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一篇論文誕生一個公司,這位最會賺錢的科學家就差諾貝爾獎了

點藍字關注

一篇论文诞生一个公司,这位最会赚钱的科学家就差诺贝尔奖了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業最前沿

你能想象一個人,在有生之年所能達到影響力和貢獻值的最大邊界嗎?

有人想到了愛迪生,電燈的發明確實足以改寫人類文明的歷史。其實還有一個人,在科學界的成就同樣不亞於愛迪生。

他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僅有的13位學院教授之一,43歲集齊美國三大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頭銜,他擁有1100個專利,發表了1350篇文章,h因子223,總引用超過19萬6千次。他得了220個大獎,既有美國科學獎章,又有美國技術獎章,是世上僅有的兩獎兼得的四人之一,還曾獲得伊麗莎白女皇獎。

一篇论文诞生一个公司,这位最会赚钱的科学家就差诺贝尔奖了

也許你會問,這不就是一個科學家所該有的樣子嗎。

沒錯,但這些都稱不上他人生中最有價值和影響力的成就。而是,在以他為影響力中心,從實驗室走出了1000名學生成為學術界、工業界、政界的領導者,並以其研究實驗室裂變孵化出來的40多家創業公司,造福著全球近20億人。

他就是羅伯特·蘭格(Robert Langer)教授,一位美國科學家,今年已經71歲,是人類歷史上最多產的醫藥發明家,被稱為“醫藥界的愛迪生”。有人這麼評價他:他的人生贏家清單裡,只差一個諾貝爾獎了。

1

被化學界和醫學界同時嫌棄的最初十年

蘭格教授,在紐約奧爾巴尼出生並長大,從小就對化學感興趣,11歲,就能夠製造橡膠併合成簡單的塑料。

一篇论文诞生一个公司,这位最会赚钱的科学家就差诺贝尔奖了

1970年,蘭格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化學工程系。並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研究生。1974年,他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獲得了化學博士學位。自此拉開了他人生的至暗時刻。

他因為一心想進入醫學界,拒絕了埃克森美孚這樣的大型石油公司的工作邀約。而那時候,美國的化學和醫學是毫無關聯的兩個學科。因此,他求職時處處碰壁。最後,只好在朋友的推薦下,去了波士頓兒童醫院做博士後,研究抑制癌細胞中血管生成的方法。在狹小的實驗室裡,他研究出了一種晶片,可以通過電腦微處理器的控制,達到藥物靶向準確輸送及釋放及時的目的。但是

當他向美國衛生局提交研究申請,希望就這項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結果連續多次,都被拒絕了。

博士後不能永遠做下去,實在沒辦法,他只好放低要求,在麻省理工學院謀到了一個臨時性的工作崗位。開始的很多年,他申請不到研究基金,也無法與大公司合作,甚至一度差點被解僱。他的探索太超前,如提出的透皮給藥系統(即貼布),可以控制藥物成分的釋放,日後成為醫藥產業的重要分支(藥物緩釋材料),當時卻被認為學科跨越程度太大,技術上不具可行性。

可以說,在他職業生涯的前十年,沒有得到任何的認可。搞化工的認為他做的不是化學,搞醫學的認為他不懂醫學。他曾想像其他科學家一樣,走正常的科研道路,但是這些一次次“缺錢”的窘境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2

從人生第一桶金到“蘭格企業樹”

那時的科研界認為,科學研究必須遠離產業界以保證自己的“純潔”,但是意想不到的是,被科研界長期拋棄的產業界,卻給了初出茅廬的蘭格“第一桶金”。他依靠轉讓專利,從一家制藥公司拿到了第一筆研究基金。

1987年,他和同事亞歷山大·克里巴諾夫創立了第一家公司Enzytech。開發用於治療糖尿病等疾病的藥物釋放體系(這家公司很快被當時一家大型製藥公司收購)。

1988年,他成立了第二家公司Neomorphics,生產用於組織生長的生物相容性材料。與Enzytech一樣,Neomorphics也獲得了一些關注。

1992年,他成立了Focal公司,生產用於密封劑和預防手術粘連的可生物降解材料。第二年,創建了兩家新企業:Enzymed和Acusphere,開發了具有多孔微球技術的成像劑。

