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讀《月亮和六便士》,你讀到了什麼?

行止


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作為一名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態度審視人生,帶有諷刺和憐憫意味,但細細品讀之後又會發現隱匿於背後的溫情。

《月亮和六便士》便是這樣一部帶有濃濃毛姆風格的作品。整部小說情節出人意料,月亮代表著遙不可及、極有可能失敗的夢想,六便士意味著平庸但無慮的生活。在書中,毛姆探索了夢想與現實的矛盾,人性的本質,天才與藝術等令人深思的問題,讀完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已步入中年的證券交易所經紀人,收入穩定,家庭美滿,擁有著平庸但幸福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他毫無徵兆的迷戀上了繪畫,被內心強烈的無法抑制的“魔鬼”驅使著離家出走,踏上了前往巴黎追求繪畫夢想的路途。尋夢之旅困難重重,思特里克蘭德不但受到了家人朋友的質疑,在異國忍受貧窮和疾病,更經歷和目睹了巴黎藝術圈子裡的荒誕與浮躁。於是,對巴黎甚至對文明世界感到無望的他,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在這裡,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創作出一幅幅令後世震驚的傑作。

思特里克蘭德的“尋夢歷險記”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及身邊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在小學的課堂上,當老師問起夢想時,一張張稚嫩的臉龐用天真的聲音回答著“科學家”、“畫家”、“宇航員”、“大明星”等不切實際的夢想;在高中的課間閒談時,我們的夢想變成了要放手一搏的一所所985、211;在大學的畢業典禮前夕,我們的目標是找到高薪穩定的工作,遇見一起面對未來的伴侶;在30歲……;在40、50歲……

在現實面前,我們的夢想不斷的在改變,而年少時的夢像朵不凋零的花默默的開在心中的某個角落,在夜深人靜時依舊散發著令人嚮往的芳香。那麼,我們是否有勇氣、是否應該打破現有的生活去追尋呢?我想我們也許不需要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在滿地都是六便士時,抬頭望見月亮,但我們需要找到生活的意義,找到自己的價值。就像小說中所表達的: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蠟筆小杏杏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代表著作之一,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這是最得中國讀者喜歡的。這部作品深刻了人性的複雜與偉大,理想與現實社會的強烈衝突和矛盾。

《月亮和六便士》我讀了三遍,第一遍略讀,第二遍細讀,第三遍精讀。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在書中做了不同的標記。

人性的複雜主要通過男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來體現。思特里克蘭德是英國倫敦人,他是一名典型的證券經紀人,有一個溫柔賢惠善於打理家務的老婆,還有一對活潑可愛的兒女,這是溫馨和睦的一家人。

突然有一天,晴天霹靂一般,他給老婆寄來一封信,此時他已隻身一人前往巴黎,他說他不再管他們了。沒錯,他拋妻棄子,去了異國他鄉。

所有人都以為他出軌了,一定和某個女人在巴黎逍遙快活著。而實際上,他在法國過的窮困潦倒,常常食不果腹忍飢挨餓,有一次甚至幾乎被活活餓死。

他來巴黎絕不是為了搞女人,而是為了畫畫。

五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畫出滿意的作品,而且他不關注別人對他的任何看法和評價,他畫畫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謀利,只是內心對美的一種不懈的嚮往和追求。

他冷漠自私殘酷無情,但對理想對美的追求從不止步從不放棄。

他從巴黎輾轉馬賽,又被迫從馬賽前往塔希提島,而意外地找到了他的心靈家園。

這裡風景優美,無人打擾,他和一個土著女人同居了,他們有兩個孩子,他們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

幾年後,思特里克蘭德得了麻風病,不久身亡。幸運的是,在他死前,他終於完成了畢生的理想和追求,他終於能夠把內心的景象用畫筆描繪出來了。

他吩咐他的愛人,在他死後,將房屋和他的所有畫作燒燬,不留痕跡。

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人,他不善言辭,粗俗,冷漠,無情,自私,真不是一個討喜的主人公。可另一方面,他又全然不外乎世人對他的看法,不畏懼貧窮苦難,始終堅定信念前行。

