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投名狀》是由陳可辛執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歷史題材動作電影,於2007年12月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講述了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在戰場、朝堂、生活的恩怨糾葛。

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杰(飾龐青雲)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龐青雲這一極具個性的角色成就了李連杰;但反過來說也並無不妥,是李連杰獨特的詮釋演活了龐青雲這一角色。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李連杰獨特的詮釋演活了龐青雲這一角色




人物導語: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是沒有生命的。——羅曼·羅蘭

清朝軍官龐青雲,最早效力於清廷,在太平天國作亂期間一直為清廷"拋頭顱、灑熱血"。雖然充滿理想、胸懷壯志的他在戰場上被同朝為官的何魁無情出賣,也看盡了清兵殘酷冷血的面目,但無論他曾有多麼心灰意冷,他都希望能夠靠一己之力結束戰爭。

殘酷的現實打擊過他多次,但只要他還活著,就打不倒他。毋庸置疑,龐青雲是一名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擅長策略性思維,會打仗不會做官(戰場上被何魁出賣);容易將別人或事情理想化,不夠實際(妄圖憑一己之力結束太平天國之亂)。

因此,投軍伊始,龐青雲以為自己走上了一條陽關大道,實際上卻是一支獨木橋。

進入了清廷的體制內,就得服從這個體制的規矩,這是社會的基本準則之一,也是做人的本分。但有兩種人不懂這一淺顯的道理,一類是罔顧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一類是投機者。龐青雲無疑是前者。

龐青雲所追求的是黎民百姓不受統治者的欺負,想要改造這個"人吃人"的世界,還有所有人那顆"愚昧、麻木"的心。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龐青雲領兵征戰四方

正如《十二國記》所言:人不是任何人的奴隸,不是為了做奴隸而生。即使被欺壓也不屈服,即使遭遇災難也不氣餒。遇到不公正時能毫不畏懼地糾正,不向禽獸屈服獻媚。我希望慶的子民成為這樣的自由不羈之民,成為統治'自己'這塊領土獨一無二的君主。為此,我希望每個人從毅然抬起頭一事開始做起。

但龐青雲從來都只是自顧自的埋頭苦幹,他從未考慮過這片土地統治者"清廷"的心思。

事實上,天平天國動亂的時代,大清朝風雨飄搖,如同一顆沒了根的龐然巨樹,隨時都可能倒臺。清廷的統治者只想維護自身的統治,對於底層人民的死活毫不在意,甚至於控制、壓榨百姓。龐青雲與清廷從始至終都是貌合神離,但滿腦袋理想的龐青雲一直都以為,只要他是清廷的官,他與清廷就是同舟共濟。

只要是鎮壓太平天國,那龐青雲與清廷的確是"同舟共濟",但這根本稱不上志向相同,頂多也就是目標一致;戰爭結束,龐青雲要給窮人免賦稅,讓窮人也體驗人人平等,那麼清廷不壓榨百姓,清廷的日子怎麼過?在清廷的眼裡,龐青雲是趁手的兵器,打天下兵器說了算,治天下兵器也想插手,體制怎麼運行?統治者(清廷)怎麼滿意?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鎮壓太平天國

封建王朝的本質,就是天下為私人擁有,只要是王朝勢力範圍內的一切,無論人與物都屬於一家的私有財產,如何處置只憑統治者的喜好。所謂的愛民如子,完全是統治者為自己塑造的宏偉形象,是安撫黎民百姓不造反的一種手段罷了。封建王朝統治者所作所為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自己的富貴榮華。

但在這種環境下,即便是聖人能提出非常超前的想法,但要實現,絕無可能。

作為底層人民中的理想主義者,龐青雲有聖人的想法,但他實現自己偉大事業的方法卻是一條死路。與統治者(清廷)合作,這種與虎謀皮的事情,別說是一般情況下,就算是二般情況下也難以實現。不過,龐青雲就有這種試一試的熊心豹子膽。

龐青雲與趙二虎、姜午陽納了投名狀,但問題在於龐青雲從未想過將這份"投名狀"納到更多人身上去,打造出更多自己的親信。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龐青雲與趙二虎、姜午陽納投名狀

讓窮苦人站起來,不受欺負在那個時代無疑是一個偉大的事業,不過這份事業的實現只靠一兩個人絕不可能實現。

毛先生曾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是由於時代侷限性與理想主義侷限性,龐青雲只懂得堅持為百姓謀福利,他從未覺得自己是一團星火,他也從未想過革故鼎新。

龐青雲是理想主義者,可他面對的卻是一個殘酷到"吃人"的現實世界,他想讓下層人民不受欺負,卻罔顧與他合作的統治者的心思。這樣的人面對這樣的世界,終究會被這個世界所吞噬。




  • 那麼龐青雲到底是怎樣從"與統治者目標一致"到"與統治者徹底鬧翻"的呢?

