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口碑營銷經典策略法則:參與感

一、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口碑為王,而口碑的本質就是讓用戶有參與感

口碑營銷經典策略法則:參與感

消費理念的變遷

幾十年來,用戶的消費心理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最早的功能式消費,到後來的品牌式消費,到近年流行起來的體驗式消費,再到最新的參與式消費。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的消費都是為了滿足功能性的需求,當時有個“大哥大”就很不錯了,沒人會在意它是什麼牌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的日益豐富,廣告行業迅速崛起,品牌成了商業世界的核心因素,例如手機行業的諾基亞,超越了其他諸多的牌子,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市場佔有率,在其他行業,品牌知名度也曾使許多產品有過無比輝煌的歷史,但隨著體驗式消費的到來,這些品牌基本都銷聲匿跡了。

體驗式消費時代的來臨,使得超級市場等賣場逐步取代傳統的百貨商店,各種體驗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產品開發越來越重視用戶的體驗,而隨著體驗式消費的深入,全新的參與式消費應運而生,用戶逐漸影響並參與著產品的研發和市場運營,產品不再是單向的傳遞,而是雙向的互動,C2B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因此,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應該構建參與感,把做產品、做服務、做品牌和做服務的過程開放,讓用戶參與進來,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和用戶共同成長的品牌!總結起來,有三個戰略和三個戰術,統稱為“參與感三三法則”。

口碑營銷經典策略法則:參與感

簡而言之,就是讓產品線聚焦,只做一個,並且要做到第一,形成規模效應,避免資源分散而導致參與感難以展開;讓員工和用戶獲得榮譽和利益,讓他們成為產品品牌的粉絲,使參與感可持續發展;讓企業成為互聯網的信息借點,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動”的思路,只發有用的信息,使每個信息都成為個性化的情感輸出,引導用戶來進一步參與互動,分享擴散。

二、產品塑造: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

曾在PC時代取得巨大成功的微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卻遇到了不少挫折,活力遠不如谷歌、Facebook等公司,究其原因,其中一個恐怕就是微軟過於注重工程模式的產品開發,雖然其多達數千人以上的開發團隊不能說不強大,但用戶的參與和聲音基本為零。

參與式消費的時代,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用戶不僅使用產品,還擁有產品,參與和改進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互聯網上最好的產品開發模式是用戶模式,在面向消費終端的行業中,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

為了讓用戶深入參與到產品研發過程中,小米MIUI利用“參與感三三法則”,建立了一個包括核心工程師、專業水準極強的內側組成員和最活躍用戶在內的10萬人的互聯網開發團隊,讓用戶來參與MIUI的功能設計,發現和改進不足……,這種用戶深度參與的機制,讓MIUI收穫了令人吃驚的好口碑和增長速度。

用戶模式,意味著產品的體驗要以用戶為核心,明確是要“為誰設計”。

無印良品的設計總監原研哉就曾說過:設計的原點不是產品,而是人——創造出用著順手的東西,創造出良好的生活環境,並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悅。例如MIUI的“短信最近聯繫人”功能和下拉通知欄九宮格形態,就曾為了界面更簡潔好看而考慮關掉,但由於用戶反饋它們方便好用而保留了下來。又比如,MIUI在發展的第一年,面向的是發燒友群體,沒有考慮給“小白”用戶提供刷機工具,因此只有開發版,沒有穩定版,但在用戶總數超過1000萬後,用戶群的構成已變得更為廣泛,而不僅僅是發燒友,於是有了更多的考慮和方案。因此,產品的設計應以用戶為核心,同時要根據不同用戶群的特點給出相應的方案,真正明確是“為誰設計”。

在產品的市場銷售活動中,小米進行了“活動產品化”和“產品活動化”的創新。

“活動產品化”,就是把活動當作產品來設計和運營,持續優化。小米以用戶參與感為指導,把原本單向的購買行為變成了很有參與感和交互性的活動,並且形成可分享的話題,提供了獨特的體驗。小米每週二的開放購買,成為了一場全新的參與式消費的盛大活動,通過用戶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的分享,又使其成了熱門的話題。而“產品活動化”,是指做產品要用運營思維,把一些活動的環節植入到產品的功能和設計中。例如,在MIUI中設計和植入相關的功能,引導用戶到論壇交流,或者幫用戶生產精美的分享圖片,引導他們分享到微博等社交媒體上。

打造好的產品,需要有好的團隊,團隊是創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創業公司應該找到最專業和最適合的人才,一位出色的人才不是能頂10個平庸的員工,而可能是100個,同時還要他有創業心態,對所做的事情極度喜歡,這樣自然會使他有更高主動性,而不需要設定一堆管理制度或KPI考核。