自那之後,他與投資人便維持著密切聯繫,而且,他們之間有著極其高效的合作模式:每當蘭格有了什麼可以開公司的想法,他就會給風險投資公司Polaris Venture Partners的特里·麥克格雷(Terry McGuire)打電話。

經過討論之後,後者便為他或他的學生提供資金。單是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他們就已經建立了20多家公司,包括1999年以1億美金賣給Alkermes的Advanced Inhalation Research,於2004年完成IPO的Momenta Pharmaceuticals,以及2005年以2.3億美金賣給強生公司的TransForm Pharmaceuticals等等。自1987年起,由他發起、或與他的學生和博士後共同創辦的生物技術公司及醫療器械公司已經多達30多家,其中多家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或被強生等巨頭收購。

一個裂變和孵化器作用的蘭格實驗室誕生了,這個創意工廠般的存在,研究涉及材料學、醫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團隊成員有化學家、分子生物學家、臨床醫生、機械和電氣工程師、獸醫、物理學家、藥劑師等。有人拿他的跨界思維對比開國三傑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後者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政治家,製作避雷針,設計游泳眼鏡,發明顆粒肥料。而蘭格教授同樣,在科研界橫向發展商業,在創業的同時堅持科技前沿的研究。

一篇论文诞生一个公司,这位最会赚钱的科学家就差诺贝尔奖了

蘭格實驗室成員

就這樣,實驗室對商業開發介入很深,在過程中也拓寬了基礎科學的邊界,如通過多孔聚合物實現大分子藥物在體內的定量和定時傳輸,也推動了“滲流理論”的發展。最能反應蘭格實驗室跨界的例子,是將DNA技術融入洗髮水中。實驗室發現了一種非病毒基因轉染材料,原本用於將外源DNA轉移給宿主細胞進行基因治療,後來發現該技術可以用於護理頭髮,於是他2005創辦了公司Living Proof,開發新型洗髮水,以科學手段解決美髮問題。

一篇论文诞生一个公司,这位最会赚钱的科学家就差诺贝尔奖了

Living Proof洗髮水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優秀學生和博士後越來越多,圍著他和他的學生轉的投資人也越來越多,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研究資金和創業投資。久而久之,與蘭格相關的科技企業便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棵“蘭格企業樹”。可以這樣說,若蘭格的技術最終都能走向成熟,全球將有超過20億人因此受益。

我意識到只寫論文不能產生我想要帶來的影響。我需要關注商業化,以便將這些實驗室的發現轉化為產品,滿足需求。——羅伯特·蘭格

很長一段時間,外界對蘭格教授的評價是尖端科學與企業精神的完美結合,媒體的報道多是,“最會賺錢的科學家羅伯特·蘭格又搞了家公司”,“一篇科研進展文章就預示著一個新公司的誕生”。

對此,蘭格教授是這樣解釋的,“我之前開公司,我希望它的技術是相當先進的。我們必須將項目推進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伴隨著有一篇或若干篇高質量的論文。我們有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的實驗數據,然後去申請一個專利。這樣通常會產生一個公司,技術才有具體應用的商業機會。”

3

科學家創業的兩難

技術轉化與商業應用

蘭格教授的技術商用過程並不完全一帆風順。201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校園裡的一個週末聚會上, 他談到自己曾經因為苦於尋找合適公司患過抑鬱症。

有時候資本不斷熱捧之下,事情開始變得越來越艱難。即便蘭格本人已經是這方面的專家,非常清楚何時什麼技術可以商業化、找誰來幫助商業化、融資結構如何設計,他也多次在多種場合舉辦創業講座,可是他的公司並不總是成功的。

