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集團軍和軍有啥區別?

和尚尼姑是一家


就抗戰時期來說,不但軍與集團軍有很大區別,就是軍與軍之間、集團軍與集團軍之間也千差萬別。

為便於理解,下面我們就以實際事例來加以詮釋說明

淞滬會戰中,隨著投入的師級單位越來越多,軍委會於是臨時把兩個或三個師捏合成一個軍,甚至三個德械師——36、87、88師還平地升了一格,直接編成了只轄一個師的“軍”,師長宋希濂、王敬久、孫元良等也由師長升為軍長。

宋希濂(左一)

這下陳誠不幹了,直接向蔣介石抱怨,認為這些黃埔學生都升軍長了,1935年就當了18軍軍長的羅卓英也是軍長就十分不合理。蔣介石也真有一套,他將第一軍軍長鬍宗南提升為第17軍團長,羅卓英為第16軍團長。

到了淞滬會戰末期,羅卓英又接棒陳誠升為第15集團軍總司令。此時的第15集團軍可謂兵強馬壯,計有五個軍:吳奇偉第四軍、羅卓英第18軍、萬耀煌25軍、王東原73軍及夏楚中79軍。

從上面案例大致可以看出,抗戰時的所謂集團軍,大致就是多個軍級作戰單位的集成,雖然也有一些空架子的僅轄一個軍的集團軍。

羅卓英(左二)

除了所轄步兵師的數量有差別之外,軍與集團軍的另外顯著區別就是,直屬部隊的配置有著天壤之別。

通常情況下,一個步兵軍的直屬部隊包括但不侷限於:搜索營、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以及通信營等營級單位。

一般來說,特務營是戰事打到最關鍵時刻用來堵缺口或者保護長官的最後一道保險。比如衡陽保衛戰中的第十軍特務營,基本都打光了。再比如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的74軍特務營,也被日軍騎兵衝散了,以致軍長王耀武差點死在鬼子的馬刀之下。

而集團軍的直屬部隊,往往在升格為團甚至旅級單位的基礎上,還會另外配屬諸如高炮旅、野戰醫院、文藝隊等具備特殊功能的直屬單位。

以上說的都是常規情況,下面再說一些特殊案例

第五軍是在原來機械化第200師基礎上擴編而成的鐵甲部隊。其雖然名為軍級單位,無論是人員配置還是機構設置,其實都已經超過了很多非中央軍的集團軍。


第五軍崑崙關之戰

1938年底,第五軍在湖南湘潭成軍時,全軍共有5.4萬人,除了鄭洞國榮譽第一師、邱清泉新編22師、戴安瀾第200師三個師外,還有軍直屬的戰車第一團和戰車第二團,以及汽車團、騎兵團、工兵團、輜重團及野戰補充團等。就裝備和兵力人員配置來看,當時第五軍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我們再對比一下1938年徐州會戰前的孫連仲第二集團軍的配置。

出自西北軍的孫連仲部,理論下轄有田鎮南第30軍和馮安邦第42軍兩個軍,實際上卻只有三個師的兵力,大約2.2萬人,名為集團軍實際連第五軍的一半兵力都不足。

孫連仲(右二)

概括來說,抗戰時期的集團軍通常轄2-3個軍,且擁有更多更精良的直屬部隊;但由於蔣的嫡庶之分,雜牌集團軍的實力也未必就高於中央軍的軍級單位


司馬砸光


我當過多年參謀,我來說吧:兩者 其實都是軍級單位,一個是正軍級集團軍,一個是正軍級軍,記住,軍級的軍字,代表編制級別名稱,集團軍、軍指的是編制單位名稱。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軍字,是軍兵種的軍,比如空軍、陸軍、火箭軍等。那麼,集團軍和軍有啥區別很明顯了,兩者都是編制單位名稱,其他類型還有軍級編制單位:中心、基地、大學等,單位名稱體現單位性質的,比如集團軍就是諸兵種多要素集成的軍級戰鬥單位,軍就一般是兵種要素單純的野戰軍單位,如空降兵第15軍。所以,同樣一個軍字,其實代表了三種不同含義:編制單位、編制等級、軍兵種類別。最後,一例子來總結:

正軍級的空軍空降兵第15軍軍長:這句話,第一個軍字是級別,第二個軍字是軍種類別,第三個軍字是編制單位名稱,第四個軍字是主官崗位。

清楚了嗎?