小米成立的第一年,幾個創始人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找人,尤其是硬件團隊的搭建,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談了多位候選人,很多都是一聊就近10小時,甚至有個談至凌晨最終為敲定,幾近崩潰的經歷。即便是小米創辦幾年,市場估值已達100億美元后,仍然在尋找人才方面花費巨大的精力。

而為了打造極致的產品,小米團隊甚至不惜把自己“逼瘋”:紅米1代工程機出來後,由於硬件流暢性達不到要求被取消了發佈,繼續研發第二代紅米才符合了要求,為了極致的產品體驗,因此損失了近4000萬元。為了小米手機簡約而有質感的包裝盒,專門從國外定製了高檔牛皮紙,整個設計團隊歷時6個月,經過30多版結構修改,上百次打樣,做了一萬多個樣品,最終才有了小米手機包裝盒令人稱道的工藝和品質。甚至每次新品發佈會的演示文稿,都會成立專門的團隊,工作一個半月,歷經近百變的修改,大到內容框架,小到一個文字的配色,都力求精益求精。

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極致,甚至把自己“逼瘋”,才能打造出極致的產品。基於用戶模式的理念,當產品的某個功能被用戶吐槽甚至大罵時,相關的負責團隊自然會全力去改進它,而用戶對產品的讚歎,又是對團隊最好的激勵。

口碑營銷經典策略法則:參與感

三、做品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我是誰?

這是做品牌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也即是品牌的定位。

經典定位理論認為,要開創並主導一個新品類,使其在潛在用戶的心智中顯得與眾不同。小米的定位是“互聯網手機”,小米品牌的勝利,首先“互聯網手機”這個新品類的勝利。“互聯網手機”通過互聯網來研發,通過互聯網發行,以電商為主,是一個從產品形態到發行,到整個商業模式都與眾不同的新品類。

小米做的所有產品,都會先考慮它的品類邏輯。因為用戶做選擇時,他的內心是先選品類,再選品牌。小米做手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品類:互聯網手機。小米做電商,也是開創了一個新品類: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同樣的還有紅米手機:千元神器。

同時,互聯網時代的定位方法,又較以前有了兩個重要的變化:

  • 1.以前是競品思維,現在是產品思維

  • 2.以前是劈開腦海,現在是潛入大腦

競品思維是在做產品過程中更關注對手而不是用戶,而產品思維關注的是產品所創的價值,把產品做到極致。劈開腦海的典型做法,是試圖洗腦式教育用戶,長期狠砸廣告;潛入大腦則是口碑推薦,讓用戶參與進來。

創業之初,想一個好的公司(品牌)名字並不容易,對此,小米創始團隊是這樣考慮的:

1.中文名要易記易傳播

2.配套的頂級域名可獲得

3.商標可註冊

4.便於國際化推廣

5.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帶有色彩感和富於情緒

小米誕生的第一個月,創始團隊討論過至少上百個名字,諸如紅星、千奇、安童、玄德、靈犀等,並且差點取名叫了“紅星”,只是由於“紅星”是酒類中的著名商標,有特殊保護而放棄了,並最終選擇了叫“小米”,以“MI”作為標誌,同時還花幾十萬元和幾百萬美元拿下了xiaomi.com和mi.com兩個域名。

今天,當我們聽到“小米”兩個字時,首先想到的是小米手機,而不是吃的那種米,由此可見,小米當初的品牌取名原則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值得很多初創公司學習。而即便是一些很成熟的品牌,由於早期的考慮欠缺,沒有在名字、標誌和域名上做到“三位一體”的最佳優化,使得它們在搜索引擎和日常傳播流量上損失不小。

如果說小米做品牌有什麼獨門秘籍?那麼就是:做品牌的路徑不一樣!傳統的品牌是企業的品牌,而今天,我們應該建立的是用戶的品牌,就是讓用戶參與進來。傳統行業的品牌路徑是先砸知名度,再做美譽度,最後是維護忠誠度。小米做品牌的路徑,一開始只專注忠誠度,通過口碑傳播不斷強化這一過程,到了足夠的量級後,才投入去做知名度。比如MIUI用戶,就是從最初的100人開始積累,並通過口碑傳播不斷擴散,如今已超過了6000萬人。

對於一個品牌,知名度意味著能讓用戶聽見,美譽度意味著走到了用戶身邊,而忠誠度則代表已在用戶心裡。所謂的粉絲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誠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