最複雜的不過人心,小說或許誇張了些,但現實裡的每個人都是多面派。





書影生香


女人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一旦這種恐懼莫名其妙地被自己毫無遺漏感知的時候,可能就比較嚴重了,你的身體才是你最真實的朋友,恐懼到渾身發抖便預示著什麼不正常的事情。你不好說這源自於什麼?勃朗什對於思特里克蘭德的恐慌無助遠遠超過了她所能承受的本身,她恐懼並毫不猶豫地堅硬拒絕,但最後依然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魁梧的男子。然而對於一個有夫之婦到底是源於道德滑坡?還是我們草率地賦予她敢愛敢恨的模糊定義。(讀《月亮和六便士》小感之片段三)

有些人追求的聖事,我們至死也不能夠理解,是虛弱的醜陋還是無與倫比的魅力,就像思特里克蘭德生命的最後日子,瞎著眼完成了鉅作壁畫,但卻命令小妻子在他死後必須把房子燒點一點灰都不剩一樣。他自己已經看到了自己的高峰,滿足即是滿足。但是得到了便銷燬,而且片甲不留,多麼光怪陸離的境界。(讀《月亮和六便士》小感想之片段二)

你永遠洞察不了情感中的所有,弄不清情感問題中的標準答案。你不清楚男人,女人,在什麼時間有什麼特殊的需要,就像你不曾清曉思特里克蘭德當年為什麼棄下安穩的令人慕羨的生活和溫柔的髮妻和自己可愛的親生孩子孑然一身跑去巴黎,去追逐尋覓被他擦拭乾淨了的早已蒙塵的畫家夢;你也不會理解勃朗什出於什麼痴心追隨她夢中的英雄,撇下對她忠實如狗的施特略夫,自願獻身並願意用冰冷的方式自果自己的人生;更不能懂特里克蘭德怎麼會,放下他堅硬的石頭心與愛塔結合在塔希提原生態地平靜生活了那麼久,並允許有了生命的傳承~(原諒我一個小女生突兀的小想法,也即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之片段一)


土土方元


《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小說。說起毛姆他和我國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魯迅的經歷有些相似,兩人都是棄醫從文,都參與過革命事業。不過和魯迅相比。毛姆的經歷更具傳奇色彩,毛姆在不滿10歲時,父母先後去世,只能去英國和叔父一起生活。在英國上學時,由於長得又矮又小,還有嚴重口吃,經常受到高年級孩子的霸凌,也讓他養成了敏感的性格。而五年的學醫生涯,讓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們的生活現狀,並且醫生的職業特性,也讓他能更冷靜、理智的看待人生和社會問題。

20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讓歐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不僅帶來了物質上的富裕,同時也促進了霸權意識的增長,瘋狂的殖民擴張,引發了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這個時期。而毛姆參加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讓他真切的感受到歐洲文明社會對人性的壓迫和摧殘,金錢至上的社會,讓他更加認識到人性的複雜與矛盾,也讓他更加嚮往單純、自然的土著文化。這些豐富的個人經歷和感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其實毛姆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並不成功,差點連自己都養不起,就在他準備放棄想重新回醫學院進修,重操舊業時,他之前不被人重視的劇本《弗裡德里剋夫人》奇蹟般的大賣並且好評如潮,並且第二年上演的四部劇作,同樣火爆,就這樣毛姆從一個無人問津的小人物,搖身一變成為大牌編劇,也為文學史挽留了一個耀眼的明珠。

這部《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去南太平洋旅行結束後的作品。毛姆在旅居巴黎時,對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非常痴迷,在去南太平洋旅行時到過,對高更的藝術創作產生深遠影響的塔希提島,在旅行結束後,毛姆就以保羅·高更的經歷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

雖然小說斯特里克蘭和高更的經歷有很多的相似點,像兩人都是從股票經紀人到中年立志學畫,都曾捨棄家庭,在窮困潦倒時接受朋友的幫助,之後卻和對方的妻子暗通款曲,最後都曾在塔希提島創作並了此殘生。但是如果你把這部小說看成是高更的自傳體,那就有點言過其實了。毛姆只是以高更的經歷為靈感,創作了自己的“德育故事”,用斯特里克蘭的經歷向讀者傳達自己對當時那個時代的所思所想。

只看小說框架的話,斯特里克蘭就是一個十足的渣男,人到中年,突然拋妻棄子去追尋看不見的藝術夢想,這還不算,更讓人深惡痛絕的是,他還給救命恩人戴綠帽子。但是隻要你深入閱讀這本書,你就會發現,發生在斯特里克蘭身上種種離經叛道的故事,在小說中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不受控制的藝術衝動和無趣乏味的現實生活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是小說的主線。