高天虎賁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估計會混淆,即便是當過兵的也不一定能分清。

原因在於集團軍有時會簡稱為軍,比如第七十一集團軍,有時會簡稱為七十一軍。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是有所不同的。

1.相同之處:他們的級別相同,都是正軍職,軍事主官都叫軍長。不同之處:集團軍是基本戰役軍團,編成更為合成、多元,既有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又有航空兵、通信、電子對抗等,是多兵種合成的戰役軍團。

2.軍改後,陸軍集團軍由18個改為13個,原來的指揮層級也有所減少,可以說力量更加精幹、結構更加合理。而軍是高級戰術兵團,原來還有步兵軍,現在已全部改為集團軍。但是空降軍就是一個軍,196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改編為空降兵軍,同時空降兵師劃歸該軍建制,組成了空降兵第15軍。所以說現在所說的軍主要是指集團軍,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軍級單位,比如省軍區、駐港部隊等。

3.其實集團軍我覺得某種程度來說,與以前的縱隊類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比如四野八縱,那麼就是第四野戰隊第八縱隊,縱隊下面就編幾個步兵師外加炮兵部隊。而集團軍級別上與縱隊類似,但是既有步兵旅,也有裝甲旅、還有特戰旅、防化旅等等,這也是基本對應的,也是陸軍單元的一種變化和發展吧。


起步一二一


集團軍和軍都是正軍級單位,屬於同一級別,無論是某集團軍的主官或者是某軍的主官,一把手都被稱呼為軍長。

其實,現在集團軍的編制就是從軍的編制裡進化而來的,當然集團軍的對象主要是陸軍。

陸軍是我黨建立最早的武裝力量,自從1927年建立之初,陸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步兵為主,雖然在不同階段,陸軍裡也包含少量的騎兵、通信兵、炮兵等兵種,但畢竟這些兵種部隊比較少,很多時候是與步兵融合在一起的。

後來在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通常會聽到“縱隊”的番號,而縱隊屬於野戰軍的直接下級,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軍級單位。比如陳毅元帥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下轄有各個縱隊,許世友上將就是華東野戰軍的第九縱隊司令,相當於第九軍的軍長。

後來,人民解放軍的數量急劇增長,達到500萬人左右。縱隊的番號也被取締,正式改編為正規的軍,把部隊全部整編為70個軍。

建國後的幾十年裡,經過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小米加步槍的時代已經適應不了現代戰爭的需要,戰場更加註重的是武器的現代化。

因此陸軍部隊的各個軍在1985年進行了精兵簡兵建設,各兵種也陸續組建,比如防空兵、防化兵、航空兵等部隊相繼編入各個軍,這樣一來,以步兵為主的陸軍,就變成了步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運輸兵等多個兵種組合的集團軍。

現在我國陸軍就劃分為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集團軍。比如我國非常出名的“萬歲軍”38軍,1948年就被稱呼為解放軍第38軍,1985年改稱為38集團軍,2017年陸軍又經過改編,原38集團軍現在是中部戰區的第82集團軍。

但現在是不是就只有集團軍編制,就沒有軍的編制呢?其實不然,也還是有的,只不過不存在於陸軍,陸軍目前只有集團軍編制,但是在空軍就有軍的編制。

比如我國空軍現在的空降兵軍,就是一個正軍級的單位,空軍空降兵軍的前身是空軍空降兵第15軍,通常簡稱為空15軍,下轄3個師,被稱呼為“千歲軍”,改制後,空15軍的番號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從以上分析來看,集團軍和軍其實都是同等級別,不一樣的編制稱呼。只有陸軍中的正軍級部隊稱呼為“集團軍”,空軍等其他軍種中的軍級部隊,仍舊稱呼為“軍”。


