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窮的叮噹響,為何七年戰爭中一挑四仍然不落下風?

龔一鳴


外援、好運氣、軍事勝利和時代侷限,這4條缺一不可,構成了普魯士“1挑4”而不倒的4根支柱。

首先是有錢養兵打仗。整個“七年戰爭”(1756至1763年)中,有5年時間(1758至1762年)遵照《盎格魯-普魯士公約》,弗里德里希二世(腓特烈大帝)每年都能收到來自英國的67萬英鎊(鑄有聖喬治屠龍形象的金幣)鉅額補貼,這筆錢足夠他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軍。

當時流傳的一首軍歌《腓特烈大帝頌》中就詼諧地唱道:“法國國王用髮油(當時屬於奢侈品)稱作軍餉,而我們每星期都能準時收錢”。

其次是國際局勢突然變化,說白了就是腓特烈大帝“走了狗屎運”。1762年1月,普魯士的人口(兵員和勞動力)、軍隊、國民經濟已瀕臨枯竭和崩潰——普軍剛剛在一場戰役中損失了1.9萬人,而俄羅斯和奧地利的10餘萬大軍正兵分3路逼近柏林(距離最近只有80公里),腓特烈大帝七拼八湊也只能集結9萬疲憊之師(一說只有6萬)保衛首都。

面對絕境,腓特烈大帝原本已經認定“我不會倖存下來,我認為一切都失敗了”。但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奇蹟出現了——沙俄女皇伊麗莎白突然去世,由她的侄子彼得三世繼位。

而彼得三世素來親近普魯士,他將腓特烈大帝視作崇拜的偶像,不僅停止了對普魯士的軍事行動,而且很快與普方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返還所有被佔普魯士領土,並派出2萬俄軍協助。這件事被稱作“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第3點,就是腓特烈大帝和麾下將帥的指揮才能,以及普軍的訓練有素。當時的普軍被譽為歐洲最優秀的軍隊之一,士兵能夠使用手中的前裝燧發槍,每分鐘開火4至5次(同一時間敵軍能開一兩槍就不錯了)。

1757年11月5日的羅斯巴赫戰役中,腓特烈大帝以2.2萬人、72門火炮、3500名騎兵對戰4.2萬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聯軍(配有109門大炮),結果他發揮普軍超強的機動性趕在敵人完成部署前發起攻擊,並以嫻熟的步騎炮協同戰術打得對手猝不及防,僅僅90分鐘後法軍就兵敗如山倒,損失近1萬官兵,而普軍傷亡還不到600人。

羅斯巴赫大捷不僅讓法國對普作戰興趣大減(到1759年就實質上退出了普魯士境內的戰鬥),而且讓腓特烈大帝贏得了來自英國的財政支持。

羅斯巴赫戰役結束後不久,普軍又急行軍274公里,以迅猛動作突然出現在進攻西里西亞的奧軍側翼,用3.3萬人就擊敗了對手6.6萬人,給奧軍造成了傷亡1萬人、被俘1.2萬人、丟失大炮116門的慘重損失,這就是被拿破崙讚譽為“在運動、機動和決斷3方面都堪稱傑作”的洛伊滕戰役。

最後一點就是當時歐洲的王朝體制、軍事體系和生產力水平,也限制了列強速戰速決“碾壓式消滅”普魯士的能力。比如整個戰爭期間,俄軍都飽受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困擾,因為當時海運不可靠,而陸上運輸又受制於東歐糟糕的路況和普軍的半道截殺。

1761年9月,普軍騎兵對沙俄一支輜重車隊的襲擊,就造成2000名俄軍士兵和民夫喪生,多達5000輛馬車的物資被毀,這次後勤損失使得俄軍向柏林挺進的時間放緩了好個月。