毛姆在敘事風格上別具一格,小說是以和主角有過接觸的敘述者“我”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就如同一臺晚會一樣,敘述者擔任著主持人的工作,在整場晚會上起到一個串場的作用,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裡的敘述者是局外人、旁觀者,他的聲音是整個小說的基調,或者說他代表了作者的態度,是謹慎而包容的。每當敘述者對小說裡面的人物和事件做出判斷的時候,緊接著就是自我反省。

小說中多次提到類似“我所做的猜測都是毫無根據的”話。小說中反覆證明了這種謹慎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說,在敘述者沒有見過斯特里克蘭之前,把他想象成一個弱不禁風、其貌不揚的人,但實際上他魁梧雄壯,很像我們現在認為的山東大漢的形象;而斯特里克蘭太太早前敘述者認為她是一個溫柔可人、心地善良的女子,但斯特里克蘭為夢想離家出走後,敘述者卻發現她陰險狠毒。

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增加閱讀的快感,還為毛姆在小說最後所要講述的人生哲理做了鋪墊。在小說中這種反差其實很多,可以說《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就是在不斷夾雜的矛盾中進行的。

為了方便理解,我先用故事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地點,來給大家講述一下這本書的主要故事情節。

第一站:倫敦(對一眼望到頭的說明書似的人生感到厭煩)






在倫敦這個城市,主要描寫了斯特里克蘭和家人的決裂,在這裡毛姆用了多次有關人物性格的翻轉,乃至最後一章毛姆也用了斯特里克蘭家人的狠毒無情作為結尾,有用時你就是小心肝、小棉襖,沒用時你就是狼心狗肺。從善到惡,小說詳細的描述了人性的複雜以及當時中產階級的自私自利、虛榮無情。


第二站:巴黎(理想的代價)






小說中斯特里克蘭在巴黎的日子,主要是以他貧困的生活和一段風流韻事展開的。這時候的斯特里克蘭過得非常不好,離家出走後,他好像解放了天性,說話粗俗、喜歡譏諷人,這種性格讓他沒有幾個朋友。平時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畫畫了,只有在沒錢的時候才去打零工,往往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曾經有六個月,每天就只靠著一片面包和一瓶牛奶度日。

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打磨繪畫的技術,這種惡劣的生活環境,讓他在生病後沒錢看病。在快要病死的時候,被老好人斯特羅夫收留,並精心照顧了一個月才康復。只是令斯特羅夫沒想到的是,他的妻子布蘭琪卻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從恨斯特里克蘭到愛上了斯特里克蘭,並且堅持要和他一起離開。

在敘述者看來,斯特里克蘭找上布蘭琪,純粹是受到了這個敢愛敢恨的女性,展示出來的不同於人的勇氣。斯特里克蘭從錦衣玉食到食不果腹,一心追尋自己的藝術世界,但是自己的畫技依然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備受挫折,他急需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他需要的力量。


第三站:塔希提島(理想的創作樂園)


斯特里克蘭在塔希提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溪地,找到了理想的創作樂園。在這裡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妻子,支持他畫畫,在他生病時不離不棄,打理好所有的一切,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說中除了妻子愛塔外,塔希提島上的土著人都更包容、善良,在他們眼裡只畫畫並不是什麼過錯。他們願意接納一個不一樣靈魂的人。

如果整部小說從反差的角度考慮,小說裡面對人物描寫的小反差,其實是為了突出整本書的大反差。現實社會的倫敦和巴黎,這種大都會代表了兩種階級力量,倫敦富裕的上流社會,整日的聚會、玩樂;巴黎的下層社會,人們為了謀生無所不用其極;塔希提島代表理想樂土,這裡的人們更自由、更包容,可以接納不同的事物,這裡不僅是斯特里克蘭的創作樂園,他的藝術人生在這裡大放光彩,同時也代表了作者毛姆自己的嚮往,作為一個同性戀,在那個時代這可是不可饒恕的大罪,終日小心謹慎,還要忍受別人的威脅。

這就是毛姆眼中的現實和理想,那麼聰明的讀者,看了斯特里克蘭為了理想做出的犧牲,你對理想和現實有什麼想法?在自己人到中年的時候,你會不會拋開一切,去創業或者是進入另一個全新的領域重新開始?或者在另一半創業的時候,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態度?在或者對於創業者,陌生的有能力的你,願不願意提供一些幫助?