襄遇阿雨


不說別的,看到這個題目還是非常手癢的,既然手癢,我們就來說說集團軍跟普通軍建的一些差別。

軍建制

首先,我們自然是要看一下軍隊的一個作戰編制,要知道“軍”的建制,那可是相當大的作戰單位了,一般排序是班、排、連、營、團、旅、師,然後上面就是軍部,許多國家包括國內的作戰軍隊,都有這軍級的編制,貫穿了老一輩的戰爭年代。

在我們國家,有軍這個建制是在民國時期,這一部分很多人都大概清楚,當時正值北伐期間,蔣擔任了北伐軍的總司令。

這個北伐軍單獨拿出來,因為它可以稱作是集團軍的原型,為什麼呢?

看看北伐軍,北伐軍下轄管理有第1、2、3、4、5、6、7、8軍,當時人數共計大概在10萬餘人左右,具體數目就不是非常的清晰,大概數字。

拿出第1軍來說,當時,任第1軍軍長的是何應欽,第1軍下轄有5個師級,這5個師的師長分別是王柏齡、劉峙、譚曙卿、馮軼裴和錢大鈞五人,一共加起來有18個步兵團和1個炮兵團。

上面就是一個軍的建制,然後當時的蔣手下是有8個軍,這8個軍就是一般的軍建制,而這8個軍組成的北伐軍,自然就可以當成是集團軍的初始模型,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集團軍建制,當初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只是說出現後,如今來看,非常相似。

甲類集團軍及乙類集團軍的謠言

初聽甲類集團軍和乙類集團軍的說法,我人都傻了,一個集團軍你還要分前後的名次,非要用甲乙來區分,最後發現這根本就是造謠,在85年之前,我們國家只有整編軍和簡編軍的說法,根本就沒有甲乙類別,真的是驚出一身汗。

整編軍指的就是齊裝滿員、機械化程度完善的建制,只要有戰爭的威脅,就能夠立刻投入到戰鬥之中;簡編軍那就不一樣了,那屬於人員和裝備都半吊子,就是沒有全部完善好,戰爭出現之後,需要補充作戰人員以及裝備,才能上陣。

例: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當時的雲南11軍,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簡編軍,因為它平時下轄的只有兩個師級,在需要戰鬥時,將11軍迅速擴充至滿編,也就是達到3個師,然後裝備加配,才能夠投入戰鬥。

在80-90年代的時候,在集團軍建設過程中有一定的側重性,比如非常有名的38集團軍,新裝備是最多的,機械化程度也是所有集團軍之中最高的,其餘的軍相對來說都會有點差距。

我瞅了一眼資料,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共是有7個機械化的重點建設集團軍,分別是38、39、1、16、21、20、42集團軍,這些集團軍在當時算是重點培養的,但是後面軍制一改再改,從24到16個,再到13個集團軍,加上新裝備以及武器的強力推動下,就暫且不表了。

集團軍,兩種不同形式的理解

1.由數個師組成的集團軍,以師級為班底

抗戰時期,我們有第18集團軍,當時的18集團軍,下轄的是115師、120師和129三師,當時管轄的當然是我們敬愛的朱總司令,當時初期給到的兵力大概是4.5萬人。

2.由數個軍組成的集團軍,以軍級為班底

也拿抗戰時期來說,當時第五戰區管轄下有個33集團軍,33集團軍的總司令是張自忠,當時33集團軍下轄有第55、59和77三軍,他所擁有的兵力在10萬。

其實總體看來,師和軍為不同班底的集團軍,相差還是非常之大的,起碼在兵力上就相差甚遠。

總結

集團軍更多像是一個集成體,它們也是比方面軍會更高一個級別,更多的是統御著普通軍級,就像是連級上面有團一樣的道理。

儘管如此,集團軍和普通的軍級,都是統算在了戰役-戰略軍團之中,是差不多同層級的,只能說大同小異,只是為了真正戰爭時期而做的準備。


筆下點史


集團軍和軍有什麼區別?有時候幾乎一樣,有時候卻差著三個級別

僅僅從國民黨軍隊方面看,集團軍和軍十分相似,但集團軍始終都大於等於軍。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先後成立過40個集團軍的番號,比較有名的是張自忠的第33集團軍,王耀武的第24集團軍,以及我黨領導的第18集團軍。

