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GDP是如何計算的?

泉哥六路八方


假設題目中列舉的是養豬的所有成本,即成本總和為6000元,最後售價為10000元,那麼在養豬這個環節創造的GDP是4000元。但養豬這個行為間接帶動了其他產業需求,如拉動飼料行業需求1000元,間接帶動了其他行業GDP增長。又如蘋果手機,假定中國組裝進口原配件成本190美元,組裝好後出口給美國賣200美元,那麼在中國創造的GDP為10美元。美國把蘋果手機最終銷售價格定為600美元,那麼在美國創造的GDP為400美元。這是GDP核算的一種方法,即生產法核算的GDP。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分別是支出法、生產法、收入法。

支出法GDP =消費+投資+淨出口。支出法計算GDP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其中的消費、投資和淨出口都包含了個人、企業和政府三個部門相關經濟行為。這裡的消費指的是最終消費支出,以貨物和服務的最終購銷行為發生情況計算。這裡的投資是資本形成總額,並不包括沒有形成資本的無效亂投資。這裡的淨出口是出口減去進口的差額,除了貨物貿易進出口外,還有服務貿易進出口也得計算。按照支出法分析宏觀經濟是理論和實踐最常用的方法,消費、投資、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需求側三駕馬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主要靠出口(製造業)和投資(基建和房地產)拉動。目前正全力提升消費的作用,力求從投資需求向消費需求轉變。

生產法GDP=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產業通常是指初級產業,直接以自然物為對象的生產產業,主要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是加工生產業,對初級產品加工成最終商品的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性行業,包含的領域很多,比如運輸、通訊、金融、餐飲等。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第二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和產業最完備的製造業國家。但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主要原因在於第三產業相對薄弱,比如品牌、設計、研發等與發達國家比較還有較大差距。因此,目前正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支出法中投資向消費轉型,生產法中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這是相輔相成的過程,分別代表需求端和供給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要實現供給端與需求端轉變相匹配。

收入法GDP=生產稅淨額+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經濟部門的增加值分別由這四個部分組成。經濟研究中使用收入法方便分析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如果勞動者報酬比例高則居民福利佔比高,如果生產稅淨額高則宏觀稅負重。理論上來講按照支出法、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出來的GDP是相等的,但在實際統計中總會有遺漏和誤差。不同行業適合不同的統計方法,有的用支出法更好統計,有的用生產法更準確,有的則用收入法更恰當。因此,在做經濟統計時往往是三種方法配合使用,以求誤差最小化。

無論是哪種方法計算GDP,都需要考慮物價增長因素。最終GDP增速有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之分,例如2017年我國實際經濟增速為6.9%,名義經濟增速為11%(以2010年為基期計算),物價上漲帶來的GDP平減指數為4.1%。影響物價波動主要有兩個指標,CPI和PPI,分別代表消費品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價格指數。

最後,GDP統計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大到京滬鐵路的建設,小到一根針的生產都需要統計。涉及面之廣難免產生誤差,有的領域需要採取抽樣調查的方法確定最終產值。去年部分地方公開曝出GDP參水分的事件,造成了人為將誤差偏大的現象。主動承認和擠出GDP的水分,這並不是一個壞事情。從長遠來看,主動擠水分之後只要不再參水,統計數據更為真實,助於未來政策更精準有效,也是有助於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為了讓GDP統計更真實,需要在制度建設和監督審查上下功夫,並且要逐漸弱化GDP指標,更多地以就業指標、生活水平指標、生態環境指標為重。


學之智經濟


GDP所代表的意義是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範圍是指在大陸的範圍內擁有一定的活動場所(工廠或者住宅),從事一定規模的經濟活動,經營時間在一年以上的企業或者用戶。GDP核算範圍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

GDP可以通過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企業和個人所創造的價值,包括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轉移價值的總和,然後進行相加。

計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消耗 。

  GDP = ∑各行業增加值

收入法:

企業和個人所創造的價值終歸會分配。就一個企業來說,其一年的利潤要分為:工人工資、上交的稅款、固定資產(房屋廠房等)以及公司最後剩下的淨利潤。將這幾種相加,也可以得到企業所創造的價值。計算公式為:

  GDP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淨額

  + 固定資產折舊

  + 營業盈餘

支出法,居民和企業賺來錢得花,不然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無法生存下來。將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消費支出累計相加,也可以得到GDP總值。

計算公式為:

  GDP = 居民消費

  + 政府消費

  +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 存貨增加

  + 貨物和服務的淨出口

從理論上講,上述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的GDP數字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由於統計方式的不同,統計範圍為整個內地,基礎數據眾多難免會有所誤差,通過三種方法計算得來的統計數據往往並不一致。

意義:

GDP統計就和太空衛星對整個地球的天氣情況進行預測一樣,他可以告訴決策者整體經濟情況是好是壞,是萎縮還是通脹,從而令決策者做出合適的判斷和舉措。沒有天氣預報,明天的出行計劃怎麼安排呢?


