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新高一選科因素分析及決策方法的3大層次:個人、學校、客觀因素

2014年9月公佈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將“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作為全新一輪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標。新高考終止了文理分科,實行選科模式,賦予學生自由選科的權利。

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如何科學合理地選科是每個高中生必須面臨的問題。今天,我們將從影響選科的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和客觀因素三個層面展開分析,協助考生做好新高考選科任務。

新高一選科因素分析及決策方法的3大層次:個人、學校、客觀因素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第一層次: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是指在選科時需在個人層面考量的因素,分成三個維度:自己的學科興趣、自己的學科優勢和自己的專業傾向。個體因素是由個體差異產生的,是選科的最關鍵因素。

學科興趣

通常而言,學生在正式選科前需要對所謂的學科興趣做辨別。比如,初中時期對化學不感興趣。轉入高中之後,化學老師講課特別生動。這個學生對化學慢慢地感興趣,因為他喜愛這個化學老師。如果化學老師在選科之後不再教學生,學生仍對化學感興趣,這才是對這個學科真正感興趣。

學科優勢

學科優勢是指學生在各科所花精力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某個學科排名比其他學科較好,那麼可以說這門學科是這名學生的優勢學科。首先要強調的是,學科的優勢是根據學科的排名而不是分數來判定的。

專業傾向

專業傾向是根據你將來想投身的行業和職業來確定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和成績定位,瞭解目標高校目標專業選考科目的要求,然後找出不同高校和不同目標專業的選考科目的最大公約數。

新高一選科因素分析及決策方法的3大層次:個人、學校、客觀因素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在確認專業傾向時,需留意以下幾點:

第一,專業選擇不是直觀地通過測評來確認的。測評只是用作幫助開啟方向的篩選工具。

其次,確認專業方向的前提是對大學專業的認識。要通過多種途徑強化對意向專業的認識,提升專業滿意度。

第三,往年不同層次高校不同專業的招生計劃數對專業傾向不明確的考生來講是一個重要參考。

第二層次:學校因素

學校因素是學校在選科時應從學校層面考量的因素,分成學校學科優勢、學校師資條件和學校具體安排三個維度。學校因素是由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所引發的,是選科的關鍵因素。

學校學科優勢

由於教師、招生理念、培養目標和校園文化的有所不同,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優勢學科。在同樣的情況之下,學校的優勢是一個關鍵的參考。但是學生也要看學校的優勢學科是不是自己的優勢學科。

學校師資條件

由於受傳統高考的影響,大部分學校的理科班廣泛多於文科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後實行自由選科,選擇政治、歷史、地理的學生人數顯著激增。此外,由於理化考試科目競爭慘烈,與政治、歷史、地理的選擇相比,更難賦出高分,造成選擇政治、歷史、地理的人數進一步增多。因此,新高考之後,許多學校的師資結構會發生失調。常見問題是政治、歷史和地理教師的結構性短缺。

學校具體安排

在新高考實行的探索階段,由於場地制約、師資欠缺、評價機制不完備、師生觀念不完善、管理體制不到位等諸多因素影響,很多學校可能難以實行全走班。

新高一選科因素分析及決策方法的3大層次:個人、學校、客觀因素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第三層次: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是選科時需從整體層面考量的因素,分成可選專業廣度、考生整體水平和學科能力要求這三個維度。

可選專業廣度

由於我國的生涯體系還不完善,生涯教育還沒有真正普及化和實行,只有少數人能在選科前充份確認大學專業。在專業目標不清楚和其他情況相近的情況之下,優先考慮專業覆蓋面廣的學科。2020年擬在浙江省招生普通高校共27701個專業(類)對選考科目的一個統計分析。

表2:符合1門可報考的專業數及可報專業比

新高一選科因素分析及決策方法的3大層次:個人、學校、客觀因素

從表中可看到對物理提出單科要求是最多的,物理的專業覆蓋面最大,其次是化學和生物。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專業覆蓋面比歷史、地理和政治的覆蓋面更大。

整體考生水平

由於所選科目的成績是根據所有考生的排名來確認的,所以考生的最終成績除了受自身實力的影響之外,還受其他考生整體實力的影響。

學科能力要求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考生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在選科前,我們僅是對選考科目幾章內容作了系統的瞭解,並不能代表全部內容。不能僅僅因為幾次考試的成績就簡單決定哪些科目能學好,哪些科目不能學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