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中國五大實戰拳種,形意拳第二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在各類古裝武俠小說裡也經常出現,拳種流派眾多,各有千秋。實戰不同於體育競技,講究快、準、狠地擊倒對手,就實戰能力而言,中國有五大拳種實戰能力居前,我們一起來看看分別有哪些。


螳螂拳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

其手法主要是:勾、樓、採、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要求 “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連環進攻。

螳螂拳風格總體而言,具有快速勇猛、斬釘截鐵、勇往直前的氣勢。其特點是:正迎側擊、虛實相互、長短兼備、剛柔相濟、手腳並用,使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用連環緊扣的手法直逼對方,使敵無喘息機會。手法很豐富,既有大開大合的長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

中國五大實戰拳種,形意拳第二

通背拳

通背拳相傳為清末時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創。祁家本以杆法見長,遇河南人馬先生精於拳技,便以杆法換學拳技,後又遇趙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換,形成了祁門特有的“十二連桿”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單操手”法。

以“兩臂相通,冷彈脆快”的通臂勁而著稱。 要求臂由松肩發出,通過裹肘,以成通臂之勢。另外,前手尖、前腳尖、鼻子尖,必須對正在一條豎直線上,即所謂的“三尖正”

在技擊中講究沾衣發勁,不提倡使用本力、拙力,而且勁法集中,招法冷脆,應者立撲。

中國五大實戰拳種,形意拳第二

六合拳

六合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之一,源於元末明初的少林寺。六合指東南西北四方與上下,以喻練拳時前後、左右、上下都需照顧,做到手與眼合,步與身合,智與力合。練拳要按龍、虎、鶴、兔、猴五形和八卦方位習練,要求動如行龍,定如臥虎,迅如狡兔,靈如猿猴,輕如雲鶴。拳法著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矯健敏捷,閃展騰挪,緩急輕重,機智靈活。

六合拳以圍、攔、截、卡對方外盤為進攻方式,招法以刁、捋、帶、挑、崩、架、靠、劈、砸、踢、蹬、摔、拿為主,技擊是以守為攻,以攻為守,前後左右攻守兼備,隨機應變,動作舒展大方,剛柔相濟,動靜分明,起伏升落,緊湊貫通,實戰性強。

中國五大實戰拳種,形意拳第二

形意拳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

形意拳強調敢打必勝、勇往直前的戰鬥意識,在攻防技術上,提倡近打快攻,搶佔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腳踏中門襠裡鑽”,“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形意拳主張頭、肩、肘、手、胯、膝、腳七法並用,處處可發,“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並且要求虛實結合,知己知人,相機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中國五大實戰拳種,形意拳第二

八極拳

八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的一種拳法。該拳法的“八級”一詞原為古地理概念,源於漢《淮河南子·墜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如今的“八級”一詞用於武術,取意為“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地”。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追求剛猛、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八極拳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

因此八極拳在中國傳統武術界素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中國五大實戰拳種,形意拳第二

大家覺得呢?歡迎點評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