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華醫心誠執行總裁李丹:如何讓醫生的價值變現?

中國醫師大部分是公立醫院執業,他們的知識、品牌、技術和創造力,所蘊含巨大的價值未被商業化。在我國,是否能夠讓醫生價值走向商業化?

華醫心誠執行總裁李丹:如何讓醫生的價值變現?

華醫心誠醫生集團執行總裁 李丹

Q主持人:各位醫藥界的同仁,歡迎再次來到【知者不惑】,我是今天的特約主持人王夢良。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一起探討的一個問題,是否能夠讓醫生價值走向商業化。我們很高興請到了中國心血管領域權威的醫生集團,華醫心誠醫生集團的執行總裁李丹女士,讓她告訴我們她是如何理解醫生價值的商業化和一些可以操作的模式。

李丹:首先,醫生價值商業化的模式,裡面有兩個概念,一個是醫生的價值,另一個是商業化。醫療領域裡最核心的價值就是醫師。討論醫師價值,從我的角度來看有三方面,第一是醫療服務。醫生對於患者的醫療服務,例如日常工作、手術、查房和會診,其實都是價值;

第二,醫生價值還體現在教育,包括醫生對醫生的教育,上級醫生對下級醫生的教育,對患者的教育,都有價值;第三,醫生所做的科學研究,參與的新藥臨床科研課題等,都是醫師職業本身可以帶來的價值。

如果討論商業化,更多涉及到的是醫療服務這一塊。醫療服務的商業化是近幾年開始的,多點執業的政策逐漸放開,到現在醫師可以自由執業了。逐漸放開之後,商業化就是市場化。市場化,就是有需求、有產品、有支付、有盈利。

商業化形式裡,從需求方角度來考慮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患者端,我們常說C端,需要醫生提供醫療服務;另一方面是B端, 是醫院端、醫療機構端,需要醫生個人或者團體的醫療服務,商業的模式是從這兩個方面去談。

第一,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模式有線上、線下兩種,都是有買單、有支付的。在線上,醫療服務看到的就是,現在很多線上的互聯網平臺,為醫生提供給患者直接服務的,支付方就是多半是患者。未來我覺得可能保險公司也會做這樣的支付。

第二個,最主流的還是B端服務C端,就是通過傳統醫療機構醫院為患者,或者通過診所為患者服務。商業化的模式裡,醫生在公立醫院之外,也可以去其他的醫療機構給患者做服務。醫院請醫生去做醫療服務有兩種形式:個體的“飛刀”、給患者出診。這個時候,有可能是患者支付醫院,醫療機構支付給醫生個人。

醫生集團的形式,組織醫生去到醫療機構做門診查房、醫療服務、手術服務,是不同的模式。通過B端不同的組織形式,可以說是個人或者醫生集團,去到B端給C端。不管是線上線下,最終受益的是患者。

李丹:醫生集團組織醫生跟一個醫院直接合作,可能是基層醫院,響應國家分級診療的,這個號召幫助公立醫院,也可能是民營醫院。總之醫生集團組織醫生去到醫院,其實是跟科室或者醫院整個學科共建的合作。這種共建的合作就不是說簡單的“我出門診查房,他醫教研”,是整個學科建設的角度去幫助所合作的醫院有學科的提升。

這一塊的支付就是合作的醫院,可能他會有利潤的分配,整個是對這個建設,包括科室的流水,經濟上類似公司對公司這樣的利潤分配。所以這個裡面,醫生集團是相當於是充當醫生經紀人的角色。

李丹:還有體制之外的醫生集團,就是相當於醫生自己創業。一個人或者一組人,一個團隊。自己成立股份制的公司,例如入駐共享型的醫療機構,與醫療機構進行利潤的分配,或是自己開診所和醫院,這樣就需要大量的投資。

主持人:無論是to B to C, 體制內還是可以自己去開醫院,正在促進醫生自身的價值的發揮,但這個方面其實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因為醫生畢竟是一個執業人士,不是一個商人,所以他是需要一些平臺就需要專業組織,應運而生。華醫心誠也做了幾年,是醫生集團的代表,他的使命是不是說剛才您說的醫生商業化?