或許這就是《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深受幾個世紀的讀者喜愛的理由,它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困惑,也是每個時代的困惑,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現實和理想何去何從 ?


解書品人


《月亮與六便士》—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難以知曉

\n


\n



\n

一口氣讀完一本小說,總給人一種暢快感。每房感到茫然若失或對讀書有極大的渴望時,我就會窩在書房、臥室或跑去書店,選一本小說,捧五到八個鐘頭不挪地地一口氣讀完,若身邊沒有水,也無暇去買來喝。

\n


\n

《月亮與六便士》就是我在床頭半倚,用一天的時間讀完的,作者毛姆詼諧的語言以及洞悉人性般地對書中人物言語行為的剖析,越來越引人入勝的情節,到最後讓人不禁汗涔涔充滿唏噓感嘆的悲慘結局,都像一股神秘的黑洞力量攫著你一直讀下去。

\n


\n

一個朋友說,他看一本小說是否好的標準,就是當你讀完後有沒有意猶未盡不想讓他結局的感受,要是有就是一本好小說。若這般來看,《月亮與六便士》就是他所說的好小說。我一直不希望故事結局,我想知道那個怪異但對美的追求深入靈魂的繪畫天才斯特里克蘭後來又遇到哪些驚人聽聞的事,又畫出怎樣渾然天成的驚人之作。

\n


\n

乍看《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原以為它與《小王子》一樣,通過童話故事傳達出一些人生哲理。而書中月亮和六便士兩個詞從未出現過,因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的書評稱毛姆另一篇小說的主人公菲利普.海里“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毛姆喜歡這個說法,就有了《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但書中又處處可見這兩個詞的剪影。

\n


\n

這部小說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寫作手法。書中一直以“我”(一個作家)做引線,講述“我”與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親身接觸以及參與他生活的相關人士的講述,把斯特里克蘭奇異的後半生以及“我”對人性的看法娓娓道來。

\n


\n

貫穿書中有三個主線故事讓人張口結舌:

\n


\n
  • 第一,斯特里克蘭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文明人一貫安逸舒適的生活,去過著衣衫襤褸,居無定所的流浪漢生活呢?

\n


\n
  • 第二,布蘭奇為什麼背叛對自己忠貞不渝的丈夫,而與不愛自己的斯特里克蘭在一起,最後還因其自殺了呢?
\n


\n
  • 第三,斯特里克蘭為什麼把在患麻風病之後,傾其畢生精力創作的驚世之作,在自己死後讓他後來的妻子將之付諸一炬了呢?
\n


\n

是理想與現實的搏鬥,是藝術與生活的搏鬥,是感情與理智的搏鬥,是人類追求美的原始力量的召喚,讓人們身不由己,亦步亦趨的尋找超然世外的美。

\n


\n

左手月亮,右手六便士,整個小說從題目到書中每個故事都是一個矛盾體,一邊批判人性違反道德真理,一邊歌頌這些人為追求超然的美不顧一切,他們像被靈魂攫住肉體,又像被宿命安排著無法阻擋,無法改變。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既帶有現實生活的粗鄙與肉慾,也有著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精神追求。

\n


\n

正因此,斯塔裡克蘭一路吸引著女人們前仆後繼為他獻身,追隨他,供養他。他一直在探尋“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個精神問題的答案,最終他在封筆之作中找到。這種探尋真理追求美的力量吸引著其他人性中的原始美向其靠攏,而這些天性往往與現實社會的秩序背道而馳。

\n


\n


\n


\n


\n

我們從那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n

書中最讓我費解的是斯特里克蘭與斯特洛夫夫婦那一段友情、愛情與性慾的糾纏,作者對人天性的剖析不考慮世人為它所帶的枷鎖,而赤裸裸揭露其內在本質。

\n


\n

故事中斯特洛夫因為看重斯特里克蘭的繪畫才華,把他當作比自己還重要的朋友,因為他比自己更有天賦。在斯特里克蘭生病奄奄一息時,他不顧妻子的憂心,求著妻子同意把他帶回家照顧。待斯特里克蘭大病初癒後,不僅霸佔了他的畫室,還讓他的妻子也愛上了自己。

