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報告文學《戰“疫”尖兵》

2020年2月4日上午9時,貴州省普安縣人民醫院接到通知,選拔一名護理經驗豐富,能吃苦耐勞的護士,支援武漢,下午到貴陽集中出發。

不到一個小時,就有幾十名護士報名。

院黨委經過嚴格篩選,最後決定,選派李冰奔赴武漢前線參加戰鬥。

10點30分,普安縣人民政府在醫院十樓會議室為李冰舉行出征儀式。副縣長庹錦濤鼓勵李冰到:“值此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李冰同志積極報名參戰,這是一種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希望李冰同志服從指揮、做好防護,高質量完成救治任務。”

90後女戰士李冰,在出徵儀式上,一臉從容,一臉嚴肅。她堅定說:“我一定不辱使命,為早日戰勝疫情而努力工作。”

縣衛健局局長鬍煥欣為李冰送上鮮花:“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普安縣全體醫護人員是你的堅實後盾,有任何需要,都會竭盡所能給予最大的支持。”

报告文学《战“疫”尖兵》

為李冰出征武漢送行合影。

11時,李冰準時出發趕往貴陽集中。她把縣政府給她的7000元慰問金捐獻出來,用於普安的防控疫情工作。

胡煥欣送李冰到車邊,又有些擔心地問:“害怕不?”

“害怕!又不害怕!”

“這一句話怎麼理解?”

“害怕,是因為有醫生被感染了,有的甚至還被病魔奪去了生命。不害怕,是因為不是我一個人去戰鬥,同時去的還有幾十名各個醫院選派的同志,身後還有院黨委給我做堅強後盾。”

李冰來不及告訴父母,來不及告訴親朋好友,就急匆匆出發了。在去貴陽的途中,給父母發了一條微信:“爸媽,我要去出差,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勿掛。”

报告文学《战“疫”尖兵》

為李冰出征武漢送行

2月5日凌晨2點,李冰和隊友乘飛機抵達武漢,終於來到了戰場。

此時,武漢很冷,天空飄著細雨。

冷風吹在李冰的身上,她情不自禁打了幾個寒顫。對於剛上戰場的她來說,既緊張,又興奮。

李冰被安排在方艙醫院。此刻,李冰心中卻百感交集,她不知道未來會怎樣,許許多多的話,不知道該如何訴說,更不知道對誰訴說。

在進入方艙醫院之前,必須經過培訓,合格以後,才能允許進入病房,開展救治工作。

培訓很嚴格,甚至很殘酷。

戴口罩,必須百分之百的精準。

戴防護眼鏡,必須百分之百的精準。

穿防護衣,必須百分之百的精準。

各種操作流程,必須百分之百的精準,決不能容許失誤……每一個百分之百的精準背後,是上百次的重複訓練。

更是汗水和淚水的凝聚,堅持和堅強的凝聚,毅力和意志的凝聚。

那一種培訓,比起以前的任何一次培訓,要嚴格一百倍。

俗話說: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培訓老師說:“培訓多流汗,戰場少丟命。”

參加培訓的隊員,沒有不害怕的,沒有不認真的,沒有不刻苦的,沒有不按照要求、精準完成各項考核的。

而這個時候,處於臨戰狀態,對於任何一名隊員來說,只能勇往直前!只有勇往直前!只能無所畏懼地一個勁往前衝鋒!

經過嚴格而又緊張的培訓以後,終於進入了方艙醫院。

一個艙就是一個病房,一個艙就是一個戰壕,一個艙裡有20至30個患者。一個艙一個班只有兩名護士負責。

在方艙醫院,稱患者為“病友”;稱醫務人員為“醫生”。

進入醫院後,時時刻刻都處於“戰鬥”狀態。在病房內的每一分鐘都是在不停的戰鬥。

護理工作主要是測體溫、量血壓、換液體,心電監測、呼吸機等設備參數指標比對,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還有要病友很默契的配合,才能在短時間內很順利地完成。