李丹:其實醫生集團也分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而體制外的醫生集團比較簡單,都是自己創業。體制內的醫生集團,多數的定位都是醫生經紀人這樣的定位。像華醫心誠的定位是,輕資產的人力資源公司。醫生本身不是商人,需要平臺。同時也需要人幫助運營。過去(幫扶的)醫院對醫生其實是很難做合規的勞務支付。

坦白講,就是醫生下去會診很辛苦,會診的費用都很低。這和醫生的價值是不對等的。而醫生集團,可以作為一家機構和一個作為醫生的代言人和經紀與醫院來簽定協議,是公司對公司,公司的醫生相當於簽約的醫生,類似一個兼職的員工,將所有的收入陽光化,這樣對醫生、對醫院其實都是一件好事。

李丹:我最近幾個案例就是醫生通過其他的渠道知道華醫心誠找到我,他現在的一個苦惱,是他在幫扶一個縣,他是在一個省會城市的三甲醫院,他帶團隊要去到那個縣裡面,他要先坐火車到一個城市,再坐大巴來到縣裡面,非常辛苦,非常耗他的時間,週末都要下去。他就講這種收入,你要真是合理的,對等的收入很難。現在沒有這樣的收費,那如果你只不合規,就是對醫生來說,他也是一個苦惱。那他就很難持續下去。如果不持續了很多基層醫院很難得到提升。

所以這就找到華醫心誠,跟這些醫療機構去談,這樣他的收入就能夠養活自己了,醫生集團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醫生下去多點執業,需要很多繁瑣手續的,其實國家放開了,但是也沒有真正放開。比如說每個省你還要做備案這些手續,醫生沒有精力去做。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醫生非常忙,所以醫生集團幫他打理,作為經紀人幫他打理這個多點執業的相關手續,包括我們有聘用專職律師事務所法律顧問。每一個醫生,他的法律產生的醫療糾紛法律問題,包括他的執業保險財務、稅務的處理。這樣醫生集團,都能夠幫助他處理,這樣他所有的收入,既陽光化又有合理規劃,包括稅務、後期的處理都是合理合規的。醫生集團在這方面,相當於是給醫生提供了很好的經濟服務。

主持人:醫生集團其實擔負的一個很重要使命,讓醫生工作的價格迴歸價值。因為在中國,確實是我們醫生這個群體比較特殊,有點像律師,但是,他們其實並不是很自由,因為都是我們這個體制。這個價格和價值不對等。畢竟公立醫院有他的公益性。這裡就有一個剛需,這種需求目前是一個很普遍的?還是在一些發達的地區?

李丹:我覺得應該是在發達地區,或者是比較高水平的醫院和醫生需求更強,因為他們更有精力去做去發揮他們的價值,而且確實他們價值更大一些。在這種比如說高端的學術組織,任職的一些醫生,或者說一些資深的專家。

主持人:商業化的過程中,現在還有什麼樣的一些限制?

李丹:其實,挑戰還是很多。比如說醫生多點執業這一塊,就是有很明顯的挑戰。因為我們很多醫生,從他個人的角度,他們都在體制內,體制還沒有放開他所有的利益。他幹什麼都是還在體制內的,很多公立醫院,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願意讓自己的醫生,出去說多點執業。所以有很多醫生就面臨的問題,就是偷偷摸摸地自己幹活。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李丹:另外,在中國,醫生自己是沒有品牌的,那老百姓,他都是認廟不認和尚。我們經常講協和,中山,但他不知醫生是誰。哪位是中山的醫生。所以不像國外的醫生是自己的品牌的,那當你醫生沒有自己的品牌的時候,他脫離醫院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那就是他要服務的老百姓認不認的問題,其實包括醫院、醫療機構也一樣的。從醫生的角度,他們需要醫生集團幫助醫生做這個品牌的樹立。醫生集團也好,醫生本身自己出來,創業也好,打造醫生個人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醫生是個龐大的群體,但大家耳熟能詳的屈指可數。有時候甚至我們在這個行業的需要系統性梳理一下我們才知道哪些專家,更別說是患者。那醫生品牌打造有什麼樣的一些方式方法?

