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玉兒死後38年棺木不下葬,是因為下嫁了多爾袞無顏面對先帝嗎?

牧儒囧途


大玉兒是誰?她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文皇后,也是《康熙王朝》裡面斯琴高娃老師扮演的那個一口一個“我孝莊”的奇女子。


她死後棺木38年不下葬,不是因為她嫁給多爾滾而自覺無臉見皇太極,而是康熙對自己祖母情感的矛盾爆發點導致的。


一、康熙選擇以孝治天下,向世人樹立榜樣,以彰顯他的大清繼承的是中華文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公元1688年1月,孝莊逝去。她臨死前特別囑咐自己的孫子,要求葬在孝陵(順治陵墓)之旁。

大玉兒提出這樣的要求,不僅是因為清昭陵(皇太極陵墓)遠在瀋陽,靈柩不便運輸;同時她自覺自己的身份不適宜葬進昭陵,因為她的皇后身份不是皇太極所封,而且皇太極身邊已經躺著她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大玉兒的要求不過份,但從當時的社會倫理來看於禮不合,但康熙如果不聽就又是不孝,這對康熙來說是非常矛盾的。

所以他選擇先守孝三年,將大玉兒的靈柩先安置在“暫安奉殿”,以彰顯自己的孝道,向世人彰顯他的大清是以孝治天下,繼承的是中華文明。

二、康熙內心彷徨,祖孫深厚的情感使他潛意識裡不願讓自己的祖母躺在冰冷的地下。

順治對愛情的放飛自我導致了他和大玉兒之間的矛盾重重,影響了母子之間的感情。

但康熙不同,這位帝王八歲喪父,十歲喪母,由大玉兒親自撫養長大。

受大玉兒的影響,康熙也酷愛讀書。他“早夜誦讀,無間寒暑,至忘寢食”,這種視書如命的特性正是大玉兒對康熙的人格塑造。

康熙登基後的朝政穩固,以及後來的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等,祖孫倆一起共同渡過了清初波瀾詭異的政治局面。

正因為如此,面對大玉兒的撒手離去,身為帝王的康熙對陪伴自己前半生,攜手渡過難關的祖母那種依依不捨的情感就很好理解了。

所以我認為,大玉兒的靈柩38年不安葬,是康熙內心的孝道和對大玉兒情感依戀的矛盾爆發點。

而正是康熙的這種糾結,給民間帶來了無暇的想象,增添了人們茶前飯後的一項談資。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根據我閱讀歷史資料來看,絕對不是因為多爾袞的因素,歷代帝王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皇后”先死的,她可以享受與帝王合葬的待遇,如果皇后死在皇帝后面那她就沒有這個待遇了。

大玉就是所謂的孝莊文皇后,她是在十三歲的時候嫁過來給清太宗皇太極為側福晉的。

在孝莊文皇后三十二歲的時候,皇太極病死,她帶六歲的兒子福臨繼皇帝位置,改元順治朝,她也因為母以子貴晉封為皇太后。

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駕崩,孝莊文皇后又輔佐年僅八歲的孫子玄燁登基是為康熙王朝,康熙對這位祖母尊敬有加,上尊號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歲的孝莊文皇太皇太后死了,她為她的子孫、為大清朝的江山社稷走完了她的一生。

可為什麼她的靈柩沒有及時下葬?

一、大玉、既孝莊文皇后臨終前是這樣說的:自己死後,不要勞民傷財。

二、她要就近看著自己的孫子並且心中惦記著大清朝的子民和自己的子女。

三、不忍打擾死去的先帝皇太極,所以不能運往盛京(瀋陽)

四、民間的傳說,孝莊文皇后在活著的時候與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不清不楚,不好意思去見先帝。



這孝莊文皇后的靈柩一放就是三十八年,最後到了雍正三年,為了孝莊文皇后的地位高貴而建了昭西陵。

本人據史料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皇帝死後,如果他的后妃是後死的,一般是不破壞皇帝的陵寢,那樣會驚動先皇。

如果是皇后先死,可以先寄存寺院待皇帝死後一起下葬。

所以,孝莊文皇后的陵寢放了三十八年一定有其他的原因。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歡迎朋友們一起互動、交流、留言。


日堯居


孝莊到底有沒有下嫁給多爾袞

這一點在清朝的史料當中並沒有詳細的記載,所以我們很難確定說孝莊是嫁給了多爾袞的。但是在她十三歲的時候投靠了皇太極,那個時候多爾袞也就十四歲左右,兩個人朝夕相處、兩小無猜,產生了一定的情愫也不是不可能。後來孝莊嫁給了皇太極,多爾袞懷恨在心或者依靠權勢逼迫孝莊嫁給自己也是有可能的。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是,多爾袞實際上娶的是豪格的老婆,恰好她和孝莊都是蒙古的博爾濟吉特氏,因此人們以訛傳訛就說成了大玉兒下嫁給了多爾袞。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事實上是沒有歷史依據的,所以歷史上大玉兒到底有沒有加給多爾袞還是一個謎。

