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淺談昔日學藝舊事,曾受偏見不被業內看好

隨著時代的變化, 京劇藝術的發展面臨著危機。男旦曾是舊時女子不能上臺唱戲所形成的時代產物,到如今是否還有傳承的必要性?本期《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的主理人張曉龍在拜訪第三代梅派男旦傳人胡文閣時,明顯是帶著諸多疑慮的。

浅谈昔日学艺旧事,曾受偏见不被业内看好

淺談昔日學藝舊事,曾受偏見不被業內看好

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旦逐漸登上舞臺,男旦是否還有傳承的必要性?而就在張曉龍隨胡文閣學習了幾個男旦動作後,心中逐漸有了答案。胡文閣在節目中談及了自己學藝時的舊事,他原本是唱秦腔出身,從秦腔轉到旦角是京劇旦角教育家李徳富的指引讓他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便想跟著老師“偷學”。

後續胡文閣又有幸成為梅葆玖的弟子,但他從秦腔演員到反串歌星,半路又轉回來成為京劇名家的經歷,讓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半路出家,無法心服口服。胡文閣卻憑藉著對京劇藝術的熱愛,打破偏見,一直站在京劇的舞臺上創造美。

半路出家聲名大噪,當家男旦竟說後繼無人?

胡文閣雖是半路出家,但他也足夠努力,能夠把握住機遇最終成為第三代梅派男旦傳人。這個身份看似風光,其實做起來很難很單薄,同樣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和無奈。

胡文閣在節目中向主理人張曉龍吐露,找到一位合適的繼承人並非易事。在節目中,張曉龍建議胡文閣培養一些特招生,但胡文閣直言基本功這件事情是需要專業的院校和機構去訓練,自己能做的是“說戲”。

胡文閣不忘使命,梅派藝術仍需薪火相傳

胡文閣在節目中表達:“讓梅派藝術薪火相傳是我該做的事情,也是我師父想做的事情。”他一路以來一直不忘師父的囑託並付諸實踐:在各大劇院演出,做梅派藝術研習班以及在節目中走進小學“說戲”,給孩子們送去親手寫下殷切期望的明信片等等,都是胡文閣為傳承梅派所作出“微薄之力”。

浅谈昔日学艺旧事,曾受偏见不被业内看好

正如節目的主理人張曉龍所說:“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於文化的多樣性。”男旦不能沒有,它是歷史傳承的一個根,而傳承的精髓是在於取其精華並不斷髮揚光大。在節目結束後有不少網友表示開始關注京劇藝術,並願意為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由此可見《時間告訴我·東方符號》節目傳遞出的正確價值觀以及社會影響力,1月15日讓我們期待另一位大師帶來更多關於時間沉澱的東方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