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德國流行病學家:原以為中國的數字不可能是真的

隨著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多個國家的學者和政策制定者開始呼籲向中國“取經”。

  美國《紐約時報》當地時間4日刊發了該報記者對世衛組織訪華專家組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進行的訪談。後者介紹了自己2月中國行中瞭解的情況,高度肯定中方的抗疫舉措和成效。他表示,中國在應對疫情的準備方面是全國性的。從他走訪的各處都能看出,相比中國疫情峰值時,情況已經大不一樣了。此前每天都有約4.6萬人要求檢測,而在他離華時,這一數字下降為約每天1.3萬人。“疫情已經趨於穩定了,而且進度要快於預期。”

  艾爾沃德還在採訪中對比了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疫情檢測上的區別:在中國的醫院,每臺CT機一天大概做200次掃描,每次掃描大約需要5至10分鐘。而在西方國家,一家醫院每小時大約掃描1至2次。中國已將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的時間縮短至4小時,而不久前,美國仍需將所有樣本送去亞特蘭大的指定地點完成檢測。此外,艾爾沃德還就美國民眾普遍關心的治療費用問題表示,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宣佈,測試是免費的,確診患者的醫療保險滿額後,國家會承擔治療費用。

  艾爾沃德5日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認為,有中國的經驗,其他國家不必“從零開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對艾爾沃德“從科學、專業的角度對中方抗疫舉措和成效做出的積極評價”表示了感謝。

  在《紐約時報》刊發上述訪談後,紐約州州長科莫5日也在記者會上呼籲學習中國經驗。他在確認紐約州確診病例一夜之間翻倍(已有22例)後表示,隨著政府進行更多的檢測,確診病例肯定會增多。“從中國的經驗來看,所有專家都認為,在控制和抑制疫情擴散上做得越多,越有利。”

  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柳葉刀》6日在最新社論文章《其他國家已採取的 COVID-19應對措施太少、太晚嗎?》中也提及中國採取的強有力公共衛生措施,成功避免大量感染和死亡病例,認為各國政要可以從中國的經驗中學習。

  無獨有偶,新西蘭媒體“Stuff新聞網”也刊登該國奧塔哥大學流行病學家艾伊莎·韋若的署名文章,強調新西蘭需要了解中國如何實現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並將汲取的經驗教訓應用於該國的應對措施。韋若總結認為,(中國)成功的關鍵是迅速且大規模地進行公共衛生基礎管理,將有症狀的人集中到檢測中心,通過廣泛的檢測對病例進行快速診斷,並由公共衛生官員對他們的接觸史進行細緻跟蹤。

  馬來西亞《星報》3月6日發表名為《中國主動協助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文章稱,因致命新冠病毒暴發中國曾被一些國家排斥。如今,中國正謀求重塑自己,充當可幫助疫情嚴重地區抗擊疾病的全球專家。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專家索林格說,抗疫成果可能會令中國在當前的(全球)疫情方面成為權威,“當然,世界多數地區無法像中國那樣(有效)指揮全國民眾。”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江雲(音)說,北京利用此次疫情表明其治理體系要優於西方治理體系。

  美國《科學》雜誌3月5日也發表文章,題為《中國抗疫策略在其他地方可行嗎?》。文章稱,幾周前還人滿為患的一些中國醫院如今床位空著,每天報告的新增病例急劇下降。世衛組織專家到訪中國5個城市,研究疫情以及中國應對措施的有效性。他們表示,無論走到哪裡,無論與誰交談,都會感到責任感和集體行動。

  柏林的流行病學家蒂姆·埃克曼斯說:“原以為那些數字不可能是真的。”但報告結論十分明確。此次帶隊的加拿大流行病學家布魯斯·艾爾沃德認為,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取得巨大成功。專家組成員說其他國家應向中國學習。中國實現了許多公共衛生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全球發展中心高級政策研究員傑里米·科寧迪克說,中國具有快速落實大型項目的非凡能力,“沒有其他國家能真正做到中國所做到的”。艾爾沃德說:“(現在)每天我們都會收到各國的新報告,涉及新地區新疫情,人們對此有種感覺,哦,我們無能為力。但不是這樣的。大家能做一些實際事情來應對,這正是我們需重點關注的。”在中國時,他們與數百人交談,人人都同意(抗疫)做法。

  趙立堅6日表示,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但是仍然處於關鍵時期,防控工作依然絲毫不能放鬆。我們也看到,一些國家的疫情在加劇。中方與世界衛生組織、歐盟、非盟、加共體、東盟等組織和韓國、伊朗等疫情高發或衛生體系脆弱的國家已經建立起密切的技術層面溝通機制。下一步,中方將繼續同國際社會加大技術合作交流力度,及時提供中國疫情防控和診療技術指南更新版,通過視頻會、電話會等形式開展中外專家交流,支持中國紅十字會、中國疾控中心等派出專家組赴有關國家開展合作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