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詩心劍膽一代風流——評耶律楚材

攸縣人民檢察院 何李瑤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謂之仁者,晏子說“薦賢才、量功利、明貴賤、不誇功、不為私”謂之賢臣。而耶律楚材調乳虎而馴之,使不盡血牙中國,又能以死塞利孔,實為仁者。“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皆切於時務,悉施行之。”更為賢臣。蒙古的鐵騎使得元帝國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個帝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歐洲人稱其為“世界之鞭”,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評為上世紀“千年風雲第一人”。而耶律楚材也被稱為元帝國建國之初的中流砥柱。

一、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從小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承受著家人的期待,他父親用“雖楚有才,晉實用之”的典故來為他命名,也預示著他雖為金朝貴族卻必定為他國效命的宿命。金朝上層階級已經開始慢慢受到漢化,耶律楚材也開始被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薰陶“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例、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雖貴為丞相之子,卻家道中落,父親的早年的仗義疏財,死後也讓自家空遺四壁。金朝已是大廈將傾,官場腐敗,出入仕途的他仍是舉步維艱。當了多年閒散官員,仍然無法施展抱負。蒙古族入侵後,國破家亡之際,耶律楚材便開始向著名禪師萬松老人研習佛理。經過三年的刻苦鑽研,他參透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窮,則以簡易之道治一心:達,則以仁義之道治四海。”“窮理盡性,莫尚佛法;濟世安民,無如儒教。”“以儒治國,以佛治心。”這些治世名言便成為了他畢生追求。

三年成名,被成吉思汗請為幕僚。為他華夷一統,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基礎。之後更是給了成吉思汗提供了建國初期,治國政策的雛形,更讓成吉思汗感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廣博浩瀚。並且也剎住了蒙古族“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攻城屠城的殘暴之風。當然儒生的世界和世界霸主的三觀世界總有衝突。他也曾對自己的作用和貢獻表示不太滿意,也會發出“醉裡莫知身似蝶,夢中不覺我為魚”的感嘆。

二、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蒙古的鐵蹄踏平河山,可是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沒有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制度的建立,元朝佔領的疆土也會瞬間土崩瓦解。於是耶律楚材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國策略,並被正式任命為中書令。終於從只能靠占卜、建議和空談的幕後走向臺前,並且成為了一名治天下之匠。

完善官制,使軍政相互遏制,防止獨斷專行;推行禮制,加強君主專制,維護君權權威;推行法制,減少犯罪行為,維護社會穩定;主張輕徭薄賦,修養民息,囤積社會財富;尊孔重儒,推行科舉,舉薦仁人志士;重視文化傳承,重修曆法,詩書俱佳。為元朝建國之初的社會穩定和民心歸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芬芳。人生的旅途更像是浮浮沉沉的小木片,隨波逐流,起起落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耶律楚材的一生中也是如此,貴為宰相之子,尚在襁褓父親便去世,家中清貧,年少圖強的他學會了用自己的努力澆灌夢想;在年少博採眾長,博文廣記的求學生涯中,為他奠定了一生髮揮才智的基礎;在金國多年的閒散冗員,讓他看到官場的黑暗和制度的漏缺;在三年遁世求佛中,他學會了慈悲和隱忍;在跟隨成吉思汗的東征西討的軍旅生涯中,讓他可以看到戰爭的殘酷和人民的艱苦;無法施展抱負只能為出征提供占卜和預測,卻為他贏得了威望與信任。

一步步都為他之後的厚積薄發、銳意改革奠定了基礎。每個人的人生的成長過程都可能與預期不一致,可是我們能做的只有積累和努力,然後等待。等待的過程或許漫長,爆發的過程或許只是一瞬即逝,但是隻要是初心不忘,人生便會給你一個答案,或許不夠圓滿,或許有太多遺憾。耶律楚材的一生終究還是有遺憾,但是他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實現了蒙汗共治的盛世,用自己的最大努力推動著社會車輪的滾滾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