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瘟疫學說創始人吳又可創制“達原飲”

受訪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 趙豔

有人說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與傳染病(瘟疫)不斷鬥爭的歷史。那麼,中醫歷代醫家是如何認識和防治瘟疫的?東漢張仲景名著《傷寒雜病論》對疫病已有基本認知;歷代方書《聖惠方》《集驗方》等均載有防治瘟疫的方藥,有些至今仍被臨床沿用;明清以後,中醫外感熱病體系逐漸完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醫家吳又可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疫病專著《溫疫論》,為溫疫學派的形成打下基礎。他創制的達原飲在非典和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均有應用,是中醫治疫名方。

瘟疫學說創始人吳又可創制“達原飲”

明朝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瘟疫大流行,遍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等省。吳又可經歷了此次瘟疫,對於當時疫病流行的情況,他在《溫疫論》中進行了描述:“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之後,吳又可在大量臨床實踐中深入研究當時瘟疫流行的特點,總結治療經驗,並集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著成了《溫疫論》一書。其“戰疫”經驗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提出瘟疫的病因為“有形之邪”。他認為,瘟疫之邪屬有形之邪,但不是風、寒、暑、溼、燥、火等一般的外邪,而是“天地間別有的一種異氣(客觀物質)”,其特點是不能嗅聞和觸知。無論男女老少,體質強弱,一旦接觸,皆可發病。

二是闡明瞭疫氣從口鼻而入的傳染途徑,強調瘟疫入侵人體常在“一呼一吸之間”。他指出,疫氣侵入人體後,會潛伏在體內,之後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潛伏期,一旦發病,症狀常有高熱、咳嗽、汗出、頭痛、身痛、胸悶、嘔吐、腹痛等。在當時,顯微鏡和病原微生物學尚未出現,吳又可的這些觀點無疑是創舉。

三是提出“客邪貴乎早逐”的觀點。即對待瘟疫絕不姑息,治療上要儘早儘快。為了達到快,吳又可創制了達原散、三消飲等治疫名方。達原散就是現代臨床仍沿用的達原飲,由檳榔、厚朴、芍藥、黃芩、知母、草果、甘草七味藥物組成。方中,檳榔降氣破滯,能使邪氣迅速離開人體;厚朴祛溼化痰、行氣寬中,可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草果燥溼止嘔、芳香闢穢。以上三味藥物氣溫味辛,性質燥烈,可直達病所,快速驅逐盤結於人體內的疫癘之邪。瘟疫之邪一旦鬱積在人體,十分容易化熱,進而耗傷人體津液,因此方子裡又加入了黃芩來清熱,知母來滋陰,芍藥來養陰。中醫稱甘草為“國老”,它既可以制約檳榔、厚朴、草果三味藥物的辛烈之性,又可緩和黃芩、知母、芍藥三味藥物的寒涼之弊,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

結合目前疫情之下,大家不妨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達原飲防治新冠病毒。應用本方治療瘟疫病時,要辨證為溼遏熱伏(溼重於熱者)方為適宜。最近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中醫在治療辨證為溼熱蘊肺證的新冠肺炎時所用的基礎方即為達原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