\n


\n

當斯特洛夫的妻子布蘭奇毅然決然地要離開他,她寧願和斯特里克蘭一起受凍捱餓,自己掙錢養活他時,斯特洛夫開始心疼她了,他一直把她當世界最好的女人來愛,來膜拜,他不捨得她受苦。於是,他選擇自己離開,把房子畫室都留給妻子和斯特里克蘭。

\n


\n

一個男人最大的愚蠢,是把另一個比他優秀,尤其是連他自己都這麼認為的男人帶回家,這無疑是給自己徒增了一個強勁的敵人,更不應該讓他與自己的女人有獨處的機會,讓她愛上他。

\n


\n

因為無論是怎樣的荒唐不經的愛,當他發生時,心中再疑惑不解或嫉妒或憤怒,你都無法阻擋與譴責,畢竟,愛是混沌未開,善惡未分時便存在的原始力量。

\n


\n

布蘭奇對斯特里克蘭的愛身不由己,是一種來自性慾的誘惑,因為他有著男人的狂野和肉慾縱橫的臉,這一切激起了她的原始本能的激情,而那正是她需要的那種力量。

\n


\n

正如書中說的那樣:

\n


\n當一個女人隨便選擇一個男人愛了的時候,本以為會日久生情,但卻抵擋不了這種天性的激情。布蘭奇被強烈的性慾緊緊攫住,雖然依舊討厭斯特里克蘭,但卻渴望得到他,在此之前的一切,都變得一文不值。


\n

到頭來卻發現,她陷入了自己織就的羅網,她得不到斯特里克蘭的靈魂,最終選擇服毒自盡。

\n


\n

下面附書中摘錄的星星點點。

\n


\n關於命運: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磨得很細。\n


\n一個人往往不是他想成為的那種人,而是他不得不成為的那種人。\n


\n關於愛情:一個人要是為情所困,就會對世界上的一切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就像被囚禁在小船上搖槳的奴隸,身不由己。\n


\n關於女人看待男人:每當一艘輪船靠岸,我都會和船上的官員談情說愛,可喬治視而不見。最後我厭倦了他,跟他離婚了。要這麼個男人有什麼用?有些男人對待女人的方式真是可怕。\n


\n關於生活: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取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你對自己有什麼要求。\n


\n

書中關於人性的弱點,愛情,慾望的深刻理解不勝枚舉,也許只有親自去讀一遍,去聆聽一遍這個奇異故事的來龍去脈,才能明白其中讓人醍醐灌頂的道理吧!


\n


博美的後花園兒


抬頭是月亮,低頭是六便士,有人追求月亮,有人選擇六便士。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一發行便受到熱烈歡迎,不同一般的反響。其本人也被譽為英國最會講故事的人。

讀他的書,第一遍沒有讀懂。主題並不鮮明,如果說它的書名是畫家斯特里克蘭的一生,我想自己就不會帶著那麼多的猜測和疑問去讀整本書,這也是毛姆的高明之處。

毛姆的書中,表面上是記述畫家高更的生平。但字裡行間體現的,是他自己對這個社會的看法,對人性的認知。有的人寫文章喜歡舉例子,毛姆的高明之處在於用別人的一生,展示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與認知,如果你單單認為這是一本傳記,那實在是太可惜。

摘抄幾句話來看看其思想,我與毛姆有深深的共鳴,卻決不能用如此平淡沁人的語言將它傳遞給每個人。

1、我所謂的偉大,與鴻運當頭的政客或者功績卓偉的軍人所成就的偉大並不一樣。他們的地位沒準是沾了職位的光,跟本人並沒有多大關係。/2、傑伊太太很清楚,說些不著調的話才能將人最機智的一面抖摟出來,因此,她老是用近乎耳語的聲音說著一些足以令雪白的檯布泛起紅暈的話。

3、“俗人一個”。她說這話並沒有貶低他的意思,語氣很親切,像是由她親口說出丈夫的最大缺點正是想保護他,不希望朋友說出有損他的話來。

一本書最重要的是其思想,如果你讀道德經,會發現老子講“道”。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人性規律。老子推崇自然與人性,而反對那些違背自然人性的社會規律。