網言軍事


冷兵器時代,國家的戰鬥力和國家貧富程度並不相關,經常發生落後的打敗先進的現象。因為落後的民族生活條件差所以身體耐力更好,富裕的國家生活好運動少身體耐力可能差,冷兵器時代主要比的就是身體素質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中國多數年代都是被北方蠻族打,就是因為蠻族窮,生產力落後,打敗了沒什麼可失去的,打勝了就能搶到財富,戰爭動員容易,而中原國家富,打敗了被搶,打勝了搶不到東西,打仗是淨損失,戰爭動員困難。歐洲也是一樣,從羅馬帝國開始就是蠻族戰力強,越窮越能打,以戰養戰,越打越富,促進更多的人願意打仗,越打越會打。18世紀火器並未成為決定性力量,所以落後國家在戰場上並不吃虧,戰場繳獲可以補充損失。不過普魯士也不是不落下風,其實情況並不好,只不過是普魯士能忍受,這是窮的一方的特點,無限的消耗戰爭,最終都是富裕一方拖不起,而窮的一方並沒什麼可失去的。就象狗追免子,最終以狗放棄追擊宣告結訴,就是兔子勝利了,因為兔子跑是為了命,狗不過是混飯吃,出力程度不同。


海中巖haha


樓上諸多同僚的觀點我不盡認同,七年戰爭怎麼叫以一敵多,不落下風?

被英國攪屎棍當槍使,把普魯士打的滿目瘡痍,好處一點沒得到,這場戰爭與其說德意志人多麼能打,不如說漢斯天生的小家子氣,沒有戰略格局的毛病再次發作。

讓我們從戰爭剛剛開始的歐陸各大國外交開始說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普魯士是法國的盟友,兩國一起暴揍奧地利,普魯士得到了富饒的西里西亞,法國建立了歐陸強權。

但是在今時今日,普魯士卻因為蠅頭小利和英國簽定了《威斯敏斯特協定》即攻守同盟,但是英國此時在想著什麼,想借著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一起聯手搞死法國,此時的法國孤立無援,除了罵普魯士背信棄義毫無辦法。

正好在這時,奧地利不失時機的向法國提出了 “逆轉聯盟”,法國為了報復普魯士背信棄義,與奧地利簽訂《凡爾賽協定》,這個天才的設想出自考尼茨-裡特貝格親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紀歐洲所產生的一位最能幹、最深入和最堅決的外交家。是他第一次將國家利益凌駕於一切條件之上的外交,帶給歐洲。

但是法國此時也不是傻子。明知道奧地利沒有普魯士能打,對自己和英國的海上爭霸毫無幫助,卻還幫奧地利去作戰,條約規定除非普魯士有明確侵略行為,不然法國不會參戰。

但是如果普魯士不再作死,穩紮穩打,不主動挑事,也不會陷入戰爭之中,但是此時腓特烈惡毒的嘴炮,諷刺俄國女沙皇是一頭又肥又蠢的🐷,惹得女沙皇大為不滿,再加上早就想拔除西進障礙普魯士,也加入了法奧同盟。

雖然各國已經摩拳擦掌,但是還沒有動手,作為一個軍事家的腓特烈,決定先下手為強,對奧地利的盟友薩克森發動攻擊,三個月後普魯士盡取薩克森之地,德意志大小諸侯恐懼不已,奧地利積極斡旋,奧地利以割讓奧屬荷蘭為代價,換取法國出兵。

靠著和女沙皇的條約,女沙皇早就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準備攻擊普魯士。普魯士終於在自己的作死下,第一次與全歐洲為敵…(後面還有兩次)

無論戰爭成敗,普魯士士兵和將領有多麼優秀,這場戰爭,從一開始普魯士就輸了…





浮生一饋


首先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你要說其他的國家被打成那副慘樣,基本上都已經放棄抵抗,可哺乳室就是一個怪胎,即便是自己的首都柏林危如累卵,但是普魯士人就是死活不投降!自己的國家被折騰得死去活來。

這裡我們就重點得提到俾斯麥對於這場戰爭的描述,他說自己的國家費了這麼大的力氣,得到是什麼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反而好處都讓和英國人給佔走了。

這裡俾斯麥提到了兩點,首先第一點就是之前所說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普魯士被打成那副產業了,他要什麼經濟什麼信息都不要了,什麼利益他都不要,他就是想要打贏這場戰爭,這種輸了都快紅了眼的賭徒,你認為你跟他講道理,他講得通吧,講不通,恰巧菲特烈大帝雖然輸的已經紅了眼了,但他腦袋清醒,因此打出了不少比較漂。好亮的陣地戰,所以普魯士算得上是保存了自己最後一次顏面。

俾斯麥提到的第二點就是英國人,確實國家陷入戰爭之中國家的土地無法有產出軍隊,沒有糧食沒有軍餉,這怎麼能打仗呢?

