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專家預測,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再過二十年,大量村莊將無人居住,你認為可能嗎?

苗竹子


有專家預測,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再過20年大量村莊將無人居住,你認為可能嗎?

我認為兩種可能都有。關鍵看政策導向。

1,先說有可能。按照目前聯產責任制,土地按人頭確認到田塊,在改革開放放期確實調動了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增加了一些農民的收入。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民們發現一畝地一年打下的糧食能掙2000元就不錯了。如果種大棚,許多人不會技術。如果大家都種了,供大於求,賣不出好價錢。一個三口之家三四畝地,一年掙多少錢?小學生也會算。

農村們發現進城打工,每天能拿100元,200元,300元甚至400多元一天,明算也是進城打工能拿3萬多到十幾萬不等。如果有點文化,當個項目經理,當個小包頭,開個小店年收入二三四十萬比比皆是。於是大家仿效棄農進城打工,經商,辦廠。無心從事農業。

由於土地按人口確認到田塊,有些人小心眼的人寧願拋荒也不讓人家種。憑藉個人之力,無法將生產隊的土地集中起來。在土地流轉中特別是一些富起來的人,打死也不肯流轉。這些人的一小條土地哽在隊裡大片土地中間,不讓別人農機經過,甚至嚷嚷要人家的農機在他土塊上飛過去,把承包商嚇跑了。因此,只種自家或鄰居的七八畝地,沒有機械化,只靠人力太累了,只有老年人願意,年青人是萬萬不幹的,因為和進城比收入相差太遠了。而年青人喜歡城市的生活,紛紛進城購房落戶。

照此下去,再過二十年,老的老了,跑的跑了。到那時,農村真的有可能成了空殼村,無人居住了。

2,再說不可能。

1,只要政策導向得力,農民的土地確權到村民組,而不是到地塊。這樣把土地自由流動權解放出來,承包者可以承包這個村民組的土地多少畝很靈活,讓那些釘子戶,槓精無計可施,他們不肯承包,把他們的土地畝數剔除出去,讓他們邊緣化,涼到一邊去稍息去吧!

2,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水土氣候,特色特產,當地人最清楚。所以一般的承包最好由本村本組的人承包,成立合作社,由大學生村官任社長,科學種田,應用互聯網十,把本地的產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創造高性價比,提高收入。

3,農村住房相對集中,十來層的小高層電梯房,如同北方村莊。土地相對連片,便於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動力成本,這樣也等於提高了收入。

4,山區不便於機械化操作,摸索適合山區勞作的微型農業機械,種出合適的農作物。

5,也可能由本村人和外來承包商聯合承包,引進高效的糧油經濟作物。

6,為什麼提倡由本村組的人來承包?

因為這樣做,留得住人。人各有志,有的人喜歡進城生活,有的人喜歡在農村生活,讓他們來承包農村種植,這樣代代相傳,既解決了一批勞動力,又不會使大量村莊無人居住。

當然再過二十年,有相當一部分人進了城,剩下的人少了,居住可以更相對集中,土地也可以更大片了。更利於大型機械化耕作。

屁股決定腦袋,只要由適量的人去耕作,有不錯的收入,這樣農村永這有人居住了!

7,最後說一點,我們有我們中國的特色,有我們的文化,不要一味學外國的。例如中國習慣是有圍牆,學了外國,把圍牆拆了,這次防冠狀病毒疫情中,需要隔離小區就費勁了。所以說中國特色不一定是不好的。一個14億人口大國,只要保持7億左右的農民,不管面臨什麼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都能挺過難關的。

那到底可能不可能?這是事關國家興旺發達的大事,希望大家參與討論,批評指正!


