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有事商量著辦!北岸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以關注民生、強化服務為主線,以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為主題,以網格化、微自治為抓手,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自2016年被列為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以來,從實施方案、體系建設到實體推進,初步形成社區治理新格局。

北岸黨工委書記林修嵐表示,各有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結合自身職能定位,加強工作指導,做好協調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開創開發區農村工作新局面。

有事商量著辦!北岸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網格體系 總攬全局

北岸地處忠門半島,下轄山亭鎮、東埔鎮和忠門鎮,設有13個社區、25個建制村,共有16.7萬人口。

“社區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要從頂層設計著手,構建一個體系,總攬全局。”北岸黨工委政法委副書記郭金光介紹說,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為基礎,以便民惠民利民為主線,以信息化建設為支撐,形成了資源統一整合、流程聯動融合、服務職能精準的新體系。

一開始,北岸黨工委、管委會就多次開展專題研究部署,專門成立了工作專班,破解體制機制、資源整合、工作保障、隊伍建設等難題。

在開發區一級和鎮一級,北岸全部落實“兩心合一”,即綜治中心與網格中心合署辦公,同時在鎮、村(社區)實行“多心合一”,將群眾服務室、矛盾糾紛調解處、治安防控室等基礎功能室整合成社區治理綜合平臺,形成受理、調解、維權、治安防控、心理疏導等多功能服務中心。

一張網,全要素。北岸將民生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全部納入其中,建成覆蓋城鄉、條塊結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多維網格體系。

按照管理單元最小化、管理服務最優化原則,北岸結合區域特點,劃分38個網格站、138個單元網格,配備網格管理員244人、網格巡邏巡查員50人,實現“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

“以前,老人過世,家屬需要到村裡辦理相關手續,再拿到位於忠門鎮的中國農業銀行去註銷賬戶。現在直接報到村裡,由我們通過電腦輸入系統就可以了。”施麗萍是山亭鎮莆禧村村民,在村裡擔任網格巡邏巡查員,除了服務村民以外,網格員還要承擔垃圾清運等監督工作。

依託“多心合一”,北岸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事項進駐各個村(社區)受理、辦理,優化綜合便民服務。對於村(社區)無法辦理的事項,網格員提供代辦服務,通過手機移動終端及時傳輸到鎮網格中心信息平臺,並跟蹤辦理進度,再將辦理結果反饋給群眾,化解了過去群眾辦事慢、辦事難的困境。

有事商量著辦!北岸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北岸黨工委書記林修嵐(右一)調研社區治理工作。林輝 攝

以人為本 群眾自治

在村(社區)網格的基礎上,北岸探索建立“格主”模式,由單元網格內居民自行推選熱心群眾作為“格主”,負責收集和處理網格居民對社區事務的訴求,並由網格員擔任“格主”助理,協助開展工作,提高社區事務處理的群眾參與度,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將社區治理與群眾參與緊密結合,從為民做主轉變為由民做主。”郭金光介紹說,總結西山社區和忠門鎮瓊山村基層協商民主建設試點經驗,出臺《關於推進基層協商民主規範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城鄉社區協商工作的通知》,全面推廣實施基層協商民主制度。

西山社區下轄8個居民小組,人口3107人,成立了“六會一家”微組織,推進社區民主自治。通過發展協調委員會,社區居民自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志願者協會,社區居民開展幫困助殘、敬老助孤、醫療衛生等志願服務活動,互幫互助;通過“愛心之家”,社區工作人員提供“雙代服務”,為群眾代辦事宜、為行政部門代理事務……

莆禧村是莆禧古城所在地,遺留著眾多明代抗倭歷史古蹟和文化資源,全村現有4800多人口。為了打造抗倭文化旅遊景區,莆禧村計劃實施古城導覽圖項目,同時投入資金,清除古城牆上的雜草雜樹和雜石雜土,不久前,村裡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並獲得通過。“導覽圖怎麼設,設在哪裡,古樹要怎麼處理,這些事情雖小,但都要向村民告知,共同協商。”村黨支部書記鄭向東說。

離開莆禧村,記者來到瓊山村,見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將美金,她剛剛開完村民代表大會,探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並選出了理事會和監事會,將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就連重陽節老人慰問品怎麼發放,都是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避免發放不公、發放錯漏等問題發生。”將美金說。

目前,北岸共成立38個村(社區)民主協商議事會,建立健全了“五議三不議”、“1+x”監督、效果反饋等協商議事制度,形成了協商內容社會化、協商運行規範化、協商形式多樣化的基層協商民主新途徑。

有事商量著辦!北岸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北岸山亭鎮文甲村 許武 攝

源頭化解 以法治村

北岸有個法律服務中心,與忠門鎮法律服務工作站同處辦公,配有3名法律顧問、1名助理,負責調解整個開發區的交通事故,同時為全鎮3個社區、7個建制村提供法律服務。

去年,忠門鎮發生了一起交通亡人事故,一位村民駕駛二輪摩托車追尾大車,當場死亡,當地交警現場勘察後確認,大車司機負次要責任,需要由保險公司賠償10多萬元給死者家屬,但家屬不同意。

案件移交到北岸法律服務中心進行調解,法律顧問徐國禧及時介入,從法律角度向死者家屬作詳細解釋,最終達成共識,調解成功,額外再補償5萬元。

“依照相關規定評估完後,書面告知當事人。當事人可以向法律援助中心諮詢,確認調解結果是否合理,做到心服口服。”忠門司法所所長卓錦華說,“與村(社區)調解委員會保持溝通,協助矛盾糾紛調解工作,規範調解書製作。”

從2016年開始,北岸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指導村(社區)與律師事務所簽訂法律顧問合同,目前已實現全覆蓋。“要求法律顧問每月到村一次,村裡有辦公場所,如果村裡有需要,可隨時聯繫法律顧問。”北岸黨工委政法委委務會成員林忠峰說。

北岸從源頭防範出發,以小調節實現大和諧,構建了以3個鎮級調解委員會為主導,38個村(社區)調解委員會為基礎,5個行業調解委員會為補充,一村一法律顧問共同配合的人民調解體系。

三年來,北岸湧現出多種形式的調解組織,鎮級調解委員會成立了郭金順、唐立君、田金良等個人品牌調解室;山亭鎮婦聯主席郭麗珊成立了巾幗調解特色組織。全區成功調解1853件,成功調解率達95%以上。

此外,北岸還將法制元素與黨建、廉潔文化、文明新風等元素相融合,投入192萬元,建設了10個法治文化陣地,把普法學法延伸至社區,打通了法律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福建日報 林劍波 林輝 伊曉燕)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