李丹:醫生的品牌打造我們看到,體制內最頭部的專家,他會面對公眾有很多媒體平臺,因為網絡也很發達,很多平臺。包括面對公眾的教育。你看像這次疫情,發生之後就是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會出來,做這個公益講座。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網紅醫生出來。另外就是很多醫生自己通過個人公眾號的運營。當然,每個運營公眾號的醫生,後邊是有團隊的。通過自己面對患者的公眾號的運營,患者教育內容的運營,逐漸有一些網紅產生。

主持人:醫院和企業等各方與醫生集團合作,應該是怎麼樣一個參與方式?

李丹:參與方式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從政策的角度,另外一個層面從合作的角度。從政策的角度就是衛生管理部門把這個多點執業政策真正放開,不是制度放在那裡了。我們董事長也是政協委員,我們前幾年在醫療領域的政協委員會議,我們連續兩年提案一個內容就是把醫生集團作為醫療機構來看,這需要我們希望得到衛生管理部門的監管,也要有標準。這樣,醫生集團作為一類醫療機構,成為醫生的執業地點。

李丹:比如說我們的駕照,我是一個司機,我哪兒開都是可以,但是醫院的醫生就不是了,就好像你有這個行醫執照,你在你的北大醫院、協和醫院,行醫執照是不是落在這兒了,你離開這兒了,你到其他的地方如果沒有備案就是非法行醫,那這個當然我們理解是要有個醫療機構,掛靠行醫執照的這樣的醫療制度,就是對於我們的醫生很大的限制了。

另外,我覺得從合作的角度,其實因為醫生集團,尤其是像現在有很多這種頭部專家發起的,其實基本上是代表一個行業的標準最高的醫療服務水平。所以,其實監管部門的有些項目可以去跟醫生集團合作,把醫生集團做一個三方的機構的合作,購買三方的機構這個服務。制定一些標準、一些指南等工作,可以由醫生集團來承擔的。

李丹:我覺得現在企業跟醫生集團的合作也一樣的,但我覺得就像國外的企業和醫生合作一樣。你只要有免責聲明,大家把這個責任免責聲明講好,我覺得都是沒有什麼。但你現在在國內,跟企業的合作可能還有很多的限制。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探索了很多模式,企業跟我們醫生除了做學術教育,我們在醫療機構的服務上面,其實也有很多的合作。

主持人:我們的讀者可能有很多醫生朋友,醫生集團內部,比如說這個機制,或者是分配機制也好,或者工作機制也好,你覺得就是跟在公立醫院有什麼最大的區別?

李丹:舉個例子,我和我的集團內的醫生、一些兼職醫生,我要給他們KPI,而我的醫生中我不知道該怎麼寫好,我說如果沒有KPI我們怎麼考核,怎麼分配。他說在公立醫院裡沒有KPI,就是按照正高副高分配,你是副主任醫師帶組,然後大家根據患者的收入整個科評獎這樣的一個模式。我們集團對醫生是有分類分層管理的,我們有帶頭的專家,分類是不同的,我有手術類的醫生、各個亞專科的醫生,也有做科研的、帶教的等分類分層。還會根據每一類的醫生,給他有明確的級別,比如說某一項的手術類的醫生,我是分為五級的,那不同的級別,我對外合作的醫療機構,我跟人家的收費是不一樣的。我們系統內部的,大家的薪酬分配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完全是根據提供的專業服務的水平來定不同的薪酬,而不是“一刀切”。

寫在最後的話

更多的醫生將加盟醫生集團。政府、醫院、企業將與醫生集團多維度的合作。隨著商業保險支撐優秀的醫生集團,可以預見,在公立醫院工作之外,醫生的個人價值將得到最大化,收入陽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