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英雄志向實偉大 勇氣流血最光榮——革命先烈劉林圃的事蹟

□白雪張國衡

在陝西銅川西北部,有一片紅色的土地——照金。這裡流傳著許多令人蕩氣迴腸的英雄故事,今天我向大家講述的就是這些英雄中的一位。

他叫劉林圃,化名張慶雲。照片上的他還是一位稚氣未脫、充滿朝氣的娃娃,因為他犧牲的時候只有23歲。23歲,人生多麼美好的年華;23歲,生命的帆船才剛剛起航,可是這位革命英雄,為了信仰,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劉林圃,1909年出生於耀縣劉家河村。他自幼聰明好學,關心時事,憂國憂民。少年時期的他常說,胸懷今日之責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之志,發奮圖強。

18歲,他奔赴湖南,考入黃埔軍校長沙分校,在校期間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後轉為中共黨員,立下了永不叛黨的誓言。

21歲,他來到天津,擔任天津市委軍委書記,在敵人的眼皮底下秘密開展兵運工作,將生死置之度外。

不久,劉林圃就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考驗。由於領導平津地區工人和學生遊行,劉林圃被捕入獄。敵人對他施以酷刑,後又封官許願,劉林圃嚴守黨的秘密,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同年秋,經友人營救獲釋,回到家鄉耀縣,重新入黨,秘密開展農民運動,履行著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諾言。

在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革命生涯中,劉林圃學習馬列,學唯物辯證法,學英語,學俄語,研究總結革命實踐活動。他用科學的理論不斷武裝自己年輕的頭腦。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民族危亡,劉林圃憂心如焚、夜不能寐,他奮筆疾書,寫了一本10萬字的書稿《滿洲問題與中國》,分析了當前的政治形勢,提出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中國,以謀求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1932年,這是他生命的最後一年。這一年劉林圃來到了謝子長、劉志丹領導的西北反帝同盟軍的駐地——甘肅正寧。在瞭解了部隊的情況後,他向中共陝西省委寫出一份《意見書》,提出將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不久,紅軍陝甘游擊隊建立,後又發展為紅26軍,為開創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這一年他任陝西省委軍委秘書,受命在甘肅領導“兩當起義”,成立陝甘游擊隊第五支隊,劉林圃任政委。起義後,他率部隊向北轉戰數百里,向劉志丹領導的陝甘游擊隊靠攏,但遭到沿途國民黨軍隊、民團、土匪武裝的襲擊。“兩當起義”最終失敗了,但劉林圃沉著果斷、臨危不懼、身先士卒、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在西北紅軍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同年秋,劉林圃回到西安。由於叛徒馬騰雲的出賣,劉林圃再次身陷牢獄。在獄中,劉林圃沉著應對,化名張慶雲,稱自己是來陝西經商的山東客商。面對敵人高官厚祿的引誘和慘無人道的嚴刑拷打,劉林圃始終保守黨的秘密,他嚴詞呵斥敵人:“要打要殺隨你們的便,要我叛黨是痴心妄想!”撬不開口又無計可施的反動派,給劉林圃的胸前掛上了“山東匪首張慶雲”的插標。

1932年9月26日,扣押劉林圃的刑車緩緩地行駛在長安的街頭,劉林圃沿途高喊:“我不是山東土匪張慶雲,我是劉林圃,我是共產黨員劉林圃,我的家就在耀縣城外的劉家河,街上如果有耀縣人,回去給我家人捎個話,讓他們來西安搬屍吧!”面對敵人的槍口,劉林圃昂首挺胸,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那一天,他的熱血染紅了西安習武園的半邊天。

劉志丹在紀念劉林圃犧牲一週年時為其題寫輓聯:“英雄志向實偉大,勇氣流血最光榮”。

一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就義了,一曲激昂的絕唱久久飄揚在歷史的天空。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忘記,唯有張揚先烈風骨,才能挺起民族的精神軀幹;唯有傳承先烈遺志,才有國家更加光明的未來。英烈英名,永垂不朽!

選送單位:中共銅川市委史志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