強壯,那就是把濟鋼建設成國內一流、全球有影響力的優特鋼精品基地。不久前,濟鋼主動與中國優特鋼生產領域的龍頭企業商談建立市場生態,避免惡性競爭。濟鋼還想構建世界級的優特鋼技術生態與文化生態,提升濟鋼品牌形象。

神舟上天、蛟龍入海、高鐵飛馳……崛起中的中國製造離不開鋼鐵,濟鋼人心中,始終懷有實業報國的情懷,他們說:我們將不斷創新,從鋼鐵製造商轉型為鋼鐵服務商,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踐行者與領跑者。

跌宕起伏一甲子,波瀾壯闊六十年。2017年,愚公故里濟源市評選“濟源十大當代愚公”,濟源鋼鐵董事長李玉田榮列其中。談及濟鋼的未來,李玉田的回答平靜中蘊含著執著的力量:“現在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工藝在中國,最好的鋼鐵生產裝備也在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最好的鋼鐵產品也一定會在中國。我們不僅要把中國變成鋼鐵大國,而且要把中國變成鋼鐵強國。今後,在世界優秀鋼鐵企業名單中,會有我們濟源鋼鐵!”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