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石中玉那么坏,罪魁祸首是闵柔

石中玉到底有多坏,相信看过《侠客行》的朋友都知道。

石中玉是玄素庄夫妇石清和闵柔的儿子。石清、闵柔是当时侠名远播的黑、白神剑。玄素庄高悬一个“黑白分明”的匾,是当时一个武林名宿写的,既合黑白双剑的身份,又誉他夫妇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他们夫妻登场好有诗意:

这一次的蹄声来得好快,刚只听到声响,倏忽间已到了近处……

这两匹马形象甚奇。一匹自头至尾都是黑毛,四蹄却是白色,那是“乌云盖雪”的名驹;另一匹四蹄却是黑色,通体雪白,马譜中称为“墨蹄玉兔”,中土尤为罕见。

白马上骑着的是个白衣女子,若不是鬓边戴了朵红花,腰间又系着一条猩红飘带,几乎便如服丧,红带上挂了一柄白鞘长剑。黑马乘客是个中年男子,一身黑衫,腰间系着的长剑也是黑色的剑鞘。两乘马并肩疾驰而来。

石中玉那么坏,罪魁祸首是闵柔

石清、闵柔这次也是为了玄铁令而来。当年,谢烟客为了报答三个对他有恩的人,分赠三人 每人一枚玄铁令,上书“玄铁之令,有求必应”,有照应三人后人之意。可为持玄铁令之人做一件不论如何艰难凶险之事。石清、闵柔可能是因为当年幼子石中坚被仇家杀害,因而想要谢烟客为他们报仇吧?闵柔确实不愧为行侠仗义之人,在侯监集遇见小叫花“小杂种”(石破天),见他可怜,给了他一锭银子。可见闵柔确实心地善良,母性十足。这样的女子,娇惯儿子是顺理成章的事。加之当年她的幼子石中坚被仇家杀害,她对石中玉就更是百般怜爱。因此,也就纵容了石中玉的坏脾气。

如果按照当年的阶级路线,石中玉应该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他也应该是个顶天立地的侠义道。但是,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人或者阶级呢?根据经济地位划分人群或区分好人、坏人更是愚不可及。文革中,工人阶级应该都是领导阶级吧。但是,不同派别的工人组织无不想把对方组织往死里整,将对方组织成员枪杀、打死的也不在少数。贫下中农也是当年依靠的对象,北京大兴县,道县的所谓贫下中农最高法院,将地富子女中的未成年人也无情地加以杀害。就拿现在来说,出租车司机,应该算工人阶级吧?但是,出租车司机,既有见义勇为,送病人去医院的,也有肇事逃逸的,怎么就能够是铁板一块呢?石中玉也不可能天生是个侠义道或者是个罪不可恕的罪人。他的成长与后天的教育密不可分,闵柔的过分娇纵,是让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主要原因。

石中玉那么坏,罪魁祸首是闵柔

金庸的高明也就在这里:武侠世界尽管是虚拟的,他通过武侠世界反映现实世界的人间百态。《侠客行》也寄托了他的教育理念:贫贱出孝子,娇纵出败儿。他笔下的英雄人物乔峰、令狐冲,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百般挫折,方成就一代大侠。

石中坚(后来的石破天)从小被梅芳姑掳去,受尽了打骂;谢烟客将他带走后,也一直对他不怀好意,让他吃尽了苦头。在这种逆境中成长的石破天,却天性醇厚,于天真烂漫之中流露出一股英侠之气。

闵柔对石中玉却是百般宠爱。在上清观,石破天的毒掌无意中伤到了照虚、通虚两位道长。上清观众道长群情激愤。闵柔还在他(闵柔一直以为他就是石中玉)耳边低声道:“快逃,快逃!爹爹、妈妈可救你不得!”在这种情况下闵柔还是想护短啊!

石清态度却不同,他用剑抵住了(石破天)后心,说道:“师妹,咱们不能为这畜生坏了师门义气。他不能逃!”可见,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闵柔确实起到了坏的作用。

石中玉那么坏,罪魁祸首是闵柔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玄素庄黑白双剑可能理念不同吧:一般应该是严父慈母。石清可能一直对闵柔相爱甚深,所以对她也忍让一点,不能扮演好严父的角色。所以,石中玉从小就养成了顽劣的坏习惯。石清也因此才将石中玉送往雪山派“风火神龙”封万里门下学艺。当时,石中玉应该只有12岁左右。但是,男孩子的坏习惯一般应该是从小养成的。俗话说(男孩子)“七岁八岁狗都嫌”——男孩子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做坏事,对卧在自家院子里的狗都可以无缘无故地踢它一脚,因此,狗都嫌弃他、害怕他——这也是国人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一条经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男孩子容易从小就叛逆,如果不从小加强教育,就很容易走上邪路。