道德經立足點較高,講的是宇宙的生生不息,生長收藏等自然規律的應用。

而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毛姆對人性的把握極其深刻,你看看我上面摘抄過的幾個句子。人性的把握,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回龍觀武當道家功夫館


有書君真正喜歡的作家不多,毛姆算是一個。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書君自然是讀過的。那個時候,這本書在國內還沒有這麼多人看。也不知什麼原因,這兩年看《月亮和六便士》的人突然增多,彷彿一夜之間就火遍了整個大江南北,也因此掀起了“毛姆熱”。有很多人私下問有書君關於這本書的看法,今天正好又討論到這個話題,索性就一起談談。

《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查爾斯—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實現自己的畫畫理想,放棄了自己在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從英國跑到巴黎去學畫畫,幾經波折和努力,查爾斯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有書君看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之後有書君就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首先是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

在別人看來,查爾斯的一家是美滿幸福的。查爾斯在證券交易所上班,工作穩定,前途無限,回到家裡有妻子做好的晚飯,沏好的熱茶;查爾斯的妻子是專職的家庭主婦,教育孩子,收拾家務,外面有丈夫負責打理,不用外出工作,不用掙錢養家;查爾斯還有一雙兒女,孩子漸漸長大,不需要自己過分操心。男主外,女主內;分工合理,和諧一致。這樣的生活貌似是很多人的追求,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

可查爾斯,放棄了這樣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對妻子兒女沒有特殊的感情,他們只會耽誤自己畫畫;他認為自己已經養活他們很多年了,他們可以自食其力了。於是,他留了一張紙條之後,就離家出走去了巴黎。

隨之而來的是譴責,無盡的譴責,在英國是如此,如果查爾斯生活在當今的中國,我估計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很簡單,查爾斯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個男人的責任。對父母而言,查爾斯是個不孝子,沒有侍奉雙親,照顧他們終老;對孩子而言,查爾斯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沒有履行教育、養育他們的義務,在妻子看來,查爾斯是個渣男,辜負了自己對他的信任。如果換做我,我絕不會這麼做。

其次是,對夢想的追求。

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這句話貌似是在告訴我們,是個人都應該有夢想,沒有夢想的人簡直不能稱作“人”。可諷刺的是,現實生活能堅持自己夢想的人少的可憐。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我們一點點地妥協,最終服從現實和命運的安排,放棄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都是失敗者,而查爾斯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人士”。查爾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實在是揹負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

為了畫畫,他人至中年離家出走,背上了不務正業,拋家棄子的罵名;為了畫畫,他緊衣縮食,把所有的一切都投入到了畫畫上。查爾斯的一生什麼都沒有,沒有穩定的住所,跟別說是別墅豪宅;他也沒有鉅額存款,甚至可以說是一貧如洗。查爾斯臨死的時候什麼也沒有留下,除了自己的畫,自己的夢想。

我們都信誓旦旦地說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說自己就是為了夢想活著,如果實現夢想所需要的代價像查爾斯一樣大,那麼還有多少人會選擇堅持。現實就是最好的回答,我們都做不到,所以我們才喜歡查爾斯,崇拜查爾斯。

最後,是價值取向。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有書君摘錄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蹋自己嗎?

難道成為年入百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

我相信很多人都同意第一種看法,我也知道絕大多數人在最後都選擇了第二種生活方式。我們的價值取向究竟是怎樣的呢?就目前的環境來看,好像所有的“事實”都在告訴我們,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沒錢寸步難行啊,如果這種務實唯利的人生觀是正確的,那麼身邊收入無憂的人都表示過得不幸福,又該怎麼解釋呢。

我們究竟看重什麼,又看輕什麼呢,換句話說我們的價值取向到底是偏向哪一方,是金錢物質,還是夢想精神?人有所重,縱使別人視之如鴻毛,我亦不改初心;人有所輕,哪怕他人嗜之如命,我亦云淡風輕。


有書快看


在沒有讀《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有的人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本指導人們選擇遠方的夢想還是眼前的金錢的故事。

當你讀完,你會發現,這本書沒有講述選擇夢想與金錢的糾結,沒有講述追逐夢想的艱難困苦或心路歷程,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如何看待在金錢世界蟄伏半生後猛然醒悟自己的熱愛與天賦所在,並且這熱愛這麼強烈,、灼燒著自己去燃燒一生,甚至妻子的一生、孩子的一生、成為畫家後身邊對他愛慕的人的一生。