很多時候,集團軍是軍的上一級機構。比如川軍中的楊森帶領的集團軍下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三十一軍。番號大了就能冒領軍餉,楊森手下的三個軍實際兵力分別是是二十軍有4567人、二十六軍有4522人、三十七軍更僅有2056人。其實三個軍加起來,還不如第十八集團軍最一開始的一個師大。

我們的第18集團軍,其實只有3個師,三個師下面各有兩個旅六個團,平均到每個團有1500兵力,每個師則是一萬出頭甚至一萬五左右。這幾乎是國軍中編制最滿的師了。同時,單兵的財政撥款上,第十八集團軍也絕對是最小的一個。

反觀新四軍,雖然直屬於第三戰區,卻只有1.03萬兵力,下轄四個支隊。支隊相當於旅,每個支隊有若干個團。

新四軍這樣的軍,其實還不算最弱的軍。有的時候,國民黨為了犒勞將士,常常需要直接升官,師部分出一些人就成了軍部,至於說其他的師從哪裡來,則需要吞併友軍了。典型就是88師的命運。

淞滬會戰中,88師師長孫元良有功,直接升為72軍軍長,下面只有一個師。南京保衛戰孫元良不戰而逃,72軍番號取消,88師併入了71軍。到抗日戰爭後期,71軍逐漸把原有的87師,36師吸收進來,陳明仁擔任軍長,成了國軍中的較強軍隊。36師、87師和88師,號稱是國軍最強的德械師,如今抱團在一起也還是落毛的鳳凰不如雞。

王耀武的74軍,下面有51師,57師和58師三個兵力一萬的主力師。74軍和73軍、100軍一起組成了第24集團軍。24集團軍總兵力能有十萬,這才算是比較標準的集團軍,實際上相當於解放戰爭後期的兵團。

從國際上看,集團軍的兵力不可能少於10萬,而軍,相對來說就少多了。

二戰中,蘇軍合成集團軍通常不超過10萬人;德國每個野戰集團軍為12-25萬人;美國的野戰集團軍規模最大,達25—32.5萬人。

二戰後,蘇軍標準合成集團軍,轄3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共7萬人;法國集團軍轄3個軍,共10個師,編12.8萬人;而美國集團軍按80年代標準編成,下轄3個軍、12個師,加上920多個連以上的各種支援部隊,總兵力接近50萬人。

而我們的解放軍,一開始成立了四大野戰軍加華北軍區,後期每個野戰軍都有十幾個縱隊。當縱隊發展為軍,縱隊上面又建立了兵團,兵團之上則是大軍區。這裡面的兵團,實際上就是集團軍。

現在我們的軍隊有200多萬,分為了13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有十幾萬到二十萬不等。與國際上的差距並不大。

新軍閥軍閥混戰中,集團軍的編制最大

國民革命北伐中,國民黨軍隊從原本的8個軍十幾萬人擴張到了五六十萬,寧漢合流後,二次北伐繼續,國民黨總共組織了四大集團軍,分別是蔣介石第一集團軍,馮玉祥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第三集團軍和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

這四大集團軍中,蔣介石的的第一集團軍和馮玉祥的集團軍都是30萬左右,李宗仁的集團軍稍弱,有20萬,閻錫山的集團軍則有15萬。

其中最大的蔣介石的集團軍,下面並不是設立了軍或者師,而是建立了方面軍,方面軍下面還有路軍,路軍下面才是軍和師。這樣的軍事編制設置,實在是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歷史知事


