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白馬金剛:從佛教中的白馬文化,解讀明清小說中白馬的含意

唐、宋、元、明、清,其中在明朝小說這一文學體裁逐漸成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被世人所喜愛並且傳頌至今。神魔小說、歷史小說、趣聞雜談小說等等在那個時候的明朝不甚枚舉。而在眾多小說中唯獨對馬十分的偏袒,在許多小說中都有關於馬的描寫。

馬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十分稀奇的動物,但為什麼會導致小說中馬的身影十分頻繁呢。《七修類稿》中關於馬的描寫便多達數十種。

其實馬這個動物雖然在當時普通,但在眾多小說中處於必寫之外卻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佛教。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謂是方方面面,無處不在。在小說、戲曲、詩歌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多影響。而在小說中更是離不開佛教的影子。

在佛教未傳入中國時,馬與佛教便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於吸收中國的道家、儒家等思想,使馬在中國的文化中有了更為深遠的含義,而小說便不可不說到馬上了。明清的小說中馬形象鮮明地展示出了這種佛教意蘊。

白馬金剛:從佛教中的白馬文化,解讀明清小說中白馬的含意

一、佛教與馬

佛教與馬的緣份可謂說來話長。讓我們最為耳熟能詳的大唐高僧玄奘前往西天取經,所騎的馬是玄奘長達5萬公里旅途的唯一伴侶,正是有了馬玄奘才能穿越各國,橫跨兩大洲,將幾百部經書運會長安,使今後的中國佛教注入了新的血液。沒有馬,便沒有日後盛況非凡的佛教。

而在中國的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法相,一種馬頭金剛。它是觀世音眾多法相中的一個,能幫助人們降伏妖魔清除魔障的咆哮忿怒形相。對應六觀音之中的獅子無畏觀音,它以觀音為本身,將馬頭置於其上,所以叫做馬頭觀世音菩薩,是佛教所說六道輪迴中畜生道的護法明王。

它的造型多樣,一般為頸上掛著一串骷髏頭,右手拿著骷髏寶杖,在頭上的鬃毛裡有綠色小馬頭,一面、二臂、三眼的造型。而之所有會有這麼兇惡的相貌,令世人毛骨悚然是為了利益眾生,背後是對眾生的慈悲心。

在《吠陀》中有記載,此種法相是智慧、力量的源泉,使人心明眼亮,只要得到它便能獲得空前的力量,戰無不勝。但六道中畜生道的惡魔得知這件事情,便生出貪心放火焚燒神廟,藉此偷出《吠陀》。毗溼奴神感知此事,從肚臍中生出蓮花,幻化成馬頭金剛的形象,在神廟中與惡魔鬥法,將惡魔殺死,找回了被偷的聖典。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吸收和發展了一些印度教中的神祗並對他們進行改造,馬頭金剛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的《蓮花生大師本身傳》中有菇扎破壞佛教的傳播,觀世音菩薩幻化為馬頭金剛鑽進它的肚子內,將它降伏的故事,因此在中國佛教中就產生了馬頭觀音的形象。

由於馬在中國古代交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運輸的勞力,是人們長途跋涉的腳力,因此馬頭觀世音菩薩又被尊為古代驛站的本尊神。老百姓為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出入平安,紛紛崇信馬頭觀音並將其虔誠供奉。

還有一則典籍中記載著關於馬的故事。當時在印度,海上時常發生天災人禍,而觀世音慈悲為懷,常化身馬王,徘徊在海邊,一旦發現陷入困境中的百姓便會現身幫助大家。而海上有一女鬼,經常變成美人,勾搭海上來往的商人。而很多商人並沒有見過如此漂亮的美人,時常被女鬼騙到海上的一座島中,這時女鬼便將他們殺死,吃他們的肉,飲他們的血。觀世音化身的馬王看見了,飛上海中,讓商人騎著自己逃離苦海,回到平安的地帶。

這則故事中帶有很濃厚的印度色彩,

可見在佛教未傳入中國時,在未受中國文化影響時馬便已經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觀世音的化身。