闵柔的过分溺爱养成了石中玉的坏习惯。

石中玉12岁被父母送往雪山派风火神龙封万里门下学艺,是希望石中玉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能够改变那种顽劣的坏习惯。封万里是响当当的侠义派,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要在武艺上不藏私,就应该算得上是对得住朋友了;如果对孩子太严厉,倒有点怕被人说成虐待孩子了。石中玉在雪山派呆了三年,金庸没有告诉我们,石中玉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

石中玉15岁时,犯下了一个滔天大罪,引得雪山派派员四处追杀。恰巧在大家都在追寻“玄铁令”的途中相遇,这在石清和耿万钟的对话中得以初见端倪:

(石清)仍是不动声色,淡淡的道“贵派门规素严, 这个在下是早知道的。我送犬子到凌霄城学艺,原是想要他多学一些好规矩。”

耿万钟脸色微微一沉,道:“石庄主言重了。石中玉这小子如此荒唐无耻,穷凶极恶,却不是我们雪山派教的。”石清淡淡的道:“谅他小小年纪,这‘荒唐无耻,穷凶极恶’八字考语,却从何说起?”

可见此时石清仍然认为石中玉只有十五岁,应该不会犯什么大罪。

原来石中玉竟将(大雪山凌霄城的小公主阿绣,还只有13岁)“绑住了手足,将她剥得一丝不挂,想要强奸。”后来,服侍阿绣的丫鬟赶来呼救,一个被石中玉斩了一条手臂,另一个被砍掉一条大腿。石中玉趁乱逃走。

这件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封万里被砍掉一条右臂,阿绣跳岩,威德先生白自在的老婆出走。在追捕石中玉的过程中,雪山派的二代弟子孙万年、褚万春被(一日不过三)丁不三所杀。

石中玉那么坏,罪魁祸首是闵柔

石中玉从凌霄城逃出来后,混迹长乐帮,平时作威作福,风流快活,作践良家妇女,连长乐帮中帮众的妻女也不放过。待到赏善罚恶使要邀请各大门派的掌门人去侠客岛喝腊八粥时,石中玉又逃避责任,光是逃避责任,他可以逃进深山老林,人迹罕见的地方;但他本性却是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所以他躲到扬州的妓院数月不出,既逃避本帮帮众,又逃避赏善罚恶使,还满足自己的淫欲。直到被赏善罚恶使从扬州妓院中揪出。

真假石中玉一对比,良莠之分立见:石破天脸色较黑,眉毛较粗,不及石帮主(石中玉)的俊美文秀;石中玉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又极会向女人献殷勤,虚情假意,石破天则言语木讷,忠厚单纯,危难之际,慷慨任侠。

这时,石清、闵柔才对石中玉真正失望透顶。书中是这样写的:

二人目光相接,见到对方神色凄然,都是不忍再看,各将眼光转了开去,均想:“原来咱们的儿子终究是如此不成材的东西,既答允了做长乐帮的帮主,大难临头之际,却又缩头避祸,这样的人品,唉!”

(石清夫妻见石中玉、石破天)容貌虽然相似,行为却全然大异,一个狡狯懦怯,一个锐身任难,偏偏那个懦夫才是自己的儿子。

作为家长,自己的儿子变坏,很少有人从自己的教育方法上寻找原因,就连石清这样的大侠也不能免俗。石中玉从凌霄城闯祸逃逸后,雪山派“气寒西北”白万剑追捕未果,一怒之下,将石中玉父母的根基产业“玄素庄”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石清在这件事上确实也表现“黑白分明”,他知道自己的儿子祸实在闯得太大了。因此,他师门上清观的师兄弟要帮他助拳寻找石中玉时,他说:“此事说来话长,大半皆由小弟无德,失于管教,犬子胡作非为,须怪不得别人。”此时他知道是“失于管教”了。他不知道“失于管教”的根源在于闵柔的对石中玉的过分宠爱、娇纵。

石中玉那么坏,罪魁祸首是闵柔

这在中国现在的家长中,只怕还是普遍现象。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以前的独生子女也大半已经为人父母,导致一个孩子倒有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中国古话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就是说,如果过分对孩子溺爱,只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举两个例子:

湛江吴川市14岁少女阿滢惨遭12名青少年挟持,辗转三地强奸。其中,17岁的两人,14岁的4人。他们临时聚集,临时起意,骑摩托车劫住一个载有女孩的摩托车,当即对那个男孩进行殴打,然后将阿滢带走进行强奸、轮奸。

北京一个17岁的学生,为了偷钱上网,将最痛爱他的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每当一个地方出现青少年犯罪,我们的有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的说:这些孩子不是单亲家庭,就是父母在外打工,他们缺少爱,因此,导致他们犯罪。

我说,不对,中国的孩子不是缺少爱,恰恰相反,他们是由于过多地溺爱才导致无法无天,最后才导致犯罪。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我觉得也不对。人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人类的文明给人的动物性进行了诸多的约束,人才脱离了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才进入了文明社会。