國民革命軍第一次出現“集團軍”的編制,始於1928年2月15日,這一天北伐軍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在國民政府指揮下的所有軍隊進行“二次北伐”,主要掃蕩長江以北的奉系軍閥和孫傳芳殘部。此間首次將全部部隊整編為四個集團軍:以剛剛復職的蔣某人為北伐軍總司令,何應欽為代總參謀長,四個集團軍司令分別是:蔣某人自兼(何應欽被暫時解除了兵權)、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

(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

其中以黃埔係為主的第一集團軍下轄從1到4共四個“軍團”,分以劉峙、陳調元、賀耀祖和方振武為軍團總指揮,“軍團”再下轄各“軍”,第一集團軍編有18個軍共約29萬人的兵力;馮玉祥西北軍的第二集團軍則下轄四個“方面軍”,番號分別是第1方面軍孫良誠、第2方面軍孫連仲、第8方面軍劉鎮華、第9方面軍鹿鍾麟,各“方面軍”再下轄“軍”,總兵力共25個軍約31萬人。

閻錫山的晉綏軍整編為第三集團軍,他自己又搞出來“左路軍”(總指揮商震)和“右路軍”(總指揮徐永昌)兩大部分,然後下面再轄“軍”,第三集團軍擁兵11個軍共15萬人。惟有第四集團軍編制比較簡單,集團軍司令部直接指揮16個軍24萬人馬,注意該集團軍不全是桂系部隊,還有收編的唐生智的湘軍等雜牌。

(第18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

所以在早期,“軍”的建制比“集團軍”整整低了兩格,之間還有軍團或者方面軍的層級,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北伐戰爭區別結束以後,南京政府進行裁軍,集團軍、軍團或者方面軍的番號通通取消,絕大部分的“軍”也被縮編為“師”,變成什麼樣了呢?出現各“路軍”下轄師的局面,後來又恢復了一些軍級編制,比如第19路軍最初下轄三個師,不久又在其中增加了第19軍的番號。

這就是“集團軍”和“軍”的第二個重要區別,前者是戰爭時期的編制,後者是常態化的編制,比如抗戰爆發後,工農紅軍被改編為第八路軍,僅僅一個多月後又給了新番號“第18集團軍”,延安方面並不太接受,華北我軍大多仍然以“八路軍”自稱。因為集團軍屬於戰時編制,那麼打完日本鬼子以後重慶政府就可以裁撤它,居心叵測,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抗戰勝利後,集團軍被改製為整編軍或綏靖區)。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

正是因為取消了集團軍和軍團的建制,所以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各“路軍”和“軍”的編制規模非常混亂,尤其是地方實力派拼命擴充實力,卻又不敢公開擴建編制,一度造成軍級部隊的兵員數量非常臃腫。比如駐守平津的宋哲元第29軍,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已經擁有80000人槍,完全頂上幾個軍的規模。

抗日軍興,軍事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組戰時“集團軍”,最先出動的是張治中第9集團軍,趕赴淞滬戰場對日作戰,該集團軍出動時僅以第36、第87和第88等三個德械師為基幹,在戰場上又分別升格為第71、第72和第78等三個軍級番號,完成了“集團軍”到“軍”再到“師”的指揮序列建設。華北戰場最先完成戰時編制的是宋哲元第1集團軍,各師擴建為第59、第68和第77共三個軍級番號,前面說過了,以第29軍的兵力裂變為三個軍根本不成問題。

(第1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

在此期間,由於戰爭規模擴大、參戰兵力越來越多、而各部隊之間的兵力差距又亂七八糟,遂臨時推出了“軍團”的建制,比如淞滬戰場,就出現了“左翼軍”指揮集團軍、集團軍指揮軍團、軍團再轄軍的多重體制,非常混亂。嚴格意義上說,這一時段“軍”又比“集團軍”低了兩格,比如第59軍軍長張自忠,就是在臺兒莊戰役勝利後即被晉升為第27軍團長,但直到次年初,才升格為第33集團軍總司令。

