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地震之後 房子也能“救人”

在地震之後,災難已經發生,最實際的只有想辦法進行營救,儘可能地減小受難。“臨時建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坂茂的“紙管建築”

很多人對2014年普利茲克獎印象深刻,獲得者是日本的建築師坂茂,表彰他“在救災工作中表現出對人道主義事業的執著”。坂茂的看家本領是“紙管建築”,相比起來便宜也單薄的帳篷、或搭建費時花費高的混凝土建築,十幾年來,

坂茂的紙管建築不斷地為各處災區帶去著一線生機。 坂茂的紙管建築最為人津津樂道是它的可循環特性。這種紙筒,原理是以一卷卷的再造紙,吸飽膠水,再以鐵管為軸心,卷出厚度可達29釐米的紙管,可按需要製作成不同直徑、厚度、長度的筒狀支柱,作為建築物的結構及屋頂。在坂茂多年的摸索之下,如今他的紙管建築被用於更廣泛的領域,包括紙展館、紙教堂、紙圖書館甚至紙橋樑,此外便是國際人道救援的救災應用,從1994年土耳其大地震、2001年印度大地震,到2008年四川大地震建造臨時小學,這些紙管建築,也成為災難之後“復活”生活的一種實現方式。

防彈防火的多用臨時屋

不費一釘一木,只需要空氣和水(甚至海水也行),即能興建一個防彈防火的建築物。最大型號為54平方米,可容20人居住,興建時間只需40分鐘。它的基本原理是一個現代版的帳篷,結合混凝土與帆布,灑水後顯得異常堅固,除了能抵住暴雨及極端日夜溫差,它還能防火防震,比帳篷更堅固,更能保護個人財物。CCS工程師表示,CCS最大優點是壽命長,即使災民搬離後,也可用作半永久的儲物庫,不致被丟棄。

可做永久居所的臨時圓頂住宅

用沙包築成的堡壘,早已獲聯合國認可,用於災難臨時建築。這一方式發明者是Nader Khalili,有“大地的建築師”(Earth Architect)之稱。NaderKhalili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的沙包土牆建築“Superadobe”,構思可追溯自上世紀80年代,Khalili先生受邀為美國太空總署在火星和月球上設計人類居所。簡單來說,就是將充塞著泥土的橢圓形塑料袋,繞成一個又一個的圓頂土屋,原理類似愛斯基摩人居住的雪塊圓頂建築,若每一圈上裝上有倒刺的鐵絲,並塗上當地防潮的灰墁,可變成永久居所,更能抵禦地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