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文化|父傳子,子傳孫!傳承百年的空中技藝,你瞭解嗎?

文化|父傳子,子傳孫!傳承百年的空中技藝,你瞭解嗎?

“一架腦起四鄰喜,萬眾圍觀百福臨。”象徵著吉祥、喜慶、平安的腦閣是土默特左旗珍貴的民間藝術瑰寶。曾幾何時,根植於土默川平原,靠著父傳子、子傳孫的土默特左旗腦閣逐漸走向全國。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絕活輩輩相傳

推開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臘鋪村一所普通的農家小院大門,遊公子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默特畢克齊腦閣的傳承人胡連剛。60多歲的胡連剛看上去精神矍鑠、神采奕奕,雖然上午剛卸下腦閣架子,卻看不出一點疲憊之態。提起腦閣,胡連剛總有說不完的話。他說,畢克齊的腦閣表演就是父傳子、子傳孫,一輩輩傳下來的。

村裡每年辦社火、鬧紅火,都少不了腦閣。他8歲時,父親胡補順讓他上了腦閣。直到15歲時,父親再也腦不動他了,他才不再上腦閣了。

22歲結婚成家的他,就開始了腦閣生涯,從腦自己的孩子,之後又腦孫子,直到現在都沒有丟下腦閣架子。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歷史底蘊深厚

土默特左旗文化學者劉建光多年前就研究民間藝術腦閣,他說,隋唐時期中原地區民間就出現了抬閣、節節高、背棍等表演形式。腦閣是在抬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土默特左旗的腦閣,相傳是康熙年間土默特王爺為迎接康熙皇帝舉行盛大慶典時,從山西引進的,流傳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

劉建光認為,畢克齊的腦閣不僅具有深厚的黃河文化底蘊,而且獨具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也是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結合體。

因為腦閣象徵著吉祥、喜慶、平安,長此以往就成為土默特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重要民間活動之一。尤其是春節或重大節慶的時候,村裡的藝人們就穿上戲服,裝起腦閣,來到大街小巷,邊走邊扭,引來許多人圍觀。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技藝要求嚴格

作為腦閣的非遺傳承人,胡連剛對腦閣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他說,腦閣架主要分為單人架、雙人裝飾架、雙人禾叉架、雙人肩平架、雙人偏架、三人高低架、三人擔籃架和單人轉架8種,各種架子的表演方式各不相同。

腦閣的“腦”是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區的方言,就是把東西舉起扛在肩上的意思。

腦閣下面的人為“色腳”,上身套上鐵架子。上面被腦的孩子叫“色芯”,也要用鐵架子固定起來。“色芯”身著豔麗的戲服,扮演成各種戲劇人物。

腦閣不是單純的某一種藝術形式,它是集戲劇、雜技、舞蹈、美術、音樂為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對此,胡連剛總結為,首先是演員獨特,挑選的孩子要漂亮、聰明、有膽量,這樣化了妝,看上去才能讓人覺得心曠神怡。其次是舞蹈動作獨特,腦閣舞蹈動作的特點是顫、擺、扭。顫就是上下起伏顫動,這樣上邊的孩子就給人以輕快的、跳躍的感覺。扭是腦閣的基本步伐,扭動時力點全部用在膝蓋以下的小腿上,扭時膝蓋稍微彎曲,以小腿的扭動結合腳的顛力帶動,上邊的孩子才能扭開。三是鼓點獨特,給人以輕巧、跳躍、活潑的感覺,要適合小孩子的性格特點,扭起來才能合拍。此外,化妝、綁架子、戴頭飾、穿戲裝都有一整套的程序,起架落架時,安檢員、孩子的監護人都要到位。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表演走向全國

所謂一個架子一臺戲。截止到目前,畢克齊鎮臘鋪村有24架腦閣,能演繹24出戏劇。喜歡研究本土文化的劉建光說,畢克齊的腦閣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八仙過海》《西遊記》《白蛇傳》《天仙配》等;有表現內蒙古地區歷史、文化、人物的故事,如《昭君出塞》《阿拉坦汗與三娘子》。近年來,腦閣從服裝、道具、人物造型及內容上都得到進一步改進,腦閣表演也逐漸從土默特走向了全國。畢克齊腦閣,1992年赴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為國家領導人表演;2006年代表內蒙古參加全國飄色藝術展演大賽,獲得中國民俗類文藝最高獎“山花獎”;2008年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在昭君文化節、草原文化節以及元宵節等大型活動和節慶日,都能看到畢克齊腦閣精彩的表演。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傳承後繼乏人

如今,胡連剛所在的畢克齊鎮臘鋪村成立了腦閣傳習所,胡連剛將父親告訴他的腦閣知識,以及他自己多年來關於腦閣的寶貴經驗編輯成冊傳習講座,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腦閣的所有知識與經驗都傳授給年輕人,讓腦閣很好地傳承下去。

對於腦閣的傳承,劉建光和胡連剛都不由得表現出擔憂之色。胡連剛說,他年輕的時候,一家幾個孩子,爭相參加表演,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少了,表演者也難選了,傳承挺難。劉建光說,土默川上憨厚的農民、天真的孩童,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腦閣,為我們聚焦、定格了土默川的歷史滄桑,我們應該珍惜、傳承這一寶貴的民間文化藝術。

文化|父传子,子传孙!传承百年的空中技艺,你了解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