印忠旗


有專家預測,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再過二十年,大量的村莊將無人居住,你認為可能嗎?筆者認為,城市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比如日本,現在城市化率93%,依照日本的城市化率,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很多地方都是無人區,大都遷往東歐平原上的大城市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我國的東北,也出現了空心村,但是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如果農業發展得不到重視起來,進一步的空心化是存在的。

農業的空心化不是一個特別糟糕的問題,以美國為例,美國也只有少量的農民,機械化電氣化程度很高。因此,中國也要提前應對農村的空心村問題,趨此機會,加強科學種田,機械化智能化生產,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

我國的農業要向以色列學習,以色列的節水灌溉,沙漠種植等使它有大量的瓜果蔬菜出口,對於以色列這樣的人多地少的國家難得。我國農業也要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以進一步的穩定農村隊伍。


順是而為1


親愛的問主,不用專家預測,也不用等二十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大量農民進城定居或全家進城打工,現在已經有大量村莊無人居住了。

第一,人聲鼎沸的村莊,現在只剩下城中村,或者距離最近城市(包括縣城和縣級市)10公里內的村莊。

可這樣的村莊,在中國60多萬行政村和300多萬自然村中,只佔不到十分之一。

第二,大量遠離城市(10公里及以上)的村莊,大概呈現出兩種情況,一種是人煙全無,整個村,成了空的,這樣的村莊,大概佔這些村莊的六分之一;而剩下的六分之五,則只有老弱病殘了。

這也形成了,每逢長假,一般是指五一長假,十一長假和春節長假,就形成了大量農民的回鄉流。

這種農村的空心化現象,不能專家說,其實,農村人,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但沒辦法,人要生活,光靠在農村老家種地打零工,一家幾口,每個人感冒一次,就全家沒飯吃了。出門打工,是必須的。


董江波


專家預測的可能是大部分農村,依照當前情況來看,我們村二十年、三十年以後都不會成為空心村,必定有人居住,不過居住人口有可能會變成只有現在人口的一半,或者五分之二。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我是根據我們村現有人員居住年齡來分析的這個事情。我們村沒有舊房子,所有的房屋都在二十年前翻蓋了,現在的房屋全部寬敞明亮。

村裡現在居住人口以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居多,四零後和八零後不算很多,三零後和九零後寥寥無幾,還有一小部分兩千年以後尚在讀書的孩子和沒結婚的年輕人,不過也不多。目前我們村有農民家庭1000戶左右,人口是2000左右。

村裡居住人口除了那一小部分讀書的和沒結婚的孩子們,其餘農民都有打算一直住在村裡,大概二十年以後,五零後所剩無幾,但六零後和七零後還活著很多人,也就是說到時候村裡住著的是一些六、七、八十歲的老人。


當前村裡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很多在城市定居的農民,還沒退休就回老家把房子裝修一番,有些沒有房子的會趕緊買一棟,他們的目的是到了退休時回農村居住,如今村裡有最少七八戶從城裡退休回來的農民。他們拿著退休金,住在村裡的房子裡,每天夫唱婦隨去地裡種點小菜和農作物,種植目的是自己和城裡的子女們吃。

也就是說,如果這種模式一直延續下去的話,村裡雖然居住的人越來越少,但一直會有人居住,大概四五十年以後可能九零後和兩千後的人思維改變,村子才會變成無人居住的空村,而那時候我們村的房子也陳舊了。

反正我覺得我們村二十年以後絕對不可能成為空心村,應該說富裕的農村大概都一樣,建設的房屋好,村子如同世外桃源,這樣的村莊二十年後不可能變成無人村,只不過會老齡化而已。


悠然見東山


我認為「不可能」,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做為農民的我,確實目睹了村裡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有一部分打拼的好的農民,已經在城市裡買了房安了家,一年很少回農村了。但是還有一部分並沒有融入到城市當中,最終還是回到了農村,蓋起了新房,日子過得也相當不錯。

除非只有幾十戶的深山農村可能慢慢沒有人居住外,主要是因為交通不變,山地種植也無法發展。像平原大部分的農村是永遠不會消失。

所以,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再過二十年,大量農村依然有人居住,而且生活條件和環境將會變的更好,人口也會更多。