在東漢末年還有一座以馬命名的寺廟,它就是著名的白馬寺。話說東漢末年,漢明帝在寢宮休息時,恍惚間見到一位金光閃閃的金人,緩緩從西邊朝自己走來。之後漢明帝便派遣官員到西域求經。在他們帶回了白馬馱著的佛經和佛像歸來後,漢明帝隆重地招待了他們。隨同他們而來的還有兩位高僧。

漢明帝還專門為兩位高僧建造了一座寺廟,這座寺廟便是白馬寺。白馬寺的由來一是因為紀念白馬馱著佛經歸來,二是因為白馬本身在佛教便有特殊意義。白馬在佛教中一直以來便有著各種傳說與含意。從此白馬寺就這麼逐漸發揚光大,受著世人的香火。

傳說當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家時,所乘座騎就是一匹白馬。洛陽白馬寺的建立預示著印度佛教在中國開始繁衍發展與不斷的影響著世人。

白馬金剛:從佛教中的白馬文化,解讀明清小說中白馬的含意

二、明清小說中馬在佛教中的含意

在明朝小說盛行的時候,塑造了很多馬的形象,有善良、有神聖、有高尚等等。但在不同的小說不同的環境中馬還體現著不同的含意,馬則更多地體現了佛教的文化。

1、意馬收韁

家喻戶曉的《西遊記》,大家都知道《西遊記》的原型便是來自與佛教中玄奘的故事。玄奘受著皇帝的期望,帶著國家對佛教的嚮往踏上西行,一路上收下了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白龍馬四位法術高強的弟子,陪著玄奘斬妖除魔,最終在西天求得真經的故事。

而玄奘和他的各位神通廣大的徒弟也得經歷各種磨難,修成正果。而其中就有白龍馬,雖然白龍馬在《西遊記》中的戲份不多,但卻是真真正正地佛教中的神靈。

他就是小白龍也就是唐僧胯下的白龍馬,他原本出身高貴是西海龍王敖閏的玉龍三太子敖烈,因為縱火燒燬殿上的明珠被告忤逆,判處斬刑,南海觀世音菩薩看其可憐出面求情,才免於死罪,被玉帝貶到蛇盤山鷹愁澗等候唐僧等人,因為誤食唐僧所騎的白馬,發生爭執,經菩薩調解誤會解除,變身為白龍馬,馱著唐僧上西天取經。

雖然《西遊記》中白龍馬的角色不是很出彩,卻是必不可少的一位,可以說沒有他唐僧是去不了西天的。觀音曾說過:“你想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得這萬水千山?怎到得那靈山佛地?須是得這個龍馬,方才去得”,孫悟空被封為齊天大聖,豬八戒原是天蓬元帥,他們法力高強但也背不動唐僧“師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 惟有白龍馬能馱得唐僧這凡胎肉身。

《西遊記》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佛教的宣傳冊,不管是主要人物還是妖精都深具佛緣。白龍馬的形象也是有深刻的佛教意蘊在裡面的。

馬在佛教中有著不凡的地位,它是觀音的顯像,並且白馬在中國佛教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佛教傳入中國時靠的是白馬馱佛經,玄奘西天取經回來也是用白馬馱著。白馬成為了中國佛教和印度佛教學術交流的紐帶,見證了兩地佛教文化交往的各個重要歷史瞬間。

因此《西遊記》在情節中專門構思出讓觀音點化小白龍,然後讓他由白龍幻化為馬的情節,為的就是突出觀音與馬的關係以及白馬在佛教中的意義,也為了符合當時真實的歷史。這也是為什麼最後一章,徑回東土五聖成真中,加封小白龍為八部天龍馬,而非八部天龍的原因。

這既是表彰小說中小白龍的功績,更是為了表彰歷史上為中印佛教交流做出貢獻的白馬。除此之外,小說中多次提到“心猿意馬”,從章回題目便可看出:心猿歸正六賊無蹤,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等等,整部《西遊記》的主題都是圍繞心猿意馬展開的,馬在這裡不僅是指現實的馬,也用來比喻人內心心思的散亂,西天取經也就是修行、修心的過程,最終要達到“心猿歸正,意馬收韁”。可謂含意深刻。

白馬金剛:從佛教中的白馬文化,解讀明清小說中白馬的含意

2、僧騎白馬

細心之人便已發現在眾多明清小說中,凡是有關僧侶、和尚、行者等,他們所騎的必定是白馬。為何一定得是白馬,而不是黃馬,黑馬呢?