病友的吃、喝、拉、撒、睡、翻身、起身……都由當班護士全部完成,艙裡二十四小時不能沒有護理人員。

每一天早晨,在交班查房前,所有醫務人員都會提前1個小時進入病區,套上3層防護服,穿戴好全套的隔離裝備後,經過很挑剔的檢查,合格才能准許進入病區的艙裡。

在艙裡,每天都要對每個病友詢問一遍身體狀況,做好症狀動態變化記錄,做好與病友的溝通,疏通心理情緒,有針對性地告訴每一個病友今天要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主要是讓病友理解,讓病友安心,積極配合治療。

為節約防護物資,每次查房、治療、調整方案都必須一氣呵成,如遇病友病情轉為危重症,需要上呼吸機輔助治療。一個班下來,少則8個小時,多則10個小時以上,累得腰痠背痛。

那是怎麼樣的一種緊張的戰鬥場景啊?

看不見硝煙,卻爭分奪秒。

望不見敵人,卻在與死神搏鬥。

“醫生,我要喝水!”

“醫生,我想翻身!”

“醫生,我想小便!”

“醫生,我的胸悶!”

“醫生,我的藥水要輸完了!”

“醫生,我輸液的手臂腫了!”

“醫生——”

“醫生——”

……病友的呼叫,一聲接著一聲,每一聲呼喚,對醫生來說都是一次命令。

每天給病友做完常規檢查,李冰第一時間向主治醫生彙報每一位病友的病情。

在父母親的眼裡,李冰還是一個孩子,十分的弱小,在家裡還需要父母照管飲食起居。這會兒,一個人卻要照管這麼多的病友。

從入艙開始,就不分晝夜忙碌著,一直要忙到有護理人員來接班。

其間,口罩遮住了面龐,霧氣打溼了護目鏡。全身不停地流汗,內衣溼了,又幹;幹了,又溼。

要知道,防護服裝的奇缺,就像艙裡的氧氣一樣奇缺。

要知道,艙裡的時間,就像生命一樣的寶貴。

進入艙裡,每個醫生都不敢喝水,擔心喝水後上廁所。上一次廁所,要換一次防護服裝,一套防護服裝就要花去300至400元。換一次防護服裝,就要花去40至50分鐘。防護服裝是一次性的,一個班就一套,沒有替換的;不過,即使有替換的,醫生也捨不得浪費,更沒有時間喝水,沒有時間上廁所。戰場上,每一秒都是在與“新冠”戰鬥。

如果臨時調整了接班的護士,就得繼續頂班,絕對沒有第二個可以替換的護士。

一天,一個同艙的護士因水土不服,生病了,不能按時來接班。負責艙裡的主任醫生老王苦笑著對李冰說:“小李,只有請你繼續頂班了”。

其實,老王醫生也知道,李冰已經頂了一班,但是,沒有替換的人啊!

李冰微笑著回答了兩個字:“好的!”

然後又夜以繼日工作。

從她回答老王醫生的話語裡,絲毫聽不出半點的不情願。

夜以繼日的工作,使得李冰身心憔悴,一坐下來就想打瞌睡。可真正閉上眼睛,又睡不著。

李冰的這一種生理和心理狀況,被細心的老王醫生髮現了。

利用吃飯的間歇,老王醫生語重心長,給李冰講了飛輪的故事。

如果要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起初,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重複地推著轉。當飛輪達到某一臨界點後,不用再費大力,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只要偶爾稍加助力,它就不停轉動。

人生也是如此,開始時的拓展和積累無疑是無比艱難的。然而,唯有如此,你之後的人生才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老王對李冰說:“你來這裡就是這一種磨鍊,有時候甚至是磨難,包括體力與心智的考驗,適應與成長的考驗,生與死的考驗,名與利的考驗等等,只有經受住了各種考驗,日後才能日行千里。”

李冰默默地在心裡琢磨老王醫生的話,對自己說:“李冰,你一定要勇敢一點,堅強一點,相信自己,相信有大家在一起努力,一定能戰勝眼前的任何困難,最後,一定能贏!”