动物界的狮子。一只雄狮只要长到足够强大,它就可以杀死另一个狮群的雄狮,霸占这个狮群的所有雌狮。

鬣狗看见花豹、猎豹猎取的食物,就可以冲上去将猎物占为己有。花豹、猎豹对草食动物是强者,对狮子、鬣狗就是弱者,不得不退避三舍。这就是丛林法则。

如果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力气大的就可以予取予夺,那弱者哪里还有生存的地方?因此,人类社会就制定了法律、法规——实际上就是惩戒制度,来惩戒人类本来的动物属性。

现代社会,诱惑更多:食有美味,玩有游戏。有钱、有权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

小孩子的坏脾气是怎样养成的,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搞清楚。我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搞清楚了,我只能谈谈我不成熟的看法。

我觉得小孩子坏脾气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当他还在襁褓之中时,他饿了,就会本能的哭(这就是动物的本能)。现在的父母,谁又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呢?自然是忙不迭的喂奶了。因此,“爱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知道了,哭——是一种武器,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稍微长大点,他需要什么玩具或者吃的,家长一时没有满足他,他又会祭起哭的法宝——撒泼放赖,哭天抢地。作为家长,自然不愿意看到孩子哭,因此,也就会满足他的无理要求。长此以往,坏脾气就养成了。有这些坏脾气、坏习惯作为基础,进入学校、社会后,就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走上犯罪的道路。

现在,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两个地方长盛不衰,生意特别好:一个是棋牌室,打牌、打麻将的,人满为患;另一个就是网吧,打游戏的,经常是通宵达旦,乐此不疲。青少年的网瘾一度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不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中国古代的教书先生都有一把戒尺,对不听话的顽劣儿童可以打手心,以示惩戒。《说岳全传》中,王贵等富家公子异常顽劣,不肯读书,还打走了几个教书先生。后来,周侗当了他们的先生。王贵他们想故技重施,用鉄尺袭击周侗。谁知周侗文武全才,夺过鉄尺,将王贵他们一顿胖揍,打得他们杀猪似的嚎叫,从此服服帖帖,接受周侗的调教,终于学成文武全才,跟着岳飞建功立业。可见人才有时是打出来来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曾经说过他小时候也挨过他父亲的体罚。他认为如果没有小时候父亲的严格要求,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就——因为小孩子没有那么高的自律能力,有时需要强迫才能够有所进步。

《侠客行》中的石中玉这么坏,后来,石破天求谢烟客调教石中玉。谢烟客却怕麻烦,不想拖着这么一个累赘,情愿做另外更艰难的事。石清却知道,要改变石中玉的坏品格,非谢烟客不可。石清和谢烟客的一段对话,非常有趣:

石清道:“这位小兄弟求你管教犬子,原是强人所难。......”谢烟客怒道:“你会生儿子,怎的不会管教?这等败坏门风的不肖之子,不如一掌毙了干净!”石清道:“犬子顽劣无比,若不得严师善加琢磨,决难成器!”谢烟客怒道:“琢你的鬼!我带了这小子去,不到三日,便琢得他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闵柔向石清连使眼色,叫道:“师哥!”心想儿子给谢烟客这个大魔头带了去,定是凶多吉少,要丈夫别再以言语相激。岂知石清只作不闻......这次,石清没有再迁就闵柔的想法,他知道“治顽疾必下猛药”,要治住石中玉,非谢烟客不可。

谢烟客向石中玉道:“小子,跟着我来,你不变成好人,老子每天剥掉你三层皮。”石中玉甚是害怕,瞧瞧父亲,瞧瞧母亲......

石中玉在(谢烟客)这双闪电般的眼光之下,便如老鼠见猫,周身俱软,只吓得魂不附体。

金庸没有告诉我们,在谢烟客的调教下,石中玉有没有变成好人,他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石清倒是对谢烟客充满信心:“谢先生心计胜过玉儿,手段胜过玉儿,以毒攻毒,多半有救......”我也觉得“多半有救”——“棍棒底下出好人”,对异常顽劣的小孩,这是唯一的手段。

我不知道各地的特教学校是不是从《侠客行》中得到启示:对付武劣儿童,何妨学学谢烟客。

上面是我看《侠客行》的一点体会。我也不是要特意要拔高金庸著作的社会意义。但是,像李敖那样特意贬低金庸著作,我也不赞成。金庸武侠小说是虚构的,但也不妨碍作者通过这种虚构的故事反映社会的人生百态。社会就是一大江湖,江湖就是一小社会。金庸小说中有伪君子、真小人;社会上也有伪君子、真小人。金庸小说中有恶霸恃强凌弱,社会上也有村霸、街霸、行霸横行霸道。金庸小说中的大侠一般都是锄强扶弱,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金庸小说中也有很好的描述。这些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华人处皆读金庸”的原因。李敖自不量力的向金庸挑战,金庸不搭理他,并不是因为怕他,因为金庸知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金庸先生的修养真的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又岂是李敖之流能够望其项背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敖无论怎样吹嘘自己是“白话文天下第一”,在金庸面前,他不过是萤火之光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