商業的運作或許可以加速,但科學有著它本身的規律。以新藥物研發為例,從論文開始到最終批准上市,大致需要耗費10-15年時間和10-15億美金的支持。期間,

多達90%的項目將會因為療效不穩定、技術不安全等原因在漫長的試驗週期中夭折,而這時,錢已經燒掉了。

舉例而言,在蘭格的公司中,BIND BioScienses成立於2012年,公司採用新的納米技術向腫瘤靶向輸送藥物,備受投資人青睞。然而,成功上市之後,臨床效果並不理想,股價並不令人滿意,直到今年5月份,BIND BioScienses宣佈申請破產保護。

商業就是商業,以利潤為前提。如果是純粹的科學家進行技術研究的話,那最好在大學的實驗室裡。當然,如果這項技術最終成熟,走出了實驗室,可以被真正應用起來的話,我們會考慮投資的。”硅谷的一家著名投資機構這樣解釋著,資本與技術持續博弈的現狀。

如此一來,當科技創業者尤其是高校教授在進行技術轉化時就普遍得不到資金的支持,他們不得不依託院校自身的力量,轉變思路,努力實現技術商用的機制。

以MIT為例,該校設立了專門機構技術授權辦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 TLO),來負責將學校的專利授權給產業界。於是,這樣就產生了一種主動將早期技術推向市場的機制,從而降低了資本和企業因專業知識不足而錯失將某些重要技術商業化的幾率。

這也是當前科技企業的現狀,因為只有研發-量產-科學的環節打通,才可能突破轉化瓶頸,走出破產窘境。源頭從高校實驗室的科學研究來,技術根據原理做出可用的產品,然後再由產業實現大規模量產,送到市場送到社會,這樣才能夠帶來社會的進步。(點擊查看科技企業3.0”

不論如何,蘭格教授始終奮戰在科技和企業的一線。以蘭格教授為主要領袖的MIT實驗室如今在技術、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方面的進展也將會對全球藥物和治療產生巨大影響,而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深耕專利轉化和技術商用的一線經歷,也給我們如何持續高效地產生創新,又如何將這些創新企業化、生態化帶來深深的思考。

國際BIO大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術大會,每年吸引數萬名生物技術和製藥的先進企業前往,共同探討行業未來趨勢,尋找潛在合作機會。致力於國內大健康領域開闢一片天地的創業者,無疑不應該錯過這個盛會。

今年的第26屆美國費城召開的BIO國際大會已經落幕,王煜全首次帶領中國考察團參加會議,並作為BIO國際大會中國分論壇的演講嘉賓出席大會。

一篇论文诞生一个公司,这位最会赚钱的科学家就差诺贝尔奖了

2020年6月8日至11日將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舉辦新一屆國際BIO大會

。王煜全將繼續帶領考察團前往,深度解析生物醫藥發展趨勢,為初創公司抓住市場機遇,尋找生物醫藥領域爆發和突破點。

歡迎和我們一起參加

2020年國際BIO大會

提前抓住風口

- End -

覺得有啟發,點個“在看”,轉給朋友們

歡迎你“留言”,把你的想法告訴我們

提前5年,抓住時代機會

(點擊關鍵字即可獲取全文)

科技與風口

混合現實

人工智能

航天產業

虛擬貨幣

商業機器人

智能可穿戴

自動駕駛

AI入口

精準醫療

癌症疫苗

醫療器械

科技與生活

衣-服裝

食-食品

住-房地產

行-交通

未來教育

智能玩具

未來遊戲

旅遊產業

文化娛樂

體育產業

媒體產業

市場營銷

科技與創新

5G

下一代計算

雲計算平臺

工業機器人

智慧農業

可再生能源

新能源汽車

無人駕駛

環保科技

新材料

智能製造

物聯網

連接世界,推動科技創新

(點擊關鍵字即可獲取全文)

王煜全:科技企業3.0進化論,如何跨越創新鴻溝

萬字乾貨:10大科技趨勢預測

深入淺出,5步看懂一個行業

中國創新源頭的問題出在哪裡?

未來3年,擁有什麼能力才能抓住機會?

你的孩子應該怎麼做,才能敲開世界名校的大門?

認知升級,伴你一起成長

20年的一線實戰經驗

深入科技創新的行業最前沿

系統掃描全球科技趨勢

一篇论文诞生一个公司,这位最会赚钱的科学家就差诺贝尔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