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龐青雲要打蘇州、克南京,這雖違反了軍此處三位大人的軍令,但好在他打勝了。克敵制勝是好事,而且在皇上太后的眼中,他們還巴不得你多打幾場勝仗,只要能維護住他們的利益就是功勞。

因此,龐青雲得以覲見慈禧太后。除了被封為兩江總督外,慈禧太后對他的態度更是一朝資本:

"以後君臣相伴,會很長久。"

如果是一朝老臣,聽到太后的這句話,肯定會明白這是對自己的拉攏與信任。帶著龐青雲去覲見的陳大人顯然聽懂了,他讓龐青雲謝恩,完成這個程式化的的覲見。只不過,龐青雲是一名理想主義者,會打仗不會做官(不懂政治)。他身處這個體制這麼多年,唯一沒學會的就是守規矩。

他冒著統治者之大不韙道:"臣龐青雲啟奏太后,免除江蘇轄區三年賦稅,修生養民。"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龐青雲為民請命

說龐青雲不懂清廷這個體制的規矩,這是最輕的;深究起來,這是對清廷的不忠!龐青雲有軍功、有身份不假,但他始終不沒明白,在太后眼中,他就是個為了大清朝廷打工的。能辦事,太后才賞你口肉吃,而不是因為你和太后是一家人才有肉吃。龐青雲這不是求,而是以下犯上,挑戰統治者的權威!

故,片刻之後,慈禧才下令"准奏"。

這片刻之間,"以後君臣相伴,會很長久"的信任消失得無影無蹤,多出來的,只有"忌憚"二字。做臣子的如果受信任,臣子能幹則主子高興;做臣子的如果不受信任,臣子能幹則主子畏忌。

這次覲見的機會龐青雲沒有把握住,但他好歹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得力干將,不能說錯一句話就完全不給機會了。

陳大人說:"龐大人無派無系,才得以高升。"

最初的時候,是陳大人給龐青雲借了兵,龐青雲才打了一場翻身的勝仗。多年以來,也是陳大人一直扶持著龐青雲,現在也是陳大人帶龐青雲進宮覲見。如今龐青雲觸犯了太后的逆鱗,陳大人自然翻臉不認人。

而手下一直沒有得力干將的狄大人要拉龐青雲一把:"姜大人臥病南方,何魁蠢蠢欲動,你鎮得住嗎?"

何魁是龐青雲的宿敵,一旦知道龐青雲在朝堂失了勢,給他使絆子自然不在話下。因此,狄大人想讓龐青雲表態是否跟著他幹。

只可惜,龐青雲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他只憑個人的好惡或價值觀來決定事情。龐青雲面對狄大人伸出的援助之手,偏偏不接受這個官場上的潛規則,回應道:"公務在身,先走一步。"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龐青雲不諳官場潛規則

之後,就有了朝廷誘導龐青雲除掉自己的得力助手、一起納了投名狀的趙二虎,但即便此時,龐青雲還沒有認識到他與朝廷已經漸行漸遠,以為朝廷是怕他勢大,要裁掉他自己的武裝力量。殊不知,代表殘酷現實的朝廷,所要除掉的,是犯了政治大忌的他自己。




《投名狀》無疑是一部獨特的古裝戰爭電影,不同於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所追求的華麗與優雅。電影前半部分,龐青雲用命在戰場打拼的時候,整體色調全然灰暗陰冷;電影后半部分,三位主角升官發財到南方後,鮮豔的色彩才開始出來。

龐青雲是《投名狀》裡最複雜的人——他既想自己在官場平步青雲,也不忘讓老百姓過上不受欺負的日子。為了自己的理想與偉大事業,他的確做了很多錯事,霸佔兄弟的妻子,甚至殺了兄弟,殺了降俘。但他也正軍紀,砍了姦淫婦女者,冒統治者之大不韙免除江南三年賦稅。

《投名狀》的整個故事以老三姜午陽的視角道來,彼時,刺殺了龐青雲的姜午陽正被凌遲。龐青雲的是非善惡我難以評說,但我知道這個朝廷、這個現實就沒"善"過。

《投名狀》由龐青雲之死所見:鞭撻理想主義者是現實的必然趨勢

龐青雲坎坷的一生如履薄冰,舉步維艱,可惜他永遠走不到理想的對岸。

龐青雲說:"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對岸嗎?"一直以來,我覺得理想主義者可悲不可恨,可恨的是殘酷的現實世界。其實,從古至今無數仁人志士,他們從來不缺少理想,缺少的只是現實的配合。

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理想的世界,一個是現實的世界。有時候,為了更好地實現理想,必須首先認清現實,告別天真。實現理想,總是需要機會的,而活著,才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