武漢會戰期間再出現“兵團”級建制,長江兩岸共四個兵團各自下轄集團軍或者軍團,然後再指揮到軍級,指揮重疊非常嚴重。有鑑於此,在武漢會戰結束後的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上,決定取消了兵團、軍團、旅這三級建制,形成了戰區到集團軍、集團軍到軍、軍到師、師到團這樣新的指揮層級,這個時候,“軍”和“集團軍”僅差一級成為了直接上下級單位。

(第59軍軍長、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

邊打邊組直到1939年中,全部抗日軍隊才完成了新的建制調整,抗戰期間先後組建了40個集團軍的番號(期間還出現過36個軍團的番號),而軍級建制在1941年調整為92個(245個師)。

但是到了抗戰勝利之前一度擴編為124個軍(354個師)的番號,形成了一支400多萬人的龐大武裝,可惜的是,對100萬日軍卻仍然難以擁有戰略主動權,兵貴精而不在於多啊。

(第18集團軍副總司令彭德懷)


度度狼gg


集團軍,它是部隊中設制的一個指揮統帥機關單位,一個集團軍內包含陸海空炮火箭導彈等諸多軍種在內編制的一個集團軍最高首長指揮訓練,防禦,後勤供給和作戰一體化的多兵種參合系統的最高首府(綜合司令部)。它受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按過去說,它的級別是僅次於副國級的,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的級別僅次於國防部長半級。它的機關權力可下轄幾個省軍區和多兵種的多個軍制部隊。

軍,屬於單兵種系列的最高編制級別的指揮單位(機關)。下轄三至五個師或旅,或獨立師旅。下轄師旅中也分多個作戰兵種單位,如炮兵,火箭,導彈,摩托化師,機械化師,裝甲師等等。軍,是每個軍種類內的分制,屬各軍種類的一個編制最高的作戰指揮機關,它可親臨作戰前沿陣地,甚至軍長都有直接參戰的可能(前沿指揮)。

軍長,按過去編制,它和省軍區司令員,省長等屬同級編制的權限和待遇,同屬省軍級。

過去軍地的編制是:營,鄉級。團,縣級。師,地市級。軍,省級。集團軍,副國級。


福自福地來wjf


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時候,王耀武還是國軍七十四軍下屬的五十一師少將師長,下屬兩個旅四個團。軍長俞濟時離任後,王耀武升任軍長,從此七十四軍開始了在抗戰中南征北戰,東奔西走的戰略打擊兵團生涯,用現在網友的話說,就是抗戰時期在南方打滿全場,無役不從,幾乎每次重要會戰都能看到七十四軍的身影。

到1944年長衡會戰時,七十四軍仍然是主要參戰部隊之一,而且是被當作救援衡陽的主要部隊,而這時候的七十四軍軍長雖然還是王耀武,但他此時已經是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了,七十四軍軍長是兼任的職務。此時的二十四集團軍除了七十四軍,還另有一個一百軍,軍長是王耀武的老搭檔施中誠。不過,這時候的一百軍還只有兩個師,算是小兄弟。

到1945年五月到六月的湘西會戰時,參戰部隊以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為主,但實際上由軍委會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直接指揮,此時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下屬部隊包括七十三軍,七十四軍,一百軍和土木系核心骨幹十八軍,七十四軍軍長為施中誠,李天霞擔任一百軍軍長,張靈甫此時擔任七十四軍副軍長,七十四軍在淮海戰役中再次被殲滅時的軍長邱維達此時擔任參謀長,七十三軍軍長則是韓浚。

國軍在抗戰初期集團軍數量沒有那麼多,但軍團不少。基本上中央軍為一個軍下轄兩三個師,軍團在軍之上,至少要有兩個軍。比如徐州會戰期間的湯恩伯軍團,就下屬第二軍,五十二軍等。但雜牌軍的軍團水分就大得多了。比如龐炳勳名義上也是一個軍團,但是他實際上只有一個師又一個旅,孫連仲的集團軍也是名義上級別很高,實際上只有三個師又一個旅,而且不滿編,實際兵力還不如五十九軍張自忠多。