其實這和佛教中馬的具體意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佛教中白馬意義中重大,無論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還是玄奘抑或是各位僧侶,他們騎的最多的便是白馬。漸漸地白馬在佛教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之後的白馬慢慢地成了渡時間苦難之人所比騎的坐騎。代表著經歷輪迴的苦難,走向未來、走向來生,這是由白馬在佛教中的特定文化現象所決定的。

白馬金剛:從佛教中的白馬文化,解讀明清小說中白馬的含意

3、眾生平等

“眾生平等”一直以來就是佛教的基本理論體系中的一種。這裡所說的平等涉及各方各面,不僅是身份、財富、物質上的平等,還是思想、態度、心性上的平等。佛教講因果輪迴,其實瞭解了這些再來說眾生平等,才算是真正瞭解了佛教的含義。佛教的因果輪迴說,將世間分為善惡兩業,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天、阿修羅、人、旁生、餓鬼、地獄六道以及十二緣起。

認為現世的果是由於前世的因,現世的因會帶來來世的果。現在你享受榮華富貴是由於前世你積攢德行所得到的,同樣現在你所受的各種苦楚也是由於你前世所犯的罪孽造成的,

由此為了讓來世能享受到幸福,現世就需積攢福報。眾生都處於輪迴因果之中,因此世間不存在眾生不平等的現象。所以要想真正瞭解“平等”必須先弄明白這些在佛教中的具體涵義。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原本是印度某個國家的王子,但天下萬物無奇不有,這位王子偏偏不願享受榮華富貴,偏偏不願深受臣民膜拜,一心想弄明白世間疾苦,弄明白為什麼這世間是如此的不平等,不和諧。釋迦摩尼便在一株菩提樹下靜靜感悟,從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靜坐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經下定決心,如不搞清楚這世間的苦難,如想不出辦法來拯救這世間的百姓,他便再也不起來。時間就這麼一天天流逝,一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幾年過去了。

釋迦摩尼突然睜開了眼睛,他在菩提樹下頓悟,並且創造出了佛教,令世間的無數處於磨難、困苦中的百姓有了生的希望,有了向上的理由。釋迦摩尼是偉大的。他明白眾生本不可能平等,要想平等就得坐下來,耐心研習佛教經典,一切的答案都在其中。

“眾生平等”,釋迦摩尼並沒有身先士卒去救助一位位百姓,而是創造了佛教使天下數以萬計的百姓能自己感受到答案,“眾生平等”的答案就在每個信仰佛教的百姓心中。而且百姓深知在這一世如行了惡,在下一世會得到報應,這些等等思想體制就是釋迦摩尼的答案,在菩提樹下的幾年不僅想明白了許多,而且聰慧的釋迦摩尼王子還想出了這樣的普渡眾生的辦法,可謂偉大至及。

白馬金剛:從佛教中的白馬文化,解讀明清小說中白馬的含意

總結:

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可謂非常重大,而馬作為佛教中獨特的佛教形象也在無形中影響著中國文化。無論是戲曲、小說還是詩歌各方各面馬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在明清小說中馬便已經被打上了佛教烙印。並且馬作為觀世音眾多法相中的一種,也代表著普渡眾生,拯救蒼生的含意。是佛教在世間的代言人,令無數百姓為之膜拜。它有著幫助世人脫離苦海、普渡天下的佛教理念。

白馬金剛:從佛教中的白馬文化,解讀明清小說中白馬的含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