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太極拳無敵的軼事中意淫,無異於自取其辱

楊露禪三下陳家溝,手捧太極震環宇,打遍京城無敵手,人稱“楊無敵”。其子楊班侯善於散手,出手見紅,尤以拳擊雄縣劉武師和北京西四牌樓比武教技兩件傳奇軼事為代表。年未滿二十,已經是名滿京華。其孫楊澄甫哼哈二聲隨手發人於數丈之外。這些耳熟能詳的太極拳無敵的軼事,至今為太極拳界所津津樂道。


太極拳界津津樂道的是太極前輩們高超的武藝,而非前輩們養生修來的高壽。時至今日,如今的太極拳卻以健身養生為榮,創新不斷、門派層出不窮,卻再也沒有出現一位當今的“太極無敵”。2012年最強太極推手閏芳“隔空打人”被定義為偽科學,更讓人們對太極拳的技擊蒙上了一層陰影。


太極拳界所云“太極十年不出門”,那麼滿十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的“太極大師”、“太極名家”又如何呢?你有沒有聽到過練了大半輩子的“太極大師”、”太極名家“的任何一點“戰績”嗎?我們知道練現代搏擊的運動員在二十幾歲時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技術水平都達到巔峰,之後開始下降。我們很少看到三十歲以後的運動員還活躍在搏擊場上的。練傳統武術達到高峰會相對晚點,絕大多數是在四十歲左右。楊露禪被譽為“楊無敵”稱號時已四十多歲,楊班侯成名十九歲,楊澄甫成名已四十歲。一個人在中年時還未練出功夫,你能期待他在老年時會有一身驚人功夫?


其實“太極大師”、“太極名家”的“戰績”是有的,只不過他們的“戰績”不是出自於弟子傳人口中的“軼事”就是在門內展示的“太極神功”。堂堂正正的對外交流比試沒有,即使有也只是推推手而已。按照門內的說法,一搭手就知道你有沒有東西,推手是檢驗有沒有功夫最好的途徑。照此推論,楊露禪的無敵稱號不是打出來的,而是推出來的。功夫高不高,兩人推推手就夠了。可當時北京城練太極拳就獨有楊露禪,試想一下練其它拳術的拳師豈肯和你推手?實際上推手是有技巧性的,現在經過改良的佛山推手,沒有任何太極拳基礎的大眾也能在短時間掌握推手的要領。


那位說了央視《武林大會》和2013年陳式太極拳PK泰拳賽不是有嗎?這只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之作,表面是太極拳,實則是散打而已。那位又說了,太極拳最高表現形式就是散手。但此散打非彼散手也。散手如何體現太極拳“粘連黏隨、採列肘靠”的技擊特色和“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綿裡藏針”之太極藝術?散打通常具備強烈的護頭意識,而沒有經過實戰的太極拳友則不用護頭,堅信只要手一搭,對方直接就飛出去了。


一些“大師”、“名家”不屑與人交手,一則身份在此擺著,隨便與人交手掉身價。二則對方實力不詳,萬一載了跟頭,毀了一生名譽。還不如拿自己弟子做試驗練練手或者耍耍“嘴拳道”,藉口“修身養性,不為爭強好勝”的為好。“大師”、“名家”不動手,變成了“說手”和“講手”。


由於時代和人為的原因,如楊式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因200多斤體重(現在看來應是三高患者)因其哥楊少侯自殺事件,感慨“打人不是日常所需,而健康則要天天面對”的觀念,公開把太極拳推向養生化,開創了太極拳改革的先河。建國後一系列去技擊求唯美的運動,把太極拳帶入了萬劫不復的境界。當現在開始求真功夫的時候,才知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真正有功夫的太極前輩幾乎沒有了。


現代生活,使得技擊丟失,而健身養生得以空前強化。以致於太極拳界出現了另一種聲音:創立太極拳的目的是“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既然練太極拳的目的是為了延年益壽,那又何必宣揚太極拳無敵的“軼事”呢?既然練拳是修身養性,那又何必去爭“無敵”的“名頭”呢。即使技擊是末技,延年益壽是高技,那至少也得從末技走向高技。沒有低級的技術談什麼高級的追求。這就猶如一頭雄獅說修身養性那是一種氣度,要是一頭綿羊說修身養性則是愚蠢之極。


國內外一些拳術,如詠春拳、八極拳、散打、拳擊、泰拳、空手道等等,很少拿且不用拿本門前輩“無敵”說事,因為現在大眾的認識仍是較強搏擊術。而太極拳呢?老人拳、養生拳、廣播操。無法拿出確信的實力展現技藝,只能在前輩無敵的“軼事”中意淫。宣揚太極拳無敵的“軼事”只能是心虛的表現,是拿前輩的榮耀為如今沒落的太極拳正名,無異於自取其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