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在城市待久了,難免會生出一種莫名的煩躁。我相信喧囂的都市生活使大多數人如我一樣,渴望迴歸自然,渴望一份鄉村的寧靜。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千多年前,詩人陶淵明尚能解甲歸田、幽居終南,更何況身陷鋼筋水泥叢林中的我輩?在伸手可及的都市繁華中,每每心生逃離的慾望。那種夢魘般的壓迫像一種都市疾病,更像是中了魔咒的蒿草,在心中瘋狂的滋長。

於是,無端地懷念起承載著美好生活情趣的庭院來。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不必說蘇州的私家園林、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山西的喬家大院,單單兒時的大雜院,就足以令人牽魂繞夢了。

遙想童年,聯排的瓦房圍成的大雜院裡,盛開著喇叭似的牽牛花,與兒時的夥伴追逐採花的蝴蝶,在透著泥土氣息的青草地上打滾,總是母親的開飯聲喚醒了貪玩的肚子,滿院的飯香成了庭院最誘惑的氣味;夏夜,坐在散發著淡淡清香的老槐樹下乘涼,聽爺爺奶奶講《孟姜女》、《白蛇傳》的故事,聽著聽著,常常在媽媽的懷裡進入夢鄉……這或許算不上真正有情趣的庭院,但是留在那裡的愜意與快樂,已經成為我記憶中的奢侈。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因為,我們正處在庭院消亡的年代——昔日那院落毗鄰、炊煙相生、雞犬相聞的景象已淹沒在現代都市匆忙的腳步中。

庭院,作為中國人居文化的樣式之一,它融會了中國古典文學、詩詞、繪畫乃至音樂的精華,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這一“天人合一”的永恆主題。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庭院,一種詩意的場所,一種優雅的空間,一種傳統文化的載體,一種蘊涵逸事、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滿架薔薇一院香”、“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吟詠庭院的詩詞,上演了一幕幕與庭院有關的或顯赫、或風雅、或悲情、或浪漫的故事。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庭院之顯赫者,莫過於張廷玉的“賜金園”。這個身歷大清最盛世、輔佐三朝的名臣,在雍正朝榮寵最盛,任職十多年間六次獲得皇帝賞賜,每次賞賜動輒以萬計。皇帝嘉賞,做臣下的自然要客氣推辭,沒想到上意甚堅,諭雲:“汝父清白傳家,汝遵守家訓,屏絕饋遺,朕不忍令汝以家事縈心也。”於是,張廷玉家裡的院子就命名為“賜金園”。遍查史籍,皇帝賞賜大臣的,從沒有張所得這般豐厚。其事見《大清見聞錄》。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賜金園

庭院之親切者,當數歸有光的“項脊軒”。那是一套亭閣複合建築,儘管“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但因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於是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班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每讀至“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其欲哭無淚之狀,令人倍加傷感。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項脊軒

庭院之傷情者,在紹興“沈氏園”。南宋詩人陸游與表妹唐琬,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詩書唱和,繡花撲蝶。陸游二十歲時,與表妹唐琬結為連理,夫妻意重,恩愛情深。誰知相愛會成一種罪過,陸母以“妨礙功名、荒廢學業”為由,棒打鴛鴦。在標榜“忠孝節義、三綱五常”的封建社會,陸游母命難違,一紙休書,休了心上人唐琬。從此,夫妻二人,勞燕分飛,天各一方。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南宋的一個春天,陸游與唐琬邂逅沈園,物是人非,唐琬已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唐琬給陸游送來酒餚,陸游“悵然已久”,感慨萬分,提筆揮毫,在沈園粉牆上寫下了那闋千古流傳的《釵頭鳳》,唐琬後來亦和詞一闋,情意悽絕,不久悒鬱而逝。詩人陸游和表妹唐琬在園壁上題寫的兩闕《釵頭鳳》,便成了千古遺恨的亮點,不知賺取了世間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淚。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沈氏園

庭院之玄異者,為淄川蒲家莊的“石隱園”。石隱園原系畢氏之花園,“柳泉居士”蒲松林設館畢府三十年,常在此園流連,他寫詩描寫該園“老藤繞屋龍蛇出,怪石當門虎豹眠。我以蛙鳴間魚躍,儼然鼓吹小山邊。”不知是不是在這樣詭異的氛圍下,才能寫出“躡足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然如鋸。鋪人皮於榻上,執彩筆而畫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於身,遂化為女子”的《畫皮》,還有“女屍已揭衾起;俄而下,漸入臥室。面淡金色,生絹抹額。俯近榻前,遍吹臥客者三”的《屍變》這樣的駭世奇文。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石隱園

一直以來,我總是感動於因那一牆之隔而生出的諸多趣聞逸事,然而,承載這種逸事的庭院的消亡始終令人難以釋懷。

文化是屬於地域與群落的,文化的個性特徵即是民族性。當庭院消亡,地域的特徵模糊,群落的生活形態趨同,同時失去的是我們的文化特徵和我們的民族性,同時斷裂的是我們的人文景觀和我們的文脈。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或許,短暫的消亡也是一種前進的方式吧。城市及居住環境的變遷中,我們不得不妥協庭院已不可能呈現當初的闊景宅院,但骨子裡的院落情結,難免心生非非之想——設想自己置身於一個四周爬滿藤蘿,有著鏤空雕花鐵門的院子。隨手推開廳堂的那扇雕花木門,拐彎的樓梯處走下一位身著旗袍的古典女子。梨花院落溶溶月,於是,上演一出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

梨花院落溶溶月,這是一種人文與感動的生活方式

作 者 簡 介

姚展雄

陝西省作協會員,陝西省散文學會理事,長安老子文化國學研究院副院長、唐音文化國學導師。著名禪意散文作家,美術評論家,佛教文化學者。皈依於臺灣大華嚴寺海雲繼夢法師座下,法名“能立”。出版有散文集《坐聽蟬聲》《秦川散文》(10人合集)禪意散文集《寬懷:不計較的人生智慧》《只向靈山塔下修》,美術評論集《畫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