慢慢地,李冰適應了這一種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環境,也學會了自己給自己解除壓力的方法,那就是:工作的時候,拼命工作;睡覺的時候,什麼也不想,閉上眼睛就睡覺。

报告文学《战“疫”尖兵》

自離開普安,李冰最想了解家鄉的疫情防控情況。休班的時候,她想打開手機看看信息。可是每當觸摸到手機的時候,又怕看到同事、朋友的微信問候,特別是害怕父母的問候。害怕他們問自己的安全情況,她不想讓父母為自己擔心,她多麼的想,大家把她遺忘一段時間。但是,面對同事、朋友,尤其是父母親的問候,又不得不回答。逐一回答,她確實沒有時間,她想了一句統一回復發話:‘一切都好!我一定會回來的!’”

“我一定會回來的!”這一句話,李冰用來安慰大家,也用來安慰自己,更用來鼓勵自己。

為此,她還是用拼命工作的方法,來回避各種各樣的問候。因為工作時間,不準使用手機。

2月9日,加了一個夜班,李冰本來是想好好休息的,不知怎地,突然產生一種想繼續工作的衝動。

進入病房後,李冰就不會想與病友無關的事,能頓時的安靜下來,一心一意工作。

“李醫生,我胸悶,心慌,難受”10病床的病友一邊喘氣,一邊呼叫她,病友是一位六十三歲的女性老人,平時,李冰稱呼她“王阿婆”。

李冰立即呼來醫生老王。

老王醫生一看,王阿婆呼吸困難,臉色在慢慢變黑,雙眼緊閉。

“小李,快,給病友插管,上呼吸機”老王醫生大聲叫喊。

插管是護理病友最危險的工作,聽說很多醫務人員就是在這一個搶救環節被感染的,李冰一邊準備呼吸機和插管,一邊想到這一個問題,動作就稍有一些遲緩。

“小李,快把插管給我!”李冰還是第一次看到老王醫生對她這麼兇巴巴的說話。

老王醫生給王阿婆插管後,還是不見病情有好轉,甚至在逐漸轉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老王醫生大聲對李冰說:“快叫救護車,把王阿婆轉到金銀潭醫院去。”

救護車就停在方艙醫院的門前,老王醫生請來其他艙的幾位醫生、護士,大家七手八腳幫忙,把王阿婆抬上了救護車。

李冰正想回艙裡,老王又對他大吼一聲:“小李,快上車。”

李冰急忙回答:“主任,艙裡沒有醫務人員了!”

“我已經安排好了,有人幫照看著的,放心。”

李冰和老王醫生把王阿婆送到金銀潭醫院,妥善辦理好交接手續後,一看手錶,已經花去了11個小時。

在返回方艙醫院的車上,老王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用溫和的語氣對李冰說:“在搶救王阿婆的時候,剛開始,你有一些遲疑,動作較慢,這可以理解。也許,你是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要做好思想準備,往後,也許還要經歷更多這樣的事。”

李冰一個勁地點頭,在心裡不停地檢討自己,在方艙醫院搶救王阿婆的那會兒,確實多少有一些顧慮,擔心被感染。

老王說:“在這一場救治新冠病毒患者的戰鬥中,確實有醫務人員不幸被感染,甚至有幾個醫生,不幸離開了人世,這是很痛心的事情。如果當初對這一種病理認識到位,防護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李冰很認真地聽著,並頻頻點頭。

“所以,你現在不用過分擔心和害怕,現在我們對這一種病理的認識越來越加深,防控的方法也越來越清晰和具體。只要按照上崗前的培訓要求來防範,就不會被感染的。”老王很會做心理疏導工作,不停地對李冰說。

李冰默默地聽著,牢牢地記在心裡,同時一個勁地點頭。她知道,自己還年輕,今後要走的路還很長,老王

對她說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今後在成長的過程中,少走一些彎路。

回到方艙醫院,病友們頓時圍過來,心急的打聽王阿婆的情況,年老的反過來安慰李冰。

李冰還沒有來得及告訴病友,王阿婆的病情,17號病床的病友就大聲呼叫:“醫生,快來看,18號病友的臉色很難看,是怎麼一回事啊?”