同時,會少量消失的只是偏遠的山區人口稀少的村莊。



這些專家的預測了人類遷徙的趨向,似乎太自信了。別看到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勢態,農村人口逐漸湧向城市或集鎮,這種遷徙的人們的意願和動力,主要是來自改革開放後給農村的勞工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奔頭,窮怕了的農村人意識自已的一畝三分地是致不了富,更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隨著城鎮的大規模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給了農村人的打工緻富的機會,這樣絕大多數農村人攜兒帶女進城打工,也不少人手頭好轉了在城鎮購置了房子,從表面上看農村人口確實減少了。

但農村人雖然暫時遷城鎮居多,但農村人還保護著自已的家園資源,(如房子、士地)一旦改變了窮的現狀後,到老了,手頭上有錢富裕了,是會再回到久違的故鄉,享受山青水秀的田園風光,人落歸根,人老歸祖。是大部分農村人的眷戀。還有,到將來一些有錢的城市人闊爺、名人、老闆都會到農村投資蓋休閒棲住的處所,欣賞優美的田園生活,度過美好的人生。





天馬行空128039981


隨著城市的發展擴大確實有許多人為了金錢而拋棄家鄉的一畝三分地舉家入駐了城市,按目前的情況推理二十年後專家們的預言必定成為現實,但是有一部分精明的人還是在農村留了一條後路以防天有不測風雲。因為人總是要吃飯的,城市絕對不能生產糧食,現在地球上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大家在網上都看到了,萬一有一天供應我們糧食的國家發生變故停止向我們供應糧食我們能靠唱歌跳舞解決生存嗎?


覃亷


不可能,往後兩年,低端產業,礦產業會倒閉一些企業,農村打工人員很大一部分要反鄉,房地產必須倒閉一半,農民往後兩年很難找到工作,企業優化升級減少很多用工,還有一個50以上農工也在反鄉,就目前在城市定居是少部年青人、對農業沒多大影響,北上廣深低端生產力也在慢慢減少,所以我以為農業生產力會增加,


手機用戶50301004061


這是必然的,一些資源匱乏的村子會消失。但是,人流肯定會出現相向、雙向流動。圖片上就是前幾年投資的人流很大的飯店都倒閉了,就是一個縮影。但是,村裡有的具備很優越的自然條件,比如景色很美或者有特產等等,會吸引城裡厭倦了都市生活的人。而且,現在的農村都不是閉塞遙遠的,因為村村通公路,移動互聯網方便。創富、生活一舉兩得,比城市美多了。



火山臺地國米之鄉


我認為「不可能」

首先,二十年後是個什麼樣子,科技會發展到何種程度,生態和環境發展怎麼樣,人們的素質和認知到哪裡,社會整體發展提升到何種高度,國家綜合實力到了什麼程度,在國際殘酷的競爭環境裡,我們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大概思考了這些問題,就有答案了。其實很多人不看大局大勢,只從個人感受分析大趨勢就沒有大局觀,而這些趨勢就藏在“兩個100年”“十九大報告”等等戰略規劃裡。

其次,我國的國情與別的國家不同,不能做類比。廣大的農村和內陸地區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代都是中國的重中之重。它是穩定器和壓艙石,既在過去哺育了工業又在現在提供了勞動力。它是即將騰飛的熱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當我們在外面受了傷,它給你最後的療傷地,當國家發展需要做出犧牲,它義無反顧,當發展方式要轉變時,它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一句話,在大國競爭中,農村農民農業是我們的法寶,也是需要,更是我們民族的根。

看到很多類比國外,或者用統計數據分析,是不會得出正確結論的。有多少預測尤其西方大拿預測中國發展走勢都錯的不能再錯的,都是犯了同樣的錯誤。

中華文明從未中斷,自成一體,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它是一個完整體系,可以自我發展和進化的。它有不同於其他文明的特質,吸收和同化別人好的東西。它曾經幾乎搖搖欲墜,但因為這些特點,根基沒有斷,自我療傷自我更新,又獲得更大發展。

我很同意張維為教授的觀點,中國是一個超大型文明的國家。理解了這個就理解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