本文以男主妻子的朋友——作家為第一視角,描述了證件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突然放棄了結婚十幾年的妻子與家庭、放棄了中產階級的地位、放棄了無憂無慮的優渥的生活,隻身赴異國學畫併成為一位有魅力的畫家的故事。

一開始,也許你會跟從作家的觀點,對斯特里克蘭德人到中年突然學習畫畫試圖更改自己的人生表示懷疑、對他拋家棄子追逐“夢想”而施以道德制高點的嘲諷與批評、也對他能夠鼓起勇氣直面自己的熱愛並緊緊抓住而羨慕與欽佩。

但很快,你就會被畫家原始、狂野、自在的個人魅力而吸引,你發現道德上的批判逐漸褪去,畢竟人人都有道德上的瑕疵,最終留下無窮盡的驚歎。

畢竟,每個人都渴望能夠找到一生所愛,做喜歡的事,為熱愛的生活燃燒自己。

而每個人也都無時無刻不希望掙脫現實的枷鎖,困住自由的房租、工資、績效、家人的期望與社會的輿論。

願每個人都能堅持自己的熱愛,保有純粹的自己,無論你是落入穩定體制內,還是被優渥的生活圍繞。 願你有機會,如畫家(原人物為高更)絢爛自己存在世上幾十年的靈魂。


彈球小姐Lydia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讓我很震撼的長篇小說!

英國小說家毛姆於1919年創作了《月亮和六便士》,創作靈感來自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毛姆以他大概的生活歷程去塑造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小說人物→_→斯特里克蘭德。

斯特里克蘭德以前也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過著循規蹈矩的平凡生活,甚至可以說是過著我們大多數人所向往的安穩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做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並迅速加以行動——拋妻棄子,放棄一切流浪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餘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繪畫。他像是突然著了藝術的魔。述寫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解剖了人性的弱點與生命的意義。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


而小說中的很多句子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反思——它們是人生、藝術、信仰的解剖物: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有時候,人們把面具佩戴得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在佩戴面具的過程中的自己實際上就成了和麵具一樣的人了。】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光。】【以適應的緘默遮掩自己的怪異行為,我們並不覺得這是虛偽。並非任何事情都一概需要直言不諱。】【作為一個墜入情網的人來說,男人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兒地幹這種事。】



【我那時還不瞭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所以的人都討厭你、鄙視你,這對你一點兒都無所謂嗎?】



故事的結尾,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我們在理想面前是那樣的軟弱,那樣的不堪一擊,在“月亮”和“六便士”面前該怎麼選擇?我們常常叨著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出發前可曾想過自己是否能承受這可能帶來的後果?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現在就出發→_→吧!


覃慬_


毛姆的小說大多是給平庸的人閱讀的,他要告訴這個世界,那些真正偉大的人是怎麼玩弄生活的,用句俗語就是,zuo的第一聲,也就是那句經典的chinglish,no zuo no die。



我很快就要去大洋洲的一個小島塔希提。在那裡,生活的必需品不用金錢即可得到。一旦我的物質生活安排妥當,我就在那裡獻身於偉大的藝術。我將排除一切藝術嫉妒,也不需要任何卑鄙的交易。在藝術中,一個人與精神狀態發生聯繫有四分之三時間;因而如果他想搞點偉大而又持久的作品的話,就必須珍惜這段時間。

高更在塔西提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實現眾多凡夫俗子的內心真正的渴望,痴迷藝術,拋妻棄子,向優裕生活說拜拜之後,奔赴南太平洋,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顏料全部攤鋪在炫彩的畫布之上。即使是疾病和死亡也沒能阻擋前行,就是這樣義無反顧,就是這樣zuo,就是這樣die。結束生命之時,也是他成就偉大之刻。



自由自在而又熱情地去畫畫,你就會取得進步,而且你遲早會發現它們將被賞識的價值。重要的是隻要不在畫幅前焦躁不安,一股強烈的感情就能很快傳達出來,要善於幻想,併為這種感情尋求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人跟毛姆開玩笑,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

所以我們在仰望星空,瞻仰著別人或者自己的理想的同時,別忘了腳下還有一枚個閃閃發光的大剛蹦。


撿起來吧。高更和毛姆都不會笑話我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