李冰和老王像箭一樣,飛向18號病床。老王用右耳緊貼著18號病友的胸部,判斷出病友的氣管裡有濃痰,堵塞了呼吸通道。

“小李,快!快給病友吸痰!”

李冰知道,為病友吸痰,是非常容易被感染的環節。

但經歷了對王阿婆的緊急搶救,這一會兒,李冰像變了一個人,一點也不擔心了。

她迅速而準確地拿來吸管,讓病友張大嘴,把吸管插進病友的氣管,三次吸痰,才讓病友喘過氣來。

老王再一次把聽診器貼在病友的胸部聽了一會,抬起頭,對著李冰豎起大拇指。

李冰羞澀地笑了。

病友們也紛紛對李冰的臨危不亂,或用語言,或用手勢,表示讚賞和謝意。

來到武漢以後,李冰與醫生和病友們接觸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與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

每當想到老王和病友的時候,李冰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張張愛的,和善的、樂觀的笑臉。戰鬥、生活在這一個特殊的群體裡,雖然危險,雖然辛苦,雖然勞累,但是心情很愉快。

每當李冰給他們發早餐,發牛奶,發午飯,發晚飯的時候,總有很多的病友,很熱心的來幫忙派送。

李冰把自己一點一滴的思想轉變,微信告訴同事:“這些病友非常的善良,對我們醫護人員非常的客氣,一言一語,一舉一動,流露出來的,都是感激。一聲問候,一聲關懷,讓我們從異鄉來的人,感受了湖北人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認真的,努力的為他們做好服務。”

李冰下班後,會突然好想爸爸媽媽。

想爸爸的嚴厲,想媽媽的嘮叨。

無論嚴厲,還是嘮叨,現在對李冰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李冰微信報告普安縣醫院領導:“在醫院裡,得知我們是貴州省來馳援武漢的醫務人員,病友們都豎起大拇指,稱讚我們!併為我們加油打氣,互相鼓勵。有的病友還讓家屬送生活用品時,給我們也準備一份,有水果、糕點等,讓我們內心無比感動,我們從來沒有感到是在孤軍奮戰。”

李冰到武漢,轉眼間半個月了,她每天的工作都是一場戰鬥,每個人都像上足了發條,無暇顧及別的東西,全身心撲在工作上。

半個月來,她經歷了很多,每當病友出院揮手告別的那一刻,是李冰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2月20日,李冰上白班。6點起床,洗漱一下,準備好防護用品,然後下樓去吃早餐。

走進食堂前,她就在想,該吃多呢?還是該是吃少呢?吃多了,怕待會想上廁所。吃少了,又怕體力跟不上。只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水是一口不敢喝的。

7:20,她準時到達方艙,然後又是一番全副武裝的打扮,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得到允許後,才走進病房。

上夜班的姐妹看見她來了,把該交接的情況都給李冰說了一遍。

李冰一一的記在心裡,忙碌而緊張的一天工作,開始了……

此時,李冰在給6號病床的病友輸液,病友問李冰:“李醫生,最近幾天看電視,新增感染病例的數據,比治癒出院的病例數據,一天天減少了,這就說明你們醫生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全國防控疫情的形勢,逐漸好轉了。你們是不是要撤離武漢了?”

“疫情不退,誓不撤離!”李冰微笑著回答。其實,從到達武漢的那一天起,李冰就設想過將要接受種種考驗,也預測了考驗的種種結果。但是,李冰很自信,在心裡發誓:絕不會放棄,照顧好病友,保護好自己。

(圖片由作者提供)

蒙榮榮,男、布依族,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第十期少數民族班學員。現供職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文化廣電旅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