恰巧在這個時候英國人是普魯士的盟友,雖然英國的軍隊沒有出現在正面戰場之上,但是英國人卻一直在給普魯士人輸血也就是給錢,要說為什麼,(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其實說到底,當時的英國人已經進入到了殖民地帝國建設的最後階段,此時英國殖民的經濟以及趨向於完善,只不過就是手裡面資源和土地到底多不多?接下來的一切操作決定這個世界上誰是殖民地第一的帝國,誰擁有的殖民地最多,誰就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因此英國和普魯士聯合在一起一個呢?歐洲折騰一個呢,負責到外面折騰外面的那個人,搶殖民地裡面那個人負責打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因此普魯士也同意了這樣一個事情。

如此援助之下,普魯士人算是勉強維持起了自己戰時經濟。

當然最後的最後還是老天爺給力呀,七分靠打拼三分天註定,這對於普魯士人來講簡直就是再合適不過,戰爭打到最後一個年頭,普魯士都快完蛋了,你能想象這個時候,沙皇俄國竟然臨陣倒戈,然後逃出了整個反抗普魯士的聯盟,並且幫普魯士守衛國家嗎?

沒錯,這還真的是做到了!沙皇俄國的女皇伊麗莎白逝世,而新上任的彼得三世呢是菲特烈大帝的腦殘粉,這一來二去沙皇俄國直接掙錢倒戈。


漩渦鳴人yy


德國人嚴謹認真,講究秩序,這種天生的品質決定了他們擁有最優秀的士兵。同樣在日本人身上也證明了這一準則。另外德國人也盛產能打的將軍,二戰統領美軍的著名將軍大多都是德國後裔。擁有了強力的士兵和將軍,只要國家統一穩定,必然戰無不勝。而經濟上決定戰爭勝負的,那是在兩邊戰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反之,那麼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都不在話下。


七四你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德意志血統的好戰。歐洲大陸戰鬥力排名第一的血統來源於條頓騎士團,德國的前身普魯士正是如此,與馬耳他騎士團並列。


格瓦拉格瓦斯


啥叫不落下風,要不是運氣好就徹底完了。運氣恰恰是靠不住的。


DingdingCat


因為普魯士的士兵,英勇善戰。加上思想高度統一,都知道是為國而戰。加上官兵軍事理論先進。普魯士的補給充足。利用鐵路輸送士兵。


磐石950


一次次的歷史已經證明:經濟水平和軍事實力有關係,但是關係不大。


一夫3503


當時普魯士表面是一挑四,實際上,還有盟國暗中幫助普魯士的,比如英國,丹麥,荷蘭,瑞士,奧斯曼帝國等,他們分別從不同方面提供幫助,肯定不是無償提供,所以戰爭充分的反映了各國利益的問題。普魯士當時並不窮,是德國的前身,優秀的日耳曼民族,擁有全歐洲最精銳的陸軍,這就讓周邊鄰國感到不安,薩克森,奧地利,一直暗中聯繫盟國準備對付普魯士。都說先發制人,於是1756年,普魯士乾脆先下手為強,沒多久就把奧地利的小弟,薩克森給打趴下,順帶著還把奧地利派過來的援軍給滅了。如果是單挑,奧地利還真不是普魯士的對手。但打不過,奧地利可以叫人幫忙啊!這不,奧地利回家後,就把法國,俄國和其他所有的基督教國家都叫了過來,一二十個國家組成一支帝國聯軍,聯合向普魯士發動了進攻。戰火之中的歐洲,以普魯士為戰場,歐洲個個國家捲入戰爭,所有的國家都在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有了朝秦暮楚,合縱連橫的意思,最終英國在 海上取得勝利,獲得制海權,俄國在最後決定,支持普魯士,這就讓瑞典著急了,因為它在普魯士和俄國之間,腹背受敵,本來是包圍普魯士的,現在有3個戰場,所有人都覺得不划算,最終和解,英國獲得制海權,俄國獲得經濟支持,其他國家有效的打擊了普魯士的發展勢頭,最終大家目的都達到了,七年戰爭宣告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