麵包財經


GDP,這個英文名稱,其實也是西方提出的,所謂GDP,是西方在自由市場前題下,統計出來的,整個國家的總產值,或許西方發明的,GDP,統計法是為了,調整,總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競爭力,而政策上的改變而去注重的,GDP,西方GDP的統計是比較真實的,它們從原材料開始,稅收是收得比較輕的,到最終消費者,要交稅的,是明明白白,因此西方國家的,GDP,是每個工廠一年所做生意,所產生的,我們講產值,上報政府,全國相加,就是國家的,GDP,結果。


哈灬哈66096005


GDP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或若干節點生產出的總產值。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的高低強弱數字。計算方法有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也就是將生產出來的總產值,總收入,總支出累計後的一個總值。各國情況不同,我國通常用的是各級政府通過上報統計數+政府派員下去抽調二者結合最終成為節點或年終數字的GDP。總之各國的計算方式不盡相同,但萬變不離其中。


我是威虎山九爺


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流通的經濟總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重要經濟指標。一般來說,一件商品從原材料的採購,運輸,到工廠的生產,再經過市場上銷售,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環節都是要記入GDP中的。大部分經濟體都是這樣算的,當然也有不太一樣的地方,比如我們國家就沒有把農村私人建房的費用,私人家政從業人員的收入等記入GDP。.而在西方國家都是記入的


福州福人


我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就有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標準,因此GDP逐漸成為了尋常百姓最熟悉的財經詞。可是,GDP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計算的呢?

GDP,英文名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通常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比如說笨笨來深打工,年薪15萬;老爸,年薪8萬,老媽留在家上班,一年也能賺6萬;另外家裡還有一小雨棚,出租給別人放電瓶車,每月1000,一年下來1萬2。

根據定義,笨笨的GDP,也就是所謂的“家內生產總值”,等於小雨棚的12000+老媽的6萬=72000元;

如果是笨笨的GNP,那就要算上笨笨家人的收入,即笨笨自己的15萬+老爸8萬+老媽6萬=290000元。

關於GDP的核算,按照曼昆的《經濟學原理》,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但如果要細分的話,其實GDP還有3種方法進行核算: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產法

生產法是我國GDP的統計方法,因此咱們就著重說一下。我們把GDP從產業的角度,分成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算它們的增加值然後進行加總,當然還要從最終產品和中間投入兩方面扣除通脹因素。

用生產法計算的GDP,是指各部門在核算期內的增加值。公式如下:

GDP=各部門的總產出-各部門的中間消耗

對於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出就是多少斤糧食的價值;對於第二產業——工業,那就是生產出的所有商品的價值;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範圍比較廣,計算方法也更加複雜,比如說理髮師理一次髮的價值,律師諮詢一次的勞務價值等等。

中間消耗指的是生產過程中的消耗,但要記住:中間消耗不等於成本。如果你沒明白,舉個栗子:

笨笨工廠生產了1000個毛絨玩具,產值1萬元,期間機器保養和修理花費了2000元,員工薪資4000元,那麼按照生產法的話,笨笨工廠的GDP則是10000-2000=8000元。

中間消耗你可以理解成為了產值而產生的費用,而成本則是一種固定的支出。就好比你今天去體彩中心領獎金10萬塊,請保鏢花了300,但是你去體彩中心的路上打車花了20。如果要用生產法計算你為社會創造的GDP的話,那就是100000-20=99980塊,因為你的“產值”是獎金,而不是保鏢費。

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各個生產要素的收入角度來計算GDP。公式如下: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本消耗+營業盈餘

勞動者報酬就是個人勞動者的收入;

生產稅淨額就是上交給國家的各種稅費減去政府補貼;

營業盈餘就相當於營業利潤加上補貼,扣除工資和福利等。(但營業盈餘不等於營業利潤,營業盈餘是生產概念,營業利潤是銷售概念)

比如笨笨工廠生產了價值1萬塊錢的玩具,貢獻了1萬塊的GDP(不考慮保養和修理費),拆分一下:

員工薪資4000元(勞動者報酬)

交稅1000元,收到補貼500元,即淨額500元(生產稅淨額)

固定資本折舊500;

剩下的就是營業盈餘5000

支出法

支出法其實就是曼昆的公式,即加總全社會各類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消費總額:(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再加上淨出口。公司是變形如下:

GDP=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淨出口

最終消費

很簡單,就是一國常住居民和政府部門在貨物和服務上的總花費,比如你下班回家後買零食的花費,以及國防部買軍艦坦克的花費。

資本形成總額

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減去處置的固定資產和存貨的淨額,就好比你搬家了,購置了冰箱和洗衣機,共花費3000塊,然後賣掉了一臺舊洗衣機500塊,那麼你的可以資本形成總額就是2500塊。放在GDP角度,企業購置機器的錢,扣除處理舊機器的錢,就是企業的消費。

淨出口

淨出口指的是貨物和服務總出口減去總進口。

多者相加,得出的即是支出法下的GDP。

理論上,三種方法計算的GDP是相等的,但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一國的GDP難免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誤差。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