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長春城消失的老胡同——聚寶衚衕


長春城消失的老胡同——聚寶衚衕

長春城西門聚寶門。

長春城消失的老胡同——聚寶衚衕

踏查組進入張家大院大門洞。

長春城消失的老胡同——聚寶衚衕

長春府域手繪圖上有聚寶衚衕。(李春昌提供)

熟悉中國建築史的人都知道,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是南京明城牆的中華門。中華門原名叫聚寶門,出於對所在城市“風水”的美好祝願,“聚寶”多被用於城門及城市街路的命名。在長春也有一座聚寶門,它就是長春城的大西門,不僅如此,在西頭道街和西二道街之間,曾經還有一條衚衕以“聚寶”為名。

曾經,在長春西頭道街和西二道街之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衚衕名叫聚寶衚衕。它在上世紀初就標示於長春府的地圖上,本世紀初,聚寶衚衕在城市改造的浪潮中消失,其存在至少有百餘年曆史。聚寶衚衕與長春城西門聚寶門同名,但其歷史比城門要早。

聚寶衚衕的位置

從《長春縣誌》對衚衕的記載可以看出,聚寶衚衕是長春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條衚衕。“縣誌”記載,城內大街西諸巷的第一個就是“聚寶衚衕:頭道街至二道街,對塘子衚衕”。這在1911年的長春府域手繪圖上也得到驗證,聚寶衚衕位於南大街以西,從西頭道街到西二道街,隔西二道街和塘子衚衕相對。從偽滿時期的市街圖上可以看到,聚寶衚衕以西為大經路,以東為城隍廟衚衕,其走向基本與大經路平行。

上世紀80年代編的《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記錄了聚寶衚衕長140米、寬4米,起止點沒有變化。1987年,全安街道下轄聚寶衚衕居民委也叫16委,共有8個居民組、397戶人家、1297人。全安街道辦事處曾經有聚寶衚衕社區,後來併入塘子社區。

先有聚寶衚衕 後有聚寶門

長春城所在的寬城子聚落,要早於長春城牆及城門的修築,因此說,先有聚寶衚衕,後有聚寶門。雖然聚寶衚衕和聚寶門同名,但實際上,聚寶衚衕距離南門和西南門,即全安門和永安門要更近一些。

清嘉慶五年(1800年),清廷在郭爾羅斯前旗境內設長春廳,治所在長春堡(今永春鎮境內)東隔伊通河10華里築土城,稱新立城。清道光五年(1825年),為避開伊通河水患和交通不便等因素,長春廳治所北移遷40華里至寬城子。據《長春縣誌》記載,清同治四年(1865年),因馬賊竄擾長春,長春商民捐建築板為牆。城牆全長約10公里,用木板修築,高3米,築門6座:南門全安門、東門崇德門、北門永興門、西門聚寶門、西北門乾佑門、西南門永安門。

重點說說與聚寶衚衕同名的西門聚寶門。據房友良《長春城門考》記載,其原址在今西三道街與民康路交會處西側。在原“華俄道勝銀行”舊址偏西,面對西河溝上的西雙橋。形式同東門,東面直通三道街,1923年補修為磚瓦結構,城門高8.25米,寬6.6米,築有望樓、雉堞十九堵,拆除年代不詳。

聚寶衚衕裡的張家大院

據《百年大馬路》記載,聚寶衚衕中曾有個著名的大院——張家大院。張家大院建於清末的西頭道街路北,大院在南、北和東三個方向開有大門。2009年,踏查長春團隊曾踏查該區域,當時大院南大門的大門洞還在。據介紹,張家老輩是清朝道臺,當時大院內居住的多數是長春周邊縣鎮在長春經商的財主。大院周邊有鐵匠鋪、木匠鋪、皮匠鋪和大車店等。據曾在張家大院居住的當時96歲的龍富田說,在他的記憶中,西頭道街北側多為青磚起脊的大瓦房,非常古樸。

聚寶衚衕東邊有條城隍廟衚衕

聚寶衚衕東為城隍廟衚衕,顧名思義,城隍廟衚衕以城隍廟得名。長春城的城隍廟是一座道觀,位於當時的西頭道街路北,北接西二道街,西側是聚寶衚衕,南北長100多米。

據記載,城隍廟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有“正殿三楹,後殿三楹,儀門三楹,東西配廡各五楹,禪堂十楹,鐘樓一座,地土祠一楹,大門三楹”。

在清代,長春城隍廟是官紳商民非常重要的宗教和祭祀場所,在長春官紳商民的文化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每到城隍誕日及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的“三節”,人們都要到城隍廟去祭祀。

根據《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記載,城隍廟坐落在西二道街10號,1958年長春市線材廠擴建時,城隍廟被拆除。原西二道街10號位置就是後來的長春市線材廠俱樂部所在地,線材廠全稱是長春市金屬線材廠。

如今聚寶衚衕已經消失了,在曾經的衚衕附近,已經建起了恆興國際城。如今的西頭道街西半部及曾經的聚寶衚衕所在區域均在國際城的範圍內。離這裡不遠的解放大路旁設有長春軌道交通2號線南關站。昔日的聚寶衚衕已漸行漸遠,但與往日相同的是,相對於長春,這裡的位置依舊重要,也依舊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