經過整編之後,撤銷了軍團的編制,但集團軍就開始多起來了,數量不斷增加。比如關麟徵在徐州會戰期間還是湯恩伯軍團的五十二軍軍長,到了第一次長沙會戰時,關麟徵已經是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了,下屬他的老部隊五十二軍和三十七軍兩個軍。同屬第九戰區的二十七集團軍楊森實際上只有二十軍一個軍以及配屬指揮的敵後挺進縱隊。

也就是說,無論集團軍還是軍,都是指揮單位,而不是基本編制,至少在名義上,國軍仍然是以師為基本編制單位,所以師的編成和番號相對穩定,而軍則質量差距很大,有的兩個師,有的則是三個師,武器裝備差距就更大了。比如徐州會戰期間滇軍六十軍開赴前線參戰時兵力達到了五萬人左右,在當時第五戰區下屬的軍團中,除了湯恩伯軍團,其它軍團都沒有六十軍一個軍人數多,但他仍然是一個軍。

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些在之前的作戰中表現比較突出的部隊在戰後會進行擴編,軍擴編為集團軍,但也有例外情況,也就是把集團軍縮編為軍,這就是杜聿明的第五軍。第五軍是在二百師的基礎上擴編起來的,下屬二百師,新二十二師和九十六師三個師,一開始給的番號是第五集團軍,但是後來卻又降為了第五軍。這是抗戰時期中央軍番號降級的唯一一例。


蕭武


哨兵小虎第799條回答。

一、“合成”和“單兵種”的區別。

自19世紀開始有集團軍這個編制,他就體現著“單兵種編制單位”的合成。

比如:“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和俄國都出動了“集團軍”這一戰役兵團編制。

當時俄國出動了3個集團軍,而日本出動了5個集團軍。而一個集團軍通常包括3個步兵軍和1~2個騎兵軍。

雖然當時的集團軍合成要素還比較少,但最起碼是步兵和騎兵兼顧使用!

(集團軍作戰的典範↑↑↑)


而到了現在的集團軍,他的“合成”意味就更濃了,一個集團軍往往下轄步兵旅、裝甲兵旅、炮兵旅、防空兵團、工程兵團、通信兵團、防化兵團、電子對抗兵團、陸軍航空兵團等兵種要素。

而不會再出現“單兵種編制”的專門的步兵軍,裝甲軍了。

二、集團軍是軍的上一級戰役單位。

二戰時,巴頓從第二軍軍長晉升為第七集團軍司令,這個“第七集團軍”就是一個比軍大的編制單位。



(影視劇中巴頓第二軍軍長形象↑↑↑)

巴頓的第七集團軍下轄第一裝甲軍和第七步兵軍,以及其他兵種專業團等。其中第一裝甲軍下轄7個裝甲師。

可以說,這個第七集團軍是一個遠超正規“軍級編制”的單位了。當然巴頓後來又調任第三集團軍司令。

(第三集團軍司令巴頓↑↑↑)

此時的集團軍是由若干個“軍兵種編制軍”組成的合成集團軍。集團軍司令軍銜為中將或上將。

(第三集團軍標誌↑↑↑)

三、集團軍和軍的一樣的。

二戰結束後,各國都在實行大幅壓縮兵源數量,我國從1949年建國時的600萬軍隊壓縮到現在的200萬軍隊,從建國時的70多個軍整編到現在的11個集團軍。走的就是“合成化”,“精兵致勝”的紀念。

現在我們可以說集團軍和軍是一樣的了,也可以把“集團軍”簡稱為“軍”了。

因為現在的集團軍下面直接就是“各模塊化合成旅”,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合成軍”。而改革後,師一級單位也將退出歷史舞臺。

或許若干年後,“合成旅”也會替代“集團軍”,但就目前的發展來講,現在的軍都是“集團軍”了,而其軍長或司令員通常為少將軍銜。

我是哨兵小虎,一名退役老兵,謝謝你的閱讀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