康熙為什麼沒有及時安葬大玉兒

坊間傳言,孝莊皇太后殯天的時候,康熙皇帝很傷心,準備為自己的皇祖母守孝三年,後來在朝中大臣們的極力勸說下才戴孝兩年,因為陵寢位置的選擇問題,孝莊皇太后的安葬問題一擱就擱到了雍正皇帝爺手上。

雍正皇帝對於自己的這位太祖母也是非常尊敬的,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安葬這個始終是不合理的,於是經常在朝中有意無意的透露出來這種意思。有大臣就非常能夠抓住領導的這種細微的心理變化,因此就主動上表請求雍正皇帝妥善安葬太祖母。

雍正3年,先是昭告天下關於孝莊文皇后的一番事蹟,對其歌功頌德打下一個理論上的基礎。之後又說暫安奉殿是個風水絕佳的位置,可以護佑大清的國運昌盛,於是就在這個位置修建陵寢,將孝莊文皇后入土為安,史稱為“昭西陵”。

孝莊文皇后為何沒有與皇太極合葬

這裡面有幾個說法,第一個是傳說孝莊去世後,康熙皇帝依照祖制安葬自己的祖母。安排了128個壯漢將靈柩抬往盛京,當行至孝陵大門的時候靈柩變的異常的沉重,誰都抬不動,於是就咩有繼續前進。夜裡孝莊文皇后託夢給康熙皇帝說自己還是想離兒孫近一點,於是就沒有和皇太極葬在一起。

第二種說法是,孝莊皇太后在彌留之際找康熙皇帝說:太宗皇太極和孝端皇后已經入土為安多年了,就不要在去打擾他們了,而且自己原本也不是皇太極親封的皇后,而是順治皇帝繼位之後追封的皇后,作為嬪妃是不能和皇帝合葬的,可以將自己安葬在其他地方。根據史料來看,這一種說法是比較靠譜的。

我是一個歷史的小學生,歡迎大家多多留言探討,謝謝~~


胡來說史


大玉兒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其人物原型是清初著名的賢后孝莊文皇后,也就是《康熙王朝》裡的孝莊太后。孝莊太后是蒙古科爾沁人,本名布木布泰,據說在未出嫁時的小名叫大玉兒,她還有一個妹妹叫小玉兒,嫁給了攝政王多爾袞。孝莊文皇后十三歲嫁給清太宗皇太極,一生輔佐三代帝王,於1687年病逝,臨死前給孫子康熙帝留下遺言:太宗山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亦不捨你們父子,就在孝陵附近為我擇地安葬。

康熙帝根據他的遺願,將靈柩暫安在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寶座之上,封閉宮門。直到1725年,雍正帝繼位後才在暫安奉殿原處,修築陵園,葬入地宮,期間間隔了38年之久。為此,民間一直流傳著康熙遲遲不肯將孝莊太后葬入地宮是由於太后曾經下嫁多爾袞的原因。那麼真實情況真是這樣的嗎?

據考證,太后下嫁多爾袞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清初的野史中就已經有了記載,據蔣良騏《東華錄》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的語句。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已考證此論非實,閻崇年也指出“太后下嫁”一說是子虛烏有之事。當前史學界普遍認為,康熙帝因生母早逝,由孝莊太后親手撫養長大,因而祖孫之間的感情極深。孝莊太后病危之時,康熙帝曾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還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禱告上蒼,寧願折損自己壽命,增延祖母壽數。康熙帝在給祖母祈福時曾說: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據統計,孝莊太后病逝後,康熙帝曾親往東陵祭拜孝陵和暫安奉殿前後共達26次之多,基本上每年必去,由於順治帝駕崩之時康熙只有八歲,因而推測康熙帝頻繁拜謁孝陵更主要的原因是出於對祖母孝莊太后的深厚感情。

由此推測,孝莊太后死後38年不下葬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康熙與祖母的感情深厚,不願早早將其下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孝莊的遺言有違祖制,使康熙帝不好處理,按清朝祖制,后妃應該與皇帝合葬,即使不合葬一處,也應在帝陵附近另建妃園寢,但孝莊太后遺言表示,既不想與丈夫合葬,也不願回盛京安葬,使康熙帝陷入兩難的選擇,只好將這個難題拋給後來的雍正皇帝解決,雍正即位以後,高度讚揚孝莊太高的功績,加封諡號,表示孝莊太后奉安之地風水奇佳,保佑大清國泰民安,子孫延綿,於是在原地修建陵園,將靈柩葬入地宮。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